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conomic tie network-structure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based on SNA 被引量:20
1
作者 SUN Qian TANG Fanghua TANG Y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739-755,共17页
Due to its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integra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has attracted ... Due to its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integra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uch research into the area's economic network structure is benefic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n urban- and regional-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conomic tie model based on a modified gravitation model. Subsequently, referring to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network density, network centrality, subgroups and structural hole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s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network. The findings are fourfold: (1) an economic network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has been formed, and economic ties between the cities in this network are comparatively dense; (2)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ignificant subgroups, with each subgroup having its own obvious economic communications, while there is less economic-behavioral heterogeneity among subgroups -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for the two subgroups that exist in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3) an economy pattern driven by the central cities of Wuhan, Changsha and Nanchang has emerged in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while these three capital cities have exerted great radiation abilities to their surrounding cities, the latter are less able to absorb resources from the former (4) the Wuha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have more structural holes than the Ring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the Xiangtan City Clusters, meaning that cities at the periphery of these two areas are easily constrained by central cities. The Ring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the Xiangtan City Clusters have fewer structural holes; thus, the cities in this area will not face as many constraints as those in the other two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middle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network gravitation mode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原文传递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of land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its coupling coordination: A case stud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YANG Bin YANG Jun +1 位作者 TAN Li XIAO Jiany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89-310,共22页
Land spaces function in capacities of urban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among many others.Research of land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LSUE)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s ... Land spaces function in capacities of urban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among many others.Research of land spa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LSUE)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s among its subsystems are significant for sustainable land space development.In this study,taki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UAMRYR)as the study area,we establish a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LSUE(2000–2018)and analyze its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y utilizing an improved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The main results include the following.(1)The average efficiency levels of urban space and agricultural space in the UAMRYR increased 2000–2018,while the average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space declined.(2)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LSUE values varied greatly,with the distributions of high-efficiency and low-efficiency level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3)The coupling degree of LSUE includes three types,i.e.,high-level coupling,break-in,and antagonism.Each coupling degree type was characterized by change over time.(4)The proportion of areas with high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moderate coupling coordination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18,while the proportion of areas with basic coupling coordination,moderate imbalance,and serious imbalance declined during this period.Given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LSUE and its coupling coordination,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 differential land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UAMRYR.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nd space utiliz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coupling coordin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of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China 被引量:3
3
作者 CHEN Wanxu BIAN Jiaojiao +2 位作者 LIANG Jiale PAN Sipei ZENG Yuany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8期1471-1492,共22页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supply and demand(S&D)of ecosystem services(ESs)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ESs regulation.In this study,an...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supply and demand(S&D)of ecosystem services(ESs)are essential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ESs regulation.In this study,an ESs matrix and coupling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to assess ESs S&D based on land-use data for 2000,2010,and 2020,and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ed impacts of traffic accessibil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s supply and balance index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MRYRUA)continuously decreased,while the demand index increased from 2000 to 2020.The Gini coefficients of these indic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but did not exceed the warning value(0.4).The coupling degree of ESs S&D continued to increase,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ESs demand index,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in the plains than in the montane areas,contrasting with those of the ESs supply index.The results of global bivariate Moran’s I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spatial dependence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the degree of coupling between ESs S&D;the spatial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an increase in traffic accessibility promoted the coupling degree.The present result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of ESs S&D,representing a case study for similar future research in other regions,and a reference for policy creation based on the matching between ESs S&D in the MRYR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ffic accessibility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ecosystem services demand coupling analysis spatial regressio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推进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旭华 陈相圆 陈利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交通一体化能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整合,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内循环顺利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不仅建立完备的由铁路、公路、地铁、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而... 交通一体化能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整合,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内循环顺利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不仅建立完备的由铁路、公路、地铁、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而且在交通管理与服务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但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存在政府与市场配合度不高,缺乏统一的跨区域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效率低下,智能交通建设落后等困难与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政府一体化建设积极性与市场参与度,破除行政壁垒,建立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发展多式联运促进互联互通,增强交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等,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内循环和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一体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 经济内循环 智慧交通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分析
5
作者 杨雪松 毛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没有实现联动发展,湖北省在地区土地利用中独自领先,湖南省和江西省既没有在内部形成聚集,且与湖北省及其周边城市也缺乏联动。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中,外溢性较小的地区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最大,间接反映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省际要素流动不太通畅,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高度自我强化特性,现有高效利用的土地会进一步强化土地后续的高效率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式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邓宏兵 庞元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74-84,共11页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增长极,创新活动由单一合作向网络化创新发展。研究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合作数据构建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对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进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创新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联系增长迅速,创新网络结构从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双核心”结构发展为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核心”结构;QAP回归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邻近性对创新网络表现出抑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多维邻近 创新合作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7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谭佳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82,共13页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 系统审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对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模糊物元模型分别测度2010—2021年各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并运用PVAR模型探讨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生态安全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和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不断提升,而旅游生态安全的区域差异则不断下降。空间分布上,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中高水平区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环鄱阳湖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格局;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以武汉市、南昌市与长沙市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存在显著的互促关系,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影响最大,且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远大于旅游生态安全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 旅游生态安全 互动关系 PVAR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对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影响——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数据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彭迪云 周美楠 邓语宣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2024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近年来,国内外各式冲击频繁加剧,各区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因而提高经济系统的抵御、调整和转型能力,即增强经济韧性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内27个主要城... 近年来,国内外各式冲击频繁加剧,各区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因而提高经济系统的抵御、调整和转型能力,即增强经济韧性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内27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2010—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并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测算产业空间关联网络中心度特征,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三大中心度特征对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空间关联促进了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提升,并且在金融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以及非工业城市中,产业空间关联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进而提出有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韧性水平攀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产业空间关联网络 经济韧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预测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胡跃 戴全厚 +1 位作者 胡泽银 桂鈺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8-257,共10页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提高黔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方法]以黔中城市群为例,利用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法评估了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及ESV时空演变特征,并耦合PLUS模型...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提高黔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方法]以黔中城市群为例,利用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法评估了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及ESV时空演变特征,并耦合PLUS模型预测了2030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ESV变化。[结果](1)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化,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00—2020年研究区ESV增加了11.28亿元,呈波动上升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是引起研究区ESV变化的主要原因。(2)2000—2020年ESV减少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区,增加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高集聚区和低集聚区分布范围较广且集聚性较强,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部,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3)2030年自然情景、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ESV分别为710.22亿元、705.33亿元、720.62亿元,生态保护情景下对研究区ESV增长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结论]未来黔中城市群在生态环境方面,可继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城市发展方面,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综合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城市群 土地利用 PLUS模型 ESV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云皓 赵丽元 +2 位作者 窦碧莹 王书贤 周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 研究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的消减效应,有助于为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为例,基于2000—2020年建成区面积数据、土地覆盖数据以及PM_(2.5)数据系统分析城市群PM_(2.5)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等5种绿色基础设施为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中的因子探测与交互作用探测,探索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同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以及约束线方法,进一步剖析城市化水平对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约束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年均PM_(2.5)浓度在时序上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级差化递减的分异特征。(2)2000—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存在削减效应,但历年削减率均不超过4%,其中扩张区的削减效应显著高于老城区。(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绿色基础设施因子对PM_(2.5)浓度的解释力在老城区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湿地、水体的规律,而在扩张区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水体>湿地的规律;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林地与湿地、林地与草地、林地与水体是削减PM_(2.5)浓度较为显著的交互组合,其交互解释力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达到0.5以上。(4)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区绿色基础设施对PM_(2.5)浓度的削减效应受到城市化水平约束,其约束线形态在老城区与扩张区均为指数型。本研究有助于在城市群尺度为以自然为本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NCS)的落实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PM_(2.5) 削减效应 约束效应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318,共11页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祖伦 罗军华 +4 位作者 李威 黄亮 尹林江 吕思思 赵卫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20,共11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城市群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演变及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补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和社会经... [目的]研究喀斯特城市群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演变及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补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黔中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选取16个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构建Markov-F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和生态约束情景下的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然后采用修正的ESV系数评估ESV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ESV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1) 2000—2020年人造地表对耕地(53%)、林地(12%)和草地(10%)侵占严重;生态约束情景下重要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人造地表增加5.55万hm^(2),增速有所放缓。(2) ESV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调节服务(71.08%)>支持服务(23.59%)>文化服务(4.51%)>供给服务(0.82%);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ESV值为592.11亿元,生态约束情景下ESV值为589.06亿元。(3) ESV空间分异因子解释力分别为区县面积(0.79)>农林牧渔增加值(0.51)>第一产业增加值(0.50)>GDP(0.41)>人均GDP(0.30)>建成区面积(0.09)>常住人口(0.04),区县面积、农林牧渔增加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与ESV呈显著正相关,人均GDP与ES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的交互对于ESV具有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的解释作用。[结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主要为调节服务,水域与林地生态系统对于整体ESV的影响较大,是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Markov-FLUS模型 土地利用模拟 地理探测器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DPSIRM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3 位作者 赵巧 李锐 陈安莹 肖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 [目的]客观识别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并诊断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M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剖析了研究区2006—2020年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其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对应提升路径。[结果](1)在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升,生态安全等级存在空间差异,但总体差距不大;(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障碍度排序结果为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压力因素>响应因素>驱动力因素>状态因素。其生态安全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人均水资源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人均GDP共同制约;(3)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江西省中部形成高值集聚区,而在湖北省中部形成低值集聚区;(4)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多处于临界安全等级(Ⅲ),距离整体达到安全等级(Ⅴ)状态仍有较大差距。[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呈整体向好态势,需要多关注经济对策响应、生态资源利用以及生态制度建设管理方面,助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时空演化 障碍模型 DPSIRM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黄河中游城市群水土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仕宝 王少华 +2 位作者 裴亮 邓伟升 唐鸿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目的]水土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探索黄河中游城市群水土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科学促进黄河中游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中游三大城市群为例,通过运用LMDI加法模型对2010—2019年黄河中游三大... [目的]水土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探索黄河中游城市群水土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科学促进黄河中游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黄河中游三大城市群为例,通过运用LMDI加法模型对2010—2019年黄河中游三大城市群分别构建影响水资源消耗量变化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计算并比较不同驱动因素的效应值。[结果](1)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抑制水资源消耗量的增加,而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则促进其增加。(2)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及人口规模扩大对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推动作用,而城市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抑制作用。(3)对于水资源利用量变化,黄河中游不同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三大城市群总效应值比较结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结论]基于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角度探讨黄河中游城市群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丰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为黄河中游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MDI模型 黄河中游城市群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住宅价格分布特征分析
15
作者 程宇恒 刘洋 朱丽芳 《特区经济》 2024年第9期88-94,共7页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后连续四年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79个地级市的住宅商品房价格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区域在政策实施后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各房价驱动因素的强弱差异...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后连续四年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群79个地级市的住宅商品房价格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区域在政策实施后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各房价驱动因素的强弱差异。结果表明:一是区域住宅价格在空间上呈现随行政等级上升而上升的趋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的走向,且政策的实施并未刺激该规律发生明显变化;二是区域房价集聚特征显著,政策实施使得区域房地产发展差异有所下降,促进了协同发展。三是通过因子探测表明,城市行政等级等指标对于房价空间分异的驱动作用大;人口因素对于房价驱动作用小,区域人口红利逐渐消弱。四是交互探测表明,两驱动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于房价的解释力增加。人口因素指标与其他指标叠加作用时,驱动力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 住宅价格 空间分布格局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下载PDF
内陆非中心城市群跨区域产业融合研究——以贵州为例
16
作者 彭聪 刘兴旺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3-37,共15页
非中心城市群跨区域产业融合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城市群跨区域产业融合视角,厘清非中心城市群功能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内涵,梳理和分析国内外跨区域产业融合方式与实现路径,结合贵州省多年持续探索和践行内陆... 非中心城市群跨区域产业融合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基于城市群跨区域产业融合视角,厘清非中心城市群功能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内涵,梳理和分析国内外跨区域产业融合方式与实现路径,结合贵州省多年持续探索和践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剖析了贵州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目标下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政策引导、产业基础、发展效率、成果转化、价值嵌入与业态模式六个方面提出了贵州以城市群建设为核心进行跨区域产业融合的建议,为贵州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产业融合 城市群 内陆开放 贵州
下载PDF
黔中城市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及脆弱性
17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赵祖伦 罗洁琼 张朝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3-452,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以期为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0,201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3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InVEST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①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持续上升。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向其他地类的转移,其中,2000—2010,2010—2020年分别有3339.35,3669.15km^(2)土地发生了转移,前者林地转为草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后者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转移类型。②2000—2020年区域的碳储量表现为减少趋势,由4.42×10^(7)t减小到4.33×10^(7)t,累计减小9.40×10^(5)t,林地转为草地是引起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各年度碳储量密度均呈现西部、东部高,中部低的分布态势;20a间,高密度区未发生明显变化,低密度区表现为由中心区域向外围扩散。③2000—2020年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主要扮演碳源的角色,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2.83,PI指数分别为-0.04,-0.31,均表现为负面潜在影响,且脆弱性不断增强。[结论]增加林地、控制林地转为其他用地及建设用地扩张是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8
作者 陈洋 李剑飞 +1 位作者 蒙友波 罗洁琼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厘清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为例,基于2010年、2020年耕地数据,利用变化轨迹分析法、耕地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厘清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为例,基于2010年、2020年耕地数据,利用变化轨迹分析法、耕地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整体看,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分布表现为“中部贵阳市低,周边高”的特点;从县域看,研究期内县域耕地分布均以300~500 km^(2)为主。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同时具有转出和转入的变化特征,但耕地转出面积明显大于转入,使得研究区耕地减少2 309.37 km^(2)。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转入、转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均以高-高聚类为主。影响黔中城市群耕地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影响因素逐渐趋于多元化。为最大程度控制黔中城市群耕地减少,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障耕地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喀斯特山区 黔中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研究
19
作者 杨友宝 王梦瑶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共10页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 科学审视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效应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案例区域,基于DPSIR模型框架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熵值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面板回归模型,对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作用关系进行刻画分析,研究发现:(1)在时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整体呈“振荡起伏”式上升态势,且阶段分异特征鲜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综合水平偏低,大致呈“稳定增长”到“陡坡式增长”的演替特征;(2)在空间维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与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空间非平衡性特征突出,前者呈“核心成片状,局部成点状”空间发展态势,后者则表现为由中心城市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逐步形成中、高水平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3)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旅游生态安全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且形成“环鄱阳湖城市群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高于武汉都市圈”的分异格局。(4)除环境规制外,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生态安全时空变迁与其他控制变量均呈正相关关系,所有研究变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人口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旅游生态安全 DPSIR模型 面板回归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旅游驱动型城镇化能否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验证
20
作者 杨友宝 郭平平 《旅游研究》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探究旅游驱动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6—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模型、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分析旅游城镇化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动态演变特征,继而借助面板回归模型验证分析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长走势稳定性欠佳,两者均具有显著的阶段分异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水平大致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绿色经济效率则具有“小分散、大连片”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负向抑制效应,且抑制强度呈现“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位序特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尺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负向抑制效应,子城市群尺度各控制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绿色经济效率 空间分布格局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