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arable of the Three Rings
1
作者 Claudio Tugnol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3期146-154,共9页
Which is the true religion?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arable of the three rings, in all its versions, is a subtl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hich uses a persuasive allegory. The allegory of the three rings refers to a ... Which is the true religion? In the Middle Ages, the parable of the three rings, in all its versions, is a subtl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hich uses a persuasive allegory. The allegory of the three rings refers to a previous allegory, represented by three gems, one real and two fakes. The religion of the philosophers was born from the hidden meaning of the same allegory: universalism, brotherhood of men as children of the one and only God, the transcendence of a single God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particular representation, and love for one's neighbors. The three sons who receive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ing, given by their father, are all loved by him and all three receive a gem that could be the real one. The similarity of the position of the three sons is equivalent to the moral element shared by the three religions: All those who believe in God and his justice put into practice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philosophers. The meaning of the allegory is evident: None of the three sons can claim with certainty the possession of the real ring, but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their faith can remain clear, removed from the temptation of pursuing someone because of that person's reli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egory of three rings the true religion transcendence of God the religion of philosophers religioustolerance UNIVERSALISM brotherhood of men
下载PDF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Essence of Time in Existence
2
作者 Pramod Kumar Agrawal 《Natural Science》 2022年第5期203-216,共14页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every entity has two inseparable parts: the imperceptible existence and the perceptible body. Existence is comprised of space, time, and consciousnes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ni...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every entity has two inseparable parts: the imperceptible existence and the perceptible body. Existence is comprised of space, time, and consciousnes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 in the perceptible forms of capability, activity, and awareness,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physically (atoms), biologically (vegetation), psychologically (animals), and intellectually living entities (humans) have their own existences in the following elements: space (capability), time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awareness).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context of time by visualizing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present penetrates the space fabric by touching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ing self-sustaining life, termed as an entity.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loops represent the future and the past in a sinusoidal wave, and the base line in between represents the continuous present. A small change occurs with each oscillation or wavelength, which increases entropy. The unit “change” occurs within one wavelength, which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smallest unit of time. This unit may differ from the prevalent unit of time, which is measured based on d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igination of Time Flow of Time Arrow of Time essence of Time Multilevel Universe
下载PDF
Bringing Chinese Law in Line with Western Standards?Problematizing“Chinese”and“Western”in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3
作者 Yue Du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1年第1期39-72,共34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ose who drafted and supported the new code and those who expressed reservations,especially over reform of the laws on filial piety and fornication.The issue of reconfiguring the family and social order through law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rching agenda of twentieth century legal reform in China—making an empire that“ruled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filial piety”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hips with its citizens.More importantly,an analysis of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family law enables this article to problematize such concepts as“Chinese”and“Western”during this crucial moment of China’s empire-to-nation transformation.It showcases the paradox of China’s modern-era reforms—a contradiction between imposing Western-inspired order with a largely indigenous logic and maintaining exis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in the name of preserving nation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Policy Reform(1901–11)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statism FAMILISM filial piety fornication national essence UNIVERSALISM
原文传递
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路径
4
作者 池骋 李晶晶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阐明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从内容要点、核心要求、关键要素三个层面分析了法治要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深刻的内在逻辑,从而构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 阐明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从内容要点、核心要求、关键要素三个层面分析了法治要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深刻的内在逻辑,从而构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和保障体系。从加强规范性、探索渗透性与发展多样性三个维度提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法治要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的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 法治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下载PDF
回到“原点”的思考——教育的真谛与创意式教学 被引量:6
5
作者 沈曦 杨运鑫 《现代大学教育》 2003年第1期60-62,共3页
面对教育这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 ,迷惑中我们追问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从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 ,是教学观念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但启发式教学是否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回到“原点”的思考 ,发现创意式教学就是新形势下真正意义... 面对教育这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 ,迷惑中我们追问 :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从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 ,是教学观念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但启发式教学是否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回到“原点”的思考 ,发现创意式教学就是新形势下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教学 ,并对创意式教学的概念、特色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可持续发展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被引量:69
6
作者 程光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6,共6页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理念 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
下载PDF
论大气的大学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震声 李斌 张蔚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2,共6页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qu...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大学 大学之道
下载PDF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与路径 被引量:12
8
作者 谌晓芹 张放平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7,共5页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应用型方向。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一个现实目标是实现其"应然",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脚点是课程改革。基于学习成果理...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应用型方向。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一个现实目标是实现其"应然",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脚点是课程改革。基于学习成果理论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动教学范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改革。转型是政府引导下的高校自主转型,转型应遵循尊重多样性、整体与系统性、获得转型主体的支持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高校转型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 本质 原则 路径
下载PDF
大学本质观探论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绵涛 康翠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99-111,共13页
大学本质观是对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组织机构存在与发展原因的一种系统理性的认识,它是人们认识大学其他观念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大学所形成的大学本质观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大学运行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所形成的学术自由的大学... 大学本质观是对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组织机构存在与发展原因的一种系统理性的认识,它是人们认识大学其他观念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大学所形成的大学本质观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大学运行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所形成的学术自由的大学本质观更能反映大学的本质。从学理上对大学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及对大学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后发现,虽然学术自由更能体现大学的本质,但大学的本质不是学术自由,而是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这种新的大学本质观是一种全面辩证的大学本质观,是从大学现实本质的分析来把握大学的本质,是从大学的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矛盾运动中来分析和理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这种新的大学本质观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上破解中国大学当前改革所产生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本质观 大学的观念体系 大学改革
下载PDF
如何评价大学“捐赠-冠名”的筹资模式--基于清华“真维斯楼”舆论话题的评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会杰 徐钧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111-112,共6页
"捐赠-冠名"是大学组织筹集社会资金的一种重要模式,近期备受争议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舆情事件中,针对此模式却出现大量的批评和质疑。我们认为,以"冠名"交换"捐赠"并非大学的商业化,大学筹... "捐赠-冠名"是大学组织筹集社会资金的一种重要模式,近期备受争议的清华大学"真维斯楼"舆情事件中,针对此模式却出现大量的批评和质疑。我们认为,以"冠名"交换"捐赠"并非大学的商业化,大学筹资模式的多元化有助于大学精神的彰显;合理的互利是社会捐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以冠名权出让作为捐赠回报比较适宜;"捐赠-冠名"需要公开透明、民主参与,大学接受捐赠标准的设定应基于捐赠方的公民理念,附加的违背大学自由的社会捐赠不可接受;"捐赠-冠名"的筹资程序与现代大学的捐赠制度亟待改进;大学还应担负起教育捐赠文化舆情引导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捐赠-冠名” 筹资模式 大学精神 捐赠文化 “真维斯楼”
下载PDF
做事求真 做人求善 人生求美——真善美教育论纲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7-51,共5页
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是中外教育理想家们的追求。美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 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是中外教育理想家们的追求。美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真善美教育的实施有两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层次 美的本质 真善美教育 人生境界
下载PDF
大学形象的实质及其建构原则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全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大学形象是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其实质乃是大学客观现实的外化 ,是大学质量、水平与实力的中介显示与折射。大学形象建构原则有 :先有质量 ,后有形象 ;修身养形 ;以形象意识为指导 ,以教师为形象投资重点 ;以育人... 大学形象是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 ,其实质乃是大学客观现实的外化 ,是大学质量、水平与实力的中介显示与折射。大学形象建构原则有 :先有质量 ,后有形象 ;修身养形 ;以形象意识为指导 ,以教师为形象投资重点 ;以育人为本 ;以教学、科研为端 ,整体推进 ;形象战略定位的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形象 实质 原则
下载PDF
从大学的起源看西方教育的精髓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道玉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在自然界或是社会领域,事物的发展大都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一般说来,事物自发的变化是由事物的内因所引起的,自发成分正是自觉的萌芽状态。同样的,世界最早大学的诞生,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出现了... 在自然界或是社会领域,事物的发展大都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一般说来,事物自发的变化是由事物的内因所引起的,自发成分正是自觉的萌芽状态。同样的,世界最早大学的诞生,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出现了对人才的需要,于是大学就应时而生。我们研究大学的起源,目的是考察大学产生的背景,探讨早期大学的特征,比较中西早期大学的差异,并进而总结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起源 西方教育 中国大学 教育精髓
下载PDF
从大学组织演化的视角看大学的本质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立平 王永杰 《教育与考试》 2010年第5期50-57,共8页
论文以大学组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其产生、演化、模式、本质属性作了较深入探究,阐明了高深知识的传承、研究、创新与应用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大学组织系统的结构形态的演变与分化都是这一本质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 大学 大学组织 大学本质 高等教育
下载PDF
国家治理背景下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本质与策略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孙杰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共6页
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价值逻辑,大学治理现代化不仅反映国家治理的逻辑,同时也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就治理主体而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国家领导与社会协同下的大学自治;就治理目... 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决定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与价值逻辑,大学治理现代化不仅反映国家治理的逻辑,同时也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就治理主体而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国家领导与社会协同下的大学自治;就治理目的而言,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回归、唤醒学术自由的文化基因,并激发其在新时代的现实活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显著表征是体制机制先进、人才培养卓越、科学研究丰硕、文化价值凸显和社会服务强劲。大学治理现代化策略应着重于发挥制度优势、把握时代特征、支持国家需要、坚守立德树人、突破思维局限、创新制度耦合、建构人才高地、提升国际品质、系统变革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大学文明、树立学科统领、培聚社会资本、借力科学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大学治理现代化 本质 策略
下载PDF
老年学习的真谛: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行者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仁彧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共5页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多样化的生活。接受老年教育、融入老年学习让老年学习者感悟到了学习给老年生活带来的欢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以不断丰富、老年人生得以不断完善。老年学习者不仅是终身学...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也给人们带来了多样化的生活。接受老年教育、融入老年学习让老年学习者感悟到了学习给老年生活带来的欢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得以不断丰富、老年人生得以不断完善。老年学习者不仅是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践行者,更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引导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实现着终身学习促进人生发展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学习 终身学习 老年生活 真谛
下载PDF
初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及逻辑 被引量:28
17
作者 彭江 《复旦教育论坛》 2006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本质的视角可以是“大学本位”的,也可以是“制度本位”的。从“制度”的角度看,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关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学术权力以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相互制衡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在理论基础上,现... 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本质的视角可以是“大学本位”的,也可以是“制度本位”的。从“制度”的角度看,现代大学制度本质上是关于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学术权力以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相互制衡的一系列规则体系。在理论基础上,现代大学制度应超越“一元”逻辑和简单的“多元”逻辑而走向有机的“制衡”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本质 逻辑
下载PDF
关于大学文化的三维审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兴林 《重庆高教研究》 2015年第3期55-60,68,共7页
大学文化,在主体层面上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是在大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探索、创新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养育的文化。大学文化的源头在于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及其对自身根本使命的坚持与守望。当下,有效培育我国大学文化,关键在... 大学文化,在主体层面上是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文化,是在大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探索、创新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养育的文化。大学文化的源头在于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及其对自身根本使命的坚持与守望。当下,有效培育我国大学文化,关键在于注重对大学形象的塑造,按照大学的本质要求办大学;注重校长形象的塑造,按照大学校长的本质要求当校长;注重教授形象的塑造,按照大学教授的本质要求当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真谛 源头 建设
下载PDF
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卢婧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3-86,共4页
高校教学评价是指对高校教学活动价值的一种判断,评判内容包括其现实和潜在价值。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评价工作却普遍受到人们的质疑。究其原因... 高校教学评价是指对高校教学活动价值的一种判断,评判内容包括其现实和潜在价值。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可以规范和引导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评价工作却普遍受到人们的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的教学评价已经脱离的教育发展的本质。对此,就需要在教学评价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高校 教学评价 教学本质 效率机制
下载PDF
追问图书馆的本质——近30年来国内图书馆本质问题研究代表性观点述评 被引量:16
20
作者 熊伟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80,共6页
概述了近年学界关于图书馆学研究范式分类及其转换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从成绩与启示、问题与不足、讨论与小结等三个方面,对近30年国内图书馆本质问题研究代表性观点作了总体评析。
关键词 图书馆本质 广义本体范式 社会记忆 全息共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