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
作者 Linlin CAO Jinrong YANG Shiqin Y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4年第8期9-13,16,共6页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 The sustenance of human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production of food.The foundation of this production is agriculture,which in turn is dependent up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and.As a fundamental elem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serves as a principal indicator of the efficacy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extent of agricultural advancement.Nevertheless,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examin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land,particularly a lack of specialized research on large agricultural provinces.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nd its regional vari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22,with the aid of pertinent statistical data.The findings of the analysis indicate that among 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Daqing and Suihua exhibit the highest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Additionally,Zhaodong City,Zhaozhou,Qinggang,Wangkui,and Lanxi counties exhibit high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prefecture-level cities.There are notable disparities in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across various regions,including Yichun,Heihe,Harbin,Daqing,Hegang,and Suihua.In contrast,other regions demonstrate a more 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the land,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to establish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and to create a development synergy that will collectively adv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LAND PRODUCTIVITY regionAL DIFFERE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on study of hadrosaurid dinosaurs in Heilongjiang(Amur) River area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被引量:3
2
作者 Pascal Godefroit Pascaline Lauters +7 位作者 Jimmy Van Itterbeeck Yuri L. Bolotsky DONG Zhiming JIN Liyong WU Wenhao Ivan Y. Bolotsky HAI Shulin YU Tingxiang 《Global Geology》 2011年第3期160-191,共32页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 Four main dinosaur-bearing sit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latest Cretaceous deposits from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 Jiayin and Wulaga in China ( Yuliangze Formation), Blagoveschensk and Kundur in Russia (Udurchukan Formation). More than 90% of the bones discovered in these localities belong to hollow-crested lambeosaurine hadrosaurids: Charonosaurus fiayinensis at Jiayin, Amurosaurus riabinini at Blagoveschensk, Olorotitan arharensis at Kundur, and Sahaliyania elunchunorum at Wulaga. Flat-headed hadrosaurine hadrosaurids are much less numerous, but appear well diversified as well: Kerberosaurus manakini at Blagoveschensk, Wulagasaurus dongi at Wulaga, and a new genus at Kundur. Theropods are represented by shed teeth and isolated bones; isolated scutes and teeth discovered at Kundur are tentatively attributed to nodosaurids. Palyn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se sites are probably synchronous with the Lancian' vertebrate localities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which represent the youngest dinosaur faunas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 latest Cretaceous dinosaur assemblag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Amur/Heilongjiang region (lambeosaurines abundant, ceratopsids absent) and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ceratopsids abundant, lainbeosaurines extremely rare or absent). This probably reflects some kind of geographical barrier between both areas by Maastrichtian time rather than strong differences in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longjiang province Amur region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s HADROSAURIDAE PALAEOBIOGEOGRAPH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and its roles in minerogenesis and ore-controlling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爱群 胡华斌 +4 位作者 牛树银 毛景文 王宝德 李英平 王来明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es of the region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ring-like and radial faults, the development of gently inclined detachment-slip structures in the axial part, mantle-source magmatic activities, regional petrology, petrochemistry and isotope geology.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N-W sharply plunged ductile shear zone in the region of western Shandong cuts through the mantle rocks detached from the deep-seated North China mantle sub-plume, hence leading to unloading in response to depressurization and thereafter the formation of anatexis magma. The intense and complete magmatic evolution series not only manifests a variation trend of alkalinity of magma from high to low and its intrusive depth from deep to shallow, bu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wall-rock alteration shows a general evolution trend from strong to weak. The evolution of mantle struc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endo-mineralogenesis, accompanied with the rise of the country rocks. As a result, typical mantle branch structures were formed as observed in western Shandong. At the top of the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was developed an obvious detachment-tilt fault block, and some endogenic ores, at the same time, were uplifted onto the shallow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分支结构 地幔热流柱 地球物理学 地质学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4
作者 张振宇 李灿东 +5 位作者 郭泰 王兴强 张明秀 张颖 王艳华 盖学峰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是我国优势大豆产区之一。为促进当地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对佳木斯市及其示范县和农场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进行调研,提出发展大豆生产建议。调研内容包括2023年大豆生产特点、面积、产量、效益情况及其变动原因分析,服务区内大豆品种及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 大豆 生产情况
下载PDF
Mechanism and effects of the in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region on cold wint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1-2018
5
作者 WANG Xiaodi LI Yo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Lijuan SONG Shuaifeng PAN Tao REN Chong TAN Yu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25-240,共16页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winter temperatures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in the middle-to-high latitudes of the world.However,we have not found a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xtremely cold winters.This paper,based on 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re-analysis data,and methods of trend analysis,mutation analysis,correlation analysis,reports on the effects of Arctic warming o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1)during the period 1961-2018,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increased considerably,that is,3.5 times those of the Equator,which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An abrupt chang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the Arctic was observed in 2000.(2)Due to the global warming,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warming occurred in Heilongjiang in winter,in particular,after the Arctic mutation in 2000,although there were two warm winters,more cold winters were observed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temperature also increased.(3)Affected by the warming trend in the Arctic,the Siberian High has intensified,and both the Arctic Vortex and the Eurasian Zonal Circulation Index has weakened.This explains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and why cold winters still dominate.Moreover,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ctic and the Equator is another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in winter temperatures in Heilong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of Arctic region in winter cold winter effect MECHANISM heilongjiang province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6
作者 王天亮 杨雪冰 姜洋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1期153-155,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式、发展路径也应有所调整。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处于新发展阶段的省属科研院所的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定义,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客观分析省属科研院所的优劣势,为省属科研院所未来发展规划了三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省属科研院所 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共性技术 差异化发展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7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7-395,共9页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人工林 垂直变化特征 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8
作者 张武 李春杰 +5 位作者 焦晓丹 杨树 项鹏 吴俊彦 李艳杰 战丽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耐情况,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适宜该地区种植的113份大豆育成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开展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份抗病种质,占鉴定总数的6.19%;5份中间类型种质,占鉴定总数的4.42%。其中,从第三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1份抗病种质,中间类型种质1份;从第四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3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五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1份,中间类型种质2份;从第六积温带种质中鉴定出抗性种质2份,未见中间类型种质。结果表明在不同积温带参试材料中均存在抗性种质。该研究结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培育和利用抗疫霉根腐病大豆种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种质资源 抗病性鉴定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9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1期142-145,共4页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 由于地理、资源、历史、人文、技术等原因,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影响着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各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文章通过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黑龙江省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受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地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不平衡发展 黑龙江省 产业发展 城乡发展
下载PDF
利用区位熵分析产业结构合理性——以黑龙江为例
10
作者 张国锋 黄佳慧 董大朋 《中国商论》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 由于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历史因素、人文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多重原因影响,黑龙江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呈现不平衡态势。这种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阻碍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利用各地区的区位熵值来分析黑龙江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发现黑龙江省各地区存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等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在实际情况中遇到的挑战,分析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区位熵 产业集聚 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11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甘肃东西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天气成因分析
12
作者 杨庆怡 朱姜韬 田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7-203,共7页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 基于1961—2018年甘肃省逐日降水格点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依据逐年降水变化“东西反向”型分布模态,将甘肃以104°E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开展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中降水事件在两区夏季降水的占比均超46%,占主导作用;西区强、中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东区各强度降水事件频次均呈下降趋势。天气成因分析表明,甘肃东西区降水偏强时,南亚高压异常增强,提供了较好的高空辐散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或偏西,中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异常促使冷暖空气增强并交汇于甘肃地区,西风带波动小槽的发展,配合近地层高原东侧低涡将低纬度水汽接力向西北输送,导致降水发生;相较于东区,西区降水夏季风系统异常更强,西风带波动显著,位势高度负异常位置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度降水 夏季风 南亚高压 西风急流 甘肃东西区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山东省中西部县域为例
13
作者 赵业程 何纪祥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8期61-67,共7页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推进的关键纽带,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城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县域为例,立足中西部县域新型城镇化现状,从产业分工、要素流动、空间协同以及保障服务等方面对县...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推进的关键纽带,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城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以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县域为例,立足中西部县域新型城镇化现状,从产业分工、要素流动、空间协同以及保障服务等方面对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应建议举措,即借助城乡产业合理分工、要素高效流动、空间优化布局及城乡社会保障统筹一体化推进,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融合,助力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 山东省中西部
下载PDF
中国西部省域乡村振兴水平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国栋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精准测度西部各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对于西部各省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精准测度西部各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对于西部各省域协调发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西部12省域2016—2020年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和各子系统水平进行测度,并根据西部地区特点提出针对乡村振兴实施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中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整体偏低,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两大区域乡村振兴整体水平相近,且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略微大于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水平;(2)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维度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西部12个省域乡村振兴整体水平来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3)西部各省域乡村振兴水平与其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有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理环境较好的省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相对较好。基于此,文章提出完善各省域乡村振兴顶层制度设计,持续推进各省域区域协调发展,做好巩固攻坚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促进各省域乡村振兴实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省域 乡村振兴 区域差异 熵权法 指标评价
下载PDF
新时期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光辉 蔡启华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3年第1期69-84,共16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沿边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从东北地区出发,引入沿边省份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构建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沿边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从东北地区出发,引入沿边省份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构建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1-2019年相关数据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引入区位优势后的黑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定增长,且与GDP时序变化高度契合。其中,协调发展指数与绿色发展指数处于持续增长阶段,创新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与开放发展指数亟需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熵权-TOPSIS法 东北亚区域 黑龙江省
下载PDF
14个水稻品种2021年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多点次适应性鉴定
16
作者 商全玉 杨秀峰 +9 位作者 王松 刘安晋 张习文 刘显元 王舒 吴俊彦 曹国庆 王天一 张从风 刘亮 《北方水稻》 CAS 2023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的爱辉区西岗子镇、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县农业园区、龙镇农场、嫩江市繁荣村、五大连池市三合村进行了14个水稻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通过综合分析,黑粳15、育农粳3号、黑科稻1号、绥粳114、龙稻301、黑糯2号、建航21... 在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的爱辉区西岗子镇、红色边疆农场、逊克县农业园区、龙镇农场、嫩江市繁荣村、五大连池市三合村进行了14个水稻品种适应性鉴定试验,通过综合分析,黑粳15、育农粳3号、黑科稻1号、绥粳114、龙稻301、黑糯2号、建航211、龙粳1951等8个品种较适合当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北部高寒区 水稻品种 适应性 鉴定
下载PDF
23个谷子品种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引种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扬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8-13,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谷子新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嫩选15为对照,对引种于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3个谷子新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株高、穗长、穗重及穗粒重等性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公谷88、金苗K... 为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谷子新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嫩选15为对照,对引种于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3个谷子新品种的生育期、抗逆性、株高、穗长、穗重及穗粒重等性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公谷88、金苗K2和陇谷13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33.3,331.1和320.0 kg·(667 m^(2))^(-1),且农艺性状优良,适宜黑龙江省西部及周边同类气候地区春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引种 产量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
下载PDF
备战:湘黔、川汉、川豫铁路之变和“靠山、分散、隐蔽”之争——从“156项重点工程”到“三线建设”时期的二汽厂址选择(六)
18
作者 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20,共10页
1958年底,二汽在湖南第二次上马后,因“大跃进”运动的调整而再次下马。1964年10月,二汽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第三次上马。先沿川汉铁路选在湘西一带。1965年11月,因改修川豫铁路(即襄渝铁路),二汽改到鄂西北一带选址。虽然经历了“... 1958年底,二汽在湖南第二次上马后,因“大跃进”运动的调整而再次下马。1964年10月,二汽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第三次上马。先沿川汉铁路选在湘西一带。1965年11月,因改修川豫铁路(即襄渝铁路),二汽改到鄂西北一带选址。虽然经历了“靠山、分散、隐蔽”的争议,和部分群众的“厂址造反”,但中央领导、相关部委和大部分二汽筹备人员尽力在备战隐蔽与经济合理方面取得平衡。1968年11月,周总理最终定址十堰,为二汽的建设和发展争取了相对有利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汽 选址 湘西 川汉 襄渝 鄂西北 隐蔽 备战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思淇 张建军 +5 位作者 张彦勤 赵炯昌 胡亚伟 李阳 唐鹏 卫朝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1-1151,共11页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 林分密度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不同林分密度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有助于黄土区植被恢复与森林生态功能的提升。以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探究6种林分密度(950株·hm^(-2)、1450株·hm^(-2)、1950株·hm^(-2)、2450株·hm^(-2)、2950株·hm^(-2)、3450株·hm^(-2))条件下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特征、生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研究区林下植物共有39科65属77种,其中灌木16科29属36种,草本植物25科36属41种,灌木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多,草本层物种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多。刺槐林下植物群落主要以蔷薇科(Ros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为主,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优势种由阳生、中生性物种向阴生性物种过渡。(2)刺槐林中灌木的高度、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在各林分密度间无明显差异(P>0.05),灌草群落总盖度变化较小。(3)随着刺槐林分密度的增加,灌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草本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林分密度为2450株·hm^(-2)时最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分密度为1950株·hm^(-2)时达到最大。(4)不同密度的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似度达中等相似以上。林分密度为1950~2450株·hm^(-2)时,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佳,有利于其生态功能的提高与可持续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刺槐人工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地区永新金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成禄 符安宗 +5 位作者 徐文喜 袁茂文 刘宝山 杨文鹏 赵瑞君 赵忠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4-689,共16页
永新金矿床是近年来多宝山矿集区外围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之一,是嫩江—黑河地区首次发现的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中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延长400余米,深部延伸近1600 m,倾角20°~30°,严格受构造控制。目前深部勘查... 永新金矿床是近年来多宝山矿集区外围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之一,是嫩江—黑河地区首次发现的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中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金矿体延长400余米,深部延伸近1600 m,倾角20°~30°,严格受构造控制。目前深部勘查显示矿体明显变薄,品位变低,为进一步明确深部成矿潜力,本次对矿区不同勘探线构造叠加晕样品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指导下一步勘查方向。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统计表明,永新金矿床元素组合为Au、Ag、Pb、Mo、W、Bi、Mn、Te,其中Au是形成金矿体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指示元素,Ag、Te是重要伴生指示元素。综合各指示元素异常特征,揭示永新金矿单一次成矿的轴向分带序列为:Sb、As、Hg(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Ag、Au、Te、Pb、Zn、Cu(近矿晕特征指示元素)→(Bi)、Mo、Mn、Co(尾晕特征指示元素)。矿体轴向特征分析显示,矿体尾部出现尾晕与前缘晕共存特征。依据构造叠加晕预测标志和地质标志在永新金矿床金矿体水平投影图上提出了1个深部盲矿预测靶位和1个有利成矿部位,其中靶位处于205线—225线之间,有利成矿部位位于235线—245线之间,均表现为矿体中、下部出现前、尾晕共存,并且前缘元素及近矿元素异常明显强于尾晕元素异常,指示矿体向下延伸很深,深部值得继续进行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叠加晕 地球化学 深部找矿预测 永新金矿 多宝山地区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