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忠义国医大师基于“痰瘀毒风虚”理论分期论治冠心病经验探析
1
作者 陈敏 范虹 +5 位作者 时岩 钟佳 田恩成 张祥 杨佳 雷忠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2期149-154,共6页
痰、瘀、毒、风、虚在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痰瘀毒风虚”理论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规律,雷忠义认为“痰瘀”是起病之始,“毒”为疾病发展之渐,“风”为疾病发展的恶性结果... 痰、瘀、毒、风、虚在冠心病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痰瘀毒风虚”理论探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规律,雷忠义认为“痰瘀”是起病之始,“毒”为疾病发展之渐,“风”为疾病发展的恶性结果,“虚”为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在治疗上,雷忠义认为冠心病可分为早、中、晚、末4期。早期化痰宣痹、活血化瘀、兼以扶正;中期涤痰化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晚期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息风定悸、敛阴息风;末期回阳救逆固脱、益气养阴生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忠义 国医大师 冠心病 “痰瘀毒风虚”理论 分期论治
下载PDF
基于六维辨证观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治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雨菡 于河 +3 位作者 张文静 王振东 李勋欣 谷晓红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6-1292,共7页
六维辨证观是综合多种辨证思维所提出的辨证观念,旨在从病因、病位、病期、病性、病势、病理等6个维度对疾病证态进行系统辨析,有利于临床把握整体,抓住机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和持续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 六维辨证观是综合多种辨证思维所提出的辨证观念,旨在从病因、病位、病期、病性、病势、病理等6个维度对疾病证态进行系统辨析,有利于临床把握整体,抓住机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和持续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多责之于肺气本虚,内外感召或他脏及肺,常有慢性肺系疾病迁延日久或先天不足因素。病位主要在肺,最常波及脾肾,病久可牵连心肝及六腑,是典型的多系统复杂疾病。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即肺脾肾虚损,痰瘀互结成积,除见气虚气滞、阴阳虚损等病理状态外,还最常见痰饮瘀及微型癥瘕等病理产物。本病分期明确,卫气同病、气分期和气营同病阶段病情寒热之性及邪正之势多变,可因病邪性质、季节地域、体质等因素表现不一,需要谨慎判断和用药;气血同病阶段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治疗棘手,恰是中医药发挥优势的大好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辨证观 慢阻肺 急性加重期 稳定期 本虚标实 痰瘀互结 脏腑虚损 扶正祛邪
下载PDF
基于“结者散之”辨治肺结节痰瘀互结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月云 李希 +3 位作者 张旺生 石传水 陈宇林 黄依晴 《山西中医》 2024年第2期1-3,共3页
肺结节之病机为肺气亏虚,外邪入体,肺之气络、血络先后受邪,气络生痰,血络生瘀,气络之痰与血络之瘀搏结成块,发而为病。从《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理论入手,治以清肺通络、祛痰化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健脾渗湿之法,为肺结节的中医辨证... 肺结节之病机为肺气亏虚,外邪入体,肺之气络、血络先后受邪,气络生痰,血络生瘀,气络之痰与血络之瘀搏结成块,发而为病。从《黄帝内经》“结者散之”理论入手,治以清肺通络、祛痰化瘀为主,佐以疏肝理气,健脾渗湿之法,为肺结节的中医辨证及组方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结者散之 肺络 痰瘀互结
下载PDF
宿根理论在哮喘病机中的应用
4
作者 邢琼琼 周荣易 +5 位作者 席乐迎 于轶文 张淑孜 于素平 林瑞 任献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5-652,共8页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中医学认为宿根的形成是哮喘反复发病的核心病机,通过对宿根理论进行溯源,总结古代哮喘宿根理论内涵、现代医家学者对哮喘宿根的创新认识,探讨中医宿根理论与现代哮喘发病机...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中医学认为宿根的形成是哮喘反复发病的核心病机,通过对宿根理论进行溯源,总结古代哮喘宿根理论内涵、现代医家学者对哮喘宿根的创新认识,探讨中医宿根理论与现代哮喘发病机制的潜在联系,以期为哮喘治疗及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宿根理论 病机 体质 风痰 痰瘀
下载PDF
国医大师潘敏求治疗脑瘤经验
5
作者 曾瀚 唐蔚 潘敏求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937-1941,共5页
颅脑恶性肿瘤是发生在脑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因其细胞分化不良,生长迅速,难以根治,因而预后不良。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为肝脾不调、肾气亏虚、风挟痰瘀内阻于脑,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多强调风、痰、瘀... 颅脑恶性肿瘤是发生在脑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因其细胞分化不良,生长迅速,难以根治,因而预后不良。国医大师潘敏求教授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为肝脾不调、肾气亏虚、风挟痰瘀内阻于脑,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多强调风、痰、瘀、毒。治以“疏肝健脾,补肾益精,祛风化痰散瘀”,辨证的重点在于辨虚实,强调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中西协同,重视情志疏导,根据不同证型及其阶段性变化,有所侧重和兼顾。总结潘敏求教授治疗脑瘤经验,另附验案一则,加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瘤 肝脾不调 肾气亏虚 风挟痰瘀 疏肝健脾 补肾益精 祛风化痰散瘀
下载PDF
基于血浊理论探讨风痰瘀阻型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
6
作者 刘满满 韩萍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85-688,共4页
风痰瘀阻证是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证型之一,传统中医治法疗效欠佳,预后不良,致残率高,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阐述了血浊致脏腑虚、脑髓伤为发病之基,致风痰瘀... 风痰瘀阻证是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证型之一,传统中医治法疗效欠佳,预后不良,致残率高,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血浊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阐述了血浊致脏腑虚、脑髓伤为发病之基,致风痰瘀阻、脑络伤为核心病机;结合现代研究证实血浊为该病的病理枢纽,提出在传统治则加用化浊行血中药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浊理论 风痰瘀阻型 中风 发病机制 治疗思路
下载PDF
窠囊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探讨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钰 刘悦 +2 位作者 李佳 张哲 杨关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2-74,共3页
"窠囊"是中医学的独特创见,由痰瘀或痰饮等实邪所结。随时代变化其理论内涵日益丰富,诸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其优势。该文将窠囊理论与各科疾病相联系,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挖掘其价值,促进窠囊学说的继承与创新,为临床诊疗痰... "窠囊"是中医学的独特创见,由痰瘀或痰饮等实邪所结。随时代变化其理论内涵日益丰富,诸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其优势。该文将窠囊理论与各科疾病相联系,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挖掘其价值,促进窠囊学说的继承与创新,为临床诊疗痰瘀、痰饮相关的常见疾病、疑难杂病和慢性病等提供新的指导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窠囊 痰瘀 痰瘀互结 理论探讨
下载PDF
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及本质探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磊 刘迎迎 +2 位作者 于杰 郭伟星 李运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61-1566,共6页
通过梳理中医学关于"痰""瘀"的古、今文献,厘清"痰瘀互结证"的证治源流,对"痰瘀互生互变,共同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提出痰、瘀既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司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通过梳理中医学关于"痰""瘀"的古、今文献,厘清"痰瘀互结证"的证治源流,对"痰瘀互生互变,共同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提出痰、瘀既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司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二者同源共生、互生互化、交互同病,全程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及演变,成为高血压中医病机的关键环节,为中医临床从痰瘀互结辨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痰瘀互结证 证治源流 证候本质 痰瘀生化互变 病理机制 关键环节 理论依据
下载PDF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的理论思维与创新 被引量:34
9
作者 贾海骅 王仑 韩学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90-892,共3页
高血压病即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历代文献虽有痰、瘀致病的论述,但未发现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认识,故分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互结而现拐点,当择其... 高血压病即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历代文献虽有痰、瘀致病的论述,但未发现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认识,故分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互结而现拐点,当择其痰瘀多寡而治的理论思维,总结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毒损心络为其病理演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痰瘀互结 毒损心络 理论思维与创新
下载PDF
从“风痰瘀论”治疗中风与细胞自噬作用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温馨 韩晓东 +2 位作者 刘洪敏 黄炜 曹小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9-212,共4页
目的研究"风痰瘀"理论指导下采用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与细胞自噬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神经内科收入的162例中风患者展开研究,按照信封原则划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风痰瘀"理论指导下采用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与细胞自噬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神经内科收入的162例中风患者展开研究,按照信封原则划分为研究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12%(73/81)显著高于对照组75.13%(61/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NIHSS评分、CRP水平、IL-6水平及TNF-α水平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血清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l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痰瘀"理论指导下采用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瘀阻证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改善神经损伤,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控细胞自噬相关通路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痰瘀”理论 中风 神经功能评分 自噬相关蛋白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任继学从伏邪与脑髓理论论治出血性中风经验探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晶 王健 +4 位作者 兰天野 徐鹏 吕志国 张影 张冬梅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2期1571-1574,共4页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中风 伏邪 脑髓理论 伏热(火) 伏痰 伏瘀 任继学
下载PDF
中风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梁伟雄 赖世隆 +5 位作者 刘茂才 莫传伟 黄培新 温泽淮 王奇 陈云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81-84,共4页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疾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疾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的均值、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3,P<0.001),同时在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1),而脑力劳动者阴虚阳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45)。为辨证预防。诊治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出血 病机 痰证 风证 火证 血瘀
下载PDF
从毒损脉络论治帕金森病 被引量:10
13
作者 邱朝阳 霍青 《四川中医》 2019年第10期18-21,共4页
帕金森病中医归属于'颤证'范畴,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之一。其病机复杂,属脑系疑难杂症,病理变化之一是出现异常聚集的低聚a-突触核蛋白,病变范围波及全身多个系统,其疾病特点与毒邪致病、中医络病存在高度一致性... 帕金森病中医归属于'颤证'范畴,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之一。其病机复杂,属脑系疑难杂症,病理变化之一是出现异常聚集的低聚a-突触核蛋白,病变范围波及全身多个系统,其疾病特点与毒邪致病、中医络病存在高度一致性。作者意以'毒损脉络'为切入点,试从'毒损脉络'致帕金森病理论依据、'毒损脉络'致帕金森病之病机阐述及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毒邪 络病理论
下载PDF
从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进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66-167,共2页
老年性痴呆是以智力衰退和行为及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其本在虚,病位在脑,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多元的,现主要从风、痰、瘀致病特点对本病进行探讨,并进行辨证诊治。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风邪致病 痰邪致病 瘀邪致病 辨证诊治
下载PDF
郑绍周治疗癫痫病经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迎树 《河南中医》 2012年第5期557-559,共3页
郑绍周教授认为癫痫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多是风、火、痰、瘀为患,肾虚是本病发病根本,痰瘀互结是主要病机,对本病的治疗应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镇惊除风为主。此外,郑绍周教授治疗本病还擅长使用对药和虫类药,灵活化裁,... 郑绍周教授认为癫痫属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多是风、火、痰、瘀为患,肾虚是本病发病根本,痰瘀互结是主要病机,对本病的治疗应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化痰开窍、镇惊除风为主。此外,郑绍周教授治疗本病还擅长使用对药和虫类药,灵活化裁,验之于临床,每获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肾虚 痰瘀互结 补肾健脾 活血化瘀 化痰开窍 镇惊除风 郑绍周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分析与伏邪致病规律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归结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冠心病心衰不同病变时期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不同。结论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特点为痰瘀相关,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伏邪理论 痰瘀伏邪 证候要素
下载PDF
《金匮要略》病因说浅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铁兵 杨志旭 《河南中医》 2015年第7期1475-1476,共2页
"三因学说""反常气候""五邪""五劳、六极、七伤""虚、积冷、结气""痰饮、瘀血"等为《金匮要略》中主要的病因说,内容丰富而详实,为"治病求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病因说 三因学说 反常气候 五邪 五劳 六极 七伤 积冷 结气 痰饮 瘀血 张仲景
下载PDF
支架内再狭窄的痰瘀致病理论探讨
18
作者 谢世阳 李彬 《中医临床研究》 2011年第22期116-116,共1页
冠心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在冠心病的治疗上,除药物和外科手术外,介入疗法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痰瘀致病理论 探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辨治肺癌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文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57-60,共4页
恶性肿瘤为正虚邪毒内蕴,肺癌虚证有气阴两虚、肺脾气虚、阴阳两虚;实证有痰湿阻肺、痰热蕴肺、气滞血瘀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或数种证型兼杂;初发实证居多,虚证不显;治疗分扶正祛邪两类,扶正常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肺、益气养血、滋阴... 恶性肿瘤为正虚邪毒内蕴,肺癌虚证有气阴两虚、肺脾气虚、阴阳两虚;实证有痰湿阻肺、痰热蕴肺、气滞血瘀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或数种证型兼杂;初发实证居多,虚证不显;治疗分扶正祛邪两类,扶正常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补法,祛邪常用化痰利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法;分清虚实主次,辨别邪正盛衰,立足扶正祛邪并施,力争以扶正来祛邪,以祛邪来扶正,做到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不可盲目重用有毒峻猛攻逐药物,企图尽快消除肿瘤,势必耗气伤阴,甚至苦寒败胃,损伤正气,造成后续治疗困难;也不可一味扶正补益,不用攻邪药物控制和减缓肿瘤发展,肿瘤得以加速生长。只有辨证精确,用药适当,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辨证论治,分析症状、舌苔、脉象等,根据不同证型选择用药;辨病论治,结合现代医学,明确肿瘤分期,西医治疗及理化检查等,选择相关中药;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准确揭示药物作用主要成分,有效弥补辨病和辨证不足;参考临床报道和名家经验,有利拓展个人的临床施治思维,整体和局部治疗结合,宏观和微观治疗统一,选择有效抗肿瘤措施,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附肺腺癌(气阴亏虚,瘀痰互结)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正虚邪毒内蕴 气阴两虚 肺脾气虚 阴阳两虚 肿瘤分期 痰湿阻肺 痰热蕴肺 气滞血瘀 本虚标实 扶正祛邪 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 中药药理 肺腺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正邪论之风湿痰瘀对免疫稳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廖焰 徐浩东 +5 位作者 刘瑞华 吴亨博 周新尧 何菁 唐晓颇 姜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8期120-123,共4页
正邪理论与现代医学对人体免疫病理生理功能的认识有许多相通之处。“正气”抵御外邪、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能力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防御、监视功能相似;“邪气”在病原体致病和免疫失衡致病中均有体现,不同“邪气”病机演变不同,可表现... 正邪理论与现代医学对人体免疫病理生理功能的认识有许多相通之处。“正气”抵御外邪、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能力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防御、监视功能相似;“邪气”在病原体致病和免疫失衡致病中均有体现,不同“邪气”病机演变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湿、风、痰、瘀为风湿免疫疾病发病关键,湿邪痹阻可使患者炎症程度提高,风邪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1β升高关系密切,痰瘀提示疾病病程迁延、活动程度高。深入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免疫稳态的关系,既是用科学语言阐释中医核心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又是启迪免疫相关疾病的科研与临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邪理论 免疫稳态 风湿免疫病 风邪 湿邪 痰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