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泰戈尔科学观及其跨文明对话
1
作者
侯传文
林继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58,共11页
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
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对,并基于自然情怀对现代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的现象感到忧虑,是具有超前性的洞见,但却开错了药方。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泰戈尔从与艺术相对的角度认识科学,从而把握科学与艺术的不同本质和特点,具有合理性。泰戈尔的科学观本身具有很强的对话性。他与爱因斯坦进行的关于科学、宗教与真理的对话,是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的深度交流与碰撞。他以梵我同一宗教哲学为基础的科学观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不为爱因斯坦所认同,却对海森堡有所启发,给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的科学研究带来了东方智慧。泰戈尔科学观与胡塞尔、鲁迅等同时代东西方思想家的科学观具有可比性,其相通和相异都是跨文明对话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科学观
跨文明对话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
被引量:
7
2
作者
白文刚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5-16,共12页
近十多年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讨论中国发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热门概念,但中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却尽量避用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西方。总体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
近十多年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讨论中国发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热门概念,但中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却尽量避用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西方。总体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承认其存在并对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存在,但对其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将其视为对所谓"西方模式"的挑战和威胁而予以激烈批判;第三种是根本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傲慢地认为中国根本不配产生一种发展模式。准确理解和正确回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需要从文明传播的视野切入。从文明传播的视野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基于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明立场,是大国竞争世界史观和文明冲突观念的产物,既显示了其极其自负的文明优越感,又展现出其强烈的文明衰落焦虑。基于这样的传播语境,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应该积极准确地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这既是回应国际话语,争夺"中国模式"话语解释权的需要,更是讲清楚中国故事,展示文明自信的需要--"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不仅能够涵盖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还可以涵盖基于更深层的文化因素的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方向的必然性,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中华民族由文明自卑走向文明自信的精神状态。在运用"中国模式"讲述中国故事时须从基于长时段、更符合人类文明传播史实质的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出发,以便突破基于短时段和西方近代文明特点的大国竞争旧世界史观带来的话语困境,准确地辨明"现代中国"这一概念中包含的"中国的现代"和"现代的中国"这一关涉现代中国根本发展思路关键问题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讲清楚"现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价值追求,体现中国的文明自慎,防止落入大国竞争和文明冲突的陷阱,在全世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传播
中国模式
中国故事
话语权
文明对话世界史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路径——“文明对话论”的视角
被引量:
5
3
作者
杨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2,共9页
作为文化外交的最早实践者,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国家利益观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路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不但会造成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持续紧张,还会导致文明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为了更好...
作为文化外交的最早实践者,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国家利益观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路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不但会造成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持续紧张,还会导致文明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外交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文明对话论”的视角,为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路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范式。文化外交应将“文明对话论”核心思想纳入文化外交决策和实践的全过程,以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互统一为出发点,采用“核心价值—文明自觉—共同价值”的文明对话模式,实现文明自觉和全球文化认同的同时构建基于多元多维文明共存的和平的世界秩序。在实践层面,注重内外统筹,对内深挖文化的优秀思想,特别是挖掘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文明间平等对话奠定基础,将“文明对话论”思想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深植“文明对话论”的社会土壤;对外一方面可借助联合国的天然合作平台,深化与联合国文明联盟的合作,也可利用主场外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搭建文明对话平台,协同培育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外交
文明对话论
国家利益
文明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泰戈尔科学观及其跨文明对话
1
作者
侯传文
林继康
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48-58,共11页
文摘
从科学态度的角度看,泰戈尔由崇尚科学转向反科学、访华期间发表反科学言论有两个触发因素。一是将科学与西方物质文明相联系,在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文明二分的基础上提倡后者反对前者,其文明划分和视科学为西学都有偏颇。二是将科学技术与自然相对,并基于自然情怀对现代科技文明破坏自然的现象感到忧虑,是具有超前性的洞见,但却开错了药方。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泰戈尔从与艺术相对的角度认识科学,从而把握科学与艺术的不同本质和特点,具有合理性。泰戈尔的科学观本身具有很强的对话性。他与爱因斯坦进行的关于科学、宗教与真理的对话,是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科学的深度交流与碰撞。他以梵我同一宗教哲学为基础的科学观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不为爱因斯坦所认同,却对海森堡有所启发,给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新的科学研究带来了东方智慧。泰戈尔科学观与胡塞尔、鲁迅等同时代东西方思想家的科学观具有可比性,其相通和相异都是跨文明对话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
泰戈尔
科学观
跨文明对话
Keywords
Tagore
view
on science
cross-
civil
ization
dialogue
分类号
G125 [文化科学]
G301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
被引量:
7
2
作者
白文刚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出处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5-16,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7AXW010)
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C2019A011)
文摘
近十多年来,"中国模式"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讨论中国发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热门概念,但中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却尽量避用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西方。总体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评价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承认其存在并对其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存在,但对其持否定的态度,特别是将其视为对所谓"西方模式"的挑战和威胁而予以激烈批判;第三种是根本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傲慢地认为中国根本不配产生一种发展模式。准确理解和正确回应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需要从文明传播的视野切入。从文明传播的视野来看,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基于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明立场,是大国竞争世界史观和文明冲突观念的产物,既显示了其极其自负的文明优越感,又展现出其强烈的文明衰落焦虑。基于这样的传播语境,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应该积极准确地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这既是回应国际话语,争夺"中国模式"话语解释权的需要,更是讲清楚中国故事,展示文明自信的需要--"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不仅能够涵盖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还可以涵盖基于更深层的文化因素的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方向的必然性,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中华民族由文明自卑走向文明自信的精神状态。在运用"中国模式"讲述中国故事时须从基于长时段、更符合人类文明传播史实质的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出发,以便突破基于短时段和西方近代文明特点的大国竞争旧世界史观带来的话语困境,准确地辨明"现代中国"这一概念中包含的"中国的现代"和"现代的中国"这一关涉现代中国根本发展思路关键问题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讲清楚"现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价值追求,体现中国的文明自慎,防止落入大国竞争和文明冲突的陷阱,在全世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
文明传播
中国模式
中国故事
话语权
文明对话世界史观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mong
civilizations
the China Model
the China story
discourse power
the world-historical view of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路径——“文明对话论”的视角
被引量:
5
3
作者
杨悦
机构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16ZZD029)
外交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62015ZYYL07)。
文摘
作为文化外交的最早实践者,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国家利益观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路径。实践证明,西方国家实施的文化外交不但会造成文化和文明间关系的持续紧张,还会导致文明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外交对人类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文明对话论”的视角,为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和实践路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范式。文化外交应将“文明对话论”核心思想纳入文化外交决策和实践的全过程,以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相互统一为出发点,采用“核心价值—文明自觉—共同价值”的文明对话模式,实现文明自觉和全球文化认同的同时构建基于多元多维文明共存的和平的世界秩序。在实践层面,注重内外统筹,对内深挖文化的优秀思想,特别是挖掘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思想,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文明间平等对话奠定基础,将“文明对话论”思想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深植“文明对话论”的社会土壤;对外一方面可借助联合国的天然合作平台,深化与联合国文明联盟的合作,也可利用主场外交,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搭建文明对话平台,协同培育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文化认同。
关键词
文化外交
文明对话论
国家利益
文明观
Keywords
cultural diplomacy
civil
ization
dialogue
theory
national interest
civil
ization
view
分类号
D80 [政治法律—外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泰戈尔科学观及其跨文明对话
侯传文
林继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
白文刚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与实践路径——“文明对话论”的视角
杨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