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养老机构精神赡养的困境及其优解 被引量:4
1
作者 蒲晓红 何思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92-99,共8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关注精神富裕,重视精神赡养是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养老机构精神赡养面临的困境可知,其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薄弱、家庭成员支持弱化...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关注精神富裕,重视精神赡养是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养老机构精神赡养面临的困境可知,其主要表现为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薄弱、家庭成员支持弱化、养老机构功能发挥不力、社会组织缺乏协同性及政府保障力度不足等。为此,需要老年人自我增能、家庭成员强化支持、养老机构服务提质、社会组织系统集成和政府引导赋权,多方主体协同聚力,共同提高养老机构精神赡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机构 精神赡养 共同富裕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3
作者 阳宁东 鲍黎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140,共12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增强国民精神动力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本文从“家”的概念、认同基础、时代内涵和文化共同体四个方面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现实路径,包括遴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非遗旅游情境中的多重文化叙事体系,凸显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及宣传非遗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强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家园意义等,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新的动能和现实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4
作者 解乒乒 何飞虎 苑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凝聚文化思想;提升武德规范教育,践行中华美德;深化爱国尚武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丹 闫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要旨涵盖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意蕴在学界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由文化视角逐渐拓展到认同、现实、家园、国家和共同体等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聚焦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共有精神家园等维度。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实现方式和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方向,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辅相成,共同体意识在精神家园中孕育滋养,精神家园在共同体意识指引下建设发展,聚力凝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基于竹篙火龙节的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吴佩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中得到赓续、延传和创新。竹篙火龙节以诸神共祀的信仰家园、共同创造传承的惯习、特定场域的系列仪式等生活实践熔铸成赣南客家人共享共情的集体记忆,强化跨地域民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篙火龙节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被引量:6
7
作者 俞贺 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PDF
以“融”为导向创作民族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等为案例
9
作者 陈姗姗 祁进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导向文化的更深层次。以歌舞乐艺术作品为载体,能够展现和诠释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通过其感染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和民族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为案例,分析以“融”为导向的民族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意义,结合与创作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歌舞乐 以“融”为导向
下载PDF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桂萍 沈春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22,共11页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视角,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为叙事主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揭示古往今来各民族及其先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党中央关于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中华民族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学科话语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学理体系。对建构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认同,塑造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各族儿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奠定了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共同”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拟态家园”:数字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形态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颖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3期96-106,177,共12页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中华民族”为空间界域、以“共有文化”为空间实质、以“精神家园”为空间表征,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边界赋值、内核赋义、质态赋形,日益将精神家园空间化为存在清晰界限、丰富内容、形象表征的“拟态家...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以“中华民族”为空间界域、以“共有文化”为空间实质、以“精神家园”为空间表征,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行边界赋值、内核赋义、质态赋形,日益将精神家园空间化为存在清晰界限、丰富内容、形象表征的“拟态家园”。然而,由西方数字文化入侵导致的空间异化风险,推荐算法越轨圈群引发的空间分化风险,平台资本追流逐利造成的空间物化风险,可能给“拟态家园”带来边界侵蚀、内核区隔、质态走样等挑战与隐忧,使“拟态家园”的空间外形与精神家园的实质意义相剥离。面对数字赋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空间风险,需要对“拟态家园”进行边界重置、内核再嵌、质态复原,在防范空间渗透、跨越空间隔阂、消除空间物化中,构筑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多元一体为核心、以精神需要为导向的数字化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数字技术 数字空间
下载PDF
意义世界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
12
作者 陈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9期7-11,29,共6页
人对于意义世界的追寻与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解决当下人们精神世界存在的现代性危机,就要关注人的意义生存,构筑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意义世界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从构建更为稳定和谐的情感生态、提升内圣修... 人对于意义世界的追寻与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解决当下人们精神世界存在的现代性危机,就要关注人的意义生存,构筑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意义世界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需要从构建更为稳定和谐的情感生态、提升内圣修身的道德境界、建构更为有序规范的价值秩序、追寻并确立生命的终极意义四个方面着力,为构筑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提供情感寄托、道德基点、价值支撑与终极关怀。为此,需要从文化入手,坚持以文化人的实践原则,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立意寻根,即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构建起主体精神的文化世界,确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生长脉络、意义指向与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 意义世界 安身立命 精神家园 精神世界 文化
下载PDF
以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13
作者 陆书剑 程倩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2-38,共7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精神元素,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内在动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它反映出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命信仰、忠诚爱国的国家情怀、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以及孝亲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精神元素,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内在动力。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它反映出中国人民天人合一的生命信仰、忠诚爱国的国家情怀、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以及孝亲敬老的伦理规范。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能够提供价值引领、厚植文化自信、激活历史记忆、增进民族情感,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新时代,我们须更加重视保护、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以擦亮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传统底色、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群众基础、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节日文化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向度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莉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1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的本质维度、精神富裕维度以及人类共同价值维度分析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以求解人的全面发展为线索进行文化思想理论创新。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人的本质维度、精神富裕维度以及人类共同价值维度分析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以求解人的全面发展为线索进行文化思想理论创新。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需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保障人的文化权益,以筑牢精神家园为价值归旨推动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促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权益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以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基于云南花灯艺术的讨论
15
作者 周灵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5,共11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使命,情感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云南花灯是广泛流行于云贵高原地区并为多民族共享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植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生活之中。作为共聚性艺术,花灯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使命,情感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云南花灯是广泛流行于云贵高原地区并为多民族共享的民间艺术形式,根植于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生活之中。作为共聚性艺术,花灯艺术的生活实践唤醒了各族人民个体丰富充沛的家园之情,激发凝聚了各民族间和睦融洽的集体情感,稳固强化了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有效连接与积极互动。花灯艺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意识,形塑了各族人民共识性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花灯艺术的实践案例表明,以情感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历经三个阶段:“个体情感”的生发、“集体情感”的凝聚,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强化。情感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能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花灯 情感认同 集体情感 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路径研究
16
作者 曹舒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世界,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情感观念等精神文化属性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进步的动力之源[1]。本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世界,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情感观念等精神文化属性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共同进步的动力之源[1]。本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现阶段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暴露出的相关问题;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引领,汇总相关理论和资源,系统化地探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路径
下载PDF
遗产景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新视角
17
作者 桂榕 刘金泉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6期51-57,共7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环境、氛围和具体实践的场域,并为其提供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建构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践环节的重要问题。从世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营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园”环境、氛围和具体实践的场域,并为其提供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建构的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践环节的重要问题。从世界范围的遗产实践和学术进展看,遗产景观已成为服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理论概念,具有针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探讨的理论适用性。从现实层面看,遗产景观实践已成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实践形式,能生动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文化创新交融的社会发展过程,体现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各族人民建设精神家园的广泛性和民主性,具有解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合理性。从理论层面看,遗产景观视角可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景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文化认同 遗产实践
下载PDF
“有我”与“共有”:论佤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逻辑关系
18
作者 李鑫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8期66-72,共7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饱含各民族共有历史记忆、情感归属、民族团结的概念话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有”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提炼“共同”与追求“共生”的过程。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有我”与“共有”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饱含各民族共有历史记忆、情感归属、民族团结的概念话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有”是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提炼“共同”与追求“共生”的过程。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有我”与“共有”如何共生共存为问题导向,分析佤族传统文化在生态观、集体观、劳动观、道德观、民族观、家国观中的价值指向,及其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共有性,认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要在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下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应注重在实践中深入促进“有我感”的有机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佤族 传统文化价值观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逻辑理路、价值蕴含和实践路径
19
作者 杨立宾 《宁夏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政治论断和理论命题提出后,日益清晰地彰显了从“建设”到“构筑”再到“全面推进”的逻辑理路,其价值蕴含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 自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一个政治论断和理论命题提出后,日益清晰地彰显了从“建设”到“构筑”再到“全面推进”的逻辑理路,其价值蕴含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等实践路径,廓清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整体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现代文明
下载PDF
以黄河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探析
20
作者 于梦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6-91,共6页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追溯中华民族历史缩影中的黄河与黄河文化,探讨以黄河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不仅能够在思想层面对接重大国家战...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追溯中华民族历史缩影中的黄河与黄河文化,探讨以黄河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不仅能够在思想层面对接重大国家战略,还积极响应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号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 黄河文化 文化使命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