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gional Surface Heating Field over the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sing MODIS and In Situ Data 被引量:5
1
作者 MA Yaoming WANG Binbin +1 位作者 ZHONG Lei MA Weiqi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7-53,共7页
In this study,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 and in-situ data was tested for deriving the regional surface heating field over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In this study,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 and in-situ data was tested for deriving the regional surface heating field over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As a case study, the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whole Tibetan Plateau (TP) area. Four images of MODIS data (i.e., 30 January 2007, 15 April 2007, 1 August 2007, and 25 October 2007)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for comparison among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The results were validated using the observations measured at the stations of the Tibetan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Platform (TORP).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The derived surface heating field for the TP area was in good accord with the land-surface status, showing a wide range of values due to the strong contrast of surface features in the area. (2) The derived surface heating field for the TP was very close to the field measurements (observations). The APD (absolute perce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rived results and the field observations was 〈10%. (3) The mean surface heating field over the TP increased from January to April to August, and decreased in October. 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heating field over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can be obtained using this methodology. The limitations and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is method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surface heating field Tibetan plateau MODIS in-situ data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FOR THE PERIOD FROM AUGUST 1982 TO JULY 1983 被引量:6
2
作者 季国良 蒲明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89年第2期228-241,共14页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re comput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solar radiation during 1982—1983.The mian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re comput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solar radiation during 1982—1983.The mian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act as heat sinks in winter from November to January.Both eastern and south- 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are of heat sources.In summer,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eau acts as a strong heat source,and the center of the heating field is in the southeastern Plateau.However 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eau acts as a heat sink for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from October to March.The maximum intensity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ink over the central Plateau appears in December and January.From April to September,the main part of the Plateau acts as a heat source for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heatinG fieldS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FOR the PERIOD FROM AUGUST 1982 TO JULY 1983 heat
原文传递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NOMALOUS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VICINITY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3
作者 吴秋霞 倪允琪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4年第2期147-166,共20页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monthly data,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SHTFL)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vicinity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revealed as follows:on the inter-annu... Based on NCEP/NCAR reanalysis monthly data,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SHTFL)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vicinity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s revealed as follows:on the inter-annual and longer time scales,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TFL anomalies in the east and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ast spring has influence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that is,SHTFL anomaly in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positive and that in the southern slope was negative last spring,th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would become more vigorous,and vice versa.Both the most significant period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HTFL anomalies in the east and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at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dex are 2 to 4-year time scales.On the 2 to 4-year time scales,the heterogeneou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HTFL anomalies in the east and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ast spring has effect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after SHTFL anomaly in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as positive and that in the southern slope was negative last spring,the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would be more powerful,and vice versa.The lag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ce of SHTFL anomalies in the east and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brings into effect mainly on 2 to 4-year time scales.In the end an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ir relationship has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SHTFL) ANOMALIES Tibetan plateau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原文传递
THERMODYNAMICAL EFFECT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THE RADIATION BALANCE AND HEAT BALAN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群柱 谢应钦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0年第8期683-688,共6页
The effects of thermodynamic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 problem that has for year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circl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other countries. It has been verified by many ... The effects of thermodynamics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 problem that has for year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circles in China as well as in other countries. It has been verified by many objective facts that the earth’s surfac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 huge heat source during the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METEOROLOGICAL QinGHAI thermodynamics surface CIRCLES verified facts winter heating
原文传递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5
作者 季国良 邹基玲 吕兰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 利用五道梁1993年9月~1995年8月的辐射收支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面加热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秋季地面加热场强度有明显的急增和骤减过程,正是加热场的这种突变引起了季节的明显转换;冬季地面积雪多的年份,地面加热场强度较弱,第二年夏季加热场强度则较强;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强、冬季弱;冬季地面积雪时间较长时,由于地表反射率增大,地中释放的土壤热通量较无雪时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面 加热场 季节变化 地面热源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区地表辐射出支和能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6
作者 马伟强 马耀明 +2 位作者 李茂善 Z.(Bob)SU 王介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3-679,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藏北地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 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能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中日合作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在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藏北地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等的变化规律,获得了有关藏北高原地表能量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地面观测 藏北高原 那曲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54
7
作者 季国良 时兴和 高务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利用 1994— 1996年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观测得到的地面能量收支资料 ,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与高原西部相似 ,而与高原主体东半部的变化相反 ;冬季前期 11月的地面积雪过程对决定... 利用 1994— 1996年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观测得到的地面能量收支资料 ,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与高原西部相似 ,而与高原主体东半部的变化相反 ;冬季前期 11月的地面积雪过程对决定整个冬季地面加热场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原冬季地面热状况的异常 ,引起夏季加热场的异常 ,这可能是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原因之一 ,从而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 ,因此对高原地面加热场的监测可以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地表加热场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ENSO循环的关系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栋梁 何金海 +2 位作者 汤绪 雷小途 侯依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6,共8页
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Ni^no C区海温指数、SOI和印缅槽指数的统计相关,结果表明,ENSO指数和印缅槽指数在月、季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持续性。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印缅槽指数与Ni^no C区海温指数... 分析了近50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Ni^no C区海温指数、SOI和印缅槽指数的统计相关,结果表明,ENSO指数和印缅槽指数在月、季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持续性。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印缅槽指数与Ni^no C区海温指数存在很好的正相关,与SOI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建立了一个通过印缅槽将ENSO循环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联系起来,解释西北区东部及河套干旱形成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 ENSO 印缅槽
下载PDF
40年来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加热场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韧 杨文 +1 位作者 季国良 赵林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8-873,共6页
利用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给出了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一个较完善的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1957年1月~1993年8月的地面加热场.通过对藏原地面加热场分析发现:冬季地面加热场从1957~2000年间有一增大趋势;夏季地面加热场... 利用观测资料及相应的地面气象资料,给出了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一个较完善的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了1957年1月~1993年8月的地面加热场.通过对藏原地面加热场分析发现:冬季地面加热场从1957~2000年间有一增大趋势;夏季地面加热场之变化趋势表现为1957~1983年间是减小的,1983~2000年间是增大的;地面加热场年变化趋势与夏季一致;火山活动地面加热场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地表加热场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21
10
作者 徐丽娇 李栋梁 胡泽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93-1101,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日数 高原季风 地面加热场强度
下载PDF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李国平 赵邦杰 杨锦青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9-525,共7页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低涡发展与其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所处纬度以及热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加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对低涡的生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有利于低涡的发展与低涡中心和感热加热中心的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结构 地面感热 青藏高原 低涡 热带气旋
下载PDF
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袁云 李栋梁 安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7-64,共8页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 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 高原季风 青海湖水位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地面热源强迫对青藏高原低涡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国平 刘红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2-637,共6页
将一类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考虑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给定符合高原地面加热特点的加热分布函数,通过求解简化后的柱坐标系中的涡旋模式,得到了低涡对应的流函数、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 将一类暖性青藏高原低涡考虑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作用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给定符合高原地面加热特点的加热分布函数,通过求解简化后的柱坐标系中的涡旋模式,得到了低涡对应的流函数、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解析解,分析了地面热源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的作用,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以及不同高度上的水平流场、水平散度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对影响低涡生成的主要因子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地面热源强迫对高原低涡的形成及结构特征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高原 地面热源 加热函数 流场 结构
下载PDF
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对东亚季风和高原加热场的响应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绚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1-737,共7页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 根据我国618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海平面气压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资料等,利用EOF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最近32个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对东亚冬季风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第一空间模态较好地反映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国一致增温的特征,增温最显著的区域在河套;第二空间模态则表现了冬季变暖过程中的东北区快西南区慢的反位相特点。冬季气温一致偏高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及以后。分析认为,全国大部分冬季气温的升高主要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密切,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整体减弱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河套地区和东部沿海气温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最敏感;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我国新疆南部、河套大范围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冬季气温的降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呈现变暖的时间迟于全国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气候变化 东亚冬季风 高原加热场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表能量季节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伟强 冯耀明 +3 位作者 李茂善 赵逸舟 孙方林 宋敏红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2-928,共7页
基于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 1a年的观测... 基于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 1a年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干旱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一些有关地表能量的新认识,最后还提出并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地面观测 藏北高原地区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能量收支观测实验的新进展 被引量:55
16
作者 季国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340,共8页
通过对1993 年9 月~1997 年3 月在五道梁所取得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简述了在青藏高原地区能量收支观测中所取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能量收支 大气浑浊度 地面加热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5-982,共8页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冬季对流层下半部温度场的遥相关及与下垫面加热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洪宝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81-88,共8页
本文利用1000—500hPa厚度资料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下半部冬季气温异常的水平结构及与下垫面加热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欧亚大陆腹地气温异常的强度和水平范围最大,该区域异常暖时,欧洲西北部和亚洲东部沿海异常冷,低纬太... 本文利用1000—500hPa厚度资料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下半部冬季气温异常的水平结构及与下垫面加热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欧亚大陆腹地气温异常的强度和水平范围最大,该区域异常暖时,欧洲西北部和亚洲东部沿海异常冷,低纬太平洋中部、北美西岸和大西洋中部异常暖,反之亦然。20-110°W北极区海冰范围是影响这种分布形势的可能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对流层 下半部 温度场 加热
下载PDF
冬、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激发的500 hPa遥相关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本文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来表征高原的加热状况,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冬季(2月)和夏季(7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同期500hPa位势高度的遥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 本文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来表征高原的加热状况,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冬季(2月)和夏季(7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同期500hPa位势高度的遥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遥相关型,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是二维Rosby波列由低纬向东北方向传播;夏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类似于EU型的遥相关,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二维Rosby波列由低纬向西北方向传播。冬、夏季激发的这两类向相反方向的传播可能与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相关型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
下载PDF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汤懋苍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共5页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牛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Nino出现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牛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Nino出现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气候变化 地温场 地表层热流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