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49-1966年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郇昌店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2
|
“十七年”(1949-1966)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
李金树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1
|
|
3
|
宗派主义:左翼“潜在”影子在当代文学(1949-1966)中 |
袁洪权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4
|
对“革命”与“叙述”的重新定位——评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
刘卫东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5
|
“‘靠近’‘历史’的可能性”——读《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 |
王欣
|
《台州学院学报》
|
2018 |
0 |
|
6
|
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 |
李红军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0 |
|
7
|
1949-1966年间周扬的文艺思想 |
孙书文
|
《青年思想家》
|
2005 |
0 |
|
8
|
在“大众化”与“小众化”之间——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诗歌选本的语言特征 |
陈宗俊
|
《百家评论》
|
2019 |
0 |
|
9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文学批评本土化建构的向度与限度——以散文和戏剧为考察对象 |
周荣
|
《百家评论》
|
2020 |
0 |
|
10
|
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 |
方长安
纪海龙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革命时代”的爱情惋叹——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
龚金平
|
《兰州学刊》
|
2007 |
3
|
|
12
|
曲折中的前进:1949—1966年中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回应 |
宋学勤
韩艳梅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0 |
0 |
|
13
|
计划化和组织化与翻译秩序建构(1949—1966) |
林红
李金树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4
|
1949-1976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状况的初步考察 |
谢泳
|
《新东方》
|
2000 |
0 |
|
15
|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路向(1949—1966) |
赵庆云
|
《求索》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先验的崇高主体--“十七年”电影中党员形象的审美形态与文化表达 |
陈亦水
张珍妮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1 |
2
|
|
17
|
1949-1966年中国画的发展轨迹 |
蔡青
|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8
|
1949-1966年新中国现实题材连环画创作研究 |
朱丽雯
龚小凡
|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
2015 |
1
|
|
19
|
1949-1966年文学畅销书的封面设计 |
毕晟
龚小凡
|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
2015 |
1
|
|
20
|
当代文学中的“劳动”与“尊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
黄子平
张楠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