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1
作者 TAN Ning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7期158-159,共2页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ITT) is a school of theory 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60 s in France,focu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teaching of interpreting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ITT believe...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ITT) is a school of theory originated in the late 1960 s in France,focu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teaching of interpreting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ITT believes that w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vey is not the meaning of linguistic notation,but the non-verbal sense.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is going to briefly introduce ITT and analyze several examples to show different situations where ITT is either useful or unsui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nterpretin
下载PDF
Negative Norms in Quantized Strings as Dark Energy Density of the Cosmos 被引量:1
2
作者 Mohamed S. El Naschie 《World Journal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AS 2016年第2期63-67,共5页
The present shor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accurate explanation as well as quantification of the so called missing dark energy of the cosmos. It wa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any successful general theory of... The present shor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accurate explanation as well as quantification of the so called missing dark energy of the cosmos. It wa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objectives of any successful general theory of high energy particle physics and quantum cosmology to keep non-physical negative norms, the so called ghosts completely out of that theory. The present work takes the completely contrary view by admitting these supposedly spurious states as part of the physical Hilbert space. It is further shown that rethinking the ghost free condition with the two critical spacetime dimensions D<sub>1</sub> = 26 and D<sub>2</sub> = 25 together with the corresponding intercept a<sub>1</sub> = 1 and a<sub>2</sub> ≤ 1 respectively and in addition imposing, as in Gross et al. heterotic superstrings, an overall 496 dimensional exceptional Lie symmetry group, then one will discover that there are two distinct types of energy. The first is positive norm ordinary energy connected to the zero set quantum particles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measured ordinary energy density of the cosmos, namely E(O) = mc<sup>2</sup>/22. The second is negative norm (i.e. ghost) energy connected to the empty set quantum wave and is equal to the conjectured dark energy density of the cosmos E(D) = mc<sup>2</sup> (21/22) presumed to be behind the observed accelerated cosmic expansion. That way we were able to not only explain the physics of dark energy without adding any new concepts or novel additional ingredients but also we were able to compute the dark energy density accurately and in full agreement with measurements and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ve Norms Quantum Ghosts Dark Energy Accelerated Cosmic Expansion SUPERSTRINGS Quantum Field theory Cantorian-Fractal Spacetime Einstein Relativity non-Fictional Spurions
下载PDF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规范属性与解释纠偏
3
作者 曾磊 靳媛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2-61,共10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犯罪参与结构由传统犯罪层级式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的链条结构转变,使得立法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应对犯罪参与模式的改变,解决网络犯罪行为不适应传统共同犯罪理论的难题。立法者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犯罪参与结构由传统犯罪层级式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式的链条结构转变,使得立法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应对犯罪参与模式的改变,解决网络犯罪行为不适应传统共同犯罪理论的难题。立法者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规制“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但未就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加以说明。理论界关于该罪性质的探讨主要着眼于共犯性的视角,但是以共犯性解释该罪的性质又会产生正犯不存在或者难以查证时归责标准阙如、意思联络趋弱而难以认定共犯、共犯与正犯危害性异化致使按照共犯理论归责违背罪刑均衡原则等适用困境。量刑规则说、共犯正犯化等以完全共犯性为着力点的学说,忽视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犯属性,造成了适用困境并违背了对该罪的立法初衷。故此,跳出传统的对罪名性质解释单一的桎梏,承认部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犯性,根据“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与“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的不同,在“共犯性”与“正犯性”双重视角下区分认定该罪的性质,使得同一罪名在不同的适用情形下呈现动态的性质解读,以突破现有理论的适用困境。这对于契合司法实务向多元性与不可预测性发展,应对因传统刑法理论相对滞后而导致适用冲突不断的现实难题,对纠偏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适用等,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不契合共犯理论的帮助行为 规范属性 解释纠偏
下载PDF
夫妻非农就业与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丹 丁恒 曾萤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26,共17页
农村妇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为农村妇女赋权赋能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首先基于相对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村... 农村妇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为农村妇女赋权赋能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文章首先基于相对资源理论和文化规范理论剖析非农就业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作用机理,其次使用CGSS(2017)数据基于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建立逆概率加权回归(IPWRA)模型,分析夫妻非农就业模式的差异对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程度的影响,最后采用中介效应模型(ME)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是影响农村妇女家庭决策赋权的重要因素,其影响机制取决于夫妻双方就业模式的差异,妻子非农就业主要依靠性别角色观念和收入效应赋予农村妇女“能力性”领导权,丈夫非农就业主要通过让妻子递补性地承担家庭决策赋予妻子“缺席性”领导权,而且不同的夫妻就业模式对子女教养、父母奉养、家庭用品支出分配以及购买高价家庭用品等事项决策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妇女家庭决策赋权 性别角色观念 文化规范理论 IPWRA模型
下载PDF
对法律规范的社会学观察——论卢曼早期法社会学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泮伟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79-93,共15页
卢曼的法社会学有早期与晚期之分。卢曼晚期的法社会学通常被认为代表卢曼理论成熟时期的观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借鉴。相较于此,卢曼早期的法社会学理论则在全球范围被普遍忽视。然而,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具有... 卢曼的法社会学有早期与晚期之分。卢曼晚期的法社会学通常被认为代表卢曼理论成熟时期的观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借鉴。相较于此,卢曼早期的法社会学理论则在全球范围被普遍忽视。然而,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具有不可被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就研究内容而言,卢曼早期法社会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法律规范作出了独树一帜的社会学描述,并从新达尔文演化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法律与社会共同演化的理论;就研究方法而言,锻造意义的概念作为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演化的机制和基础,等置功能比较的方法和现象学化的一般系统理论是卢曼早期法社会学方法论的特色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曼 早期法社会学 非规范视角的规范理论 等置功能主义 双重偶联性
下载PDF
保护规范理论在我国行政司法适用中的困境与纾解
6
作者 姜煜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6-61,共6页
为更好地解决行政第三人原告资格判定问题,我国于行政司法实务中引入保护规范理论,并期待其能发挥提供客观的裁定检验标准、加强权益保障等积极意义。然而,该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了公法规范的考察范围狭窄、规范解释方法的运用存在缺陷、... 为更好地解决行政第三人原告资格判定问题,我国于行政司法实务中引入保护规范理论,并期待其能发挥提供客观的裁定检验标准、加强权益保障等积极意义。然而,该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了公法规范的考察范围狭窄、规范解释方法的运用存在缺陷、主观公权利的认定范围限缩甚至是背离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等突出问题,使其陷入了适用困境。对此,可以采取适度扩张公法规范的考察范围、提炼具有共性的解释方法运用规则、促进主观公权利认定范围的拓展以及类型化保护规范理论适用等措施,以促进其适用困境的实质纾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规范理论 主观公权利 规范解释方法
下载PDF
中美劳动权的解释逻辑与规范内涵之比较
7
作者 刘苍瑜 《人权研究》 2023年第4期41-59,共19页
中国和美国对劳动权保障都给予了立法关注,但是呈现为差异化的人权理论。两种人权理论在主体性、自由观、劳动原因和劳动目的上的底层逻辑不同,使得两国劳动权具有不同的解释逻辑脉络。“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之主体形象预设为逻辑... 中国和美国对劳动权保障都给予了立法关注,但是呈现为差异化的人权理论。两种人权理论在主体性、自由观、劳动原因和劳动目的上的底层逻辑不同,使得两国劳动权具有不同的解释逻辑脉络。“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之主体形象预设为逻辑起点;“自然自由”与“劳动自由”的两种自由观为逻辑中项之一;劳动者之“法律工具人”与“政治主体人”的两种地位为逻辑中项之二;“保障个体自由”与“保障物质基础”的两个目的为逻辑终点。按照上述两种解释逻辑脉络,中美劳动权的权利内涵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劳动权所涵括的生存权是获取报酬、维持生计意义上的,同时也更加侧重于社会保障和个人与国家的双重发展;美国基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国家任务附带性地保护“人”的劳动权,其劳动权内涵中的生存权是强调反奴隶制视角下的人格独立,此外还包括了高度的自由权和修正式的平等权。相较于美国人权理论对人与劳动的片面认识与修正契约自由的形式平等权,中国劳动权的解释逻辑与权利内涵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与平等的无差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权 中美比较 解释逻辑 规范内涵 人权理论
下载PDF
提高测井建模精度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堂宴 郑勇 +1 位作者 傅容珊 王绍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4-47,共4页
刘堂宴 ,郑勇 ,傅容珊 ,王绍民 .提高测井建模精度的一种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44~ 47本文提出了测井建模时利用反演理论的 L1范数对个别离群点的不敏感特性删除离群点数据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首先用 L1范数建立... 刘堂宴 ,郑勇 ,傅容珊 ,王绍民 .提高测井建模精度的一种方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0 0 2 ,37(1) :44~ 47本文提出了测井建模时利用反演理论的 L1范数对个别离群点的不敏感特性删除离群点数据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首先用 L1范数建立方程参数的初始值 ,再用最大距离迭代方法去掉离群点 ,最后利用高斯假设 (最小二乘法 )在没有离群点的数据中建立测井模型。应用效果表明 ,该方法可实现离群点数据的自动删除 ,并具有客观删除标准。应用这一方法建立的测井评价模型满足精度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理论 测井评价 高斯分布 最小二乘法 范数 建模精度
下载PDF
论功能主义法律解释论的构建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61,共14页
以客观性规范为目标的规范解释论存在主观论与客观论、形式论与实质论争论以及区分法律适用和法律创造的难题。以法律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非规范解释论试图以客观性事实为目标取代客观性规范,但是又陷入了何种客观性事实构成法律解释的目... 以客观性规范为目标的规范解释论存在主观论与客观论、形式论与实质论争论以及区分法律适用和法律创造的难题。以法律现实主义为代表的非规范解释论试图以客观性事实为目标取代客观性规范,但是又陷入了何种客观性事实构成法律解释的目标之困境。以诠释学为基础,彻底摆脱客观性依赖,采取功能主义解释论立场,才能建构一套可靠的解释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解释论 客观性难题 非规范解释论 功能主义解释论
下载PDF
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段锦云 周冉 +2 位作者 陆文娟 李晶 朱宜超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二的被试分别是81和79名在校大学生,年龄均在19~25岁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在言语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更高;在非言语性反应线索条件下,防御取向时,调节匹配时人们显著提高了建议的采纳程度,但促进取向条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促进取向下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对调节匹配具有干扰作用,这个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议采纳 调节匹配 言语性反应线索 非言语性反应线索 规范理论
下载PDF
论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规范前提——以《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规范构造为中心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洁 谭堃 《北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4期56-67,共12页
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与实务都是以《刑法》明确否定过失共同正犯的成立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既不利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过失共同正犯理论自身的发展,因此有重新审视的必要。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发现,《刑法》第25条第2款的... 我国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与实务都是以《刑法》明确否定过失共同正犯的成立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既不利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过失共同正犯理论自身的发展,因此有重新审视的必要。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发现,《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规范构造既是行为规范也是制裁规范。作为行为规范,该条所禁止的是引起法益侵害结果的过失共同犯罪行为。而作为制裁规范即是要对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法官在依照该制裁规范裁判案件时,是以过失共同犯罪行为为评价对象的。在具体定罪量刑之前,需要确定是否成立过失共同犯罪,进而将结果归责于各行为人,这就为过失共同正犯的解释论展开提供了规范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失共同正犯 规范构造 解释论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邢建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9-146,共8页
文学理论是以知识的形式展开的关于文学的道理。文学接受既需要超越文字的默会以实现文学向个体的生成,也需要知识视野中的再生。知识视野中的再生,就是文学进入社会、进入认知、进入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理性建构。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文学理论是以知识的形式展开的关于文学的道理。文学接受既需要超越文字的默会以实现文学向个体的生成,也需要知识视野中的再生。知识视野中的再生,就是文学进入社会、进入认知、进入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理性建构。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表现为:非实证性的知识,解释的知识,可以名言的知识,寄生性的知识等。文学的知识不能通过实证得来,因为文学理论要关注心灵,确立价值,阐发意义。文学理论的终极目标不是提供关于文学的符合论知识,而在于守望人文世界或人生境界。文学理论作为对于文学及其相关干问题的认识,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可以理解的确切性质。寄生性强调文学理论自己不生产知识,而只是借助相关学科的知识以生产自身。知识的寄生性,看似是文学理论的某种局限,其实恰恰说明文学理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知识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知识 非实证性 解释 寄生性
下载PDF
“人力资本理论”非经济学贡献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丽菊 王续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64-67,共4页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重新阐释,建立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然而20世纪后期人力理论却遭遇了来自人力资本理论学派内部的批评与挑战。基于此,从学科对话的角度对“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重新阐释,建立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教育经济学的诞生。然而20世纪后期人力理论却遭遇了来自人力资本理论学派内部的批评与挑战。基于此,从学科对话的角度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内涵的边界限度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剖析,从而对众多被“人力资本理论”挑战者所忽视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阐释,并以此表明这些思想是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 非经济学贡献 解读
下载PDF
恐怖主义犯罪原因研析——兼论恐怖主义犯罪研究的方法论 被引量:8
14
作者 喻义东 《行政与法》 2005年第2期112-115,共4页
恐怖主义犯罪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及其他非暴力手段制造社会恐怖,侵害他人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其在犯罪主体、动机、目的、行为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不能用传统的个体论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根源,而必须... 恐怖主义犯罪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及其他非暴力手段制造社会恐怖,侵害他人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其在犯罪主体、动机、目的、行为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不能用传统的个体论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根源,而必须将之作为一种犯罪现象从宏观的角度用整体论的方法去研究。作者借鉴著名犯罪学家迪姆凯尔和默顿的犯罪学理论,通过对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因在于各特定社会的文化目标的冲突以及对制度化手段的不同选择。因而只有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协调它们的冲突,才是治理恐怖主义犯罪的根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主义犯罪 个体论 整体论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下载PDF
农业保险公司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动态博弈分析——基于前景理论视角 被引量:2
15
作者 柴智慧 张晓夏 刘明越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27,共9页
运用前景理论构建政府部门监管农业保险市场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前景值矩阵,建立财政补贴条件下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影响模型,推理减少保险公司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条件和途径,并基于现实案例分析成因。结果表明: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成本、不规... 运用前景理论构建政府部门监管农业保险市场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前景值矩阵,建立财政补贴条件下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影响模型,推理减少保险公司不规范经营行为的条件和途径,并基于现实案例分析成因。结果表明: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成本、不规范经营收益和政府部门的处罚力度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经营行为选择;由于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经营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别,政府补贴不能完全有效减少其不规范经营行为,甚至产生负面作用;现阶段政府部门的监管强度不够、处罚力度不足是农业保险公司不规范经营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可通过增加监管强度、加大处罚力度对保险公司实施监管,保险公司可通过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保险供给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公司 政府部门 不规范经营 前景理论 动态博弈 农业保险 财政补贴
下载PDF
保护规范理论新探——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思考
16
作者 邓小兵 王阿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5-62,共8页
刘广明案引入了保护规范理论,为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保护规范理论作为连接主观公权利和行政诉讼的桥梁,其解释基准经历了从旧保护规范理论到新保护规范理论不断扩张地历史嬗变,兼具法规范基础的确定性和... 刘广明案引入了保护规范理论,为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保护规范理论作为连接主观公权利和行政诉讼的桥梁,其解释基准经历了从旧保护规范理论到新保护规范理论不断扩张地历史嬗变,兼具法规范基础的确定性和解释的灵活性。但各级法院在应用保护规范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保护规范理论机械适用以及误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行政法解释规则以指导保护规范理论的解释。因此,我们需要完善保护规范理论的解释规则,探索保护规范理论的适用路径,从而实现利害关系标准的客观化、精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规范理论 利害关系标准 主观公权利 反射利益 行政法解释
下载PDF
释意理论指导下APEC会议上领导人讲话汉英口译
17
作者 杨冬青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1期147-148,共2页
释意理论指出,口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意义,而意义是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口译领导人讲话时,译员要抓住源语的核心意思,通过逻辑推理"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忠实、准确地对原意进行完整转达。
关键词 释意理论 APEC会议领导人讲话 语言与非语言知识 口译策略
下载PDF
《民法典》空间所有权制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彪 张民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8,共8页
传统土地所有权制度与现代空间法不相适应,否定空间所有权会导致空间用益物权和空间相邻关系缺乏本体权利,在空间所有权否定理论下建构的建筑物区分专有权和空间地上权有偏离物权“确定性原则”的倾向,法技术处理方法需要谨慎使用,由此... 传统土地所有权制度与现代空间法不相适应,否定空间所有权会导致空间用益物权和空间相邻关系缺乏本体权利,在空间所有权否定理论下建构的建筑物区分专有权和空间地上权有偏离物权“确定性原则”的倾向,法技术处理方法需要谨慎使用,由此,承认空间所有权及其独立性是解决现有空间所有权理论问题的最佳路径。空间所有权的客体范围至少包括垂直接触于土地表面的空间和脱离于土地表面而形成的独立空间。我国《民法典》未规定空间所有权,此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我国《民法典》的形式逻辑体系,违反物权的相关规则,也不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空间权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其中规定独立的空间所有权制度是解决我国空间权实践问题的最佳路径。建构空间所有权需要注意其客体范围、限制以及登记与公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所有权 否定理论批判 规范释评 制度建构
下载PDF
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规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闫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3-95,共13页
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网络犯罪的全面爆发。黑恶势力犯罪借助网络的发展出现网络化和网络异化,由此形成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法教义学应成为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在法教义学类... 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网络犯罪的全面爆发。黑恶势力犯罪借助网络的发展出现网络化和网络异化,由此形成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法教义学应成为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在法教义学类型化思维的视域下,网络黑社会与网络恶势力仅在非法控制特征方面存在区别。鉴于网络因素导致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在组织形式、行为手段等方面与传统黑恶势力犯罪存在诸多差异,司法解释及时作出了相应调整,但这种象征性立法存在执法不足的功能不彰加之司法机关机械性释法,导致实践中处理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方面存在芜乱。基于法教义学的立场,刑法理论应以规范的客观解释论重新检视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条文的关键词,对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组织特征的认定宜采取实质判断。在网络黑恶势力犯罪非法控制特征认定方面,应以该组织是否对网络秩序形成控制作为标准。鉴于网络黑恶势力犯罪手段多采取滋扰型软暴力的现实,针对软暴力的认定,宜作体系化思考,在结合主观特征、客观特征与心理强制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判断,并坚守滋扰型软暴力只有在黑恶势力实施的情况下,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可罚性的政策调控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黑恶势力犯罪 法教义学 类型化思维 规范的客观解释论
下载PDF
《民法总则》第184条之刑民秩序冲突及其解决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银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43-51,共9页
根据《民法总则》第184条,重大过失致受助人重伤或死亡的紧急救助行为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却可能构成相应过失犯罪,进而导致刑民秩序的冲突。其根源乃因该条免责范围过宽而存在立法漏洞。基于法秩序统一性的要求,此种冲突有必要予以消解。... 根据《民法总则》第184条,重大过失致受助人重伤或死亡的紧急救助行为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却可能构成相应过失犯罪,进而导致刑民秩序的冲突。其根源乃因该条免责范围过宽而存在立法漏洞。基于法秩序统一性的要求,此种冲突有必要予以消解。对此,目的性限缩方案存在相应疑问且无法挥却,而适度扩张出罪路径进行出罪解释具有合理性。由此,通过出罪路径的层层判断,以不可避免的违法性错误为出罪路径具有可行性。因为法律法规存在明显的冲突漏洞时,难以期待行为人做出适法行为,违法性错误具有不可避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总则》第184条 秩序冲突 出罪解释 违法性错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