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
何休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2
|
鲁迅、周作人的文学史论异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比较 |
刘恋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3
|
现代语言学意义上周作人的现代白话语言观 |
刘东方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4
|
周作人“言志”文艺观的发展分期和理论形态 |
范永康
徐中原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
|
|
5
|
周作人文学批评的宽容观及其矛盾 |
李志孝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6
|
周作人“文化救国论”新评 |
袁良骏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7
|
论周作人的散文源流观 |
常娟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8
|
论周作人的新诗理论与创作——兼谈与其民歌研究之关系 |
陈丽琴
|
《钦州学院学报》
|
2007 |
1
|
|
9
|
周作人散文美学理论初探 |
安文军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10
|
论安徒生童话对周作人“无意思之意思”的文本言说作用 |
王蕾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8 |
1
|
|
11
|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形式国语化,内容要欧化” |
纪启明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2
|
“诗言志”与中西文脉的贯通——以周作人早期文论一则为论述中心 |
白杰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3
|
1908年: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格局的初步形成 |
马军英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4
|
周作人与现代随笔观念的构建——周作人随笔综论之一 |
黄科安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5
|
周作人散文理论对“真”的追求 |
杨牧原
|
《学术探索》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6
|
周作人新诗理论述评 |
王丽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7
|
周作人“载道”、“言志”文学观的传统文化思想流脉 |
杨永明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8
|
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两个“现代”的错位原因新探 |
王晓
|
《昆明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与民间文学经典的匮乏——以周作人民间文学理论及实践为中心 |
王姝
|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