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隐喻”母题到“隐逸”主题——以《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为分析路径
1
作者 赫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隐逸”主题的重要文献。尽管山水画的形态、风格固然众多,但图像的母题却是解读和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文化特征,指向了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及主题的出场,在不同时空的认知场域中有不同的结构与方式。有些母题可能是原隐喻的转喻,既是隐逸叙事的主题表达的依据,也是认定隐士身份的辅助性母题,如渔船、岩穴、茅舍、枯松、童子等母题。因而,核心母题与辅助性母题的配置与逻辑结构,构成山水画的隐逸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主题 隐逸 隐喻 山水画
下载PDF
论金宇澄《繁花》的艺术特色
2
作者 李亚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金宇澄的《繁花》围绕三位男主人公沪生、阿宝和阿毛的人生经历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市井生活的百态。《繁花》作为一部地域小说,在题材上通过衣食住呈现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交叉叙述的叙述方式;在修辞手法上... 金宇澄的《繁花》围绕三位男主人公沪生、阿宝和阿毛的人生经历讲述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市井生活的百态。《繁花》作为一部地域小说,在题材上通过衣食住呈现鲜明的上海地方特色;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交叉叙述的叙述方式;在修辞手法上运用多种隐喻手法使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语言风格上将上海方言与普通话巧妙融合,同时穿插多种方言,以人物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以宏大的视角囊括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作家对老上海的追忆和对现实的迷茫感伤,仿如一部上海“百科全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材 隐喻 上海方言 双线并行的结构
下载PDF
《第二十条》:现实题材电影多模态观照下的色彩隐喻
3
作者 赵浩冉 《色彩》 2024年第5期43-45,共3页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能够塑造作品的风格特征,还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在当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色彩的特性和内涵,以实现作品在形式与精神上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多模态隐喻的分析方法,探析...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能够塑造作品的风格特征,还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在当代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色彩的特性和内涵,以实现作品在形式与精神上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多模态隐喻的分析方法,探析张艺谋现实主义影片《第二十条》,阐发色彩多模态隐喻与其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时空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提升主题思想以及传播民族文化,从而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色彩美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 色彩运用 现实题材 《第二十条》
下载PDF
品空纳万境 悟混沌初开——李博唢呐协奏曲《悟空七章》的隐喻结构与拼贴叙事
4
作者 张宝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156,166,共8页
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唢呐协奏曲体裁愈发引起业界重视。李博2022年创作的大型唢呐协奏曲《悟空七章》以其题材的“多义性”为基础,吸纳“叙事性”和“写意性”二者之长,在各乐章相对独立且宽泛的“指引性”叙事同时,又将七个乐章以相... 改革开放至今四十余年,唢呐协奏曲体裁愈发引起业界重视。李博2022年创作的大型唢呐协奏曲《悟空七章》以其题材的“多义性”为基础,吸纳“叙事性”和“写意性”二者之长,在各乐章相对独立且宽泛的“指引性”叙事同时,又将七个乐章以相对写意的、散文式的,甚至无具体关联的音画拼贴方式组合在一起。为了让听众能够以相对轻松,代入感极强的方式走进音乐,每一乐章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因果关系的转化和灵魂深处的“空”“有”思辨过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整部作品内在的逻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唢呐协奏曲 悟空七章 题材 隐喻结构 拼贴叙事
下载PDF
文化传播视域下主旋律影视剧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觉醒年代》为例
5
作者 孟令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26,共4页
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够凝聚公民对于文化的共识,不断促成“想象共同体”的生成。主旋律影视剧是文化传播生成过程中在话语层面的重要载体,分析其多模态话语的运用路径,可以为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正向影响提供启示与引导。... 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够凝聚公民对于文化的共识,不断促成“想象共同体”的生成。主旋律影视剧是文化传播生成过程中在话语层面的重要载体,分析其多模态话语的运用路径,可以为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发挥社会主流文化的正向影响提供启示与引导。《觉醒年代》自播出即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是纪念建党百年系列影视剧中的精品佳作,其图像与声音的双重模态呈现出良好的转喻与隐喻的话语表达,在与观众交互的过程中,将红色文化传播给公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 文化传播 主旋律影视剧 转喻与隐喻 《觉醒年代》
下载PDF
一个性格被自由毁掉的自由追求者——试论《贵妇画像》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14
6
作者 顾超美 高翔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9-33,共5页
长篇小说《贵妇画像》被公认为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的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艺术手段 ,将作品的表现对象从外部事件转移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 ,詹姆斯又... 长篇小说《贵妇画像》被公认为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的亨利·詹姆斯在小说中娴熟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艺术手段 ,将作品的表现对象从外部事件转移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 ,詹姆斯又一次采用国际主题作为其创作的中心素材 ,并使用隐喻手法 ,描写了一位天真、单纯的美国姑娘 ,为追求自由和独立来到欧洲 ,最后其个性被她所追求的“自由”所毁掉的心理历程。小说所达到的反讽艺术效果从另一方面奠定了亨利·詹姆斯作为美国小说艺术大师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现实主义 国际主题 隐喻 反讽艺术效果 创作特色
下载PDF
试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 被引量:24
7
作者 杜志卿 张燕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荒诞”主题 ,国内外评论界虽偶有提及 ,但并未做深入的挖掘。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一些可能被读者忽视的细节和意象 ,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哲学主题所...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荒诞”主题 ,国内外评论界虽偶有提及 ,但并未做深入的挖掘。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一些可能被读者忽视的细节和意象 ,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哲学主题所作的隐喻性的阐释。认为 ,小说中的“荒诞”主题揭露了西方社会道德与文明的荒谬和虚假 ,反映了奥氏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康纳 《好人难寻》 隐喻 荒诞主题 文学评论 小说 美国 社会批评 人文精神 批判意识
下载PDF
表征与隐喻:古代小说中的疾病叙事及其主题阐释 被引量:4
8
作者 葛永海 张娅静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中国古代的疾病叙事由来久矣,就疾病的历史叙事而言,完成了一个从巫医传统到巫史传统的转换,前者是这一历史叙事所描写的对象,后者则是描写的形式。在经史典籍中的疾病叙事向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的演变过程中,疾病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 中国古代的疾病叙事由来久矣,就疾病的历史叙事而言,完成了一个从巫医传统到巫史传统的转换,前者是这一历史叙事所描写的对象,后者则是描写的形式。在经史典籍中的疾病叙事向文学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的演变过程中,疾病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已突破了人类的生理疾病这一基本含义,开始作为喻体来指代各类有损国家利益的因素。疾病叙事进入古代小说领域,内容属性上有实笔与虚笔之别,前者可称为写实型,后者可称为隐喻型。两种笔法对应着不同的主题表达,一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表征,一是个体与家国命运的隐喻,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后者,具体包括了个体层面的道德隐喻、命运隐喻和国家层面的政治隐喻。关于疾病的道德隐喻主要表现在天理与人道两个方面,因果报应观念成为小说叙述中道德缺失导致身体疾病的动力机制。道德的丧失是身体受损的直接根源,相反,道德的疗救则可以使恶疾者病愈。就命运隐喻而言,一些明清小说名作浓墨重彩地详细描绘了精神性疾病的具体病症表现,凸显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就政治隐喻而言,晚清小说家往往用疾病来比喻满目疮痍的中国现状,批判社会现实与传统文化之弊端,提出改良国家之方案。以上三种类型,就疾病叙事的内容而言,包含了叙事中的致病之因、祛病之法和被病之果。就作品题旨而言,则又交错着“病”“医”“药”的三重隐喻。最后,可以从“天人合一”和“医儒同源”观念两方面来阐释古代小说之疾病叙事极为深湛的文化意涵。“天人合一”说认为在传统观念中,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违背自然规律将是疾病产生的诱发因素。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免除疾患。“医儒同源”观则从中国传统士文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医儒之道本自相通,治国与治疾原理亦可相通,解释了“妙文醒世”和“悬壶济世”之间的相得益彰和彼此成就,疾病叙事中的典范正是以“妙文”书写“悬壶济世”,乃是两者合流的结果。古代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昭示后人:千百年来,医者和儒者的共同理想不止在于医人之病,更在于医世与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疾病叙事 隐喻主题 文化意涵
下载PDF
成长之歌:论《我的安东妮亚》中的成长主题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杰鹦 潘勤奋 应梅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4-58,共5页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的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喻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的成长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主题 成长隐喻 成长引路人
下载PDF
语言的炼丹术——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小山》语言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艳君 曹山柯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7,共4页
本文对《白象似的小山〉进行了讨论,旨在挖掘出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特色。海明威运用人物对话重复的手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物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神迷情节;运用悖论、反讽和反模仿的手法把... 本文对《白象似的小山〉进行了讨论,旨在挖掘出海明威的语言艺术特色。海明威运用人物对话重复的手法,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物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神迷情节;运用悖论、反讽和反模仿的手法把文本置于一个扑朔迷离的状态之中,为读者提供了一片想象的空白。《白象似的小山》里的语言技巧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含义;用提炼的日常对话烘托出感人的舞台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 主题 内心世界 隐喻和象征 戏剧效果
下载PDF
明晰与含蓄之间的艺术——重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军 孟昕 《云梦学刊》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但对其主题意蕴的理解却一直存在分歧,要准确加以把握,一是要从文本本身的篇章结构出发,抓住三个"关节"即思情寓意的线索;二是要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思想。由此可知,文本前半部分,荷塘月色之景...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但对其主题意蕴的理解却一直存在分歧,要准确加以把握,一是要从文本本身的篇章结构出发,抓住三个"关节"即思情寓意的线索;二是要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思想。由此可知,文本前半部分,荷塘月色之景写的是"冷静"与"独处",它与朱自清北来清华后的生活暗合;后半部分江南菜莲盛事的描叙,写的是"热闹"与"群居",而这又恰是朱自清在江南时生活的隐喻,整个文本传达的则是作者追求的"刹那主义"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塘月色》 主题意蕴 象征 隐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隐喻母题和隐逸主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赫云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6期6-11,共6页
中国山水画固然形态、风格众多,图像母题却是解读与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特征,所呈现的是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 中国山水画固然形态、风格众多,图像母题却是解读与阐释山水画主题的重要依据。如渔父、樵夫、蓧杖人等核心母题,具有隐喻性的特征,所呈现的是隐逸主题。不同的母题(母题意象)组合,可能显现不一样的隐逸主题。母题的"在场"以及主题的"出场",在不同时空的认知域场中有不同的结构与方式。有些母题可能是原隐喻的转喻,也是隐逸叙事的主题表达,如渔船、岩穴、茅舍、孤松等,同时还是认定隐者身份的辅助性母题。因而,核心母题与辅助性母题的配置、结构和逻辑关联,共同形成山水画的隐逸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主题 隐逸 隐喻 山水画
下载PDF
英语无灵句的功能语法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翁义明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7-89,共3页
采用概念隐喻、及物性和主位信息结构等几个常见的功能语言学工具对英语中无灵句进行分析,展示无灵句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规律。
关键词 无灵句 功能语法 概念隐喻 及物性 主位信息结构
下载PDF
《招魂》主题新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令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8-92,共5页
关于《招魂》,论者往往纠缠在对招魂具体活动的研究上,而忽略了其本身为艺术作品这一事实,所以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招魂》首先是文学作品,是借招魂进行艺术构思,表达了屈原流放他乡而不忘欲返的爱国感情。
关键词 《招魂》 比兴 主题
下载PDF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红阳 丛迎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6-80,共5页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建构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运用该模式,从小句内和小句间两个层级探讨三种主要语法隐喻类型的语篇功能变化。语义邻近性、时间顺序性等认知机制,以及语言的类型是导致语篇功能发生变化...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建构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运用该模式,从小句内和小句间两个层级探讨三种主要语法隐喻类型的语篇功能变化。语义邻近性、时间顺序性等认知机制,以及语言的类型是导致语篇功能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语篇功能 主位 衔接 认知
下载PDF
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簪花仕女图》之主题与隐喻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谷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8,209,共11页
《簪花仕女图》的主题并非是赏花游园。该画中的配角、配物、配饰、配景,皆有文献依据,且暗含数个历史典故。此图的母本可能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偷偷“令画工写妃形于别殿”的一组屏风。这组屏风散落后经过后人的重裱与再创作。再创作... 《簪花仕女图》的主题并非是赏花游园。该画中的配角、配物、配饰、配景,皆有文献依据,且暗含数个历史典故。此图的母本可能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偷偷“令画工写妃形于别殿”的一组屏风。这组屏风散落后经过后人的重裱与再创作。再创作改变了屏风原本的独立叙事,打乱了屏风原有的季节组成次序,而形成了自己的叙事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簪花仕女图》 主题 杨贵妃 隐喻 哀而不伤
下载PDF
浅谈《婚礼的成员》的空间隐喻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海峡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8-59,62,共3页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 从空间叙事的层面解读小说《婚礼的成员》中"小镇——冬山——世界"这一空间模式的隐喻。通过空间叙事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投射与空间的结构意蕴揭示作品的孤独主题,并且通过现实与想象的空间概念相应地表达了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潜在地揭示了世界性的观念和沟通行为是反抗孤独的一条重要出路这一富有启发性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隐喻 主题 孤独
下载PDF
《喜福会》中“人”隐喻与语篇主题的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珊 许明菊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43-45,共3页
隐喻具有建构语篇主题的功能。相对于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探讨隐喻主题建构的功能而言,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通过分析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人"隐喻和... 隐喻具有建构语篇主题的功能。相对于从文学修辞手段的角度探讨隐喻主题建构的功能而言,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通过分析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人"隐喻和作品主题的关系,说明隐喻对于语篇主题建构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篇 主题
下载PDF
《厄舍府的倒塌》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乃玲 杜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53-57,共5页
以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按照MIP隐喻识别方法将《厄舍府的倒塌》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和分类,三类隐喻中本体隐喻的运用最为明显,其次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在此小说中使用最少。各类隐喻的使用... 以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按照MIP隐喻识别方法将《厄舍府的倒塌》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和分类,三类隐喻中本体隐喻的运用最为明显,其次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在此小说中使用最少。各类隐喻的使用均对凸显小说的恐怖主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表现在人物心理描写与环境的渲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舍府的倒塌》 概念隐喻 MIP 恐怖主题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阈下李清照词的主题建构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斌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李清照诗词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是他们主要从文学、史学、美学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其诗词,认知诗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新方法。文章从认知诗学角度,探析了"人是花"、"情感是物体"和"... 李清照诗词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是他们主要从文学、史学、美学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其诗词,认知诗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新方法。文章从认知诗学角度,探析了"人是花"、"情感是物体"和"情感是自然现象"这三组概念隐喻在不同时期李词中的不同内涵及其所构建的情感和主题意义,以期帮助读者从新的视角来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李清照 概念隐喻 情感与主题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