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价值论美学的先声--黄药眠“美是评价”观点的学术史审视
1
作者 谭好哲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2期70-80,I0002,I0003,共13页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之上,以“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论断为理论逻辑前提,提出并阐发了美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审美现象首先应从生活与实践中去找寻根源”、“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三大理论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占据主流形态的认识论美学范式笼罩之下发出了价值论美学研究的先声,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 中国当代美学 价值论美学 生活实践 美是评价
下载PDF
学校美育如何立德树人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澍 刘凤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 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美育在理论上需要树立大美育观,发扬美育的教育性、系统性、生活化原则;在实践中需要以价值伦理引领学校美育全过程,建构多元整体美感的系统认知和生活化的学校美育实践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美育 立德树人 艺术自律论 以美育人 大美育观
下载PDF
蒋孔阳先生“1957”的文学定义——以《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对象
3
作者 刘锋杰 尹传兰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36-48,241,共14页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 蒋孔阳先生1957年出版《文学的基本知识》一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与“审美反映论”概念创构的先行者之一。他在书中强调“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描写”,肯定人性的存在并主张加以表现,认为要用“美感的感性形式”来概括与反映生活,充分体现了运用美学思想来界定文学性质的努力。蒋孔阳先生的上述创新证明杰出学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代局限而实现自己的理论创新意图,证明创新源自学者的内在追求而非完全受制于外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文学理论教材 生命 美感 审美反映论
下载PDF
诗意教育的生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审思
4
作者 王露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0-18,共9页
新时代考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本质,探寻当下社会诗意教育的可能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哲学反思,可以厘清生活教育意蕴、追问生活意义、追寻自由理性、通达理解世界。诗意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审美超越,能够... 新时代考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本质,探寻当下社会诗意教育的可能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哲学反思,可以厘清生活教育意蕴、追问生活意义、追寻自由理性、通达理解世界。诗意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审美超越,能够实现回归生活教育本质、重申生活教育价值、擢升生活教育品质的目的。诗意教育的展开要澄清生活教育的价值迷思,通过追寻个体合德性的生活、重建个体自我精神秩序,破解生活教育的困境,借由重拾闲暇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关注生命教育、追寻审美教育,勘定生活教育的理性边界,进而通达理解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诗意教育 存在本身 审美意向 审美人格 闲暇教育 生命教育 劳动教育
下载PDF
面向技能型社会的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策略探析
5
作者 许艳丽 韦月 吕建强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7-54,共8页
技能人才培养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依据全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技能人才技能发展的启蒙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的特点分析,探讨技能型社会建设下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其中,技能启蒙阶段的技能人才处于新手状态,... 技能人才培养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依据全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技能人才技能发展的启蒙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更新阶段的特点分析,探讨技能型社会建设下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其中,技能启蒙阶段的技能人才处于新手状态,对技能的认知还较为懵懂,对技能的掌握比较粗浅。技能成长阶段的技能发展经历由慢到快的发展历程,需要反复练习并达到专业化,才能使技能人才从新手过渡到胜任者。技能成熟阶段的技能人才达到了熟手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工作方式更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技能更新阶段是技能发展的转折点,是技能人才从熟手过渡到专家的重要阶段。从终身发展的视角来看,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面临技能启蒙阶段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不足、技能成长阶段人才培养的合作性不强、技能成熟阶段人才培养的激励性不强、技能更新阶段人才培养的终身性不强等问题。建议职业院校遵循技能形成的生命周期逻辑调适人才培养策略,注重技能启蒙阶段的前瞻性,增进技能成长阶段的合作性,强化技能成熟阶段的激励性,推进技能更新阶段的终身性,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 全生命周期理论 技能人才培养 终身学习
下载PDF
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浪漫化抒写——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6
作者 于仰飞 《上海视觉》 2024年第1期143-147,共5页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小说结尾“并非结局”的倾情抒写。该剧以镜像式的人物塑造,拓展了群像人物的艺术魅力;叙事时空从陕北延续到上海,为“高加林一代青年”植根于中国时代语境提供了“...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改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生之路》,是对小说结尾“并非结局”的倾情抒写。该剧以镜像式的人物塑造,拓展了群像人物的艺术魅力;叙事时空从陕北延续到上海,为“高加林一代青年”植根于中国时代语境提供了“上海方案”;上海城市空间审美意象的构建,拓宽了海派艺术美学的风格。电视剧《人生之路》对当下青年关于奋斗、关于命运等热议的话题,在立足时代语境的同时,回应了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之路》 现实主义电视剧 浪漫化抒写 镜像理论 海派美学风格
下载PDF
意象美学:当下中国电影美学重建的理论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林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如果说西方电影从蒙太奇到景深-长镜头美学,完成了如何拍摄意象、呈现事象的理论概括,那么,中国意象理论以“象”与道、意、情的关系,解释了电影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意象创构的方式来说,“物象”对列组合就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 如果说西方电影从蒙太奇到景深-长镜头美学,完成了如何拍摄意象、呈现事象的理论概括,那么,中国意象理论以“象”与道、意、情的关系,解释了电影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意象创构的方式来说,“物象”对列组合就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以“境”创构意象,对应于巴赞的景深-长镜头美学。在儒释道文化,尤其是中观思想及其肯定与否定并存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下,意象在有无、真幻、似非之间,形成空灵兼充实的生命之美,又为当下中国电影在力量美学之外提供了另一种美学理想。概言之,中国意象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电影的本质,促成新的电影观念与形式风格,理应成为中国电影美学重要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理论 对列组合 以境造象 空灵 影像本体论
下载PDF
把握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3
8
作者 许门友 马珂琦 李峙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5期22-26,共5页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立德”“育人”功能,坚持以“立德”为本,着眼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发挥高... 高校思政课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立德”“育人”功能,坚持以“立德”为本,着眼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加强大学生的理论武装,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立德树人 三观 理论武装
下载PDF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与中国生命美学
9
作者 妥建清 李小雨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172,共11页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艺理论的核心,“应和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产生了绵延的效果历史。百年来,学界围绕“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效果、比较研究,以及评价等论域进行了深入阐释。但是鉴于波德莱尔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应和”思想关涉现代性的基源问题,并引发了后世的“问题美学”现象,亟须拓展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阐释。中国真善美合一的生命美学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借鉴中国生命美学思想,可以为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类美的生存贡献中国思想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德莱尔 “应和论” 现代性 唯美主义 生命美学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道教内丹道的性命之学
10
作者 张广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0-28,共9页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 世界上任何原创性的文明都必定会提出归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论题。宋以后道教对唐代禅宗凸显的心性问题,结合中国传统的重生思想作出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回应,从而创立了独具理论特色的性命之学。从心性论发展的历史看,由儒家、佛教的心性论转入道教的性命论标志着心性理论的深化与成熟,道教性命理论的创立大大丰富了整个中国心性论的内容,为思想文化宝库注入了新血液,从而受到宋以后思想界的普遍关注。阳明学派与道、释二教的思想关联应从性命之学的大脉络予以把握,而不应仅看成一种私人爱好。从中国性命之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阳明心学仍然应视为明代儒学回应性命问题大讨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的性命论 性命双修 阳明心学 阳明后学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阈中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辩——读潘知常教授的《走向生命美学》
11
作者 杜璇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10,共5页
以中西比较为视角,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生”“情”“境”出发,对中国著名美学教授潘知常的《走向生命美学》著作中所构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的“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体系的建构和来源做深刻剖析,用以辩驳李... 以中西比较为视角,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生”“情”“境”出发,对中国著名美学教授潘知常的《走向生命美学》著作中所构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的“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体系的建构和来源做深刻剖析,用以辩驳李泽厚提倡的实践美学,阐释潘知常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广泛吸收借鉴中外美学、文学、哲学思想宝库,打通古今,融汇中西,形成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对中国当下美学的建设和美学的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美学 生命本体 情本境界生命论 艺术与审美
下载PDF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基础理论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志俊 王世伟 +2 位作者 施杞 叶秀兰 唐占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理论渊源及作用原理。方法:通过发掘古代医学文献对导引的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来探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作用机理。结果: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在中医传统导引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建的养生功,对以... 目的:探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理论渊源及作用原理。方法:通过发掘古代医学文献对导引的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来探讨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作用机理。结果: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在中医传统导引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建的养生功,对以颈椎病为主的骨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不适等有良好疗效。结论: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是防治颈椎病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功 气功 基础理论
下载PDF
休耕政策实施的偏离风险、形成路径与防范体系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吕添贵 谢花林 +2 位作者 李洪义 卢华 吴次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8,共8页
研究目的:探索休耕政策实施偏离风险新命题,客观认识休耕政策实施的偏离风险源与形成路径,以期为保障中国休耕政策推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法、归纳总结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于生命周期发现休耕政策... 研究目的:探索休耕政策实施偏离风险新命题,客观认识休耕政策实施的偏离风险源与形成路径,以期为保障中国休耕政策推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生命周期法、归纳总结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于生命周期发现休耕政策实施存在耕地权益、社会保障、实施组织和后续利用等偏离风险;(2)偏离风险源与产权界定模糊、目标定位差异、组织管理不足和激励约束缺失等密切相关;(3)休耕产权公共域、休耕主体行为空间和休耕负外部性形成了偏离风险的内在路径;(4)休耕偏离风险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还需借助权益认知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利用预警体系等外部规制与激励。研究结论:在休耕政策实施后续完善与推广应用时,应当考虑休耕周期内休耕政策实施过程存在的偏离风险,构建合理的风险防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保护 生命周期理论 休耕 偏离风险 形成路径 防范体系
下载PDF
五禽戏的生命美学 被引量:21
14
作者 司红玉 虞定海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88,共3页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观照五禽戏,对它以“戏”的活动形式,某些动作名称(如“引气归元”、“握固”)及“意念转化”等方面进行文化根源的探究,认为五禽戏在“游戏”中追求“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并体现了“返婴论”的老庄思想,其美学本质...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观照五禽戏,对它以“戏”的活动形式,某些动作名称(如“引气归元”、“握固”)及“意念转化”等方面进行文化根源的探究,认为五禽戏在“游戏”中追求“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并体现了“返婴论”的老庄思想,其美学本质是“立象以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禽戏 生命美学 游戏 返婴论 立象以尽意
下载PDF
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康红芹 王国光 庞学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84,共10页
生命历程理论是一套包含量化与质性多种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它围绕“转变”“持续”“转折点”“轨迹”四个核心概念,依循毕生发展、能动性、时空、时机和相关生命五大原则,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描绘了一个“三维一体”的动态... 生命历程理论是一套包含量化与质性多种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它围绕“转变”“持续”“转折点”“轨迹”四个核心概念,依循毕生发展、能动性、时空、时机和相关生命五大原则,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描绘了一个“三维一体”的动态生命历程图景。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考察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突破原有研究考察的单向片面,而且助益于教育研究思路的拓展和生命历程理论体系自身的丰富和完善。在生命历程理论观照下,通过对57个生命历程故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存在“有序”和“脱序”两种现实表征。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的因素聚焦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期望以及一定历史情境下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创设培育时机时,应将个体能动性纳入培育对象的选拔标准,谋求社会习俗力量与个体选择的协同,以及充分重视当下时境中相关生命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理论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时机 分析范式
下载PDF
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变迁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佩 康红芹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81,共8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应围绕个体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因为教育政策具有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独特宗旨。个体的发展受生命周期中事件、资源和角色等多方影响。在当代社会,生命历程自身已经越来越被国家制度化。生命历程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应围绕个体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因为教育政策具有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独特宗旨。个体的发展受生命周期中事件、资源和角色等多方影响。在当代社会,生命历程自身已经越来越被国家制度化。生命历程理论的框架为理解和解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变迁的历时考察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可以分为萌芽期、拓展期和完善期三个阶段,逐步从个体职业路径的抉择、个体经济收益的提升,转向个体全面发展的追寻。总的来看,不同历史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形塑效果较为明显,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出三大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成为主流,个体的“累积优势”较为凸显,个体的“个性发展”备受忽视。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政策制定者有必要重视生命历程主体间合作、追踪生命历程“大数据”以及观照生命历程“全球变化”,以强化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生命历程形态对相关培育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政策 政策变迁 个体发展 生命历程理论
下载PDF
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建设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曾繁仁 程相占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3期100-114,共15页
生态美学在21世纪的中国逐步走向兴盛是一种历史时代更替的必然,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需要。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非常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在文化上就是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文主义或曰生态整体论,... 生态美学在21世纪的中国逐步走向兴盛是一种历史时代更替的必然,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需要。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文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非常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在文化上就是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人文主义或曰生态整体论,在美学上就是由传统的主体论美学转向生态存在论美学。生态美学并不是以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而是以与生态学有着某种联系但却完全不同的生态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哲学基础的。生态美学讲到最后还是人的境界问题、修养问题、文化高度问题,以及能否做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存在论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 中西对话 气本论生态生命美学
下载PDF
别现代:人生论美学的学科边界与内在根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建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4-172,共9页
从别现代而非后现代的角度看,人生论美学的学科边界需要厘清,它是在同社会美研究、伦理美研究、自然美研究以及同美育研究、境界研究的区分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人生论美学具有形态学特征,这就是内审美形态。内审美包括无对象审美、内... 从别现代而非后现代的角度看,人生论美学的学科边界需要厘清,它是在同社会美研究、伦理美研究、自然美研究以及同美育研究、境界研究的区分中确立自己的地位的。人生论美学具有形态学特征,这就是内审美形态。内审美包括无对象审美、内景型审美和精神境界型审美,是人生论美学的识别标志和内在根据。中国修养文化中的人生理想、人生境界和修养方式构成了中国人生论美学的具体内涵。只有通过对学科边界的把握、对审美形态的确认和对学科基础的了解,才能深化人生论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论美学 形态特征 文化背景 人生修养
下载PDF
“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9
19
作者 程岭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6,共4页
本体论偏颇、认识论古板、价值论粗陋和方法论简单是一些学校美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育即美育。开展美育需要拓展视野,把美育扩展到教育全局,树立"以美立人"的旗帜,以立人成才为核心旨归,走向美育"新境界"。美... 本体论偏颇、认识论古板、价值论粗陋和方法论简单是一些学校美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育即美育。开展美育需要拓展视野,把美育扩展到教育全局,树立"以美立人"的旗帜,以立人成才为核心旨归,走向美育"新境界"。美育"新境界说"包括感美、审美和立美三个层次,容纳了美的唤醒、美的目标、美的追求、美的学习和美的教学等多重意蕴。通过"三全手法""三双关照"和"三重手段"的组合模式去开展美育,可以让情感审美化、生活审美化、课堂审美化,从而实现"以美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以美立人 新境界说 感美 审美 立美
下载PDF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