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Marine Microalgae,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nhanced UV-B Radiation
1
作者 ZHOU Wenli TANG Xuexi +2 位作者 XIAO Hui WANG You WANG Renj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Ozone deple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has enhanced solar UV-B radiation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and ha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effects to mar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 Ozone deple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has enhanced solar UV-B radiation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and has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effects to marine ecosystems.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re discussed. The effects on marine microalgae have been proved to occur at molecular, cellular and population levels. Enhanced UV-B radiation increases microalgal flavonoid content but decreases their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pho- tosynthesis rate; this radiation induces genetic change and results in DNA damage and change of protein content. There have been fewer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Establishment of a microalgal ecological dynamic model at population and commuity levels under UV-B radi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spot.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icroalgae commtmities,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ill become a focus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overview on the studie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on marine microalgae an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 radiation EFFECT microalga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using green micro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As(Ⅲ)-oxidizing bacteria:As tolerance and metabolomic profiling
2
作者 Xiaoman He Guobing Lin +2 位作者 Jiayuan Zeng Zhaoguang Yang Lin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58-266,共9页
Bioremediation becam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arsenic(As)contamina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ince monoculture such as microalgae or bacteria was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and vulnerable to con... Bioremediation became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resolve arsenic(As)contamination in aquatic environment.Since monoculture such as microalgae or bacteria was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and vulnerable to contamination,green microalgae Chlorella vulgaris and arsenite(As(Ⅲ))-oxidizing bacteria Pseudomonas sp.SMS11 were co-cultured to construct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in the current study.The effects of algae-bacteria(A:B)ratio and exposure As(Ⅲ)concentration on algal growth,As speciation and metabolomic profile were investigated.Algal growth arrested when treated with 100 mg/L As(Ⅲ)without the co-cultured bacteria.By contrast,co-cultured with strain SMS11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s tolerance in C.vulgaris especially with A:B ratio of 1:10.All the As(Ⅲ)in culture media of the consortia were oxidized into As(Ⅴ)on day 7.Methylation of As was observed on day 14.Over 1% and 0.5% of total As were converted into dimethylarsinic acid(DMA)after 21days cultivation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As(Ⅲ)were 1 and 10 mg/L,respectively.Metabolomic analysis was further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response of consortia metabolites to external As(Ⅲ).The enriched metabolomic pathways were associated with carbohydrate,amino acid and energy metabolisms.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and glyoxylate and dicarboxylate metabolism were upregulated under As stress due to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 on allevia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protecting cells.Both carbohydrate and amino acid metabolisms provided precursors and potential substrates for energy production and cell protection under abiotic stress.Alterations of the pathways relevant to carbohydrate or amino acid metabolism were triggered by energy requi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lgae Algal-bacterial consortia As(Ⅲ)-oxidizing bacteria Metabolomics Energy metabolism
原文传递
厌氧段光照策略对A/O模式下菌藻共生系统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李冬 公为敏 +2 位作者 李帅 柴晨旭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36-4346,共11页
设置4组以厌氧/好氧(A/O)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其中R1厌氧段为8000lx的光照;R^(2)、R3和R4将厌氧段划分为A1和A_(2),A1段无光照,A_(2)段的光强分别为0、3000和5000lx,探究不同厌氧段光照策略对菌藻共生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 设置4组以厌氧/好氧(A/O)模式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其中R1厌氧段为8000lx的光照;R^(2)、R3和R4将厌氧段划分为A1和A_(2),A1段无光照,A_(2)段的光强分别为0、3000和5000lx,探究不同厌氧段光照策略对菌藻共生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厌氧后期添加弱光照的R3和R4中可以快速富集微藻,这使其形成的菌藻共生颗粒结构致密,沉降性能良好,碳氮磷去除效果更佳,并且分泌出更多的胞外聚合物(EPS).其中R3除磷效果最好,总磷(TP)去除率达到95.87%.典型周期分析可知,弱光条件下厌氧末期的释磷量与叶绿素a(Chl-a)含量成正比,R3的厌氧释磷能力最强,其厌氧末磷浓度达到43.73mg/L,在A_(2)段形成的高磷环境能够刺激微藻生长,其Chl-a含量在运行后期达到6.13mg/gVSS.高通量测序显示,R3的原核生物中成功富集了以Candidatus_Accumulibacter为核心的聚磷菌(PAOs),丰度达到11.18%;真核生物中微藻的总丰度达到84.29%,其中Halochlorella丰度高达42.85%,说明在厌氧后期的高磷环境中添加弱光照(3000lx)能够在不影响PAOs生长的条件下同步富集微藻,形成了以微藻和PAOs为核心的共生颗粒,为污水深度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颗粒污泥 光照策略 聚磷菌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藻菌共生体处理猪场沼液的参数优化研究
4
作者 王锌针 张哲 +6 位作者 罗娜 孙晨 熊川懿 王圣智 万瀚宇 陈建新 李昆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2,共7页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 猪场沼液高色高浊、氮磷浓度高,采用藻菌共生体可同步高效去除碳氮磷、节能降耗、资源回收,符合新时代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从污染物去除、微生物生长等角度对光照强度、曝气量和藻菌接种比例这3个参数进行优选发现,曝气量对氮去除的影响最大,而3个参数对碳、磷去除的影响较小。经加权评价得出三因素排序:曝气量>光照强度>藻菌接种比例,最优参数组合:光照强度为550μmol/(m^(2)·s),曝气量为0.2 L/min,藻菌接种比例为1∶1。最优组的TP、COD、TN、NH_(4)^(+)-N分别为0.48、219.2、125.2、64 mg/L,TP、COD、TN、NH_(4)^(+)-N去除率分别为95.46%、88.58%、61.58%、80.21%。各组中藻菌絮体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且随藻菌接种比例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沼液 藻菌共生体 参数优化 脱氮除磷
下载PDF
不同碳源下共存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孙华龙 陈国炜 +3 位作者 吴雪菲 方志鹏 贾伟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232,共8页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利用水环境中的无机碳进行光合固碳来促进自身生长,是引发淡水蓝藻水华的优势种。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菌藻共生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CCM)利用水环境中的无机碳进行光合固碳来促进自身生长,是引发淡水蓝藻水华的优势种。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菌藻共生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藻华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不同碳源条件下共生细菌对蓝藻藻华的影响仍不清楚。文章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蓝藻,探究在不同碳源组合下共存细菌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总碳(total carbon,TC)质量浓度为25 mg/L的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组合,环境初始菌藻比为1∶2时,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0×10^(7)个/mL,是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2.05倍;在加入25 mg/L的有机碳源,初始菌藻比为5∶1时,培养周期内可预测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小,为1.5×10^(7)个/mL,仅为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0.76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下初始细菌的出现会极大程度地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其中,在无机碳源和混合碳源的营养条件下,初始细菌显著加快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共存细菌 微藻生长 菌藻比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养猪废水处理中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周玮钰 卓梦琼 +3 位作者 王圣智 田茂芝 万瀚宇 李昆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61,69,共7页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 将电场预处理与藻菌共生膜生物反应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养猪废水处理的效果和生物质产量。然而,电场预处理对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在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设置多组实验对比分析来考察经过电场预处理和未经电场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处理后,EPS组分的通量衰减特征和膜污染模型的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各EPS组分在超滤膜污染方面的贡献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电场对藻菌共生体膜污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经电场处理组,电场预处理组的膜污染程度明显较轻,电场预处理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分泌的EPS,并有效地延缓膜污染的发生。进一步的过滤实验揭示了不同EPS组分对膜污染的贡献,SMP对膜污染的贡献最大,其次是LB-EPS和TB-EPS。同时,膜面污染物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类物质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成分。在EPS各组分中,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含量在SMP中最高。因此,合理调控SMP在EPS中的比重是控制膜污染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预处理 藻菌共生体 养猪废水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下载PDF
土霉素对菌藻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机制探究
7
作者 郭军利 刘广宇 +1 位作者 牛玉芝 柴凤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为明确新污染物土霉素(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控制进水OTC浓度,在反应温度30℃和进水有机负荷5.1~5.6 g/L的条件下,考察了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低剂量(低... 为明确新污染物土霉素(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去除营养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控制进水OTC浓度,在反应温度30℃和进水有机负荷5.1~5.6 g/L的条件下,考察了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养殖废水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低剂量(低于0.1 mg/L)OTC对藻-菌共生系统影响不明显,当高剂量(>0.5 mg/L)OTC显著降低了污染物及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剂量OTC降低了藻菌共生系统内污泥浓度,降低了污泥沉降性及叶绿素a产量但刺激了可溶性有机质的释放。高剂量OTC降低了微生物的活性,在4.0 mg/LOTC暴露组别内,比耗氧速率(SOUR)下降至26.7 mg O_(2)/(g VSS·h)。微生物学分析高剂量OTC降低了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ota门级别微生物,norank_f__Saprospiraceae属级别微生物。研究结果为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含抗生素废水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藻-菌共生 营养盐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白林瑞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0-954,共5页
综述了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几种培养方法,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污泥颗粒形成的影响。藻菌好氧颗粒污泥(ABGS)具有结构致密、生物产量高、沉降能力强、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菌藻之间的共生系统可大幅减少... 综述了菌藻好氧颗粒污泥的几种培养方法,探讨了不同因素对污泥颗粒形成的影响。藻菌好氧颗粒污泥(ABGS)具有结构致密、生物产量高、沉降能力强、污染物去除率高、运行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因而备受关注。菌藻之间的共生系统可大幅减少反应系统曝气量和碳排放量,对水处理技术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加快实现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菌藻颗粒污泥 培养方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球藻-好氧污泥耦合颗粒的培养及处理特性研究
9
作者 高林利 何成达 程琪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168,共9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作为生物载体,接种小球藻形成菌藻共生颗粒污泥(Algal-bacterial granular sludge,ABGS),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ABGS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5 klx光照强度下小球藻对ABGS系统处理能力的增强...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作为生物载体,接种小球藻形成菌藻共生颗粒污泥(Algal-bacterial granular sludge,ABGS),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ABGS系统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5 klx光照强度下小球藻对ABGS系统处理能力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在0~100 klx光照强度范围内,ABGS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7.01%~95.32%、53.14%~89.37%和32.49%~99.40%,同步硝化反硝化率(SND)为7.70%~83.66%;而单一小球藻系统对TP和TN的去除率仅为20%~30%,对COD去除效果不明显。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小球藻可以提高水中DO,并通过促进ABGS系统中细菌的代谢速率来促进污染物的降解。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ABGS系统对COD和TP的去除率上升,对TN的去除率下降,SND下降。过低或过高的光照强度均会抑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甚至使其死亡,导致ABGS破裂解体,系统崩溃,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差。高通量分析表明,藻类的加入进一步扩大了与氮磷代谢相关的菌种相对丰度,增强了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GS系统 好氧颗粒污泥 菌藻共生 脱氮除磷
下载PDF
电场预处理对藻菌共生体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机制分析
10
作者 罗娜 卓梦琼 +6 位作者 陈姝灿 高梦嘉 孙晨 王锌针 熊川懿 王圣智 李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 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已经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但其自身包含大量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针对养猪废水高色度浊度、高碳氮磷的特点,引入电场预处理来降低废水的色度、浊度,在促进藻菌共生体生长的同时提高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电场预处理能使养猪废水中的色度、浊度得到有效降低,铁、铝做阳极时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经电场预处理的废水在藻菌共生体的培养上也有更优的表现,铁、铝做阳极组中藻菌共生体对COD、TN、TP的7 d去除率分别为59.09%、61.78%、68.96%和62.26%、62.26%、83.92%,优于未经电场预处理组的47.82%、59.3%、60.48%。此外,铁、铝做阳极组和未经电场预处理组叶绿素含量分别从7.63、7.32、7.37 mg·L^(-1),增长到24.39、26.08、12.98 mg·L^(-1),是接种时的3.20、3.54、1.70倍,电场预处理明显提高了藻菌共生体中叶绿素的含量。说明电场预处理能有效提升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获得更大的生物质资源,同步实现对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电场处理 藻菌共生体 资源循环
下载PDF
微藻对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综述
11
作者 曹宇昂 王涵 +4 位作者 PHYU Khin Khin 梁军锋 徐晓钰 张克强 支苏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917,共17页
养殖废水具有常规污染物浓度高,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特点,在养殖废水污染物净化方面,微藻转化技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为探究微藻处理养殖废水的效果、机制机理、影响因素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总结了... 养殖废水具有常规污染物浓度高,含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特点,在养殖废水污染物净化方面,微藻转化技术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为探究微藻处理养殖废水的效果、机制机理、影响因素等,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总结了微藻对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去除机制,分析了微藻处理养殖废水效果的不同影响因素,并重点讨论了不同处理工艺中微藻的作用机理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微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去除养殖废水中碳、氮、磷等常规污染物,并可以通过系列生物学过程去除重金属、抗生素、悬浮物、激素、致病菌等,同时,微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藻种类型、接种浓度、温度、光照、废水性质的影响,多藻协同、固定化处理均可提升微藻的去除能力,而藻菌共生技术能使微藻和细菌互利共生,达到更高效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综上,微藻在养殖废水处理中潜力较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应考虑其最佳环境条件及适宜的处理工艺,以构建高效微藻养殖废水净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微藻 去除效果 影响因素 固定化 藻菌共生
下载PDF
C/N对HN-AD菌藻颗粒污泥体系处理农村污水的影响
12
作者 刘欢 杨晨曦 +3 位作者 秦树敏 龙昆 赵婷婷 张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6-1306,共11页
通过在传统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体系(ABGS)中引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构建H-ABGS体系,以合成农村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碳氮比(C/N=1,2,4,6,8,10)对H-ABGS系统中污染物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特性影响.结果表明,C/N为4时,H-ABGS系统... 通过在传统菌-藻共生好氧颗粒污泥体系(ABGS)中引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构建H-ABGS体系,以合成农村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碳氮比(C/N=1,2,4,6,8,10)对H-ABGS系统中污染物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特性影响.结果表明,C/N为4时,H-ABGS系统的总氮去除率高于ABGS系统(12.05%)和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44.86%).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适应低碳环境的Thauera菌属和脱氨关键菌属norank_f__A4b可能是确保H-ABGS系统在低碳环境下具备高脱氮性能的关键.微生物群落的共生模式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引入HN-AD菌有助于最小化生态位,与藻共同形成稳定的共生体系,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此外, C/N为4时,高表达的硝酸还原酶可能有助于确保H-ABGS系统在低碳环境下具备卓越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HN-AD菌 微生物群落 脱氮
下载PDF
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李清毅 张国民 +3 位作者 王新烨 宋鑫博 储菲菲 李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聚焦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析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气体CO_(2)增加不仅会影响微藻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循环途径,而且会影响整个海洋碳通量与生物泵功能;气温上升则主要影响微藻与细菌群落组... 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聚焦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分析微藻在蓝碳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温室气体CO_(2)增加不仅会影响微藻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循环途径,而且会影响整个海洋碳通量与生物泵功能;气温上升则主要影响微藻与细菌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海域生态过程。微藻与细菌的相互关系与协同作用直接影响海洋水柱中碳沉积过程,两者的协变关系不仅受温度、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而且受到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干扰,进而改变微藻-细菌耦合碳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微藻 细菌 作用机制 影响因素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微藻-细菌共生系统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进展
14
作者 路连勇 杜宏财 路卫卫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162-164,183,共4页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使用不当或者滥用抗生素使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抗生素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动植物营养水平上进行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其代谢物可以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改变其组成和代谢,可能...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不断上升,使用不当或者滥用抗生素使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抗生素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动植物营养水平上进行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其代谢物可以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改变其组成和代谢,可能导致特定条件下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增加。为深入探讨抗生素有效去除方法,本研究对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微藻-细菌共生系统由于其高效、去除能力强、设计简单、易于操作等优点被广泛使用。同时,本研究对微藻-细菌共生系统去除抗生素机制进行了概括总结,将为抗生素的有效去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细菌共生系统 抗生素 去除机制
下载PDF
光驱动SND生化工艺研究
15
作者 杜平 胡定源 +3 位作者 孙茂 陈庆峰 陈瑞 汪辉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为探寻菌藻结合实现光驱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化工艺的应用,在自制的AAO+沉淀池的反应器中通过人工配制进水的方式模拟对现实生活污水处理。经过四个月的运行成功实现光驱动SND生化工艺的稳定运行,在提供光照的条件下,降低约42.86%... 为探寻菌藻结合实现光驱动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生化工艺的应用,在自制的AAO+沉淀池的反应器中通过人工配制进水的方式模拟对现实生活污水处理。经过四个月的运行成功实现光驱动SND生化工艺的稳定运行,在提供光照的条件下,降低约42.86%的曝气量出水依旧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培养过程中污泥产生大量的蛋白质(PN)和多糖(PS),PN/PS由2.89增长到5.05,实现污泥颗粒化,由于颗粒内部氧气传质的影响,实现内层缺氧,外层好氧的结构,为氨化细菌(AOB)、硝化细菌(NOB)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场所,从而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过程的运行。根据计算得出,最终培养出的菌藻共生(ABS)系统相比原有系统曝气能耗更低,且具有更大的资源化潜力和脱氮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驱动 同步硝化反硝化 菌藻共生 应用潜力
下载PDF
藻菌共生协同饲养澳洲银鲈试验
16
作者 余南才 陈莉莉 +2 位作者 朱炜炜 钟秦华 雷雨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9期56-61,共6页
[目的]在澳洲银鲈鱼养殖日益集约化的背景下,实施藻菌共生技术,探索其对澳洲银鲈饲养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0条15日龄澳洲银鲈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饲养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或细菌,试验组1添加小球藻(3 mL/L),... [目的]在澳洲银鲈鱼养殖日益集约化的背景下,实施藻菌共生技术,探索其对澳洲银鲈饲养环境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0条15日龄澳洲银鲈鱼,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饲养处理: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或细菌,试验组1添加小球藻(3 mL/L),试验组2添加枯草芽孢杆菌(2 mL/L),试验组3则同时添加小球藻(按3 mL/L)和枯草芽孢杆菌(按2 mL/L),实现藻菌共生,试验期共90 d。分别测定各试验组的水质指标和澳洲银鲈的生长指标。[结果]相较于其他组别,混合添加小球藻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3水体中NH_(4)^(+)-N和NO_(2)^(-)-N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该组澳洲银鲈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料重比大幅降低,由对照组的1.04降至0.73。试验各组的死淘率均为0,水温、溶氧、pH值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藻菌共生技术在改善养殖水质、提升澳洲银鲈生长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对于提升养殖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枯草芽孢杆菌 藻菌共生 澳洲银鲈 生长性能 生态养殖
下载PDF
Stimulative effect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the growth of the microalgae Isochrysis galbana
17
作者 Miquel Planas José Antonio Vázquez Beatriz Novoa 《Journal of Coastal Life Medicine》 2015年第12期925-930,共6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ec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LAB)from telluric origin on the growth of the microalgae Isochrysis galbana(I.galbana)in small and medium volume flasks.Methods:In the first experimen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pec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LAB)from telluric origin on the growth of the microalgae Isochrysis galbana(I.galbana)in small and medium volume flasks.Methods:In the first experiment,7 LAB species[Carnobacterium piscicola,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casei ssp.casei,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actococcus lactis spp.lactis,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pp.mesenteroides(L.mesenteroides spp.mesenteroides)and Pediococcus acidilactici(P.acidilactici)]were inoculated in 250 mL flasks containing microalgae I.galbana(10^(6)cells/mL).After fitting the growth data to two mathematical models,two LAB strains(L.mesenteroides spp.mesenteroides and P.acidilactici)were selected for the second experiment in which those strains were inoculated in medium size(5 L)volume cultures of I.galbana(1.2×10^(5)-1.5×10^(5)cells/mL).The bacterial load in cultures from the first experiment was analyzed by plating on marine agar,MRS agar and 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sucrose media.Results:All strains of LAB tested enhanced the growth rate and the final biomass yield of I.galbana cultures,even in the absence of nutrients in the media.The best overall results and the maximal final cell densities in small flasks were achieved with strains L.mesenteroides spp.mesenteroides and P.acidilactici,respectively.These two strains also stimulated the growth(40%and 16%with respect to controls)of I.galbana in medium size volumes.For most strains,CFU values of LAB remained stable(10^(5)-10^(8)CFU/mL)for at least 4 days.A high variability was observed in bacteria strains among treatments,with Pseudomonas and Moraxella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bacteria.Conclusions: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I.galbana in both small and medium size volumes was enhanced by LAB,both in the absence and the presence of nutrients in the culture.The highest final biomass was achieved by adding P.acidilactici,whereas Carnobacterium piscicola and L.mesenteroides spp.mesenteroides provided maximal growth rates.The former also showed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Moraxe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chrysis galbana microalgae Probiotic CULTURE Growth models Acid lactic bacteria Factorial design bacteria population
原文传递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畜禽沼液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彪 朱勇 +5 位作者 王锴瑜 肖艳春 黄婧 张剑宇 张旭钏 陈晓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24,共11页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 畜禽沼液不仅含有高浓度氨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和抗生素等风险因子,同时也存在大量有效氮、磷、钾等营养成分,未经过适当处理的沼液直接排放极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壤酸化和污染物累积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上沼液极具资源化潜力,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与资源再利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微藻细菌共生系统(藻菌共生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沼液处理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相较于传统的沼液处理方法,藻菌共生系统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等优点,其不仅可高效去除沼液中的氮、磷、重金属、抗生素等物质,而且能同步利用CO_(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具有生物燃料潜质的微藻生物质,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分析总结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共生机制,概括了其类型,系统解析了其去除沼液污染物的机理,并重点阐述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影响因素,最后讨论和展望了该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基于藻菌共生系统的沼液规模化处理及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环境因素 污染物 藻菌共生 共生机制 光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藻菌配比
下载PDF
微藻-自生动态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一蕾 詹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11-1715,1720,共6页
采用孔径为400目(25μm)的不锈钢网作为膜基材,过滤菌藻共生混合液,探究菌藻共生条件下,动态膜反应器(DMBR)对模拟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小球藻截留效果。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出水后,相较于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COD去除率提高了22.9%... 采用孔径为400目(25μm)的不锈钢网作为膜基材,过滤菌藻共生混合液,探究菌藻共生条件下,动态膜反应器(DMBR)对模拟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小球藻截留效果。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出水后,相较于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COD去除率提高了22.9%,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提高了7.39%,12.02%,8.01%。菌藻共生环境能提升对污水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将菌藻共生系统动态膜出水与系统沉淀后上清液出水进行比较,膜截留可以有效提高COD去除率,为18.92%,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与上清液出水持平,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提升3.02%,4.39%,对小球藻的截留率达到了83%以上,有效缓解藻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动态膜 EPS
下载PDF
基于菌藻共生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卢蕾 马佳莹 +2 位作者 褚华强 周雪飞 张亚雷 《能源环境保护》 2023年第2期156-167,共12页
基于微藻生物处理技术的菌藻共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实现污水资源化,还可利用菌藻间相互作用增强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及藻类生物质回收潜力。菌藻共生体系还可耦合CO_(2)固定,结合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CO_(2)进行微藻培养可同时实现碳... 基于微藻生物处理技术的菌藻共生培养体系,不仅能实现污水资源化,还可利用菌藻间相互作用增强处理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及藻类生物质回收潜力。菌藻共生体系还可耦合CO_(2)固定,结合工业烟气中高浓度的CO_(2)进行微藻培养可同时实现碳减排与降低微藻额外曝气补充CO_(2)的能耗,符合“碳中和”的发展需求。本文对菌藻共生体系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相互作用形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菌藻工程在污染物降解、CO_(2)固定及微藻生物质产品的回收潜力展开综述。研究菌藻间营养交换、信息传递及基因水平的互相适应作用形式,发现选择适宜的共生菌藻组合培养可有效增强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且提高CO_(2)固定效率。菌藻共生效应对藻类生物组分(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积累存在增强效应与选择能力,通过污水类型合理遴选藻种及对应共生菌、调节接种比例与培养条件,可提高工业规模上收获微藻并进一步加工生产生物燃料、医疗保健食品等产品的效率。菌藻共生耦合废水处理、CO_(2)固定及生物质能回收于一体,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且经济可持续的一体化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藻共生 污水资源化 污染物降解 微藻固碳 生物质回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