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 areas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id-Spine Belt of Beautiful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e Chen Ruichun Chang +6 位作者 Wenbo Zhao Sijia Li Huadong Guo Keyan Xiao Lin Wu Dong Hou Lu Z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SCIE EI 2022年第1期748-769,共22页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id-Spine Belt of Beautiful China are abundant,but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very difficult. Based on geographic in...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id-Spine Belt of Beautiful China are abundant,but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very difficult.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remote sensing (RS) platforms,six impact factors,namely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fault density,Gutenberg–Liszt B value,formation combination entropy,distance to river and aeromagnetic anomaly were selec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rtainty factor model (CF),weights of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certainty factor model (ICF) and weights of the evidence certainty factor model (ECF),the geothermal potential in the study area were predicted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the ECF results,the six main geothermal resource areas were deline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ECF had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success index is 0.00405%,area ratio is 0.867);(2) The geothermal resource areas obtained were Ganzi–Ya’an–Liangshan,Panzhihua–Liangshan,Dali–Chuxiong,Nujiang–Baoshan,Diqing–Dali,and Lijiang–Diqing.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mid-ridge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spine belt of beautiful china certainty factor geothermal resource area weights of evidence
原文传递
“美丽中国中脊带”西南段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
作者 王珏 王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9,共16页
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作为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脊带”西南段是我国西部... 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作为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脊带”西南段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发展区域,然而当地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承载能力与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红利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西南段的发展,因此亟需探索西南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CCDM)对2010—2019年“中脊带”西南段245个县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系统协调发展情况、空间聚集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脊带”西南段整体协调发展态势向好,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热点主要集中于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部,该地区三大子系统同步发展现象突出;冷点则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区域内大多数县的经济与社会系统滞后于环境系统发展。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的行政区划、生态本底、经济发展状况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 中脊带 耦合协调度 西南地区 发展策略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城市扩张特征与区域比较
3
作者 彭书雅 全斌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21,共13页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 研究目的: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城市扩张过程阶段性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对比两侧特征差异。研究方法:采用强度分析方法与城市扩张特征识别模型,基于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长期尺度上挖掘“美丽中国中脊带”内114个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辨析城市扩张机制。研究结果:(1)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用地占比高于西北侧。研究区城市用地的增加情况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且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扩张面积要远高于西北侧。城市用地的扩张来源地类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以及水域。(2)研究区内城市扩张具有阶段性特征,共识别出4个扩张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终期阶段。整体来看,进入后期、终期扩张阶段的城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3)到2020年,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处于中期、后期、终期阶段的城市占比近80%,而胡焕庸线西北侧处于早期和中期的城市占比为76.9%,处于后期和终期阶段的城市仅占比23.1%。这一对比表明胡焕庸线两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旧显著。研究结论: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扩张水平存在显著分异性特征,应结合城市所处扩张阶段,综合考虑各阶段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地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导向下的城市管理政策,以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区域对比 “美丽中国中脊带” 胡焕庸线
下载PDF
“美丽中国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及活化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灿 刘沛林 +1 位作者 曹扬意 黄柳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2,共7页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活化 文化遗产旅游化 旅游响应度 聚落景观区划 美丽中国中脊带
下载PDF
基于TRIZ的“瑷珲——腾冲自然文化大通道”建设研究
5
作者 曹福全 刘城 孙磊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0-12,22,共4页
“瑷珲—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描述人口密度在中华版图不同地区分布的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线。郭华东院士在该线基础上提出“美丽中国中脊带”概念,并建议将其作为破解“瑷珲-腾冲线”东、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抓手。依据TRI... “瑷珲—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描述人口密度在中华版图不同地区分布的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线。郭华东院士在该线基础上提出“美丽中国中脊带”概念,并建议将其作为破解“瑷珲-腾冲线”东、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抓手。依据TRIZ进化法则,“瑷珲—腾冲线”人文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遵从系统进化客观规律,不断发现和克服各种矛盾,沿着“点—线—面—量(体)”进化路线“协调—失调—再协调”,向着最终理想解(IFR)前进的过程。依据TRIZ“局部质量”原理和“资源分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掘利用冰雪资源,着力构建和振兴瑷珲特色冰雪文化,促进创建自然文化大通道,进而,助力“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瑷珲—腾冲线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中脊带 TRIZ 文化大通道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动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熊元斌 时朋飞 李星明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3,共9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将"美丽中国"解构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将"美丽中国"解构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整个区域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子系统具有较高正向相关性,两者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负向作用较为明显;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发展的梯度差异将长期存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因三个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模型 长江经济带 美丽中国 建设水平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夏赞才 张苏兰 +2 位作者 李典友 薛中俊 邹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19年第5期724-728,共5页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局部地区有下降态势,整体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②2021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将会形成四川、陕西初级协调,云南、广西、重庆勉强协调,新疆濒临协调,青海、宁夏和甘肃失调的格局。③不同指标制约美丽中国建设和区域旅游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前五位指标分别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艺术表演馆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旅游化 耦合协调度 GM(1 1) 障碍度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
下载PDF
如何认识三峡工程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邹学荣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2期31-49,共19页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千秋的社会民生工程;既是凸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工程,又是河、库和湿地保护修复的生态工程;还是凝炼移民精神的文化工程。工程顺利竣工,既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微观上全面落实结出的硕果,又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彰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性、统一性、战略性、指导性。三峡工程虽然在全国的棋盘上仅是一个局部,但对我国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证战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五位一 体美丽中国 生态建设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被引量:87
9
作者 时朋飞 李星明 熊元斌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6-102,共17页
美丽中国—旅游业是内涵广泛且结构复杂的具有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在全面剖析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耦合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构了美丽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的综合... 美丽中国—旅游业是内涵广泛且结构复杂的具有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在全面剖析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耦合互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构了美丽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结合修正GM(1.1)模型预测了该区域11省市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未来10年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1)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即两大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2)长江经济带11省市美丽中国系统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发展态势趋同,但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波动幅度较美丽中国系统更为明显;该区域美丽中国系统评价值长期高于旅游业系统评价值,表明旅游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驱动作用滞后于美丽中国建设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3)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处在稳步上升状态,但提升与演进速度较为缓慢,其中耦合度始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才跨入勉强协调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年耦合协调度演化进程明显加快。(4)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两大系统评价值、耦合度指数、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从东向西基本上呈现"高—较低—较高—低—较高"的空间格局,而旅游业成为弥合区域发展差异的有效路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旅游业 耦合关联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动态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 被引量:7
10
作者 时朋飞 熊元斌 +2 位作者 邓志伟 李文杰 李星明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11期1317-1323,1395,共8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 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美丽中国生态位维度、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运用构建的美丽中国生态位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1—2015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研究上具有可行性;(2)长江经济带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综合生态位因区域不同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分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三大区域;(3)长三角区域、长江中游区域和长江上游区域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生态位匹配程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4)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生态位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美丽中国 建设水平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发挥TRIZ创新优势 助力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
11
作者 曹福全 刘城 +1 位作者 杨得成 孙磊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9-12,共4页
TRIZ是基于知识的方法学,是面向人的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是系统化解决创新问题的方法学。TRIZ源于工程技术领域,但实践证明,其科学的、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具体系对解决非技术领域系统问题也非常有效。笔者通过经典T... TRIZ是基于知识的方法学,是面向人的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是系统化解决创新问题的方法学。TRIZ源于工程技术领域,但实践证明,其科学的、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和工具体系对解决非技术领域系统问题也非常有效。笔者通过经典TRIZ的基本内容、TRIZ“本土化”的主要成果,给出TRIZ助力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的主要作用:有利于建立对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的系统认知;有助于揭示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发展的科学趋势;有助于准确定位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中的问题及根源;有助于快速找到解决美丽中国中脊带问题的有效资源。如何在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作为今后TRIZ“本土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 本土化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中脊带
下载PDF
从“胡焕庸线”到“美丽中国中脊带”:科学认知的突破与发展方式的改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心源 郭华东 +1 位作者 骆磊 常睿春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58-1065,共8页
中国西部开发与东西部发展平衡的问题是由来已久、历久弥新的一个话题。80多年前,胡焕庸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展人口分布与农业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开发,决非传统农业的种植业开发问题,而是在新时代的国情下如何提出适... 中国西部开发与东西部发展平衡的问题是由来已久、历久弥新的一个话题。80多年前,胡焕庸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展人口分布与农业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开发,决非传统农业的种植业开发问题,而是在新时代的国情下如何提出适合西部的新业态与新发展的问题。“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与“美丽中国中脊带”(以下简称“中脊带”)的提出,反映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关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方式问题。“胡线”是近代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的特征反映,“中脊带”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下的国土空间新规划的战略需要,是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提出如下建议:(1)把“中脊带”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2)把“中脊带”作为构建国土空间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把“中脊带”打造成为内外循环发展的枢纽通道;(4)把“中脊带”建设成为生态安全屏障带、国防安全保障带与新的宜居生活区;(5)“中脊带”要创造并形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6)把“中脊带”发展战略与国家其他战略相对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美丽中国 中脊带 科学认知 发展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