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n the Effect of Hot Forming Damage on Three-Point Bending Performance of Beam Components
1
作者 Weimin Zhuang Pengyue Wang +2 位作者 Yang Liu Dongxuan Xie Hongda Shi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20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The effects of forming damage are analyzed,which occur during hot stamping process,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 of hot stamped beams.A damage-coupled pre-forming constitutive model was proposed,in wh... The effects of forming damage are analyzed,which occur during hot stamping process,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failure mode of hot stamped beams.A damage-coupled pre-forming constitutive model was proposed,in which the damage during hot stamping process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rvice response.The constitutive model was applied into the three-point bending simulation of a hot stamped beam,and then the influences of forming damage 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and cracks propaga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ing damage reduces the maximum load capacity of the hot stamped beam by 7.5%.It also causes the crack to occur earlier and promotes crack to propagate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pun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itutive modelling hot-stamped beam forming damage three-point bending crack propaga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bending property of bi-modulus materials and a new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tensile elastic modulus
2
作者 Tianmin Wang Jianhong Y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3年第10期2539-2555,共17页
In nature,ther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bi-modulus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ss states,such as concrete,rock and ceramics.Due to the lack of constitutive mod... In nature,ther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bi-modulus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ss states,such as concrete,rock and ceramics.Due to the lack of constitutive model that could reasonably consider the bi-modulus property of materials,and the lack of simple and reliable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the tensile elastic parameters of materials,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lways neglect the effect of the bi-modulus property of materials i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utilizes the uncoupled strain-driven constitutive model proposed by Latorre and Montáns(2020)to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distributions and magnitudes of stresses and strains of bi-modulus materials in the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through the numerical method.Furthermore,a new method to synchronously measure the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i of materials through the four-point bending test is proposed.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modulus property of material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tress,strain and displacement in the specimen utilized in the three-point and four-point bending tests.Meanwhile,the results from the numerical tests,in which the 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proposed by Latorre and Montáns(2020)is utilized,also indicate that the newly proposed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good reliability.Although the new measurement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can synchronously and effectively measure the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elastic moduli,it cannot measure the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Poisson’s rat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odulus material Uncoupled strain-driven constitutive model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Four-point bending test Tensile elastic modulus FssiCAS
下载PDF
Bending Analysis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3
作者 Gyula Szabó Károly Váradi Dávid Felhos 《Mode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年第1期66-77,共12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three-point bending and bending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 EN?15807:2011?(railway applications-pneumatic half c...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three-point bending and bending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 EN?15807:2011?(railway applications-pneumatic half couplings) along with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pli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orthotropic material model, while rubber liners have been described by a two-parameter MooneyRivlin model. Force-displacement curves of three-point bending show fairl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Reaction forces of F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f standard bending test are in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bending Analysis Finite Element Model
下载PDF
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晓春 邹彩丽 +3 位作者 胡文飞 郭风琪 朱志辉 余志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887-3897,共11页
提出一种新型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开展了6根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与1根薄壁型钢箱梁对比梁的四点弯曲静载试验,利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对箱梁的应力-应变与变形及裂缝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包UHPC能使薄壁型钢箱梁... 提出一种新型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开展了6根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与1根薄壁型钢箱梁对比梁的四点弯曲静载试验,利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对箱梁的应力-应变与变形及裂缝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包UHPC能使薄壁型钢箱梁的破坏形态由局部压屈破坏转变为底部薄壁型钢下翼缘及纵筋先后达到屈服后顶部UHPC压碎的正截面受弯破坏;外包50 mm厚UHPC的未配纵筋与箍筋的组合箱梁试件XL2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比薄壁型钢箱梁试件XL1的对应值提升77.5%;薄壁型钢表面焊接了纵筋与箍筋的组合箱梁试件XL3~XL7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中,XL4试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比未配纵筋与箍筋的XL2试件的对应值提升了178.8%;增大薄壁型钢壁厚与外包UHPC层厚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薄壁型钢UHPC组合箱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抗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UHPC组合箱梁 受弯性能 四点弯曲静载试验 数字图像相关
下载PDF
窄幅钢箱-UHPC组合梁负弯矩下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5
作者 郑艳 刘晓贝 +2 位作者 羊海林 莫时旭 黄荆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为改善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下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新型窄幅钢箱-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梁。通过6根试验梁的反向静力加载试验,得到试验梁受力全过程跨中荷载-挠度、荷载-应变、荷载-最大裂缝宽度关系曲线、裂缝发生发展及破坏形态... 为改善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下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新型窄幅钢箱-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梁。通过6根试验梁的反向静力加载试验,得到试验梁受力全过程跨中荷载-挠度、荷载-应变、荷载-最大裂缝宽度关系曲线、裂缝发生发展及破坏形态等,基于简化塑性理论推导出了组合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窄幅钢箱-UHPC组合梁在负弯矩下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提高配筋率、钢纤维掺量和UHPC相对板厚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组合梁延性,提高其极限抗弯承载力;翼板配筋率对承载力影响较大,配筋率由1%增加至2%时,其极限抗弯承载力提高了15%;钢纤维掺量和UHPC相对板厚对初始开裂荷载影响较大,钢纤维掺量从1%增加到2%时,初始开裂荷载提高32%,UHPC相对板厚由0增加到0.5时,初始开裂荷载提高56%;增加钢纤维掺量和UHPC相对板厚可有效控制裂缝宽度,减少结构主裂缝数量,改善组合梁耐久性;组合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表明塑性理论适用于窄幅钢箱-UHPC组合梁的承载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幅钢箱-UHPC组合梁 抗弯性能 负弯矩区 静载试验 极限抗弯承载力
下载PDF
高黏橡胶改性沥青制备及其流变性能研究
6
作者 石福周 王瑶玉 +1 位作者 龙朵 崔武军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排水路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文研究适用于排水沥青路面的高黏改性沥青,采用主要成分为SBS颗粒和高黏橡胶颗粒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通过正交试验,分别采用60℃动力黏度、软化点、针入度、延度、弹性恢复指... 排水路面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海绵城市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文研究适用于排水沥青路面的高黏改性沥青,采用主要成分为SBS颗粒和高黏橡胶颗粒对基质沥青进行改性,通过正交试验,分别采用60℃动力黏度、软化点、针入度、延度、弹性恢复指标确定高黏橡胶改性沥青的最佳掺量。选择常用的TPS改性剂和XC改性剂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弯曲梁流变试验(BBR)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对三种高黏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根据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配方所制得的高黏橡胶改性沥青性能优良,为高黏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高黏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低温弯曲梁流变试验
下载PDF
全铁尾矿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7
作者 马馨鑫 孙建恒 +3 位作者 张若兰 张凤双 袁敬 孟志良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8,共9页
为了充分利用铁尾矿,对铁尾矿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探究,以铁尾矿粉为掺合料,铁尾矿碎石和铁尾矿砂分别作为粗、细骨料,制备成全铁尾矿混凝土(FITC)梁,并与以粉煤灰作掺合料,普通碎石及河砂作粗、细骨料的常规混凝土(CC)梁进行弯曲... 为了充分利用铁尾矿,对铁尾矿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探究,以铁尾矿粉为掺合料,铁尾矿碎石和铁尾矿砂分别作为粗、细骨料,制备成全铁尾矿混凝土(FITC)梁,并与以粉煤灰作掺合料,普通碎石及河砂作粗、细骨料的常规混凝土(CC)梁进行弯曲试验对比。首先,测试铁尾矿的各项参数,验证其作为混凝土原材料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现行规范公式计算梁各阶段的承载力和挠度;最后,将FITC梁和CC梁的实测数值和计算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ITC的强度比CC略低,弹性模量显著降低;FITC梁的开裂弯矩和极限弯矩与CC梁相当,梁的抗裂能力与承载力并未因FITC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比CC低而明显降低;在裂缝出现之前,FITC梁的混凝土应变与平截面假定基本一致;在荷载作用下,FITC梁受拉区混凝土应变比CC梁的大;FITC梁的延性、裂缝开裂间距均与CC梁接近,FITC梁弯剪区斜裂缝比CC梁更接近梁的顶部;在同等弯矩下,FITC梁的挠度大于CC梁的挠度,FITC梁的受拉纵筋应变也大于CC梁;中国现行设计规范对FITC梁的承载力计算是安全的,但挠度计算公式需要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铁尾矿混凝土梁 弯曲试验 特征弯矩 平截面假定 抗弯刚度
下载PDF
UHPC加固RC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蔡雄庭 刘力 +1 位作者 伍贤智 毛建锋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RC梁加固中的适用性,通过双面剪切试验对UHPC-普通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进行分析。分别对RC梁受压、受拉区进行UHPC薄层加固,对未加固RC梁和受压、受拉区加固RC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对比正截面抗弯性能。结果...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RC梁加固中的适用性,通过双面剪切试验对UHPC-普通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进行分析。分别对RC梁受压、受拉区进行UHPC薄层加固,对未加固RC梁和受压、受拉区加固RC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对比正截面抗弯性能。结果表明:界面处理后,界面粘结性能大于普通混凝土抗剪强度。确定人工凿毛5 mm的界面处理方式。RC梁采用UHPC加固后,抗弯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受压区加固RC梁后受拉钢筋屈服荷载、试验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54.3%、52.2%,受拉区加固RC梁后受拉钢筋屈服荷载、试验峰值荷载分别提高了85.7%、96.9%;受拉钢筋屈服时受压、受拉区加固RC梁裂缝宽度较未加固RC梁分别减小了49.4%、72.3%;相同裂缝宽度0.2 mm下,受压、受拉区加固RC梁承载能力较未加固RC梁分别提高了1.4倍、6.5倍。提出UHPC加固RC梁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且偏安全,可以指导UHPC加固RC梁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RC梁 超高性能混凝土 双面剪切试验 界面粘结性能 弯曲试验 抗弯性能 桥梁加固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充填式窄幅钢箱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
9
作者 农双秀 莫时旭 +1 位作者 郑艳 房洋洋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748,共11页
为了探讨超高性能混凝土-充填式窄幅钢箱组合梁裂缝发展规律和分布,评估现行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该类组合梁的适用性,考虑组合梁钢纤维掺量、充填混凝土高度和配筋率3个因素,对6根该类组合梁开展弯曲试验;根据超高性能混凝土... 为了探讨超高性能混凝土-充填式窄幅钢箱组合梁裂缝发展规律和分布,评估现行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对该类组合梁的适用性,考虑组合梁钢纤维掺量、充填混凝土高度和配筋率3个因素,对6根该类组合梁开展弯曲试验;根据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提出该类组合梁钢筋应力计算方法;修正现行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考虑钢纤维掺量的影响,建立该类组合梁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组合梁开始出现裂缝后最大裂缝宽度发展较缓慢,在最大裂缝宽度达到0.16 mm之前,荷载等级-最大裂缝宽度曲线大致呈线性,组合梁屈服后裂缝宽度迅速增大;增加钢纤维掺量和配筋率可明显限制裂缝发展,钢箱充填超高性能混凝土可明显增强组合梁极限承载能力;现行规范中最大裂缝宽度公式计算该类组合梁最大裂缝宽度过于保守,所提出该类组合梁钢筋应力计算方法和组合梁最大裂缝宽度公式的计算值与弯曲试验实测值均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梁 裂缝宽度 弯曲试验 超高性能混凝土 充填式窄幅钢箱
下载PDF
薄膜材料弯曲测试方法的验证研究
10
作者 黄鑫龙 李根梓 +8 位作者 周龙飞 杨绍松 夏燕 董显山 来萍 夏长奉 宋辰阳 张晋熙 韩金哲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4-528,共5页
在国家标准《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薄膜材料的弯曲试验方法》制定阶段,为验证该标准中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设计并制备了4种尺寸的悬臂梁结构,并利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记录其弯曲形变过程,获取了待测结构的形变-应力曲线。通过该标... 在国家标准《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薄膜材料的弯曲试验方法》制定阶段,为验证该标准中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设计并制备了4种尺寸的悬臂梁结构,并利用纳米力学测试系统记录其弯曲形变过程,获取了待测结构的形变-应力曲线。通过该标准可实现薄膜材料弯曲力学性能的有效表征。对弯曲试验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测试方法10次的重复性达到0.32%,同类型的测试结构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靠近悬臂梁根部的测试点表现出更高的机械刚度,与理论预测完全一致。因此,该标准中所采用的弯曲测试方法可重复性好,可用于薄膜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材料 微机电系统 悬臂梁 力学测试 弯曲试验 国家标准
下载PDF
CFRP布增强仿木梁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安选 方强 +1 位作者 张华刚 江代坪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研究粘贴CFRP布增强仿木梁的受弯性能,对3根分别粘贴1、2和4层CFRP布的增强仿木梁及1根未增强原梁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CFRP布粘贴层数对仿木梁破坏形态、受弯承载力、变形及应变发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粘贴CFRP布改变了仿木... 为研究粘贴CFRP布增强仿木梁的受弯性能,对3根分别粘贴1、2和4层CFRP布的增强仿木梁及1根未增强原梁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分析了CFRP布粘贴层数对仿木梁破坏形态、受弯承载力、变形及应变发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粘贴CFRP布改变了仿木梁的破坏形式,未增强仿木梁和粘贴1层CFRP布的仿木梁发生了受弯破坏,而粘贴2和4层CFRP布的仿木梁发生了剪切破坏;粘贴CFRP布可有效提高仿木梁的受弯承载力和抵抗变形的能力,改善效果随CFRP布粘贴层数的增加而增大,但提升幅度逐渐减小;CFRP布使得仿木梁的抗压强度充分发挥,且仿木梁横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此研究可为CFRP布增强仿木梁的理论推导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木梁 CFRP布 受弯性能 破坏形态 静力试验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UHPC-NC组合梁延性研究
12
作者 郑永飞 刘常振 +2 位作者 解路 郭攀 邓恩峰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UHPC-NC组合梁延性的检测方法较为单一,且对梁体的开裂损伤缺少有效的监测手段。文章分别对NC梁和UHPC-NC组合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采用声发射技术对破坏过程进行监测,并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和能量对其进行延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N... UHPC-NC组合梁延性的检测方法较为单一,且对梁体的开裂损伤缺少有效的监测手段。文章分别对NC梁和UHPC-NC组合梁进行四点弯曲试验,采用声发射技术对破坏过程进行监测,并基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和能量对其进行延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NC梁,采用50 mm厚UHPC的UHPC-NC组合梁在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方面均有所提高,对开裂荷载的提升效果最大,达到100%,然而,其位移延性和曲率延性分别降低了7.0%和10.0%;在受弯破坏过程中,UHPC-NC组合梁将NC梁的开裂荷载阶段从极限荷载的14.0%延续至25.0%;通过声发射的累计振铃计数和能量分析,证明了这种方法在混凝土结构延性指数计算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NC组合梁 混凝土梁 受弯试验 延性 声发射 参数特征
下载PDF
PVA纤维混凝土弯曲梁的加载断裂损伤测试分析
13
作者 吕健 赵新波 +1 位作者 何晓红 王利民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7期165-168,共4页
采用不同切口深度的PVA纤维混凝土梁进行四点弯曲实验,结合双K断裂准则,计算不同开口深度梁起裂强度因子和失稳强度因子,通过准脆性计算公式计算得到PVA纤维混凝断裂过程区裂缝开口位移和黏聚应力。
关键词 PVA纤维混凝土 四点弯曲梁试验 双K断裂准则 断裂过程
下载PDF
蓖麻油基生物沥青流变特性及水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邱川 施青文 +2 位作者 胡鹏坤 张然 季节 《市政技术》 2024年第4期11-17,共7页
为研究蓖麻油基生物沥青(castor oil-based bio-asphalt,COBA)的性能,选择3种不同生物油掺量(5%、10%、15%)的蓖麻油基生物沥青及70号基质沥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软化点试验、延度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以及... 为研究蓖麻油基生物沥青(castor oil-based bio-asphalt,COBA)的性能,选择3种不同生物油掺量(5%、10%、15%)的蓖麻油基生物沥青及70号基质沥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软化点试验、延度试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以及接触角水分敏感性试验等宏观试验对蓖麻油基生物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与水稳定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蓖麻油基生物沥青的高温抗变形与抗车辙性能降低,流变性能提高;而低温条件下,蓖麻油基生物沥青的延展性与低温抗裂性能增强;并且生物沥青中的酸性化合物与硅质集料作用生成的羧酸等在聚集体界面累积并结晶,而在遇水后水解,黏附性削弱。均表现为生物油掺量越大,生物沥青性能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蓖麻油基生物沥青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弯曲梁流变试验 接触角水分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考虑支点摩擦和试样长宽比影响的压实黏土SENB试样的I型断裂参数研究
15
作者 张雄辉 彭剑锋 +3 位作者 黄诗渊 肖宇 林培辉 吕川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199,共7页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长宽比条件下单边切槽梁(SENB)试样I型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支点摩擦作用对试样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Y_(Ⅰ)及无量纲T应力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件长宽比增大会导致Y_(Ⅰ)和T^(*)的值逐渐...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长宽比条件下单边切槽梁(SENB)试样I型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支点摩擦作用对试样无量纲应力强度因子Y_(Ⅰ)及无量纲T应力T^(*)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件长宽比增大会导致Y_(Ⅰ)和T^(*)的值逐渐增大,摩擦系数增大会导致Y_(Ⅰ)减小;长宽比较小的试样经支点摩擦作用后,T^(*)会减小并使断裂轨迹更加稳定。通过压实黏土I型断裂试验,对比了考虑和不考虑支点摩擦效应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韧度 单边切槽梁 三点弯曲试验 支点摩擦 长宽比
下载PDF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分析
16
作者 张连军 《江西建材》 2024年第3期65-67,共3页
为提升热再生沥青路面性能,实现回收材料的高效利用,文中以某公路工程为例,先分析原材料选用,提出不同RAP掺量及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然后进行车辙、小梁弯曲试验,分析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RAP掺量的增加,厂拌... 为提升热再生沥青路面性能,实现回收材料的高效利用,文中以某公路工程为例,先分析原材料选用,提出不同RAP掺量及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然后进行车辙、小梁弯曲试验,分析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RAP掺量的增加,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厂拌热再生 RAP掺量 小梁弯曲试验 高低温性能
下载PDF
高抗裂改性乳化沥青开发及性能研究
17
作者 郭斌斌 田佳磊 +1 位作者 郭晨伟 何建彬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年第8期74-81,共8页
通过研究适用于高寒地区的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为实体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依据。通过自主开发制备了改性乳化沥青,确定各配方最佳掺量,并通过弯曲梁流变试验及紫外老化试验,对比现有市场上4种改性乳化沥青的低温性能及抗紫外老化性能,并... 通过研究适用于高寒地区的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为实体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依据。通过自主开发制备了改性乳化沥青,确定各配方最佳掺量,并通过弯曲梁流变试验及紫外老化试验,对比现有市场上4种改性乳化沥青的低温性能及抗紫外老化性能,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并从微观角度观测了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抗紫外老化开裂性能。结果发现:以最佳掺量制备的改性乳化沥青残留物在弯曲梁流变试验-18℃时,蠕变劲度小于300 MPa,m值大于0.3,k指标最小;温度越低时,紫外老化影响效果越明显,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未经过紫外老化的k指标与软化点的相关性增加;沥青紫外老化前、后的低温蠕变速率与k指标相关性较弱,与蠕变劲度相关性大,自制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经过紫外老化30 d后,其沥青膜未产生明显开裂,验证了自制的改性乳化沥青有较强的抗紫外老化开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乳化沥青 高抗裂 弯曲梁流变试验 紫外老化试验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固废微表处混合料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磊 王超 +2 位作者 曲永珍 贾永杰 王履泽 《四川建材》 2024年第9期1-4,共4页
为探究高碳铬铁渣固废在微表处混合料中的适用性,将高碳铬铁渣分别以0%和30%的掺量替换常规微表处集料,通过湿轮磨耗试验、改进高温车辙试验和改进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对比分析高碳铬铁渣掺入后对微表处混合料的耐磨耗性能、水稳定性、高... 为探究高碳铬铁渣固废在微表处混合料中的适用性,将高碳铬铁渣分别以0%和30%的掺量替换常规微表处集料,通过湿轮磨耗试验、改进高温车辙试验和改进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对比分析高碳铬铁渣掺入后对微表处混合料的耐磨耗性能、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高碳铬铁渣掺量为0%相比,高碳铬铁渣掺入30%后微表处混合料的耐磨耗性能和水稳定性降低,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增强,说明高碳铬铁渣在微表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铬铁渣 微表处 湿轮磨耗试验 改进高温车辙试验 改进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下载PDF
螺栓连接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春晓 《市政技术》 2024年第4期184-190,197,共8页
为了明确摩擦型高强螺栓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适用性,以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足尺试件为对象开展抗弯性能试验,获得了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初始抗弯刚度以及界面滑移等数据。此外,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螺栓连接钢... 为了明确摩擦型高强螺栓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的适用性,以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足尺试件为对象开展抗弯性能试验,获得了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初始抗弯刚度以及界面滑移等数据。此外,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讨论了螺栓预紧力和螺栓等级对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件呈现典型的弯曲破坏,螺栓连接件产生的界面摩擦力可以很好地传递纵向剪力,使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具有较高的初始抗弯刚度、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螺栓预紧力的增大对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初始抗弯刚度影响较小,但可有效提高其滑移荷载;螺栓等级的提高将导致螺栓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初始抗弯刚度和滑移荷载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高强螺栓在装配式组合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梁 高强螺栓 装配式 抗弯性能 试验研究
下载PDF
Heterogeneous Fracture Simulation of Three-point Bending Plain-concrete Beam with Double Notches 被引量:7
20
作者 Chuanchuan Zhang Xinhua Yang +1 位作者 Hu Gao Hongping Zhu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SCIE EI CSCD 2016年第3期232-244,共13页
Plain concrete is regarded as a two-phase material comprising randomly distributed aggregates and mortar matrix. A series of three-point bending concrete beams with symmetric or asymmetric double notches are modeled u... Plain concrete is regarded as a two-phase material comprising randomly distributed aggregates and mortar matrix. A series of three-point bending concrete beams with symmetric or asymmetric double notches are modeled using the modified random aggregate generation and packing algorithm. The cohesive zone model is used as the fracture criterion and the cohesive el- ements are inserted into both the mortar matrix and the aggregate-mortar interfaces as potential micro-cracking zones. The dead and alive crack phenomena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nu- merically; and the influences of notch location, aggregate distribution and gradation on fracture are numerically evaluated.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beam double notches three-point bending fracture cohesive zone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