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n Compensation for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xpenses of Non-commercial Forests
1
作者 Mei ZH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年第5期27-31,共5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nsation nature of non-commercial forests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whether the property right is limited and whethe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xpense has be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ensation nature of non-commercial forests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whether the property right is limited and whethe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xpense has been incurred: there are no economic loss compensation problems caused by changes and limit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state-owned non-commercial forests with only the compensation on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xpense; but for the non-commercial forests owned by collectives or individuals, double compensation for both the economic loss and management expense exists because of limitation on the property right. In addition, an inframarginal economic analysis framework has been built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ompensation problems faced by non-commercial forests under different owner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expenses of non-commercial forests shall fall in between the "completely self-sufficient forestry economic structure U(Ayz)" and the "completely specialized productive structure of non-commercial forests U(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commercial FOREST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
下载PDF
地区异质性、区际分工优化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
作者 彭银春 孟大虎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地区异质性是区际分工优化的原因。区际分工优化即围绕地区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分工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异质性的结果。二者共同决定一个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分工、如何强化优势以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水... 地区异质性是区际分工优化的原因。区际分工优化即围绕地区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分工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异质性的结果。二者共同决定一个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分工、如何强化优势以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过程中,内陆及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给这些地区“第一自然”的“再发现”提供了可能,也为“第二自然”的“再创造”营造了制度友好型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地理的重塑。同时,各地区应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选择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参与全国产业链的打造,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国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各自力量。此外,只有打破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可能有相对一个地区而言大得多的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需求主体广大的、边界不断扩展的统一大市场。可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会不断释放统一市场的制度红利,不断拓展可促进区际分工优化的内需潜力,进而有助于各地区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异质性 区际分工 区域开放布局 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统一大市场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区域贸易协定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基于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水平的视角
3
作者 胡超 李泰霖 邱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F0003,共12页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 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与区域贸易协定(RTA)不断增加的局面,在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基础上,利用WTO区域贸易协定数据库的资料,参照对RTA条款深度的划分,实证检验了RTA对经济体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整体上,RTA对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深度水平的RTA影响效应有所差别。其中,“WTO+”比“WTO-X”条款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的影响更大,且RTA对发展中经济体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大于发达经济体。地理距离、区域竞争在RTA对经济体价值链参与度影响中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地理距离越近,RTA对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影响越大;RTA达成得越早,越有利于发挥RTA建立的竞争优势,保护本经济体在其他经济体的市场地位。机制检验表明,RTA可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促进对外投资推动经济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协定 价值链分工 参与度 条款深度
下载PDF
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发展的多维理论视角探析
4
作者 胥郁 《职业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是具有“跨界”和“跨专业”特征的产教融合型新形态组织。文章基于分工协作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组织生态理论,从多维视角对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进行深入探讨。借鉴这三个理论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内... 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是具有“跨界”和“跨专业”特征的产教融合型新形态组织。文章基于分工协作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组织生态理论,从多维视角对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进行深入探讨。借鉴这三个理论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跨专业组织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动向,并为高职教育实践领域构建跨界融合的跨专业组织提供理论指导或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跨专业组织 分工协作理论 协同创新理论 组织生态理论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基于行业制度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秦雪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35个部门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子维度均会促进全球价值...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35个部门的面板数据,测度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子维度均会促进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攀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制度创新在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明显。据此,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施动态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借力数字经济提升全球价值链区域分工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度创新 全球价值链 区域分工地位
下载PDF
RCEP、贸易比较优势与价值链分工地位
6
作者 周国富 湛婧宁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2,共10页
RCEP作为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探索,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RCEP成员国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及其他成员国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及彼此间贸易联系的加强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RCEP作为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探索,在世界竞争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RCEP成员国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及其他成员国参与区域价值链分工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及彼此间贸易联系的加强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处于RCEP区域价值链的顶端,RCEP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抵御全球价值链重塑带来的冲击;RCEP各成员国比较优势和贸易联系的加强对各自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相互强化的交互效应和以技术进步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但是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不尽相同,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对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更显著。因此,中国应继续推动完善RCEP合作机制,发挥我国在RCEP区域价值链中“承高启低”的作用,巩固并提升我国在RCEP区域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EP 区域价值链 分工地位 比较优势 技术进步
下载PDF
子女数量会影响个人和家庭收入吗?——基于家庭规模的讨论
7
作者 陈涛峰 刘英俊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74,共13页
探究子女数量对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大小与方向,对于中国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于2011—2019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子女数量对个人总收入和家庭平均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增多显... 探究子女数量对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影响大小与方向,对于中国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基于2011—2019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子女数量对个人总收入和家庭平均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子女数量增多显著降低了个人总收入,并且对女性、乡村、有5岁以下幼孩、无非农工作等群体的负向影响更大,但对家庭平均收入却无影响。文章运用家庭分工理论,从家庭规模视角进行讨论,发现对只有夫妻双方的小规模家庭,子女数量显著降低了女性收入但提升了男性收入;对家中含有老人的大规模家庭,个人总收入受到的负向影响较弱,家庭平均收入仍不被影响。研究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能够减弱子女数量增多给个人收入带来的负向影响,生育政策应更加关注家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数量 生育决策 个人总收入 家庭平均收入 家庭分工理论
下载PDF
地理邻近性影响了区域协同减排吗?
8
作者 廖斌 田彩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分化特征,且具有β收敛性。影响效应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以促进作用为主,在非长江经济带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在高等级城市中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促进作用大于普通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分工和能源要素错配影响区域协同减排。基于以上结论,从放大地理邻近性的正外部性、完善作用机制和因地制宜发挥地理邻近性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区域协同减排 绿色创新分工 能源要素错配 效率增值模型
下载PDF
战略性产业的特征与地区选择研究——以广东省20大战略性产业为例
9
作者 邓力凡 李成悦 魏冀明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文章以广东省的20大战略性产业为例,首先探讨了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和地区选择的重要性。其次,基于战略性产业支柱性和先导性特点,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技术创新、产业经济效益四大基础特征出发,对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 文章以广东省的20大战略性产业为例,首先探讨了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和地区选择的重要性。其次,基于战略性产业支柱性和先导性特点,从产业规模、产业关联、技术创新、产业经济效益四大基础特征出发,对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现代轻工纺织、信息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具有支柱性特征;生物医药与健康、前沿新材料、先进材料等产业具有先导性特征。最后,文章指出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优势选择合适的战略性产业进行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产业 综合评价 地域分工 产业集群
下载PDF
分工理论视域下数据要素流通的生发逻辑、内涵意蕴、市场路径及现实困境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赵需要 姬祥飞 +1 位作者 侯晓丽 樊振佳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46,共10页
[目的/意义]数据要素流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数据要素流通本源的考察和追溯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数据要素流通的规律,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分工理论探讨数据要素流通的生发逻辑,归纳总结了... [目的/意义]数据要素流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数据要素流通本源的考察和追溯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数据要素流通的规律,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分工理论探讨数据要素流通的生发逻辑,归纳总结了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据供给、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三个环节实现流通,并逐渐演化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市场按照“数据供给—数据场景应用—数据再供给”的路径循环往复动态发展。[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受分工演化而来的异化影响,数据要素流通在未来面临数据权属矛盾激增、数据流通相关组织发展受制、数据垄断行为滋生以及消磨组织创新精神等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要素流通 数据交易 数据要素市场 分工理论
下载PDF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7
11
作者 斯丽娟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5,150,151,共15页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 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分工协作 市场结构变革 资源有效配置
下载PDF
产业分工、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庆 苏皑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文章以广东省21市为样本,收集了样本市2004—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广东全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全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均... 文章以广东省21市为样本,收集了样本市2004—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对广东全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全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冲击,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冲击。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转移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分工 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
下载PDF
分工视角下交易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熊磊 文泽宙 肖俊夫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6,共16页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分工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业融合发展的出现又必然形成新的分工,分工和产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研究分工问题要到交易活动中寻求答案。在揭示分工、交易效率影响农村产业融...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分工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业融合发展的出现又必然形成新的分工,分工和产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研究分工问题要到交易活动中寻求答案。在揭示分工、交易效率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在机理的前提下,基于分工视角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6—2018年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正从低水平起步阶段迈向加速发展阶段,分地区的整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格局,而增长速度呈现“中西部高于东部”的区域格局。对2006—2018年的中国农村交易效率进行测度显示,中国农村交易效率总体发展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改进空间仍然很大。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农村交易效率测度结果的基础上,使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交易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普通面板固定效应下农村交易效率显著提升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农村交易效率每提高1单位,会引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加0.1419单位。而门槛效应结果显示,当农村交易效率较低(即低于或等于0.5379)时,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抑制作用,当农村交易效率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即高于0.5379)时,农村交易效率的提高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村交易效率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U”型式的影响。但是,中国农村交易效率尚未越过“U”型门槛值,进一步提升农村交易效率短期内可能会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但从长期来看,提升农村交易效率、加大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仍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根据研究结论,从“持续提升农村交易效率、不断加大财税金融支农力度、有序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对于如何改善农村交易效率,进而全面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分工演化 交易效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户 门槛效应
下载PDF
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增加值收益及分解
14
作者 刘希兰 周民良 《农村金融研究》 2023年第2期24-36,共13页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生产端增加值、下游度与农业消费端增加值皆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为满足其他地区的最终产品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决定农业上游度的重要因素,农业中间品投入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业下游度。(2)各省农业增加值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纯粹地区内循环,部分省份纯粹地区内循环占比超过90%,地区外复杂循环模式占比高于地区外简单循环,外循环在四种循环模式中占比较小,大部分省份外循环占比低于20%。(3)在地区外循环模式下,需求引致生产地区由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向邻近地区或农业大省转变。需求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且有向建筑业等非农部门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域分工 国内大循环 农业增加值收益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基于汽车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合作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雅文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第3期18-21,共4页
培育市场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空间布局拓展的梳理及其产业链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之间增长关系的探究,发现汽车产业链演进实践契合“分工—市场”循环累积的经典理论,凸显“市场”的中国特色,呈... 培育市场是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链空间布局拓展的梳理及其产业链分工与区域产业合作之间增长关系的探究,发现汽车产业链演进实践契合“分工—市场”循环累积的经典理论,凸显“市场”的中国特色,呈现“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特征。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需从成长性、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等多个维度培育高水平市场,壮大本土企业,通过产业链布局构建区域产业链、国家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分工 区域产业合作 汽车产业链
下载PDF
医学科技期刊集群研究:理论演进、模型假设与实践探索
16
作者 张维 冷怀明 +2 位作者 游滨 王维朗 邓军 《学术出版与传播》 2023年第1期31-43,共13页
本文阐述产业集群、科技期刊集群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并对产业集群理论中的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工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梳理评述。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提出医学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假说... 本文阐述产业集群、科技期刊集群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并对产业集群理论中的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工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梳理评述。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提出医学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假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科技期刊集群的主体结构;第二层为科技期刊产业链中不同活动环节,它们在主体结构的保障下依托集群平台为用户提供面向科研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第三层为影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竞争力因素,认为需求条件、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政府因素、人才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可能影响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因素。最后开展“渝出版”医学期刊集群实践,探索“学会+高校+企业”的专业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打造“渝出版”医学期刊集群平台——青囊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集群 医学科技期刊 渝出版 产业集群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 工业区位论 新产业区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生命政治批判
17
作者 林丽萍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中潜藏着生命政治思想,若从生命政治视域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重释,我们便能从中发现其勾勒的生命政治学批判图景:在自然分工阶段,以人的依赖关系存在的生命政治表现为“政治权力”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控制或奴役...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中潜藏着生命政治思想,若从生命政治视域开启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重释,我们便能从中发现其勾勒的生命政治学批判图景:在自然分工阶段,以人的依赖关系存在的生命政治表现为“政治权力”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控制或奴役;在自发分工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存在的生命政治呈现为“资本权力”对人生命的一种规训;在自觉分工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找寻到了一条开掘生命潜能使人走向自由个性的道路。这一生命政治学图景不仅开拓了当代生命政治发展的新路径,还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分工理论 生命政治 自然分工 自发分工 自觉分工
下载PDF
论异化劳动批判与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内在差异
18
作者 石正瑀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1-45,共5页
由于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出发,人本主义异化论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而只能将异化归咎为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以往的观点大多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而忽略了二者间的内在差别:《1844年... 由于从非历史的人类本质出发,人本主义异化论无法澄清异化的历史根源,而只能将异化归咎为一个纯粹的自我认识问题。以往的观点大多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批判简单地归入人本主义异化论,而忽略了二者间的内在差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方面提出了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要求,另一方面明确了由“工业的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异化历史根源的基本路径,因而实际上包含了超越人本主义异化论的可能性。《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现存所有制形式的辩证运动,指明异化的历史根源在于分工发展的自发性,从而扬弃了异化劳动批判,并实现了对人本主义异化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批判 人本主义异化论 异化的历史根源 自发分工
下载PDF
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特征及其研究范式
19
作者 杨思然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0期138-141,164,共5页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以国家为尺度的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支持的意义,同时它还具备作为独立体系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目前在建筑领域还未展开。对此,研究论证了当代建筑活动与行政区划的密切关联,... 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以国家为尺度的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支持的意义,同时它还具备作为独立体系研究的价值。这项研究目前在建筑领域还未展开。对此,研究论证了当代建筑活动与行政区划的密切关联,确定了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阐述了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为主要代表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特征,确立了以文字文本、建筑作品、建筑观念为研究对象,遵循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及计量方法原则的研究范式,为系统勾勒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面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建筑理论 研究范式 区域性 行政区划
下载PDF
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4
20
作者 李佳洺 孙铁山 李国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3-509,共7页
围绕核心城市组织的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是都市圈功能整合、和谐运作,发挥其空间组织优势的关键,而良好的区域分工往往以城市间职能的互补性为基础。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应用SPSS生成点聚图并计算反映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1997... 围绕核心城市组织的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是都市圈功能整合、和谐运作,发挥其空间组织优势的关键,而良好的区域分工往往以城市间职能的互补性为基础。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应用SPSS生成点聚图并计算反映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1997年和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以及职能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0a间各都市圈以服务业职能为主的一般化职能开始分化,高端服务业职能逐步由一般化职能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并且向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集中。工业制造业职能在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由一般化职能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在珠三角都市圈刚好相反。同时,工业制造业职能的分工格局在三大都市圈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工体系特征反映出三大都市圈不同的分工格局,京津冀、珠三角表现出双中心结构的分工格局,而长三角则是单中心结构的分工格局。对核心城市职能互补性的分析显示,京津冀潜在的职能互补性在三大都市圈中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产业梯度过大、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互补性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职能分工 互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