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damental Issues Towards Unified Design Theory of Recycled and Natural Aggregate Concrete Compon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zhuang Xiao Kaijian Zhang +2 位作者 Tao Ding Qingtian Zhang Xuwen Xiao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188-197,共10页
In the past 20 years,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as a type of low-carbon concrete,has become a worldwide focus of research.However,th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RAC structural components remains a challenge.Conseque... In the past 20 years,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as a type of low-carbon concrete,has become a worldwide focus of research.However,th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RAC structural components remains a challenge.Consequently,demands for a unified design of natural aggregate concrete(NAC)and RAC components have been presented.Accordingly,this study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a unified design theory and provides an in-depth demonstration of the strength determination,compressiv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and design method of concrete components.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RAC strength is found to b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NAC strength.The compressive and tensile strengths of RAC can be defined and determined using the same method as that used for NAC.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C and RAC has a unified mathematical expression.However,the elastic modulus of RAC decreases,and its brittleness exhibits an increasing tre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NAC.Finally,to unify the design formulae of RAC and NAC components for bearing capacity,modification factors for RAC components are proposed considering safety and reliability.Additionally,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unified time-dependent design theory is demonstrated in terms of conceptual design and structural measures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strength degradation and reinforcement corrosion.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stud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basic theor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RAC) Natural aggregate concrete(NAC) Strength determination Constitutive relation Reliability Unified design theory
下载PDF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a Fabric Membrane Composite for a Stratospheric Airship Envelope Based on Invariant Theory
2
作者 Junhui Meng Mingyun Lv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17年第2期73-89,共17页
The study of stratospheric airships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many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Lightweight and high strength envelopes are the keys to the design of str... The study of stratospheric airships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many countries 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Lightweight and high strength envelopes are the keys to the design of stratospheric airships,as it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endurance flight performance and loading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ship.A typical envelope of any stratospheric airship is a coated-fabric material which is composed of a fiber layer and several functional membrane layers.According to composite structure,nonlinearity and viscoelasticity are the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envelope.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micro-mechanical model of the coated-fabric,several invariant value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elope material a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invariant theory.Furthermore,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that describes the viscoelasticity of the envelope material is derived.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 can represent both the individual roles of the warp and weft fibers,and their further coupled interactions.The theoretical comput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off-axial tension tests.The results can help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ructural design of envelope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airship fabric membrane composite constitutive relation invariant theory viscoelasticity.
下载PDF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MATERIALS WITH ELASTIC RANGE AND THE DEFINITION OF BACK STRESS TENSOR
3
作者 陈良森 赵兴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1999年第5期14-22,共9页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materi als with elastic range by Lucchesi and Podio_Guidugli(1988) has been generalized . It has also shown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on the definition of back s tress as the “cen...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materi als with elastic range by Lucchesi and Podio_Guidugli(1988) has been generalized . It has also shown tha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on the definition of back s tress as the “center” of the yield surface in the Cauchy space. The back stres s tensor is Lagrangian,and must be defined in the Lagrangian stress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ry of materials with elastic range elastic_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back stress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增量型热粘弹性本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钱国平 郑健龙 +1 位作者 周志刚 田小革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8-343,共6页
基于热粘弹性力学理论,就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特征开展了试验研究,用广义Maxwell模型模拟沥青混合料的粘弹特性,应用热流变简单材料的时温等效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参数拟合,然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沥青混合料非... 基于热粘弹性力学理论,就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特征开展了试验研究,用广义Maxwell模型模拟沥青混合料的粘弹特性,应用热流变简单材料的时温等效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参数拟合,然后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沥青混合料非定常和非均匀变温条件下增量型热粘弹性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利用此增量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进行沥青路面热粘弹性力学分析的数值实现方法,并给出一个计算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热粘弹理论 增量型本构关系 温度应力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塑性本构理论与工程材料塑性本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郑颖人 孔亮 刘元雪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3-722,共10页
研究了材料的塑性本构理论,从理论上建立了严密的塑性本构方程,为建立工程材料塑性本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后将理论应用于3种工程材料.依据材料的性质以及工程的要求,通过简化得出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的岩土类摩擦材料、金属类晶体... 研究了材料的塑性本构理论,从理论上建立了严密的塑性本构方程,为建立工程材料塑性本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后将理论应用于3种工程材料.依据材料的性质以及工程的要求,通过简化得出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的岩土类摩擦材料、金属类晶体材料的塑性本构关系;对强度控制的工程问题如有充分塑性变形条件则可将材料视作理想塑性材料,应用屈服条件和极限分析条件,采用传统的或数值的极限分析方法,求得工程安全系数或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本构理论 工程材料 本构方程 应力主轴旋转 摩擦材料 理想塑性
下载PDF
从广义位势理论的角度看土的本构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光华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4-597,共4页
本文介绍了广义位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从广义位势理论角度出发剖析传统本构理论在表述土的本构关系的局限性。分析了从广义位势理论出发来建立土的本构模型的优点,其可以突破传统理论中以塑性公设为前提的限制,因而,从广义位势理论角度... 本文介绍了广义位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从广义位势理论角度出发剖析传统本构理论在表述土的本构关系的局限性。分析了从广义位势理论出发来建立土的本构模型的优点,其可以突破传统理论中以塑性公设为前提的限制,因而,从广义位势理论角度上来建立土的本构模型的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位势理论 土的本构理论 本构模型
下载PDF
金属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彭鸿博 张宏建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0,75,共7页
介绍了金属材料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流变行为的传统本构模型;概述了统一本构理论模型的产生、通用形式和共同特点,并对Miller、Walker、B-P和Chaboche等几种典型的统一本构模型重点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本构关系 应力-应变曲线 统一本构理论模型 动态回复 动态再结晶 加工硬化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本构关系试验测定及其力学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郑健龙 钱国平 应荣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41,共8页
基于热粘弹性力学理论,就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特征开展了试验研究,应用热流变简单材料的时温等效原理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参数拟合,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描述沥青混合料粘弹特性的广义Maxwell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提出... 基于热粘弹性力学理论,就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特征开展了试验研究,应用热流变简单材料的时温等效原理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参数拟合,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描述沥青混合料粘弹特性的广义Maxwell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沥青混合料非定常和非均匀变温条件下增量型热粘弹性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应用本构关系进行沥青路面热粘弹性力学分析的数值实现方法;通过对TSRST试验的模拟,对得到的沥青混合料热粘弹性本构关系及其数值实现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给出一个工程计算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热粘弹理论 本构关系 应力松弛试验 温度应力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亚微米尺度晶体反常规塑性行为的离散位错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庄茁 崔一南 +1 位作者 高原 柳占立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7-667,共21页
近十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亚微米尺度晶体材料塑性行为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实验观测到许多由离散位错主导的新的应力-应变现象,它们是基于宏观尺度的经典塑性理论和基于微米尺度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所无法阐释的.研究者们试... 近十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亚微米尺度晶体材料塑性行为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实验观测到许多由离散位错主导的新的应力-应变现象,它们是基于宏观尺度的经典塑性理论和基于微米尺度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所无法阐释的.研究者们试图寻求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位错近程相互作用由背应力主导的缺陷能理论和以离散位错动力学为代表的亚微米尺度晶体塑性计算方法,旨在描述位错形核、增殖、匮乏和湮灭,揭示该尺度下塑性流动的机理.本文从实验观测数据、理论分析模型、离散位错动力学及其与之耦合的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方法等方面,综述了亚微米尺度晶体反常规塑性行为的离散位错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微米尺度实验 晶体塑性理论 离散位错动力学 有限元 本构关系
下载PDF
岩石脆延特性转化条件确定的统计损伤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文贵 王泓华 +1 位作者 张升 贺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91-1396,共6页
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说的局限性与不足,通过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基于岩石三轴试验曲线,建立了能够反映脆延特性及其相互转化特征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岩石脆延特性及其相互转化的力学机理与特点,利用多元函... 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说的局限性与不足,通过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基于岩石三轴试验曲线,建立了能够反映脆延特性及其相互转化特征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岩石脆延特性及其相互转化的力学机理与特点,利用多元函数求全微分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岩石脆延特性相互转化条件的确定方法,它能同时反映岩石所受荷载情况与本身力学性质对岩石脆延特性及其相互转化特征的综合影响,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进一步完善了岩石本构关系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统计损伤理论 三轴试验 脆延特性转化 本构关系
下载PDF
混凝土内时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玉普 赵国藩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77-583,共7页
应用内时理论和损伤力学建立了混凝土内时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混凝土的弹塑性特性由内时理论描述,而微裂缝由损伤力学来描述。前者使本构模型摆脱了一般弹塑性模型中的屈服面的概念,从而简化了非线性计算过程;后者使微裂... 应用内时理论和损伤力学建立了混凝土内时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混凝土的弹塑性特性由内时理论描述,而微裂缝由损伤力学来描述。前者使本构模型摆脱了一般弹塑性模型中的屈服面的概念,从而简化了非线性计算过程;后者使微裂缝引起的软化、休积膨胀等效应都可由损伤变量来考虑,从而既反映了混凝土的本质特性,又使模型的参数和基本方程大大减少。应用本文建议的本构模型于各种实例分析中,所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本构关系 内时理论 损伤
下载PDF
密度和形状因子变化时金属橡胶材料的本构关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宇燕 黄协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84-1090,共7页
以多孔材料理论为基础,干摩擦非线性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小曲梁模型建立了金属橡胶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通过对14种密度和形状因子都不同的空心圆柱形金属橡胶材料做力与位移关系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非线性本构关系模型中... 以多孔材料理论为基础,干摩擦非线性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小曲梁模型建立了金属橡胶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通过对14种密度和形状因子都不同的空心圆柱形金属橡胶材料做力与位移关系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非线性本构关系模型中的各项系数值、材料的密度、材料的形状因子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式。由该关系式可知,当材料的密度和形状因子同时发生变化时,已知一种金属橡胶材料的密度和形状因子,就可预估该材料的各项系数值,从而就可预估金属橡胶材料在密度和形状因子同时发生变化情况下的非线性本构关系。最后从14种试件以外取2种金属橡胶试件进行算例验证,证明所采用的预估金属橡胶材料在密度和形状因子同时发生变化时的非线性本构关系的方法是合理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橡胶材料 多孔材料理论 非线性本构关系 形状因子 密度
下载PDF
压缩试验本构关系的大变形表述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洲祥 朱合华 +2 位作者 龚晓南 蔡永昌 丁文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56-1364,共9页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采用完全拉格朗日描述法导出压缩试验本构关系的大变形法表述形式。首先根据压缩试验特点建立大、小变形法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之间的转换式,得到一般意义上的大变形法压缩本构关系。然后在小变形法双曲线...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采用完全拉格朗日描述法导出压缩试验本构关系的大变形法表述形式。首先根据压缩试验特点建立大、小变形法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之间的转换式,得到一般意义上的大变形法压缩本构关系。然后在小变形法双曲线模型基础上,得到其对应的大变形法本构方程,并提出简化形式的大变形法双曲线模型。工程实例和参数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大变形法双曲线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土体的大变形压缩试验本构关系。大、小变形法的双曲线参数在定义和数值上均不相同,但两者服从一定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压缩试验 本构关系 大变形理论 双曲线模型 割线模量法
下载PDF
“肺外合皮毛”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任秀玲 葛楠 杨景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189-2191,共3页
"肺外合皮毛"是中医药理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命题,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该理论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相关内容散在于历代文献和临床经验的记载中。就"肺外合皮毛"的研究现状... "肺外合皮毛"是中医药理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理论命题,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该理论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相关内容散在于历代文献和临床经验的记载中。就"肺外合皮毛"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探讨,为深入研探"肺外合皮毛"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外合皮毛 中医基础理论 综述
下载PDF
热粘塑性体的积分-微分型本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赵社戌 匡震邦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8-55,共8页
应用   关于应力是五维偏应变空间变形历史的泛函的概念和Valanis有关内*时理论的描述,本文提出,对热粘塑性体,应力可设为应变、应变率和温度历史的泛函;并应用Miller和其它一些作者有关内变量演化方程的描述,... 应用   关于应力是五维偏应变空间变形历史的泛函的概念和Valanis有关内*时理论的描述,本文提出,对热粘塑性体,应力可设为应变、应变率和温度历史的泛函;并应用Miller和其它一些作者有关内变量演化方程的描述,由此建立了热粘塑性体的积分-微分到本构方程.这一积分-微分型本构关系大体和Miller微分型模型等价.对1020钢的单轴本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和Tanaka与Miller的分析及一些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分 微分 本构关系 热粘塑性 流变学
下载PDF
非线性粘弹性梁弯曲问题的新算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锋伟 张能辉 占海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41,共5页
首先从松弛型的非线性 L eaderman本构关系出发 ,利用线性几何假设 ,建立了非线性粘弹性梁弯曲问题的数学模型 ;其次 ,利用 L aplace变换法证明了非线性粘弹性梁问题与非线性弹性梁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为粘弹性梁的求... 首先从松弛型的非线性 L eaderman本构关系出发 ,利用线性几何假设 ,建立了非线性粘弹性梁弯曲问题的数学模型 ;其次 ,利用 L aplace变换法证明了非线性粘弹性梁问题与非线性弹性梁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为粘弹性梁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利用这些关系可直接从相应弹性问题获得粘弹性问题的部分响应 ,与传统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粘弹性梁 弯曲问题 对应关系 积分型本构理论 粘弹性力学 Laplace变换法 非线性Leaderman本构关系
下载PDF
基于张力场理论的薄膜褶皱研究评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云良 田振辉 谭惠丰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14,共7页
张力场理论是较早提出的研究薄膜褶皱的理论,该理论忽略了薄膜的弯曲刚度,认为在褶皱区薄膜处于单轴的应力状态,褶皱的方向为大主应力方向,垂直于褶皱方向的小主应力为零,基于这种方法提出了很多褶皱的分析模型,这些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参... 张力场理论是较早提出的研究薄膜褶皱的理论,该理论忽略了薄膜的弯曲刚度,认为在褶皱区薄膜处于单轴的应力状态,褶皱的方向为大主应力方向,垂直于褶皱方向的小主应力为零,基于这种方法提出了很多褶皱的分析模型,这些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参数对薄膜的本构关系或变形梯度进行修正,然后通过数值的方法进行求解,可以得到褶皱形成以后的应力分布,及褶皱的方向,其主要的缺点是不能得到褶皱的波长、幅度及数量等信息,基于能量方法的褶皱分析,首先要假定褶皱的变形模式,然后通过能量关系得到褶皱幅度和波长的表达式,本文对比分析薄膜褶皱的不同分析方法,并指出了薄膜褶皱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褶皱 张力场理论 本构关系
下载PDF
考虑吸附作用的含气煤本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祝捷 姜耀东 赵毅鑫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3296-3301,共6页
利用混合物理论本构建模的方法,给出含气煤饱和混合物的本构方程,方程中混合物组分体积分数反映煤体内部结构的变化,并建立组分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的联系。考虑含气煤为各向同性弹性体,根据弹性能与表面能的变化相等条件下吸附作用引起... 利用混合物理论本构建模的方法,给出含气煤饱和混合物的本构方程,方程中混合物组分体积分数反映煤体内部结构的变化,并建立组分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的联系。考虑含气煤为各向同性弹性体,根据弹性能与表面能的变化相等条件下吸附作用引起的煤体体积变形,得出含气煤饱和混合物中各组分体积分数,进而由本构方程推导三轴应力条件下含气煤的应力–应变关系。通过考察不同吸附性气体的煤样应力–应变曲线,分析吸附作用对含气煤本构关系的影响,并将试验曲线与理论预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含气煤试验曲线与理论值吻合良好,理论公式可用于描述与气体吸附性有关的煤体变形差异。即使煤的骨架结构满足虎克弹性体本构关系假定,在孔隙率和孔隙压力相同条件下,气体吸附性的差异仍将改变含气煤的应力–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含气煤 本构关系 吸附作用 混合物理论 体积分数 孔隙率
下载PDF
关于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罗迎社 唐松花 +1 位作者 刘长文 周筑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9-86,共8页
综述了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由文献[1]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该文献提出的最小耗能原理以及它为研究材料的破坏理论、材料的本构关系理论和建立各类变分原理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者所理解和接受,... 综述了最小耗能原理及其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由文献[1]中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该文献提出的最小耗能原理以及它为研究材料的破坏理论、材料的本构关系理论和建立各类变分原理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已被许多研究者所理解和接受,并在应用中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耗能原理 材料的破坏理论 材料的本构关系理论 变分原理
下载PDF
基于微-细观机理的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兆东 李杰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1-919,共9页
该文致力于混凝土疲劳损伤发展机理的微细观解释.以速率过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考虑裂纹断裂过程区中的水分子动力作用,在细观尺度上建立了具有物理机理的疲劳损伤能量耗散表达式.结合细观随机断裂模型,以宏观损伤力学为框架,建立了疲劳损... 该文致力于混凝土疲劳损伤发展机理的微细观解释.以速率过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考虑裂纹断裂过程区中的水分子动力作用,在细观尺度上建立了具有物理机理的疲劳损伤能量耗散表达式.结合细观随机断裂模型,以宏观损伤力学为框架,建立了疲劳损伤演化方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单轴受拉时的疲劳损伤演化以及不同加载幅度下的疲劳寿命.与相关试验结果的对比显示出该文模型能够很好地表现混凝土材料的疲劳损伤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疲劳 损伤演化 本构关系 速率过程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