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8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Mechanisms and Suggestions for Fostering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al Networks
1
作者 Yao Chen 《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 2024年第2期112-128,F0003,共18页
Uncertain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around the world,and risks and impact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es are increasing.Fostering urban social resilience is not only a proactive countermeasu... Uncertaint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around the world,and risks and impact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es are increasing.Fostering urban social resilience is not only a proactive countermeasure to growing external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impacts,but also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growth.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three important types of urban social networks-degree centrality(DC),closeness centrality(CC),and betweenness centrality(BC)-between residents,and organizations on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s.It summari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enhancing economic resilience under the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including unbalanced resource allocation,sparse social contact networks,weak social bottom lines,lack of social trust,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On this basis,this article makes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networks,promoting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cities,fostering diverse urban social networks,optimiz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ocial credit systems,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rder to fostering the resilience of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social networks economic resilience theoretical mechanism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2
作者 Xin Huang 《Social Networking》 2017年第1期53-60,共8页
Traditional Folk relations of debit and credit have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rapidly develop of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 the borrowing that relies on the rela... Traditional Folk relations of debit and credit have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rapidly develop of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network, the borrowing that rel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s not just a financial domain scope discussion topic.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a new anonymous mechanism which is based on interpersonal credit extension and evaluation ultimately form borrowing is continuously formed.?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searches and analyzes on what is relationship lending mechanism, the basic operation modes of relationship lending mechanism, a part of theoretical supporting and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LENDING social Network CREDIT Evaluation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RESEARCH
下载PDF
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洁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4,共9页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处于数字化浪潮中的中国出版业面临产销技术、业务模式、组织机构等多方面的冲突与转型。在完成从数字出版到融合出版的过渡后,出版深度融合成为当下我国出版业面向未来生态建设的全新趋势... 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处于数字化浪潮中的中国出版业面临产销技术、业务模式、组织机构等多方面的冲突与转型。在完成从数字出版到融合出版的过渡后,出版深度融合成为当下我国出版业面向未来生态建设的全新趋势。本课题紧密结合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出版传播体系,以全媒体传播视角审视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问题,探讨出版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以传统出版转型为立足点,构建多维度、系统化、针对性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生态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体系 出版深度融合 出版理论体系 出版保障体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下载PDF
理论社会工作学:生成基础与实践逻辑
4
作者 方香廷 廉婷婷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根据社会工作既有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现实情况,理论社会工作学能够彰显社会工作学科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理论社会工作学以价值起点和情境基础重新定义社会工作人性观和困境观,进而构建生活化助人的实践逻辑。从回归生活的目标设定、生... 根据社会工作既有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现实情况,理论社会工作学能够彰显社会工作学科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理论社会工作学以价值起点和情境基础重新定义社会工作人性观和困境观,进而构建生活化助人的实践逻辑。从回归生活的目标设定、生活意义的场境适应、成长为本的策略选择、系统互动的介入路径等方面,支持和协助服务对象度过暂时的生活危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理论社会工作学澄清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福利性、治理性、发展性等专业特质;并在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厘清专业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社会工作学 学科化 共性价值 生活化助人
下载PDF
探索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
5
作者 王充 王琳 张禹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1-8,14,共9页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 构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找出合理的理论起点。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对人的本质认识方向,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商业体育的理论起点,到分析社会主义体育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起点,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一方面,资本主义体育发展建设以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为理论阐释点,它同样蕴含着“人的发展”的各种规定,由此引发了在一定制度下面向“人的发展”的体育发展成果的探析;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则确定了“人的价值”的理论主线。借鉴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重视与教育匹配的社会关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体育的“人的价值”的初心维度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到结论,“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是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理论起点 人的本质 遵循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6
作者 宁继鸣 冯迎霜 周汶霏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94-123,128,共31页
新文科建设恰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肩负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重大使命,迄今已经走过五年历程。五年来,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从概念理念的厘清建构到实践落地、经验凝练、模式形成的发展过... 新文科建设恰逢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肩负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重大使命,迄今已经走过五年历程。五年来,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从概念理念的厘清建构到实践落地、经验凝练、模式形成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进展(2018—2023)和文科创新发展海外研究动态(1980—2023)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历时分析与重点解读。展望未来,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应融入时代,发出新文科建设的中国之声;以世界为参照,建构文科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学派;以强国建设为目标,加快文科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文科创新发展 理论研究 海外动态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7
作者 杨金卫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路,用一系列重大成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篇章”。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蕴涵贯穿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实践探索逻辑、目标导向逻辑、价值追求逻辑,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旨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逻辑 历史发展逻辑 实践探索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 价值追求逻辑
下载PDF
关于翻转课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若干思考
8
作者 夏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术业”专注力。同时,在实践中,翻转课堂会出现限制知识和理论的系统...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术业”专注力。同时,在实践中,翻转课堂会出现限制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性认知、显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弱化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现象。为此,通过以问题为牵引来推导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设计、以完善成绩评定体系来推动学生参与、以坚实的理论和知识功底以及教学管理能力来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模式
下载PDF
AI时代的社会创新理论
9
作者 刘志阳 郑若愚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人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传统社会创新理论在AI时代的解释力逐渐势微,学术界提出了重建AI时代社会创新理论的新任务。本文在比较传统社会创新与数字社会创新的基础... 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重塑了人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传统社会创新理论在AI时代的解释力逐渐势微,学术界提出了重建AI时代社会创新理论的新任务。本文在比较传统社会创新与数字社会创新的基础上,提出AI社会创新的内涵,以此建构AI时代的社会创新理论。本文强调AI社会创新有助于智能识别漂浮的社会问题,推进解决方案的最优匹配,促进社会创新成果的扩散。围绕AI在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匹配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以社会问题的紧迫性和解决方案的新颖性为框架,首次提出AI自主搜索式、AI赋能生成式、AI自主修补式、AI赋能探索式四种AI社会创新模式。研究发现拓展了已有社会创新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社会创新 社会创业 数字技术 理论建构
下载PDF
社会治理:理论语境与研究进路
10
作者 陈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社会治理”构成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从理论定位来看,社会治理具有作为“社会新政”、作为“社会工程”、作为“社会重建”的多重理论意涵。围绕社会治理的创新论域,主要形成了... 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社会治理”构成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视角。从理论定位来看,社会治理具有作为“社会新政”、作为“社会工程”、作为“社会重建”的多重理论意涵。围绕社会治理的创新论域,主要形成了“政绩竞赛论”“党建引领论”“体制创新论”三种分析进路,其背后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和制度逻辑。从方法路径上来看,深化社会治理研究需要坚持理论与经验、学术与政策、宏观与微观、多元与交叉的相互连接、融合和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理论语境 研究进路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向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形态;第二个方面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形态;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的发展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 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形态;第二个方面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形态;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的发展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三个方面的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10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不断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增添了很多新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在科学理论方面我们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方面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价值追求方面我们形成了人的美好生活价值追求。正是因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信仰体系,所以,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取得了新突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取得了新进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就能够准确解读我们党以不同表述方式所做的关于信仰问题的相关论述了。其实,尽管表述方式不同,但这些论述在实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三个方面基本内容所做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信仰 理论形态 社会形态 价值形态
下载PDF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初探
12
作者 严雯静 李良品 《广西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多元共治”思想体系的守正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多元共治”思想体系的守正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丰富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很多,本文认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需要依靠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切实支持,所以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对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克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形成“多元共治、多管齐下”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治理共同体 理论逻辑 制约因素 践行路径
下载PDF
看不见的底层:对低社会等级者的人际忽视及其理论解释
13
作者 何佳妮 杨洁 +1 位作者 纪婷婷 丁毅 《心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9-1550,共12页
人际忽视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主体有意或无意对互动对象的视而不见,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缺少投入或较少有投入的状态,它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人际贬低与排斥。人际忽视与社会等级有着重要联系,其中低社会等级者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 人际忽视是指在人际互动中,主体有意或无意对互动对象的视而不见,表现为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缺少投入或较少有投入的状态,它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人际贬低与排斥。人际忽视与社会等级有着重要联系,其中低社会等级者更容易受到人际忽视;社会文化机制、地位假说、目标可供性控制理论和交叉隐形理论可以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对人际忽视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深化对低社会等级者人际忽视的理论研究,探究互动双方的社会等级在人际忽视中的交互作用,关注并干预人际忽视所导致的消极后果,以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探索人际忽视可能存在的独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忽视 社会等级 理论解释 社会互动
下载PDF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革新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调适
14
作者 邓时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21世纪以来,俄罗斯左翼政党和左翼学者积极构建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主义”,以推动俄罗斯社会主义的“再现实化”。自成立以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提出了“完全社会主义”、“俄罗斯爱国主义”... 21世纪以来,俄罗斯左翼政党和左翼学者积极构建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主义”,以推动俄罗斯社会主义的“再现实化”。自成立以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提出了“完全社会主义”、“俄罗斯爱国主义”和“俄罗斯社会主义”等主张,最终在十三大提出的“革新社会主义”纲领中得以系统化,并在实践中不断调适。尽管这一纲领的理论体系尚需建构,但其总体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建构是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俄罗斯国情相结合的重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共 “革新社会主义” 理论探索 实践调适
下载PDF
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溯源
15
作者 陈崇贤 刘康 刘京一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目的】探究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形成的复杂脉络,能够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野。【方法】借鉴知识考古学方法,从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梳理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归纳演变特点及驱动因... 【目的】探究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形成的复杂脉络,能够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野。【方法】借鉴知识考古学方法,从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梳理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归纳演变特点及驱动因素。【结果】1)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从早期以人文与艺术学科知识驱动为主,逐渐走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元交叉过程。2)不同学科视野下的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发展各有特点,本质上是美学观、自然观、公平观发生了改变:人文与艺术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地域性审美观走向批判地域性审美观;自然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朴素自然观走向多元生态观;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精英式公平观走向公众公平观。3)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的驱动因素是由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转向满足人在空间中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功能需求。【结论】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未来发展还需要树立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意识、梳理其逻辑基点并建立弹性和动态调整的更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理论 知识考古学 理论知识体系 学科交叉 人文与艺术学科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下载PDF
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综述
16
作者 段雅婧 《江苏商论》 2024年第6期139-141,共3页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概念出发,对国内外主要的社会网络研究理论的内容、观点及发展进行了梳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阐述了社会网络研究的范围,探讨了当前社会网络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理论研究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鲍德里亚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中的个体及其意义
17
作者 李怡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47-255,339,340,共11页
根据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的论述,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可被建构为一个以功能化个体为基础点,以普遍社会关系为关系线,以丰盛氛围为背景面的具象化二维图式。这一图示以点状存在的个体为基本单位,个体作为模型中抽象的几何点,在空间... 根据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的论述,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可被建构为一个以功能化个体为基础点,以普遍社会关系为关系线,以丰盛氛围为背景面的具象化二维图式。这一图示以点状存在的个体为基本单位,个体作为模型中抽象的几何点,在空间分布上无限广,在数量上可以无限多。消费社会中的个体兼有去主体社交性、不排他差异性和非道义宽容性三个特点。以社会测定兼容性模型为框架对消费社会中个体的位置、特点进行专门分析,有利于在理论层面上看清鲍德里亚同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者消除异化路径的不同,并在实践中促进消费伦理与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动态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社会测定 兼容性 理论模型 《消费社会》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
18
作者 李宇征 贺敏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4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社会建设,就乡村社会建设发表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和乡情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社会建设,就乡村社会建设发表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和乡情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乡村社会建设的根本立场、根本保证、根本目标和根本路径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社会建设思想的认知疆域,还为推动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乡村社会建设 现实基础 理论内涵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哲学特征及时代意义
19
作者 刘镇江 高尚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协商目的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民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协商目的的人民性、协商原则的辩证性、协商要素的全面性等鲜明的哲学特征,具有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民主政治的中国特色、贡献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理论内涵 哲学特征 实践意义
下载PDF
论“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
20
作者 方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多个层面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从理论创新的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正确... “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多个层面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从理论创新的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新征程上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正确路径。从理论武装的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提供了基本点。从理论指导的维度看,“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发展,为研究解决问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总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个必须坚持” 理论创新 世界观 方法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