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郑玄、虞翻《易》注之“宗统”观念看汉《易》之体
1
作者 陈磊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6-23,共8页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 现行研究一般认为汉代是一宇宙论时代,本体论的突破则待王弼之注《易》《老》。但汉儒尤其是郑玄与虞翻在注《易》时实有一种“宗统”观念:重视卦爻与卦爻间之关系,更由对其关系之研究,而组织成种种卦爻集群,从而以种种象数系统去解释《易》之经文。如此,在解释卦爻时乃极尽其拓展与繁衍之能,而其中即同时蕴涵着收敛与凝聚。拓展与繁衍是宇宙论的解析,而收敛与凝聚即是由宇宙论的解析逐渐会归本体。其具体的表现分为两阶段:诸卦会归到乾坤;乾坤推极到乾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易》 宗统 本体 乾元 郑玄 虞翻
下载PDF
夏商周与山东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学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2-337,共6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解决的是年代学问题 ,因此 ,当时讨论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区 ,山东不在其列。但从历史学角度看 ,山东古文化实与夏商周王朝关系密切。在夏王朝时期 ,其主要的附属方国穷、寒浞等均在山... 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解决的是年代学问题 ,因此 ,当时讨论的考古文化只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北京等地区 ,山东不在其列。但从历史学角度看 ,山东古文化实与夏商周王朝关系密切。在夏王朝时期 ,其主要的附属方国穷、寒浞等均在山东。商王朝时期 ,商王南庚、阳甲曾都于奄 ,据考证 ,当时的奄就在山东兖州、滕州一带。据甲骨文记载 ,商末帝辛时曾“征夷方” ,结合青铜器铭文可知其具体路线为兖州———新泰———青州———潍坊。西周时期 ,山东有许多重要封国 ,齐国、鲁国之外 ,还有纪国、莱国、滕国等等。到了春秋时期 ,各地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开始疏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夏商周断代工程 奄国 诸侯国 夷夏关系
下载PDF
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59,共7页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易》 汉代易学
下载PDF
东汉末年荀悦的哲学思想管窥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波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44-49,共6页
荀悦著《申鉴》五篇,主要是政论,较集中的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天道、人道有同有异。本文就荀悦的"三势"的天人观、知行论、性命论和易学思想略作申述。
关键词 东汉 荀悦 哲学 易学
下载PDF
伊尹事迹在汉代的传播——关于史实与史料关系的个案考察
5
作者 王文涛 苑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2,共8页
伊尹是商朝开国贤臣,关于他的资料从先秦至汉代不断增加,不少伊尹资料首先出现在汉代,是先秦以来托言圣贤和新造资料为自己学说服务的反映。考察伊尹史迹的记载、传播及其形象的文化意义,有助于通过科学辨识史料来了解史实,正确认知中... 伊尹是商朝开国贤臣,关于他的资料从先秦至汉代不断增加,不少伊尹资料首先出现在汉代,是先秦以来托言圣贤和新造资料为自己学说服务的反映。考察伊尹史迹的记载、传播及其形象的文化意义,有助于通过科学辨识史料来了解史实,正确认知中国古代早期的著名人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尹 汉代 传播学 史料 史实
下载PDF
西汉梁国《易》学考察
6
作者 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34-38,共5页
梁国是西汉诸多诸侯国中的翘楚,文化事业繁盛。西汉梁国是《易》学发展的重镇。梁国《易》学属于今文学派,是西汉《易》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主要《易》学大家有丁宽、田王孙、焦延寿等,都是西汉《易》学开宗立派的关键性人物。他们的传... 梁国是西汉诸多诸侯国中的翘楚,文化事业繁盛。西汉梁国是《易》学发展的重镇。梁国《易》学属于今文学派,是西汉《易》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主要《易》学大家有丁宽、田王孙、焦延寿等,都是西汉《易》学开宗立派的关键性人物。他们的传人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等人的《易》学均立于学官,《易》学研究各具特色。西汉梁国易学家善于革新,经他们的努力,使得象数易学从儒门易中分化出来,并最终走向繁荣,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梁国 《易》学
下载PDF
汉唐广东经学
7
作者 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5-38,共4页
广东没有经历先秦诸子学而直接进入两汉之际古文经学渐兴的时代。两汉之际,广信"三陈"以《左传春秋》与中原今文经学家展开大论战,以此登场的广东儒学显得有点偶然也让人振奋。东汉末至六朝,士燮治《春秋三传》,晋代黄颖著《... 广东没有经历先秦诸子学而直接进入两汉之际古文经学渐兴的时代。两汉之际,广信"三陈"以《左传春秋》与中原今文经学家展开大论战,以此登场的广东儒学显得有点偶然也让人振奋。东汉末至六朝,士燮治《春秋三传》,晋代黄颖著《周易黄氏注》,广东经学出现第一个高峰。及唐代,张九龄既著《千秋金鉴录》,也以《春秋》经传阐发社会政治思想,刘轲著《三传指要》。《春秋》为两汉显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汉唐广东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广东经学 《春秋》 《易》
下载PDF
东汉“关中学派”说之我见——兼与雷依群先生商榷
8
作者 赵均强 《唐都学刊》 2012年第2期43-49,共7页
雷依群《东汉关中学派述论》一文认为,东汉时期关中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关中学派。对此提法,笔者看法不同。故从东汉儒学形态等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东汉关中儒学的发展情况,认为其说并不成立。
关键词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 雷依群 关中学派
下载PDF
汉赋用《易》的文章学考察——以结构艺术为中心
9
作者 田胜利 《励耘学刊》 2021年第1期109-130,398,共23页
汉赋用《易》所形成的篇章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全篇贯穿型,以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为代表。这篇作品共三章,各章均有用《易》段落,第三章还把《易》的既有卦序内化为文章的结构脉络。开头领起型,用《易》段落置于篇首或章首,开宗明义... 汉赋用《易》所形成的篇章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全篇贯穿型,以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为代表。这篇作品共三章,各章均有用《易》段落,第三章还把《易》的既有卦序内化为文章的结构脉络。开头领起型,用《易》段落置于篇首或章首,开宗明义或交代背景,对篇章发挥引领作用。用《乾》《坤》二卦的段落往往属于开头领起型,所表现的对象具有崇高性。主客问对型,主要见于设辞类作品。主方和客方均用《易》,而主方的用《易》在数量和深度方面明显胜于客方。板块置中型,用《易》的段落形成相对独立的板块,通常是作品的枢纽所在,是全篇的核心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用《易》 文章学
下载PDF
周敦颐《易》学的宋学精神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7,共5页
周敦颐及其《易》学在北宋时地位并不高,但后来在宋学系统中却被尊为“道学宗主”。这不能完全归结为朱熹等人的推崇,而是由于周敦颐从根本上抓住了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这一宋学的问题意识,将《四书》所倡儒家伦理建立在《周易》的宇... 周敦颐及其《易》学在北宋时地位并不高,但后来在宋学系统中却被尊为“道学宗主”。这不能完全归结为朱熹等人的推崇,而是由于周敦颐从根本上抓住了如何在名教中安身立命这一宋学的问题意识,将《四书》所倡儒家伦理建立在《周易》的宇宙哲学基础上,成功地使《周易》的太极阴阳、天地合德、吉凶之几、知性智慧转向《四书》的“圣人之本”、“孔颜乐处”、“善恶之几”、德性修养,重新建构了以内在德性为本的天人合一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易》 宋学 《四书》
原文传递
汉魏六朝碑刻引《周易》资料浅析
11
作者 王化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6,共6页
作者从1400余通汉魏六朝碑刻中搜集了443条引《易》资料,然后将它们分类整理,指出其中多异体、俗体。这些资料虽然有校勘价值的并不多,但少量高频引用仍能有助于易学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大部分碑刻引坤卦卦名写作"巛",极少写... 作者从1400余通汉魏六朝碑刻中搜集了443条引《易》资料,然后将它们分类整理,指出其中多异体、俗体。这些资料虽然有校勘价值的并不多,但少量高频引用仍能有助于易学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大部分碑刻引坤卦卦名写作"巛",极少写作"坤";引蹇卦写作"謇"。通过分析并与其他出土材料比较,文章认为早期坤卦卦名写法有两系,一系写作"巛""川",还有一系写作"坤",而清华简《筮法》和王家台秦墓易占简中坤卦卦名的写法均属于此系。"謇謇"兼指言语和行为,是正直义,汉魏六朝时人并不将"謇謇"理解为进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碑刻 《周易》 引用
原文传递
《四库全书总目》对王弼易学的评价及其原因探析
12
作者 胡飞林 《四库学》 2022年第1期64-75,167,共13页
四库馆臣对王弼易学的褒贬评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版本问题,王弼在费直、郑玄本《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动古本,四库馆臣对此多有指摘;二是扫除象数,四库馆臣立费直及郑玄易学为汉代象数之正传,以此排击王弼易学,并认为王弼扫落象... 四库馆臣对王弼易学的褒贬评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版本问题,王弼在费直、郑玄本《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动古本,四库馆臣对此多有指摘;二是扫除象数,四库馆臣立费直及郑玄易学为汉代象数之正传,以此排击王弼易学,并认为王弼扫落象数致使汉易衰落、古义不存;三是“说以老庄”,清廷以儒家文化为立国之基,视《周易》为“四圣所传递”而弁冕诸经,王弼易学引老庄解《周易》,因而成为四库馆臣重建儒家经学视域中的易学诠释体系时所批驳的对象。四库馆臣对于王弼易学亦有正面评价,并肯定了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汉代象数 王弼易学 说以老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