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文化的伦理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袁智忠 田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在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转向、价值观多元化等趋势将中国电影文化不断推向未知与尴尬的境地。因此,中国电影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伦理的引导与规训。在“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呼声中,中国电影文化应以传统伦理为基底,强调“文以载道”“以... 在全球化时代,视觉文化转向、价值观多元化等趋势将中国电影文化不断推向未知与尴尬的境地。因此,中国电影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伦理的引导与规训。在“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呼声中,中国电影文化应以传统伦理为基底,强调“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价值观念,沿着电影文化的生成肌理,通过思想文化层面的共同体美学价值理念传续、叙事文化层面“手段善”与“目的善”的统一、镜头文化层面的诗性镜头建构,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伦理价值体系的建构,助力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伦理 文化伦理建构 镜头文化 叙事文化 思想文化
下载PDF
迈向新时代的民族学:构建“中华民族学”的三重逻辑
2
作者 王明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3,共10页
新时代需要全新的民族学。“中华民族学”二级学科的诞生是新时代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所在,是与这一时代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国民族学从百年前学科知识的引入到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建立,从20... 新时代需要全新的民族学。“中华民族学”二级学科的诞生是新时代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所在,是与这一时代任务相适应加快推进民族学学科优化调整工作的迫切要求。中国民族学从百年前学科知识的引入到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建立,从20世纪80年代学科体系的重建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学”的建制,始终遵循聚焦时代议题和国家意志的学科史逻辑。学科只有立足自身的理论构建逻辑,从资料体系、概念体系、方法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明确建设指向,围绕自主知识生产这一实践逻辑开展包括学科性知识、人文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的构建,将这三重逻辑辩证统一于学科建设实践中,才能推动民族学学科科学、持续、有效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学” 学科史演化 理论构建 知识生产
下载PDF
新时代行政伦理的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
3
作者 张增田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105-115,共11页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体制机制制度的集中体现。行政伦理总是在特定的治理体系中形成并发挥作用,治理体系决定了行政伦理的来自及其价值立场。我国有着独特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是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于一身的核心政治力量,主导着...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体制机制制度的集中体现。行政伦理总是在特定的治理体系中形成并发挥作用,治理体系决定了行政伦理的来自及其价值立场。我国有着独特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是集领导党和执政党于一身的核心政治力量,主导着国家治理过程。公务员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履行公共管理职权。这种独特的国家治理体系必然赋予我国行政伦理以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为行为主体仅限于公务员个体,而不包括行政组织;价值标准必然由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所派生,并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与治理现代化价值逻辑高度契合,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人民、国家机关和各民主党派三大政治关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与此相适应,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应面向如何处理好与党、人民群众、国家权力和所在组织等四重关系建构行政伦理价值体系,包含四组基础价值观:忠诚、服从;为民、为公、服务、拼搏、奉献、无私、务实、民主、协商、公开、透明;守法、公平、公正;负责、勤政、廉政、高效。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应侧重于行政伦理规范建设,以形成公务员对行政伦理价值的认同,提升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决策能力和行政伦理道德德性,以强化公务员对行政伦理价值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现代化 行政伦理 中国特色 价值体系建构 价值认同建构
下载PDF
走自己的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明皓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基于对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5
作者 叶青 杨刘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贯通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话。通过对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代化概念、叙事和理论观点的批判反思,明确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继而从“中国式...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贯通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对话。通过对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现代化概念、叙事和理论观点的批判反思,明确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继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概念和以“领导力量论”“本质要求论”“历史发展论”“内生动力论”“战略安排论”“世界意义论”为主体的基本框架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和历史超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路径:突破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叙事逻辑,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科学基础,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进而更好地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学理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体系建构 美国经典现代化理论
下载PDF
中国特色供应链发展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6
作者 魏际刚 温明月 《物流技术》 2024年第6期65-75,共11页
近些年,面对百年变局,供应链竞争力与安全的重要性在中国已形成共识。基于中国供应链实践,学习借鉴国外供应链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发展道路,具备了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 近些年,面对百年变局,供应链竞争力与安全的重要性在中国已形成共识。基于中国供应链实践,学习借鉴国外供应链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发展道路,具备了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发展理论体系的条件。中国特色的供应链发展理论基于中国供应链发展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观世界观,统筹宏观中观微观、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国内与国际,涵盖供应链定位、安全、效率、智慧发展、绿色发展、供应链与经济发展、供应链与创新、国际合作、社会责任、竞争力与强国建设等多个方面。其中:定位是供应链发展的逻辑起点,安全与效率是供应链发展的两大目标,数字智慧和绿色化是推动供应链发展的两条重要路径,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活力是供应链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增进国际合作、彰显社会责任是中国供应链发展的国际责任和社会责任,竞争力提升与强国是百年变局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供应链发展的战略要求与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供应链 供应链发展理论 理论体系构建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闿林 樊永强 +2 位作者 邓茜方 何月冬 宋林董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任务,准确把握明道、立德、博学、仁爱的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正视师德师风考核虚化、...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任务,准确把握明道、立德、博学、仁爱的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正视师德师风考核虚化、教学科研能力固化、职业道德认知淡化、思想政治素养弱化等现实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高度;重视入职道德培训,强化职业认知深度;关注教师实际诉求,确保师德建设温度;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增大师德考核力度,打造一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8
作者 杨莉萍 朱政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中国社区心理学起步较晚,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首本教材《社区心理学导论》以儒家“五德”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如传统文化如此丰富,仅以儒家“五德”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否... 中国社区心理学起步较晚,近几年开始快速发展。首本教材《社区心理学导论》以儒家“五德”为理论基础,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的话语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如传统文化如此丰富,仅以儒家“五德”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否有疏漏;儒家“五德”究竟具有哪些内涵;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心理学化”,以便进行有效心理评估等。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实践的两条路径,其一是通过社区心理服务,在基层社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其二是通过提升居民社区感,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助力基层社区建设和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区心理学 理论建构 实践路径
下载PDF
科技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9
作者 刘海龙 王晓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4-38,共5页
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整体上相对薄弱,探索科技伦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是新形势下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实际上,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理论建设、扩展载体... 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整体上相对薄弱,探索科技伦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是新形势下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实际上,科技伦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理论建设、扩展载体、师资培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科技伦理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而实现培育有伦理素养的科技人才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科技伦理教育 理论建设 扩展载体 师资建设 改革创新
下载PDF
家国谜韵下的心声疑影:战后华语电影中的“希区柯克幽灵”
10
作者 王培雷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1948年由位于北京城的“中电三厂”出品的电影《深闺疑云》,直接回应了在抗战期间上海曾经上映过的希区柯克导演的作品《深闺疑云》(Suspicion),在剧本人物权力关系的置换中完成了因应战乱时代的集体焦虑表达,同1950至60年代由中国香港... 1948年由位于北京城的“中电三厂”出品的电影《深闺疑云》,直接回应了在抗战期间上海曾经上映过的希区柯克导演的作品《深闺疑云》(Suspicion),在剧本人物权力关系的置换中完成了因应战乱时代的集体焦虑表达,同1950至60年代由中国香港生产、改编自希区柯克作品《后窗》《迷魂记》的粤语电影《后窗》《回魂夜》一起,组成了一条清晰的华语电影“借桥”希区柯克的脉络。徐昌霖版《深闺疑云》、中国香港版《后窗》和《回魂夜》等三部电影虽然都不曾明确宣布对西片原作的借重,但不约而同步地走上了一条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侦探电影或“含有侦探内容”的电影截然不同的“心探”路径。这三部侦探电影作品不仅承继了相关类型的商业特征,更在顺势应时的具体改编中回应了20世纪中期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变动不居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形成了“仿作者以言志”或“解构作者以言志”的独特电影创作兴味。同时,这些影片中叙事策略的“伦理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对希区柯克电影之于好莱坞工业“解构性”的再度解构,形成了既符合不同时代的华语电影主流受众的认同,同时亦体现创作者自身的“电影本体”探索的电影文本转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希区柯克 空间建构 悬念 伦理剧
下载PDF
论印尼华文文学的中华传统伦理思想质素
11
作者 谢文军 《华文文学》 2024年第5期95-102,共8页
印尼华文作家在伦理维度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凸显出“华人性”与“本土性”双重民族意识。他们在家庭伦理赋予的责任与义务之中,发掘出华人的“向上之心”与生命拘囿状态,又在社会伦理“相与之情厚”的观照下,形成对美好人性的互构性思... 印尼华文作家在伦理维度中进行自我身份建构,凸显出“华人性”与“本土性”双重民族意识。他们在家庭伦理赋予的责任与义务之中,发掘出华人的“向上之心”与生命拘囿状态,又在社会伦理“相与之情厚”的观照下,形成对美好人性的互构性思考以及折射出创作主体对道德与人性的“兴味关怀”;他们还将深嵌于社会和民族责任意识的生命伦理表征而出,彰显出“忠与义”的精神内核,从而体现出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度建构。此对伦理维度的生动观照,深刻地传达出“文化中国”的核心义理和价值内涵,昭彰出中国意蕴深厚的精神面相。此精神品格的建构,显示着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交流意识,其个性的生成不仅可以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参照,还对中华文化如何更好的走向“文化世界”之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华文文学 文化中国 伦理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三大体系”建设:筑牢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12
作者 夏燕靖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2,I0005,共11页
认识和理解“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体系,关键是治学的精准定位,重在发挥理论研究的实效。关于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借助对体系构成目标的认识和对体系思维能力的提升,阐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 认识和理解“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体系,关键是治学的精准定位,重在发挥理论研究的实效。关于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问题的讨论,借助对体系构成目标的认识和对体系思维能力的提升,阐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效用。应该说,“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和优势,是增强学科自信、学术自信、话语自信极为重要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同时,还要认识到“三大体系”建设的确为艺术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进一步凸显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原创性和时效性,不断彰显艺术学研究的引导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融合发展,更是让文史哲艺“向未来”发展的底蕴和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 治学精准定位 理论研究实效
下载PDF
中国式警务现代化建设研究
13
作者 李楠 郭帅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74,共15页
中国的警务现代化建设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演变,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为时间界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工作目标由保护新生政权转变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再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式方法由社会控制转变为社会管理,再到... 中国的警务现代化建设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演变,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为时间界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工作目标由保护新生政权转变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再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方式方法由社会控制转变为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主要措施由镇压反革命转向打击犯罪,再到服务管理并重;警务模式由传统警务转变为世界警务,再到中国式警务现代化;警民关系从问安全于民发展为问发展于民,再到问计问需于民。必须将新时代的中国警务现代化建设置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下统筹思考,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式警务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方法论,遵循稳中求进、行稳致远的原则,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健全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防控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思想上的引领性、宗旨上的人民性、主体上的多元性、理念上的服务性、能力上的专业性、落实上的精准性、应用上的智慧性、工作上的连续性、职能上的均衡性和管理上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警务现代化 理论构建
下载PDF
从经验到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逻辑理路——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陈国忠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5,34,共8页
经验的理论化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思想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实际需要是经验理论化的逻辑前提;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的诠释建构是经验理论化对主... 经验的理论化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思想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发现:解决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的实际需要是经验理论化的逻辑前提;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的诠释建构是经验理论化对主体的依托;经验的条理化、综合化及规律化则是经验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方法。在此过程中,经验的理论化还应当规避经验主义的干扰以及教条主义的束缚。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心来考察中国革命与建设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其逻辑转化的相关因素,更能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建构 毛泽东思想
下载PDF
问题缘起、话语线索与主体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叙事的百年图景
15
作者 欧阳琼芳 王玉平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6,共11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源初的问题意识方面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但在具体的理论发展中则将这些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细化。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起点环节。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人类解放被具体化为中国革命,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救亡图存的要求被转换为社会建设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情况下,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规范要求越发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与中国社会融合演化,要求其叙事主体也应有所变化:中国革命的行动者应该自觉转换为中国智慧的传播者,救亡图存的承担者应当被扩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党建参与者应扩展为社会政策运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革命与建设 理论演化
下载PDF
中国散文美学理论建构脉络研究
16
作者 张渊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中国散文美学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一批文人学者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明确提出的一种散文研究新路径,作为一个至今仍处于流动生成中的理论概念而存在。将中国散文美学理论的建构放在一种历时性的场域中,对散文美学理论的研究进行脉络梳理,以求... 中国散文美学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一批文人学者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明确提出的一种散文研究新路径,作为一个至今仍处于流动生成中的理论概念而存在。将中国散文美学理论的建构放在一种历时性的场域中,对散文美学理论的研究进行脉络梳理,以求对中国散文美学理论的全貌加以勾勒。构建中国散文美学理论的过程,是对中国古代散文史进行梳理后抽出的美学原理、美学思维及美学特征的集中概括,更是对现当代散文书写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要素的进一步探究。对中国散文美学理论建构进行梳理,是为了从中国散文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点,以中国散文美学理论体系为名对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美学 中国散文美学 中国散文史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17
作者 孙成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6期133-137,共5页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师德建设,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立德树人能力是对新时代教师的必然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师德培养的源泉,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培养师德,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师德建设,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立德树人能力是对新时代教师的必然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师德培养的源泉,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培养师德,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直接体现。该文聚焦高校师德建设,采用文献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多所高校的相关数据,旨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要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相关的部分,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立足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同时高校也要针对师德师风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师德建设 中华民族 高校教师 大学生 教育教学
下载PDF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红军 刘犇 高帆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发展“奇迹”亟待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现阶段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好时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发展治理的连续过程,要进行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就必须公正...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发展“奇迹”亟待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现阶段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最好时机。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发展治理的连续过程,要进行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就必须公正地看待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治理的优秀历史遗产,吸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有益营养,还要客观地总结过去70多年来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过程中发展治理的现实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补充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缺失的内容,对不适合中国的地方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形成契合于本土实践并对后续高质量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 中国式现代化 改革开放 理论构建
下载PDF
人类共同价值建设的伦理旨趣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同舫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8-277,共10页
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 人类共同价值是反映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利益与需要,超越多层次的宗教、阶级、阶层、党派等具体主体界限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类共同价值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集中彰显了马克思追求自由个性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并在建设过程中对普世价值及其意识形态渗透给予正面回应。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彰显“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同时提出构建以人的需要和现实实践为生成基础的伦理观,最终建立符合人的生命存在和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伦理指向的一致性,体现了人类生存性、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价值需要。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摆正这一历史进展方向的有效倡议,是在真实平等公正的交往环境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现实的实践依据和生存论奠基,是彰显全球伦理观念和价值形态得以创生的建构性力量。“建构性世界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得出的结论,是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和解除发展窘境的哲学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践行“建构性世界观”有效方案。建设共同价值是为了化解摆在人们面前的全球化时代价值分化和精神失落的危机,凝聚人类协同并进的伦理力量来协助政治治理完成人类社会的整合,满足整个人类的根本需要。共同价值建设的主体是全人类,它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实践,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达成价值共识的必经之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人的感性实践并激发人的实践自由自觉地趋向价值共识,促使价值共识成为内在于人的生命存在和实践发展的本质力量,有力推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共同价值 伦理旨趣 中国方案 建构性世界观
下载PDF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建构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安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6,共9页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当下学界和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也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热闹与喧嚷背后,却难掩其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方面的冷清与落寞。要打破...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当下学界和坊间热议的焦点话题,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也正在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备受关注的新兴热门研究领域。然而,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热闹与喧嚷背后,却难掩其在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方面的冷清与落寞。要打破和走出因身份认同错乱、理论话语弱势、认识论错谬、方法论迷失而造成的理论真空与逻辑困局,唯有坚持“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认识论理念,以及“有破有立、融创结合”的方法论路径,不断打破学科机制壁垒,大力推动学界业界融合,深入开展中外对话合作。深度提炼中外共通话语,探索设立“国际传播学”一级学科,积极构建基于实践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方能最终实现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现代化理论范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国际传播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