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Ming-xia PAN Li-n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12期1116-1122,共7页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mixture of sentiments andscenery, the conception beyond image and the refinement out of rhy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tic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thatretaining “indeterminacy” and satisfying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poetry. It is necessary to keep enough aesthetic space,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nslator’s aesthetic creativitywhen translat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 as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eption aesthetics theory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
下载PDF
From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to Tianxia Worldview:A Study on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2
作者 Chao Gang Qian Chen Wang Lei 《China Economist》 2024年第4期58-88,共31页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is proces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excep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is proces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excep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se business leaders,as well as their profound sentiments of compassion for the world and their countr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ster and promote an entrepreneurial spirit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Not only is such spirit essential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e economy,but it is also a critical impetus for achiev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Nevertheless,there is still a paucity of adequate theoretical discourse on the cultural origins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outstanding Chinese business leaders.This paper employs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o conduct a 10-year follow-up research on 11 representative entrepreneurs and their enterpris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entrepreneurs exhibit an evolving worldview along the paths of“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conduct”,“assisting employees to achieve”,“multilateral symbiosis”,and“the oneness of existence”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mselves,employees,partners,the general public,and all things in nature.Such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embodied in this paper as the“Tianxia(all-under-heaven)worldview”.Throug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this study defines the concept of“Tianxia worldview”and extensively examines the distinction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roadminded“Tianxia worldview”and the kinship-centered“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in terms of internal structure,value orientation,and applicable groups.It is posited that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ormer to the latter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transcend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mindset.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advancing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transcending the constraints of the management approach based on the“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and enhancing the research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benefit corporations”.It also has practical value in overcoming the trust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impediment of family businesses,ensuring that enterprises consciously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a broader social context,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both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nxia worldview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rounded theory method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下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袭亮 萧宝凤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共生活为生成媒介,基于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而形塑的、自觉关心关注共在“他者”的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应秉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人”的立场,以平衡论作为具体的方法论。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公民公共精神培育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民公共精神 现实的人 人的现代化 平衡论
下载PDF
“写实”挑战下的艺境创构——从与徐悲鸿的对照看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
4
作者 金浪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写实”作为引发“美术革命”的重要概念,不仅是徐悲鸿借以进行中国画改良的工具,也暗中构成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起点。虽然同样对罗丹雕塑的“写实”风格盛赞有加,徐悲鸿重视的是“写实”手法,而宗白华却运用了“使物质而精神... “写实”作为引发“美术革命”的重要概念,不仅是徐悲鸿借以进行中国画改良的工具,也暗中构成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起点。虽然同样对罗丹雕塑的“写实”风格盛赞有加,徐悲鸿重视的是“写实”手法,而宗白华却运用了“使物质而精神化”的解释思路。正是通过将此思路运用于对徐悲鸿作品的评论,宗白华开启了对中国画的理论探索,所谓“能空灵而能写实”,便是他对中国画写实原理的初步表达。在抗战“写实”强化氛围下,二者的差异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徐悲鸿把专注点从肌肉组织扩展至社会生活,提升了“写实”手法的现实主义品质,而宗白华则通过将既有思路运用于对“常人欣赏艺术的形式”的阐发,拓展了围绕文人画展开的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写实、传神、妙悟三境界的提出,标志中国艺术意境论构建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徐悲鸿 写实 意境论 中国画
下载PDF
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5
作者 何中华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1期18-31,I0001,共15页
在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中,现代性的话语霸权造成了中国文论叙事方式被同化的趋势。它使我们从一个“他者”视角读出以往不曾读出的含义,但也导致中国审美传统之固有特质的遮蔽,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隐遁。中国文化重体... 在现代化的狂飚突进中,现代性的话语霸权造成了中国文论叙事方式被同化的趋势。它使我们从一个“他者”视角读出以往不曾读出的含义,但也导致中国审美传统之固有特质的遮蔽,更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自主性的隐遁。中国文化重体认和亲证的基本旨趣,规定了中国文艺批评的特有方式和取向。与西方审美传统重再现、求形似、偏写实不同,中国古典审美方式重表现、求神似、偏写意。中国的审美创造总有一个道德负荷,即发挥伦理教化功能,因而拒绝唯美主义。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审美的,是诗意化的文化。在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如何维系并捍卫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任务。建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审美传统 表现 神似 写意 中国文论话语 自主性
下载PDF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瑶 季加富 +1 位作者 张维亮 苏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5-867,共3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围术期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患者的脑健康以及快速康复进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缺少确切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中医对于认知功能疾病的理论研究,为POCD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着力点,其临床实...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围术期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患者的脑健康以及快速康复进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缺少确切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中医对于认知功能疾病的理论研究,为POCD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着力点,其临床实践以“神”为要点,术前养神,术后调神,心、肝、肾多脏腑共同调控,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极大地丰富了POCD的防治手段,并开拓了广阔的治疗前景。本文对近年来有关POCD的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POCD的预防与治疗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中医理论 神机失用 养神 调神
下载PDF
基于脑浅析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7
作者 杨夕冉 郭丽丽 +1 位作者 史亚飞 孟威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逐渐升高,现有的青少年抗抑郁药较少且存在不良反应,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少。目前,基于脑探索针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较少,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基于脑探讨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的中医理...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逐渐升高,现有的青少年抗抑郁药较少且存在不良反应,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少。目前,基于脑探索针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研究较少,该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基于脑探讨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的中医理论基础,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青少年抑郁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脑主神明 青少年抑郁症 中医理论基础
下载PDF
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反思和破局而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鑫 钱晨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共14页
当前中国管理理论发展滞后于现实管理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是我国管理学者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研究系统回顾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将其总结为“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普适性与情境化”之争鸣... 当前中国管理理论发展滞后于现实管理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是我国管理学者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研究系统回顾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将其总结为“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普适性与情境化”之争鸣。基于此,阐述中国管理理论研究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即科学精神的缺失和主体间性的解耦。从历史视角深入探讨“和”文化、“人性”文化和“义利”文化是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文化基因,通过引入“鞍钢宪法”探讨其对国外管理思想的超越以及对中国管理理论的启示。最后,指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研究的总体对策思路,包括蓄势学术自信、架梁话语体系、反躬中国实践和弘扬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管理理论 情境 文化基因 实证主义 科学精神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的空间传承与创新——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
9
作者 吴戈 李玄 张欣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3个维度,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创新的关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物质化、概念化和感性化的过程,又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协商的过程。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既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传播和创新发展,又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精神 空间传承与创新 空间生产理论 北京2022年冬奥会
下载PDF
Modern quantum theories and experimental achievements motivate new exploration of acupunc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被引量:2
10
作者 Stevenson Xutian John Junio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8年第4期282-288,共7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 theoretical medical system founded about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originated from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stronomy and phi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 theoretical medical system founded about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originated from the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stronomy and philosophy. It has illuminated many mysteries of nature and the human body. This has not always been easy for the layperson to understand. In modern times, some of these processes have been gradually discovered or confirmed by frontier science. The experiments of quantum physics have shaken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conventional science, refuting criticis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CM theories. The new discoveries have trigger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CM theories. For example, the theory of quantum mechanics interfering with certain human functions helps explain a series of phenomena that were previous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veil of many wonderful phenomena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CM acupuncture has not yet been fully pierced. For example, the body's energy system, the invisible qi, and the phenomenon of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 function remain mysterious. However, quantum theory and numerous scientific experiments can lead to the explanations of difficult problems which were not understood in the past. For example, the nature of the changes in yin and yang, and associated principles; the five-element principles;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which might affect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qi and qi field; and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he human body and the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TCM and acupunctur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and acupuncture position themselves as Eastern cultural treasures. The authors endeavor to strengthen readers' confidence in theoretical TCM and believe that it is a major step in integrating TCM acupuncture into modern science and medic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QI Qi Field spirit CONSCIOUSNESS View of Life and View of Body Quantum theory
原文传递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颖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中华体育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模式。文章提出通过融入思政课堂、增强实践教育、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以及营造崇尚体育道德新风尚等... 中华体育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模式。文章提出通过融入思政课堂、增强实践教育、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以及营造崇尚体育道德新风尚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体育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 实践教育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宗白华意境理论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成晓敏 刘瑛 《绿色包装》 2024年第6期96-100,共5页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酒文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思想,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运用于酒包装设计中,有利于打造中国酒品牌。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研究意境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意境创构三层次理论和艺...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酒文化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思想,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运用于酒包装设计中,有利于打造中国酒品牌。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研究意境美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意境创构三层次理论和艺术意境的三大特征对酒包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深入探析宗白华意境创构三层次的核心内容,明确理论对应包装设计的思维步骤,通过意境三特征分析酒包装意境设计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探究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意境理论 酒包装设计 中式审美
下载PDF
宗白华与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之比较
13
作者 江飞 徐颍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25-137,246-247,共15页
“中国艺术精神”是宗白华与徐复观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20世纪中西文化艺术剧烈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二人站在中国立场上,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艺术心灵”为主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现代性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以... “中国艺术精神”是宗白华与徐复观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20世纪中西文化艺术剧烈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二人站在中国立场上,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艺术心灵”为主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进行现代性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以“艺术的人生观”为现实指向的中国艺术精神。不同的是,徐复观对儒道思想既铨别又融合,在文学与绘画中发现了“纯粹性”的中国艺术精神,宗白华则秉承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融汇中西方时代精神等理论,通过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和壁画等诸多艺术的观照,建构了广博开放的中国艺术精神。在当下,中国艺术精神应该超越时代、文化与地域的限制,置于全球文化艺术动态发展的序列中,结合当下时代精神、社会现实和艺术实践,把“中国的”变成“世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艺术心灵 艺术的人生观
下载PDF
中国化阐释与现代性建构——略论朱立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探索
14
作者 刘阳军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朱立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探索,是其立足中国和世界现代语境而展开的一种文论现代性建构。这一探索可概括为两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建构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研究。其不仅坚定主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要贯通生产到消费、... 朱立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探索,是其立足中国和世界现代语境而展开的一种文论现代性建构。这一探索可概括为两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建构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研究。其不仅坚定主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要贯通生产到消费、创造到接受之完整过程,系统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成就和经验等,同时还突出了古今中外交流互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从而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乃是当代中国文艺学创新建构之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立元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化阐释 现代性建构
下载PDF
从“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到“境生象外”——浅论中国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
15
作者 庄振鹏 刘如 《陶瓷研究》 2024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本文围绕“中国现代陶艺”的概念与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利用中国古典美学“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境生像外”等审美理论,结合“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实际,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图像学方法,试归纳总结出“中国现代陶艺”的... 本文围绕“中国现代陶艺”的概念与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利用中国古典美学“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境生像外”等审美理论,结合“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实际,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图像学方法,试归纳总结出“中国现代陶艺”的美学原理、艺术表现和精神意蕴,旨在为研究“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研究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陶艺 审美精神 艺术表现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历史梳理、理论渊源及经验启示
16
作者 谢瑜 刘鸿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中着力实施“精神育人”,历经了四个从自发到逐渐自觉的历史阶段:以思想改造为中心开展精神灌输、以树立榜样为抓手进行精神激励、以伟大事件为主题凝练精神实质、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建构精神体系。马克思...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百多年中着力实施“精神育人”,历经了四个从自发到逐渐自觉的历史阶段:以思想改造为中心开展精神灌输、以树立榜样为抓手进行精神激励、以伟大事件为主题凝练精神实质、以中国精神为核心建构精神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力量能动作用的科学观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高尚精神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育人”的理论渊源。梳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精神育人史可以得出三点经验启示:一是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精神育人 中国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探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
17
作者 蔡志梅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政治引领、理论引导和行动旨归的价值意蕴。任课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三融”内涵、教师的“三讲”本领和学生的“三层”体系的三个维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供了政治引领、理论引导和行动旨归的价值意蕴。任课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三融”内涵、教师的“三讲”本领和学生的“三层”体系的三个维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该课程。具体来看,主要通过凸显“讲”故事与“议”时势呼应、“学”真理与“用”原理融合、“显”课堂和“隐”环境互补三种方式进行融合,以进一步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和入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18
作者 余绪鹏 刘念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F0003,共7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思政课。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该课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融入理念上需要坚持: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本科阶段的必修思政课。二十大精神如何融入该课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融入理念上需要坚持:以史为据,讲清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事实依据;学史明理,阐释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理论逻辑;读史增信,感悟二十大精神植根于历史的政党自信。在融入的重点内容上,要准确把握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深刻阐释“两个行”的理论内涵,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脉络,全面解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融入的具体建议上,要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内容的各个部分,深入讲解“三个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个必由之路”等知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19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30年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小岗村改革精神理论意蕴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20
作者 路博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7-81,共5页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是改革开放总进程中的破冰船。小岗村改革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丰富,小岗村的改革实践凝练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是改革开放总进程中的破冰船。小岗村改革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丰富,小岗村的改革实践凝练为“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上,小岗村改革精神在坚持“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原点、尊重“人民首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源、坚定“改革勇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三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属于小岗村的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岗村改革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