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Data” —— and a Discussion on “The Law of Quan-ma and Gui-mei” in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1
作者 Lu Guoyao 《宏观语言学》 2007年第1期46-59,共14页
In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both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Data” are traditional in methodology and they both deserve being treasured, passed on, and ... In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both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Data” are traditional in methodology and they both deserve being treasured, passed on, and further developed. It will certainly do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if any of the two methods is given unreasonable priority. The author claims that the best or one of the best methodologies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henc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uble-proof Method”. Meanwhile, this essay is also an attempt to put forward “The Law of Quan-ma and Gui-mei” in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in which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ot advisable to either treat Gui-mei as Quan-ma or vice versa in linguistic research. It is crucial for us to respect always the language facts first,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very soul of lingu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methodology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ical Data Double-proof method the LAW of Quan-ma and Gui-mei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573 AD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2
作者 Zheng Wenjun Lei Zhongsheng +3 位作者 Yuan Daoyang He Wengui Ge Weipeng Liu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 - Ⅳ,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uling faul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 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textual research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nxian
下载PDF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Pre-war Deposits”
3
作者 HUANG Chuanro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9期420-428,共9页
At present,the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e issue of“pre-war deposits”in the banking industry mainly focus on the problems of inflation during the war and after the war,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d... At present,the academic researches on the issue of“pre-war deposits”in the banking industry mainly focus on the problems of inflation during the war and after the war,the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during the war,the demobilization,reorganization,and currency reform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fter the war,and so on.The direct related researches are few and focus on the disputes between depositors and banks.Although some archival materials and newspaper materials have been excavated,various kind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cavated.Research methods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ion.Therefore,to deepen the study of“pre-war deposit”,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utilize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expand research fields,expand research horizons,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ulti-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war deposit problem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excavate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f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causative structure
4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6期696-707,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between Jugan township of Wudu County and Pingding township of Zhouqu County. Its epicenter should be in the vicinity of Lianghekou in Wudu County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7 1/4 and an intensity of about IX-X. 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hould be in the WNW direc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and the origin time should match up to that of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event [before (83±46) B.C.] obtained by the trench investigation. Certain seismic rupture evidences are still preserved on this fault seg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 7-7 1/4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should be in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usative structure Diebn-Bailongjiang fault zone
下载PDF
20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5
作者 侯怀银 梁林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20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经历了初创、初步发展、以俄为师、艰难探索、恢复与重建以及深入发展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在学科基础、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历史分期问题等方面获得... 20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经历了初创、初步发展、以俄为师、艰难探索、恢复与重建以及深入发展六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0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在学科基础、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历史分期问题等方面获得了积极进展。新时代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凸显学科自主发展意识、优化研究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史料挖掘工作,加强学科的对外交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外国教育史 学科发展 学科自主发展 研究队伍 史料挖掘
下载PDF
工业设计史课程双线教学研究与实践
6
作者 孔祥富 《绿色包装》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将工业设计史教学内容结构化为史料和设计发展规律两部分,并按照时空明线和逻辑暗线进行贯穿,以适应学生认知规律,这有利于将课程内容完整、有序传达,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同时对学生系统化、结构化思维的建立起到一定示范效应。
关键词 工业设计史 双线教学 史料研究 内在逻辑
下载PDF
中医经典名方西黄丸处方考证、历史沿革应用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怡名 瞿光友 +2 位作者 王连芝 张淑香 顾媛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5-72,共8页
经典名方西黄丸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经典方剂,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4味药物组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癌... 经典名方西黄丸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清代名医王洪绪所创,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经典方剂,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4味药物组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热毒壅结所致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在肿瘤辅助治疗方面疗效显著。该文通过医药典籍系统梳理该处方的出处,对处方用量、处方中各药味进行了考证,并对西黄丸的历史沿革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以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五原则”为纲领预测了西黄丸的质量标志物,结果发现麝香酮、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基-11-酮基-β-乳香酸、3-乙酰基-α-乳香酸、3-乙酰基-β-乳香酸、11-酮基-β-乳香酸、β-榄香烯等可作为西黄丸主要的Q-Marker,为西黄丸的质量控制、后续的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处方考证 历史应用 乳腺癌 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经典名方孔圣枕中丹的历史沿革及关键信息考证
8
作者 郭智丹 梁绿圆 +7 位作者 曹佳蕾 李维笑 魏文希 王艺萍 王淇蓉 魏炳琦 周正 马丙祥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11-17,共7页
孔圣枕中丹是脑病科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从方名、药物组成、药物剂量、炮制方法、药物基原、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孔圣枕中丹最早见于《集验方》,虽方名众多,但除龟甲散以外,均围绕“益智”之义而设;建议以龟甲、龙... 孔圣枕中丹是脑病科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从方名、药物组成、药物剂量、炮制方法、药物基原、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考证。孔圣枕中丹最早见于《集验方》,虽方名众多,但除龟甲散以外,均围绕“益智”之义而设;建议以龟甲、龙骨、石菖蒲、远志4味药各1.25 g,碎成细粉,用温酒每次送服5 g,每日3次;全方共奏宁心安神、益肾健脑、交通心肾之效,古今应用皆围绕“健忘”“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论述,在治疗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孔圣枕中丹 失眠 健忘 历史沿革 文献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桂枝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考证
9
作者 詹徵羽 顾思浩 +3 位作者 冯嘉铭 张彤 谢运飞 李玲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10期18-25,共8页
通过系统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从处方溯源与历史发展、方名与药物组成、历代医评与方义、功效与主治、基原与炮制、用药剂量、制法用法7个方面对桂枝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为经典名方桂枝甘草汤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桂枝甘草汤 心血管疾病 历史沿革 功效主治 文献考证
下载PDF
古代经典名方养胃汤历史溯源与考证
10
作者 苏旭 高长玉 +4 位作者 陈敏 潘泽昕 郝格 张薇 田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11-220,共10页
养胃汤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68首。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中华医典检索软件,从养胃汤的历史沿革、方义功用、主治病证、药物基原、剂量及煎服法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分析考证。共收集文献121条,涉及古籍42部。结... 养胃汤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68首。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中华医典检索软件,从养胃汤的历史沿革、方义功用、主治病证、药物基原、剂量及煎服法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分析考证。共收集文献121条,涉及古籍42部。结果发现养胃汤方源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非《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界定的明代《证治准绳》,且方名为人参养胃汤。养胃汤的方剂组成历代较为统一,在药物用量上稍有差异,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半夏、厚朴、苍术各41.3 g,藿香叶、草果、茯苓、人参各20.65 g,甘草8.26 g,橘红28.91 g。对养胃汤药物基原和炮制进行了界定,其中半夏、厚朴、苍术的炮制存在不同认识,建议选择清半夏、姜厚朴和漂苍术。养胃汤功用为“燥湿运脾,解表和中”,主治病证涉及饮食停滞、身痛、泄泻、疟疾、产后类疟、小儿吐乳、痘疮等,治疗病证虽广,但需把握“湿滞脾胃,外受风寒”的基本病机。通过对养胃汤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养胃汤后续研究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养胃汤 历史溯源 文献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关键信息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11
作者 畅明德 吴林纳 +5 位作者 钟凯 庞稳泰 曾丽蓉 邵琳琳 阚湘苓 张涛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从药味组成、药物剂量、组方原理、基原炮制、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剂型制法、煎服法等方面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分析考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甘草、瓜蒌根(天花粉)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导... 从药味组成、药物剂量、组方原理、基原炮制、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剂型制法、煎服法等方面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分析考证。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牡蛎、甘草、瓜蒌根(天花粉)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寒热往来、疟疾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疾病。该方药物用量与《伤寒论》基本一致,建议参考剂量为柴胡110.40 g,瓜蒌根55.20 g,桂枝、黄芩各41.40 g,干姜、甘草、牡蛎各27.60 g;以水2400 mL,煮取1200 mL,去药渣,再浓缩至600 mL,每次温服200 mL,每日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历史沿革 临床应用 《伤寒论》 文献考证
下载PDF
基于中医药典籍的郁证及其与抑郁症关系辨析
12
作者 薛佳慧 卢有媛 +3 位作者 谢明霞 高田田 赵可可 王汉卿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840-844,共5页
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五郁”,主要是指由外感、内伤、饮食等因素所引起的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七情所伤、情志不舒而致的气机郁滞为狭义郁证,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郁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五郁”,主要是指由外感、内伤、饮食等因素所引起的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七情所伤、情志不舒而致的气机郁滞为狭义郁证,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情志疾病。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的“六郁”丰富了郁证内容,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最先提出了“郁证”病名,并沿用至今。从秦汉时期至近现代,郁证理论传承有序,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证 抑郁症 历史考证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13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史料整理与研究 学科发展 个体自觉 学科自觉
下载PDF
藁本基原与辽藁本道地药材本草考证
14
作者 石昌能 边澈 +5 位作者 许亮 任迎彤 于耀辉 李婧 王妍冰 谢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8期58-61,共4页
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地方志、期刊文献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纳总结,从中药的名称、基原植物、功效等方面对藁本进行本草考证,探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及其历史变迁,挖掘辽藁本的道地性。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植物名实图考》对于藁本... 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文献、地方志、期刊文献等,收集相关资料并归纳总结,从中药的名称、基原植物、功效等方面对藁本进行本草考证,探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及其历史变迁,挖掘辽藁本的道地性。在考证过程中发现,《植物名实图考》对于藁本产地的记载“今山东别有藁本”与其他本草著作均不相同,通过本草考证确定中药藁本的基原植物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古时辽藁本的道地产区为当今山西省太原市、武宁县等地,近代其道地产区变迁至辽宁省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 辽藁本 本草考证 道地药材 中药
下载PDF
作为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以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为考察中心
15
作者 郝保权 张佳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0,180,共16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历史分析法的学术价值。历史制度主义采用结构性的视角、多变量因果分析推进了革命研究。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现实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新观点,推动了国家自主性问题的研究。在动态维度,历史制度主义提出的路径依赖、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有助于推进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在价值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都强调对制度变迁、革命爆发原因的阐述离不开观念。由此,中国政治学应当启发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承袭和发展,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立场,将研究着眼于以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路径、特点为基本内容的本土国家建构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斯考切波 《国家与社会革命》
下载PDF
明代会试分卷录取制创立、实施及变迁考实
16
作者 郭培贵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0,共17页
为保证边远落后地区的举人应考会试具有一定考中率,洪熙元年,明仁宗与杨士奇创立了会试“南六北四”分卷取士制度;宣宗嗣位后又予重申,并在宣德二年和宣德五年的会试中得以切实执行,宣德八年会试得到基本执行。正统元年会试又进一步细... 为保证边远落后地区的举人应考会试具有一定考中率,洪熙元年,明仁宗与杨士奇创立了会试“南六北四”分卷取士制度;宣宗嗣位后又予重申,并在宣德二年和宣德五年的会试中得以切实执行,宣德八年会试得到基本执行。正统元年会试又进一步细分为南、北、中卷,各按“六、三、一”的比例录取;正统四年会试复改为各按“五五、三五、十”的比例录取;其后,又经历了诸多科次的分卷占比波动甚至短暂的罢行、改制,自嘉靖二十九年会试开始,“南五五、北三五、中十”的录取比例才获得稳定、严格的执行。对上述史实的审慎考证,既反映了明朝会试在以考试成绩为取士决定因素前提下对科举欠发达地区士子予以适度照顾的长期摸索和坚持,也说明了对相关史料进行严谨考订和溯源辨误在史学求真中的极端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会试 南北卷 南北中卷 各卷区录取比例 史料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文献考证与现代临床应用
17
作者 许琳琳 张潇亚 李廷保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9期1717-1724,共8页
目的系统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古籍条文及现代研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考证,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及考证学方法,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中医古籍,对其处方渊源、组方规则、药物配伍、药物剂量、主... 目的系统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古籍条文及现代研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析考证,为经典名方丁香柿蒂散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及考证学方法,整理有关丁香柿蒂散的中医古籍,对其处方渊源、组方规则、药物配伍、药物剂量、主治病证、服药方法等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同时筛选并总结此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结果共搜集相关中医古籍文献信息70条,筛选出有效中医古籍23部。现收录在《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第83首丁香柿蒂散,出自清·杨栗山撰《伤寒瘟疫条辨》,由丁香、柿蒂、人参、生姜4味药组成,病机为“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具有温中降逆、和胃益气的功效,主治虚寒呃逆。据考证清代折算标准,《伤寒瘟疫条辨》中该方的组成及剂量为:丁香7.46 g,柿蒂7.46 g,人参3.73 g,生姜11.19 g。现代临床应用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相关文献20篇,现代多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并涉及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系统疾病,常配合越鞠丸、旋覆代赭汤等治疗顽固性呃逆、胃食管反流病、肿瘤化疗后恶心、术后恶心呕吐等病证。结论通过对丁香柿蒂散古籍文献的挖掘及现代应用的分析,以期为丁香柿蒂散更高效的临床运用及后续进一步探究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丁香柿蒂散 古籍文献 历史沿革 处方考证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18
作者 陈其泰 张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 在举国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时代条件下,研究者要勇于解放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文史通义》作为传统学术在理论领域树立的一座丰碑,回答了时代需要,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出乾嘉时期的时代智慧。在研究方法上,章学诚贯彻“知人论世”和洞察其思想渊源的原则,《文史通义》体现出六大学术特色,即针砭繁琐考证,预示学风转变;探索历史哲学,阐发深邃哲理;改革历史编纂,影响后世;以“性”“情”言教育,倡导独立思考;彰显审美情趣,学术美文翘楚;辩证分析高手,直抵事物本质。《文史通义》凸显了章学诚独树一帜的治学风格和历经坎坷凿“千年未凿之窦”的使命担当精神,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章学诚学术推向世界,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史通义》 经世致用 乾嘉考证学风 历史编纂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上游沉积记录的历史时期沙尘灾害研究
19
作者 范小露 张新毅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淮河流域风成黄土为研究黄淮平原历史时期沙尘灾害提供了新的窗口。相较于史料记载中的灾害文字记录,风成黄土所提供信息更具本源性和客观性。淮河上游沉积剖面中的风成黄土层拥有较好的光释光测年约束和良好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卢庄剖... 淮河流域风成黄土为研究黄淮平原历史时期沙尘灾害提供了新的窗口。相较于史料记载中的灾害文字记录,风成黄土所提供信息更具本源性和客观性。淮河上游沉积剖面中的风成黄土层拥有较好的光释光测年约束和良好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卢庄剖面中的风成黄土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应历史年代区间内流域灾害史料,从地质学和灾害史双视角进行历史时期沙尘灾害考证。结果显示,淮河流域上游沉积记录中沙尘灾害可能为东汉元初二年(115)三月和延光二年(123)春季颍川郡风灾及东晋义熙五年(409)十一月正阳县风灾引发的近源沙尘暴连续堆积所致。依据同时期气候代用指标及历史文献记载,东汉中期(115-123)和东晋末年(409)处于气候急剧波动期,淮河北岸沙尘灾害可能是当时气候异常多变的瞬时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灾害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灾害 沉积记录 历史时期 考证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史记》“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相关争讼疏证
20
作者 张雨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0-23,35,共5页
《史记》“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存在释义较多,争议纷纭。前人或认为“牢盆”分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将“牢”解释为“工价”或“场所”。且句读上于“作”处绝句,断为“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经探究,“牢盆”的确诂应该为“牢固之... 《史记》“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存在释义较多,争议纷纭。前人或认为“牢盆”分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将“牢”解释为“工价”或“场所”。且句读上于“作”处绝句,断为“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经探究,“牢盆”的确诂应该为“牢固之盆”,“牢”乃形容词,而非名词;“作煮”应连读解释,义即“煮”;该句应断作“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牢盆” “作” 句读 疏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