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法”在银屑病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小婷
徐菁
吴治民
陈广山
张润田
段行武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4436)——基于褪黑素调控氧化应激作用探讨凉血安神法治疗银屑病伴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
-
文摘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其慢性、复发性的特点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通法”在中医治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内涵丰富,包罗万象,运用“通法”论治络病,为临床医家治疗多种疑难杂病提供了新的治疗角度和治疗思路,在皮肤科以络病理论为基础的“通络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文中对络脉的形象、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简要剖析,从病位、病理因素、病机发展角度系统阐述了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络脉病变机制,包括皮肤与络脉的关系、银屑病与络病的共同病理因素、久病入络的疾病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通络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依据进行具体探讨和介绍,总结概括为驱除病邪、引药达所、维护气血3种治疗目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理论指导基础。以期为研究银屑病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完善用药结构尽绵薄之力。
-
关键词
中医药
络脉
络病理论
久病入络
通法
祛邪通络
银屑病
气血阻滞
-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aterals
collaterals disease theory
Chronic illness entering the collaterals
Obstruction-removing therapy
Eliminate pathogens and dredging the collaterals
Psoriasis
Qi and blood stagnation
-
分类号
R275
[医药卫生—中医皮科]
-
-
题名李斯文教授从肠络角度论治放射性肠炎经验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蓝海莉
吴盛
石颖
刘颖
张双双
赵然
-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人民医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
基金
云南省第一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石颖
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
文摘
文章介绍了李斯文教授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角度出发,论治放射性肠炎的临证经验。李斯文教授认为气血失调、肠络瘀滞是本病的病机关键,病位主要在肠腑,与脾胃密切相关,久可及肾;治疗上,以行气调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全程的同时,还应根据肠道损伤的不同程度分期而治:急性期治疗以清热利湿,止血通络为主,慢性期治疗当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临床疗效显著。附经典医案1则,以资验证。
-
关键词
放射性肠炎
肠络
络病理论
名医经验
-
Keywords
Radiation Enteritis
Intestinal collaterals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
分类号
R249.2/.7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络病理论与头痛病源流探讨
被引量:6
- 3
-
-
作者
张乐乐
陈炯华
符为民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处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77-79,共3页
-
基金
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项目(BS2007090)
-
文摘
络病理论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中的"络"及"络脉"概念,到清代叶天士根据络脉的病变首次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理论,继而90年代提出"络病理论",到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从现代实验角度具体研究络病的现代机理。文章从传统头痛络病机制和现代实验研究进展探讨络病理论与头痛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
关键词
络
络脉
久病入络
头痛病
络病理论
-
Keywords
LUO
collaterals
prolonged illness enters into collaterals
headaches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
分类号
R241.7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
-
题名张静生治疗重症肌无力临证经验与用药分析
被引量:11
- 4
-
-
作者
张会永
冷锦红
谢伟峰
刘宁
-
机构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30,共4页
-
基金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
-
文摘
张静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名中医。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形成自己独到的治疗理念,认为脾肾虚损是贯穿重症肌无力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其病机复杂多元,常常夹燥、夹火、夹风、夹湿、夹瘀。治疗上,以温补脾肾、益气升阳为主,以黄芪复方为基本方剂,佐以润燥、清热、化湿、祛风、通络、开窍、明目等法。黄芪复方由黄芪、当归、太子参、炒白术、山萸肉、枸杞子、何首乌、升麻、防风、枳壳、益母草11味药组成,由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包含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等名方,并加入补益肾精的药物,具有补脾益肾、升阳举陷的作用。临床应用时,需结合病机,根据重症肌无力患者具体临床表现,结合眼部、口咽部、躯体四肢等症状,加入常用药对或药组应用。由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以黄芪复方守方,患者往往可以达到停服中西药物,临床症状消失的效果。
-
关键词
痿证
视歧
复视
复方黄杞颗粒
上睑下垂
五轮学说
久病入络
-
Keywords
flaccidity syndrome
optic disproportion
diplopia
Compound Huangqi Granule
blepharoptosis
five-wheel theory
chronic diseases entering collaterals
-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R746.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久病入络针药结合诊治验案
- 5
-
-
作者
欧阳八四
-
机构
苏州市中医医院吴门医派研究院
-
出处
《针灸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38-39,共2页
-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门医派杂病流派工作室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228号文件)
苏州市吴门医派科研专项基金立项项目
编号:SYSD2015168
-
文摘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吴门医派叶天士络病理论的精髓,络病理论拓宽了中医临床诊治的思路,特别是提高了慢性病、疑难病的临床疗效,它不是针对一病一证而创制的,而是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笔者应用针药结合诊治久病入络的耳鸣、不寐、面瘫后遗症和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
关键词
久病入络
络病理论
针药结合
-
Keywords
Long-term illness entered collaterals
Collateral disease theor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erbs
-
分类号
R249.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
-
题名基于久病入络理论探研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和治疗
- 6
-
-
作者
刘中旭
刘宁
-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4期76-79,共4页
-
文摘
基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研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的病机,结合人体经络系统的层次结构,发现CMD符合久病入络的病理特征,发病切合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发展受到外邪、情志、病理产物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对久病入络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蕴含治未病思想,故临床上要防治结合、防大于治,阻断CMD进入“久病”,有益于控制疾病发展;治疗上要以“络以通为用”为主旨,灵活采用通络之法,可大获良效。
-
关键词
冠脉微循环障碍
久病入络理论
治未病
病机
-
Keyword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theory of prolonged disease entering collaterals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
分类号
R25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
-
题名从络病理论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微循环改变
被引量:23
- 7
-
-
作者
王宣
李霞
-
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43-745,共3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3385)
-
文摘
以中医络病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肺间质纤维化肺部病理改变的研究,探讨肺间质纤维化在发展过程中肺部微循环变化与中医络病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微循环的改变与中医络病理论中久病入络的学术观点关系密切,肺间质纤维化肺部微循环改变从现代病理学角度反映了中医络病理论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的观点,在今后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防治中可以从中医络病理论的角度确定治则。
-
关键词
络病理论
肺间质纤维化
微循环
久病入络
-
Keywords
collateral diseases theory
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
microcirculation
prolonged diseases involve collaterals
-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