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Time:A Diagnosis in the Light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
1
作者 Ralf Lüfter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2期92-101,共10页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is the attempt to touch upon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for a reliable ethical diagnosis of what can be called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epoch.For this purpose,we will consider a well-know...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 is the attempt to touch upon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for a reliable ethical diagnosis of what can be called the economic context of our epoch.For this purpose,we will consider a well-known concept within the medieval economics in light of its modern reappropri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the meant concept is usury;the meant reappropriation is that of Ezra Pound.For reasons of space,the single steps will merely hint at ethical questions that require a much more careful investigation.Within these limits,the essay will therefore analyze certain traits of our current economic context while reconsidering its ethical dimens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oncept of usury.The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is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is that of transformative eth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formative ethics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hermeneutical phenomenology economics and poetry
下载PDF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乐人诗的新开拓
2
作者 柏红秀 张梦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3,I0005,共12页
中唐雅乐建制整体处于停滞状态,俗乐却因为君王喜好及朝廷鼓励与政策支持、宦官集团的高度重视及藩镇的着力追求而走向全面活跃,这种发展格局带来了中唐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由于诗歌的创作与表演是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的传统内容,宴乐之... 中唐雅乐建制整体处于停滞状态,俗乐却因为君王喜好及朝廷鼓励与政策支持、宦官集团的高度重视及藩镇的着力追求而走向全面活跃,这种发展格局带来了中唐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由于诗歌的创作与表演是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的传统内容,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对中唐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此风气的影响,作为中唐音乐诗重要类别的乐人诗有了新开拓:就内容而言,淡化了乐人的容貌描写,重视刻画他们的表演神态,并以容貌来反衬精湛的技术;注重乐人的技艺描写,详及表演的过程、曲目和歌辞等;全方面描绘乐人的生活,包括拜师学艺、受雇表演、日常生活和人生归宿等;深入乐人的精神世界,涉及其对音乐的热爱精通、丰富情思、文学才华及对友谊爱情的珍视等。就情思而言,不但表达对宴会主人或乐人雇主的感谢,而且涉及诗人的自我人生感怀、对社会弊端的批判以及对过往历史的反思等。全面考查音乐雅俗流变、宴乐之风及中唐乐人诗三者的关联,对于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丰富及审美风尚的变迁等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雅俗流变 宴乐之风 中唐乐人诗 唐代诗歌
下载PDF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杜甫诗歌两译本对比研究
3
作者 高芬 荣琳芳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选取许渊冲及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杜甫诗歌英译本为研究语料,采用自建语料库,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这一概念,从“三维转换”视角对比分析两译本,一方面展现了两位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 选取许渊冲及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杜甫诗歌英译本为研究语料,采用自建语料库,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这一概念,从“三维转换”视角对比分析两译本,一方面展现了两位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所作的适应性选择的异同,另一方面映现出其译本背后的翻译思想。研究旨在通过两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与参考,探索出一条适于中国诗歌对外传播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语料库 许译本 宇文译本 “三维转换”
下载PDF
被遗忘的律谱群落:论民国词谱的发展特征及其词学意义
4
作者 张文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共9页
民国词谱是从明清词谱到当代词谱这一学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民国词谱的文本形态多样,按照各种衡量前代词谱的标准进行分类,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著作,并且出现了断代型词谱、女性词谱、韵列型... 民国词谱是从明清词谱到当代词谱这一学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民国词谱的文本形态多样,按照各种衡量前代词谱的标准进行分类,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著作,并且出现了断代型词谱、女性词谱、韵列型词谱等多种前所未见的类型。民国词谱的文献载体、出版地域、编纂方式以及编纂理念等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型。考察民国词谱,不仅有助于词谱发展史的完整呈现和民国词体学的建构,同时对于扩充词学文献资料库、深入研究民国词学批评史以及全面把握民国时期的词坛创作生态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词谱 转型 词律 词体学
下载PDF
论唐宋词结构艺术中的时空转换式 被引量:2
5
作者 江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时空转换式是唐宋词结构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语义结构,是由时间、空间转变的方式展开内容层次,包括时间或长或短的流转、空间或近或远的位移、时空或虚或实的穿梭三种类型。时空转换式在词作中构造出历史时空、想象时空、回忆时空、现实时... 时空转换式是唐宋词结构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语义结构,是由时间、空间转变的方式展开内容层次,包括时间或长或短的流转、空间或近或远的位移、时空或虚或实的穿梭三种类型。时空转换式在词作中构造出历史时空、想象时空、回忆时空、现实时空、梦境时空等艺术时空,丰富了审美意象,增加了词作的层次感,拓开出新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转换 时间流转 空间位移 时空穿梭 词结构艺术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6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学堂乐歌的发明及其内在张力
7
作者 陈朗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72,共26页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 中国近代音乐转型源于民族建构的现实需要。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种新音乐“学堂乐歌”为核心,讨论了民族建构与音乐转型的复杂关联。基于培养新民的要求,梁启超设想了一种兼具“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两大核心特征的新音乐。他的设想启发了学堂乐歌的音乐实践,催生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堂乐歌,即以沈心工为代表的普遍主义乐歌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诗乐合一乐歌,也引发了一些进行调和的音乐理论尝试。不同的音乐类型背后蕴含着不同的理论假设,普遍主义与诗乐合一之间的张力体现了民族国家理论与雅乐传统的龃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构 音乐转型 诗乐合一 普遍主义 学堂乐歌
下载PDF
古诗英译中的叙事化转向寻析
8
作者 石灿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古诗的译介总是无法避却诗歌精神的佚失现象。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为诗歌经语际转换后于译文中呈现出一种叙事化转向。所谓叙事化转向,并非意指译文中的抒情因素为叙事因素所替代进而渐趋消弭,而是体现为其叙事性的增强与呈现。这种叙事性... 古诗的译介总是无法避却诗歌精神的佚失现象。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为诗歌经语际转换后于译文中呈现出一种叙事化转向。所谓叙事化转向,并非意指译文中的抒情因素为叙事因素所替代进而渐趋消弭,而是体现为其叙事性的增强与呈现。这种叙事性的增强归根结底产生于主体对情节机制的识别以及抒情性、叙事性与诗性三者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叙事化转向 情节机制
下载PDF
称引唐诗与金词风格的形成
9
作者 宋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81-388,共8页
称引唐诗作为金词的重要创作手法,源于金人宗唐的文学传统,金朝与唐朝的诗词创作风格较为接近,皆以豪迈疏朗著称。唐诗开阔旷远的诗境与金人雄豪的北方民族性格相得益彰,金词呈现出雄放开阔、清劲疏朗的独特风格。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 称引唐诗作为金词的重要创作手法,源于金人宗唐的文学传统,金朝与唐朝的诗词创作风格较为接近,皆以豪迈疏朗著称。唐诗开阔旷远的诗境与金人雄豪的北方民族性格相得益彰,金词呈现出雄放开阔、清劲疏朗的独特风格。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金词称引唐诗的原因以及金词称引唐诗的两种方式。称引唐诗充实了金词语言,丰富了金词内涵、拓展了金词意境。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分析称引唐诗在金词风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提升金词在词史中的地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引唐诗 创作手法 化用诗境 金词风格
下载PDF
论辛弃疾在常州词派师法体系中的地位演变
10
作者 楼天盛 刘深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9-56,共8页
为挽清中词坛浙派之弊,张惠言《词选》作立“师”之论,重新提出辛弃疾。董士锡倡“六师”说,上升了辛弃疾的师法地位,以“清”为总体审美宗尚,对辛弃疾的“清雄”风格给出了效仿线索。周济进一步确立四家说,不仅巩固了辛弃疾的师法地位... 为挽清中词坛浙派之弊,张惠言《词选》作立“师”之论,重新提出辛弃疾。董士锡倡“六师”说,上升了辛弃疾的师法地位,以“清”为总体审美宗尚,对辛弃疾的“清雄”风格给出了效仿线索。周济进一步确立四家说,不仅巩固了辛弃疾的师法地位,又开示学词门径,突出了稼轩“痛快”“当行”的词作特质。晚清常州词派诸家,视稼轩为典范,在规范、建构稼轩词风的同时却囿于宗派意识,反而陷入了范式化、规定化的创作误区,体现了常州词派自身发展中的理论矛盾。钩沉稼轩于常州词派师法体系中的地位演变,对重新审视稼轩的词史地位,考察常州词派理论发展过程,探索清代中后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词风演变现象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常州词派 师法体系 词风演变 社会转型
下载PDF
抗战时期詹安泰对杜甫接受的变化刍议
11
作者 韩善滨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5-35,共11页
抗战之前,詹安泰比较关注诗歌技艺,其杜诗接受重点在艺术技巧。随着抗战的形势加剧,詹安泰诗歌创作“由内而外”,更加注重“诗外工夫”。他的杜诗接受重点,转向对杜甫扶危济世之志、大庇天下寒士愿望、困顿生活的抒写以及山水闲情掩映... 抗战之前,詹安泰比较关注诗歌技艺,其杜诗接受重点在艺术技巧。随着抗战的形势加剧,詹安泰诗歌创作“由内而外”,更加注重“诗外工夫”。他的杜诗接受重点,转向对杜甫扶危济世之志、大庇天下寒士愿望、困顿生活的抒写以及山水闲情掩映下的家国隐忧等方面。抗战期间,詹安泰诗歌风格及创作观念转变的根本动因在于,战乱影响下诗人情感得到了强化深化。在此基础上,詹安泰反思以往学诗方式,质疑战乱时期锻炼诗歌技巧的价值意义,认识到诗歌创作理想的实现需要重视内在学识积累与外在人生阅历。另外,在深度理解杜甫其人其诗的同时,詹安泰又自觉继承杜甫诗史精神,付诸实践,以诗记乱,超越了一般学杜者。抗战以后,詹安泰诗歌呈现出的刚健沉雄和低徊深远两种风格,与杜诗存在深刻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安泰 杜甫 诗歌 接受 转变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文散文和诗歌的汉译——以王佐良翻译作品为例
12
作者 许迎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0期20-24,共5页
王佐良先生对于英文散文及诗歌的翻译成果卓然。为更深刻了解其译作的翻译特点,明晰其倡导的翻译理念和风格特征,探讨其适应性选择背后的理由和效果,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原则分析王佐良散文和诗歌... 王佐良先生对于英文散文及诗歌的翻译成果卓然。为更深刻了解其译作的翻译特点,明晰其倡导的翻译理念和风格特征,探讨其适应性选择背后的理由和效果,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原则分析王佐良散文和诗歌的汉译。生态翻译学是指在进行翻译时,译者会令原文与译文完成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该文将在生态翻译视角下分析王佐良先生对英文散文和诗歌的翻译,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翻译及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进行简述,第二章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分析王佐良先生对英文散文和诗歌的汉译,第三章为结束语。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王佐良先生对英文散文和诗歌的汉译符合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这对于笔者未来的翻译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散文汉译 诗歌汉译 翻译 三维转换 英译汉
下载PDF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被引量:9
13
作者 金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86-90,共5页
诗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精美的心理产物 ,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 ,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素材。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 ,诗又是可译性最小的文学形式。译诗难 ,... 诗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精美的心理产物 ,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 ,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素材。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 ,诗又是可译性最小的文学形式。译诗难 ,这已是译诗者的共识。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一些中外诗歌译者的理论与实践 ,归纳并总结出若干有关文化因素转化和变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文化 转化 变通
下载PDF
众语杂生与未竟的转型:1990年代诗歌综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桃洲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2-102,共11页
论文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对1990年代诗歌进行了全面反顾,在论述其诗学来源、表现形态、文本特征等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这十年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和重要现象,如"叙事"、"口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女性诗歌的变... 论文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中对1990年代诗歌进行了全面反顾,在论述其诗学来源、表现形态、文本特征等的基础上,深入辨析了这十年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和重要现象,如"叙事"、"口语"、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女性诗歌的变化,等。作者认为,1990年代是一个杂语共生的时代,中国诗歌处于急速的转型之中,而这一转型过程尚未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诗歌 叙事 口语 转型
下载PDF
“感事写意”说杜诗——论唐诗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伯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4,51,共12页
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于唐开元、天宝年间进入其成熟阶段后不久,即因时代变乱的驱动,由"感物兴情"转向"感事写意",大诗人杜甫成为这一新诗潮的领路人。杜诗不仅在"感事"与"写意"两方面均取得了... 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于唐开元、天宝年间进入其成熟阶段后不久,即因时代变乱的驱动,由"感物兴情"转向"感事写意",大诗人杜甫成为这一新诗潮的领路人。杜诗不仅在"感事"与"写意"两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为后人开启了众多法门,还通过其创作实践,从整体上拓宽了传统诗歌的表现范围与功能,相应地促成诗人思维方式和艺术方法的更新,使诗歌艺术的演变有了新的方向和路径。杜诗的"感事写意"虽未脱离唐人"主情"的大背景,而其于感事述怀之际,常要引入"反思"的因子,则又为宋人的"主意"诗学创设了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感事写意"诗潮恰构成由"唐音"向"宋调"过渡的起始,亦便是古典诗歌意象艺术转型之肇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感事写意 意象 艺术转型 发端肇始
下载PDF
以《女神》为例反思新诗“散文化”之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4,共4页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 《女神》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使新诗的抒情本质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但同时,《女神》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表明,第一次新诗革命留下的只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现代汉诗形态,这正是21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的起点和必须担负起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新诗 “散文化” 反思
下载PDF
现代学术史上的“陶诗品第”之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34,共17页
齐梁时期的锺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后世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品第不公。明清以来如王士祯等人甚至认为陶诗应置于上品,但相关的批评并没有文献依据或理论阐发。及至现代学界,对《诗品》的研究日趋严密细致,由古直率先发端,提出... 齐梁时期的锺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列入中品,后世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品第不公。明清以来如王士祯等人甚至认为陶诗应置于上品,但相关的批评并没有文献依据或理论阐发。及至现代学界,对《诗品》的研究日趋严密细致,由古直率先发端,提出在《太平御览》所征引的《诗品》上品诗人名单中原本就列有陶渊明,随即引发海内外诸多学者参与争论。或引据文献,认为今传《诗品》曾遭后人篡改;或认为对于锺嵘如此品评,根本毋庸置疑。由此展开对《诗品》的版本源流及体例义法,锺嵘的诗学观念及品评标准,乃至陶诗的流传及接受情况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梳理这桩公案的始末原委,可以发现传统学术研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诸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锺嵘 《诗品》 陶渊明 陶诗品第 学术转型
下载PDF
《诗之研究》的翻译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光明 朱明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122,共6页
《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以现代美学立场、诗歌“内部问题”的核心关切为特点,曾对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本现代特征非常突出的常识性读本,《诗之研究》为转型时代的中国诗... 《诗之研究》是第一部翻译成现代中文的西方诗学论著,以现代美学立场、诗歌“内部问题”的核心关切为特点,曾对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歌理论批评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本现代特征非常突出的常识性读本,《诗之研究》为转型时代的中国诗坛提供了新的立场和方法,提供了不同于中国诗话的现代诗学体系和概念系统。《诗之研究》的翻译促进了中国诗学向现代美学立场转变,为“新诗”运动的开展与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诗学从古代“诗话”向现代“诗学”转变提供了理论立场、结构与概念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之研究》 现代诗学 理论转型
下载PDF
越文化视域下的诗歌新变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鲁雪莉 王嘉良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2,159,共9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诗歌领域的变革最具典型性。越文化的深厚积淀,曾崛起由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又涌现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等一大批引领中国新诗潮的著名诗人,他们发起对旧诗的全面冲击,为诗歌新变促成文学转型提供了范例。越...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诗歌领域的变革最具典型性。越文化的深厚积淀,曾崛起由鲁迅领衔的新文学作家群,又涌现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等一大批引领中国新诗潮的著名诗人,他们发起对旧诗的全面冲击,为诗歌新变促成文学转型提供了范例。越地新诗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通过对世界文学新潮的吸纳,实现了新诗学理论的建构;灌注清新的时代性色调,体现了审美现代性崛起;在传统与现代、中西艺术融合中,拓展了新诗创作深化路径;在多维诗美形态探索中,开启了新诗体式完善的多种途径。从越文化视角透视诗歌新变,当能从一个侧面阐释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必然性、可能性及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新变 越文化 文学转型
下载PDF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中国山水诗歌意象的认知功能解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缪海涛 陈龙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84,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被认知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结构的研究,并逐渐成为解读诗歌意境的一种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理论基于凸显原则而生,两者之间具有可转换性,实现不同的意象功能,而这也在中国传统山水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被认知语言学家应用于语言结构的研究,并逐渐成为解读诗歌意境的一种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理论基于凸显原则而生,两者之间具有可转换性,实现不同的意象功能,而这也在中国传统山水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关注点不同,图形和背景也就不同。有时图形背景重重叠叠,富有层次;有时图形、背景相互渗透,不断替换;有时图形、背景虚化,若隐若现。图形和背景的转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传递了中国山水诗歌特有的认知功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 转换性 中国山水诗歌 认知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