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量化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后期及封场渗滤液实例
1
作者 陈俊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6,共9页
针对国内垃圾填埋场后期及封场渗滤液可生化性低、无法采用生化进行有效处理、膜浓缩液长期回灌、渗滤液累积盐分越来越高得不到解决等问题,提出一种全量化处理组合工艺,即“软化预处理+高压碟管式反渗透(DTRO)+特种分离膜+低温负压蒸... 针对国内垃圾填埋场后期及封场渗滤液可生化性低、无法采用生化进行有效处理、膜浓缩液长期回灌、渗滤液累积盐分越来越高得不到解决等问题,提出一种全量化处理组合工艺,即“软化预处理+高压碟管式反渗透(DTRO)+特种分离膜+低温负压蒸发技术+三相固化技术”,适合盐分高、氨氮高、生化性低的终端渗滤液处理。运行结果表明,清水回收率可达到90%~95%,固化后填埋物仅为5%~10%。液相和固相处理系统优势互补,系统运行稳定,能耗较低,脱盐率达到99.5%以上;出水COD≤60 mg/L,BOD5≤20 mg/L,氨氮≤8 mg/L,总氮≤20 mg/L,SS≤6 mg/L,产水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3规定的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及封场渗滤液 全量化工艺 特种分离膜 低温负压蒸发技术 三相固化技术
下载PDF
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体系分离与识别的分子印迹技术最新进展
2
作者 谢宝轩 吕洋 刘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8-523,共16页
由生物样品中复杂组分所导致的基质效应会严重影响分离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与可靠性。免疫亲和技术作为降低或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分析和蛋白纯化等领域,但该技术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成本高昂、制备流程繁琐、保... 由生物样品中复杂组分所导致的基质效应会严重影响分离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与可靠性。免疫亲和技术作为降低或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分析和蛋白纯化等领域,但该技术仍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成本高昂、制备流程繁琐、保存条件苛刻以及配体浸出等问题。目前,如何通过有效降低或消除复杂生物样品中的基质效应来实现痕量目标分析物的分离及识别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与色谱分离等领域,随着MIT的发展,各种新型印迹策略被提出;其中,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作为一种能够模拟抗原-抗体间相互作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以从各种复杂生物样品中提取出目标分析物,从而有效消除基质效应的影响。MIP不仅拥有高特异性与高亲和力的优点,而且与抗体和适配体等生物大分子相比,MIP还具有稳定性高、成本低廉以及制备简便等优势。近年来一些基于MIT的传统分离技术得到了深入发展,其中包括色谱固定相以及固相萃取吸附剂等。此外,结合了MIT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分析方法在疾病诊断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印迹策略,并介绍了基于MIP的分离分析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最后对MIT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聚合物 复杂生物样品 基质效应 固相萃取 分离 综述
下载PDF
压差计量技术在XB油田FY油层采油井应用试验研究
3
作者 张庚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3期22-26,共5页
为有效解决XB油田FY油层采油井计量时存在的工作量大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XB油田FY油层采油井日产液量计量的方法,即压差计量技术,同时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并在XB油田FY油层两口采油井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 为有效解决XB油田FY油层采油井计量时存在的工作量大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XB油田FY油层采油井日产液量计量的方法,即压差计量技术,同时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并在XB油田FY油层两口采油井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该技术计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实现实时在线自动连续计量,有利于实时掌握采油井生产动态,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够辅助现场技术人员分析井下存在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差计量技术 日产液量 气液两相分离器 容积式计量 数字化建设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s between continuous and dispersed phase flooding agents 被引量:2
4
作者 SUN Zhe WU Xingcai +4 位作者 KANG Xiaodong LU Xiangguo LI Qiang JIANG Weidong ZHANG J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21-129,共9页
To compare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s of continuous phase flooding agent(traditional polymer solution) and dispersed phase flooding agent(particle-type polymer SMG dispersion), the particle phase... To compare th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s of continuous phase flooding agent(traditional polymer solution) and dispersed phase flooding agent(particle-type polymer SMG dispersion), the particle phase separation of SMG dispersion migrating in pores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Theoretically guided by the tree fork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red cells in biological fluid mechanics,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mathematical model of SMG in different pores is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micro and macro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f continuous and dispersed phase flooding ag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inuous flooding agent enters all the swept zones and increases the flow resistance in both larger and small pores. On the contrary, the particle phase separation phenomenon occurs during the injection process of dispersed flooding agent. The SMG particles gather in the larger pore to form bridge blinding, and the carrier fluid displace oil in the small pore. Working in cooperation, the SMG particle and carrier fluid drive the residual oil in the low permeability layers step by step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il increment and water reduction effect of dispersed flooding agent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inuous flooding agen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tes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FLOODING particle-type POLYMER POLYMER water dispersion PARTICLE phase separation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deep fluid DIVERSION ABILITY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下载PDF
PID控制参数对重力式三相分离器生产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尚飞 刘轩章 +6 位作者 陈宏举 康琦 李宸轩 邓涛 吴海浩 史博会 宫敬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在海上平台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采出液是天然气、原油、水和矿物杂质等物质的混合物,不能直接外输,需要进行一定的工艺处理后方可外输、储存或销售。三相分离器作为在该处理过程中较为成熟的设备,已在海上平台的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 在海上平台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油井采出液是天然气、原油、水和矿物杂质等物质的混合物,不能直接外输,需要进行一定的工艺处理后方可外输、储存或销售。三相分离器作为在该处理过程中较为成熟的设备,已在海上平台的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其中,重力沉降式三相分离器作为基本的分离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海上平台存在大量立管,管内流体可能出现段塞流等不稳定工况,为了保证稳定生产,需要使用一定的控制理论来控制三相分离器的生产过程。PID控制作为成熟稳定的控制理论已普遍应用于现场的生产。因此,对重力沉降式三相分离器及对应压力PID控制器、液位PID控制器的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设置的模拟对于现场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某海上平台现场数据图纸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相对应的生产工艺流程模型,利用HYSYS软件模拟该海上平台对于油气处理相关工艺流程的生产过程,验证了PID控制器在生产中保证稳定生产的重要作用。并在基本工况模拟的基础上设计来流不稳定工况进一步验证对比PID控制对于来流波动的控制效果,并针对不同频率、不同气液比的不稳定来流整理分析了PID控制的响应特性。此外,在流程模拟的基础上,针对PID控制系统各项特性参数(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微分时间)的选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完成敏感性分析,对于不同的被控参数如:压力、液位等,根据各参数的相应特性提出了对应的PID参数推荐设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平台 油气处理工艺 PID控制 敏感性分析 三相分离器
下载PDF
三相分离技术制备荔枝草多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6
作者 李超 郭畅 +3 位作者 王喆 周丛丛 白美玉 张海燕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89,共6页
采用三相分离技术制备荔枝草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2.8 g、叔丁醇添加量9 mL、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荔枝草多糖得... 采用三相分离技术制备荔枝草多糖。以多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硫酸铵添加量2.8 g、叔丁醇添加量9 mL、提取温度35℃,在此条件下荔枝草多糖得率为3.72%±0.08%;相比于热水提取法和超声辅助提取法,通过三相分离技术制备的荔枝草多糖得率更高;荔枝草多糖具有一定的DPPH·和·O_(2)^(-)清除能力、总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草多糖 三相分离技术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利用与相图分析
7
作者 凌奇 黄汇林 +3 位作者 管超 李熠豪 王琪 岳茂文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42-47,共6页
介绍了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水质特征,简述莱州湾地下卤水的资源利用情况和典型生产利用过程;以水盐体系相图理论为指导,对莱州湾地下卤水水质的长周期变化进行分析,说明现有原盐生产中面临的困境;对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利用中兑卤法生产硫... 介绍了莱州湾地下卤水的水质特征,简述莱州湾地下卤水的资源利用情况和典型生产利用过程;以水盐体系相图理论为指导,对莱州湾地下卤水水质的长周期变化进行分析,说明现有原盐生产中面临的困境;对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利用中兑卤法生产硫酸钾的生产过程进行典型系统分析,介绍工业化中的技术特点及资源回用的工艺;对膜分离技术在卤水纳滤精制过程中的工业化应用过程进行了相图理论的解析,并从水盐体系相图的角度,对利用不同选择性纳滤膜组合进行多段纳滤生产硫酸镁的技术路线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简述了沸石离子筛提钾技术应用于地下卤水的可能性,对沸石离子筛技术提钾工艺的后端分离技术的相图利用进行分析,演示了硝酸钾产品的蒸发结晶分离的可能工艺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卤水 水盐体系相图 兑卤法 膜分离技术 体系迁移 沸石离子筛
下载PDF
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45
8
作者 李传峰 邵怀启 钟顺和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3-89,共7页
有机无机杂化膜兼有机膜韧性和无机膜耐高温性能 ,具有优良的气体渗透选择性 ,成为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 ,着重探讨了溶胶 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类杂化膜材料的研究状... 有机无机杂化膜兼有机膜韧性和无机膜耐高温性能 ,具有优良的气体渗透选择性 ,成为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 ,着重探讨了溶胶 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类杂化膜材料的研究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 制备技术 溶胶—凝胶法 聚酰亚胺类 相分离 分类
下载PDF
分子烙印技术的应用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学良 刘莺 +1 位作者 王俊德 商振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60-1266,共7页
分子烙印技术是合成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在第一届分子烙印技术国际会议报告文集的基础上对 117篇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最近分子烙印技术在对映体或立体异构体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传感器和模拟生物传感器及催... 分子烙印技术是合成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在第一届分子烙印技术国际会议报告文集的基础上对 117篇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最近分子烙印技术在对映体或立体异构体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传感器和模拟生物传感器及催化生物反应工程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扼要介绍了在分子烙印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用途 ,指明了分子烙印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 分子烙印技术 分子烙印聚合物 手性分离 固相萃取 传感器
下载PDF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耀驰 项伟中 徐伟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02-1607,共6页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的分子印迹技术在异构体及手性分离、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膜分离及固相萃取等领域的研究较多 .固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比液液萃取更好、更快速、更简便的分离技...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具有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的分子印迹技术在异构体及手性分离、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膜分离及固相萃取等领域的研究较多 .固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比液液萃取更好、更快速、更简便的分离技术 ,是近 30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 .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是分子印迹技术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方向 .对分子印迹技术及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如环境样品分析、药物分离与分析、生物与临床医学检测等 ,并对两种技术结合取得的成果、面临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固相萃取 分离技术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的应用及制备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段景宽 罗炎 +1 位作者 王亚珍 李长元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4,共4页
简述了聚合物微球在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概况,分析不同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如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分散聚合法、种子聚合法,着重提出反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热固性树脂微球的工艺路线和优缺点。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反应诱导相分离法 分离技术 述评
下载PDF
油滴釉制作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缪松兰 马光华 资文华 《中国陶瓷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3,共9页
在研制氧化气氛烧制油滴黑釉器的基础上 ,探讨了影响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通过一系列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油滴釉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液液分相 ;釉料的化学组成是油滴晶斑形成的先决条件 ;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是决定釉面效果的重要... 在研制氧化气氛烧制油滴黑釉器的基础上 ,探讨了影响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通过一系列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油滴釉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液液分相 ;釉料的化学组成是油滴晶斑形成的先决条件 ;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是决定釉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油滴晶斑的呈色不仅与烧成气氛有关 ,还与着色氧化物的引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滴釉 制作工艺 研究 陶瓷釉 工艺因素 气泡 液相分离 氧化气氛 烧成
下载PDF
双水相技术在酶分离纯化中的运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邓静 吴华昌 赵树进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4年第1期72-75,共4页
阐述了双水相技术在酶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分析了影响双水相技术分离纯化酶的各种因素 。
关键词 双水相 分离 影响因素 纯化
下载PDF
离子液体/盐双水相萃取分离锁阳中熊果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喜峰 罗光宏 +3 位作者 张国娜 钟家旺 刘辉 谢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80-1084,1090,共6页
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和磷酸氢二钾(KH2PO4)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锁阳中熊果酸,首先对[Bmim]Cl质量分数、KH2PO4质量分数、熊果酸粗提取液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pH进行单因素研究,确定双水相体系组成为质量分数25%[Bmim]C... 利用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和磷酸氢二钾(KH2PO4)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锁阳中熊果酸,首先对[Bmim]Cl质量分数、KH2PO4质量分数、熊果酸粗提取液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pH进行单因素研究,确定双水相体系组成为质量分数25%[Bmim]Cl-21%KH2PO4。然后,利用Box-Benhnken Design实验,对黄酮粗提取液质量分数、pH、NaCl质量分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粗提液质量分数8.5%、NaCl质量分数1%、pH=4.7,熊果酸萃取率可达97.85%,与预测值98.3%接近。说明该优化工艺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 离子液体 双水相 熊果酸 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下载PDF
改善多步法谐波抑制的新方法——鉴相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谭久彬 赵维谦 杨文国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61-162,共3页
分析了回转基准中存在的问题和多步法误差分离技术的原理误差 ,提出鉴相法误差分离技术。该技术较显著地扩展了无谐波抑制范围 ,且使测量过程和测量系统大为简化 ,是建立纳米精度回转基准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关键词 误差分离技术 鉴相法 圆轮廓 纳米级测量
下载PDF
攀钢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马俊伟 隋智通 陈炳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42-44,47,共4页
通过调整渣的组成,控制热处理温度等因素可以使攀钢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以钙钛矿为主相存在,实现了选择性析出,研究了选择性析出的凝渣的工艺矿物学性质,初步探讨了钙钛矿相选矿分离的工艺流程。
关键词 钙钛矿相 选择性析出 综合利用 高炉渣 含钛
下载PDF
红外显微化学图像技术在空心微球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一杨 苏琳 +3 位作者 李洁 李婧 陈素芬 李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33,共6页
在考察聚苯乙烯(PS)与聚乙烯基苄氯(PVBCl)相容性及干涉效应对测量结果影响的基础上,使用红外显微化学图像技术研究表征了PS与PVBCl混合物薄膜和微球的相分离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半球壳中两种聚合物的相分离红外显... 在考察聚苯乙烯(PS)与聚乙烯基苄氯(PVBCl)相容性及干涉效应对测量结果影响的基础上,使用红外显微化学图像技术研究表征了PS与PVBCl混合物薄膜和微球的相分离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半球壳中两种聚合物的相分离红外显微化学图像。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研究方法可以用来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球壳内PS和PVBCl两聚合物的分相情况,在测试中样品的干涉效应会对测量造成较大的不确定度,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聚合物微球样品中,40℃条件下两聚合物的分相情况更为理想。该研究为探索非均相双半球型聚合物微球制备条件以及红外显微化学图像法表征聚合物相分离提供了一种直观可行的表征方法,但受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该方法不适合于6.25μm×6.25μm以下尺寸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显微图像 分相 空心微球 非均相
下载PDF
降低油田伴生气水露点与烃露点的膜分离技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海东 肖尤明 +1 位作者 徐烈 朱云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3-125,共3页
由于油田气含有较高的C3+和水分,在低环境温度下,其凝液易凝析,降低管道的输运能力;同时其水分易凝结,形成水合物,造成冰堵,还对管线和其他设备造成腐蚀。因此在油田气输送前,需要降低其烃露点与水露点。与传统的降低烃露点与水露点技... 由于油田气含有较高的C3+和水分,在低环境温度下,其凝液易凝析,降低管道的输运能力;同时其水分易凝结,形成水合物,造成冰堵,还对管线和其他设备造成腐蚀。因此在油田气输送前,需要降低其烃露点与水露点。与传统的降低烃露点与水露点技术相比,膜气体分离技术具有投资少、低能耗、环境友好和结构紧凑等优点,正在得到广泛地应用。为此,总结了膜技术用于降低油田气水露点与烃露点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可用于低压下从油田气中分离出轻烃和水分的两种无机膜分离技术:无形无机膜中的选择吸附Carbon膜(ASCM)和晶状无机膜中的选择吸附Zeolite膜;提出了这两种膜技术在从油田气中分离轻烃和水分的实验研究中,尚需对水分通过膜的渗透特性与选择结果,以及水分与轻烃通过膜的竞争吸附的结果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应用研究中应解决如何大幅降低膜的制造成本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点 气水 无机膜分离技术 伴生 气体分离技术 Carbon 选择吸附 低环境温度 油田气 结构紧凑 环境友好 研究历史 实验研究 渗透特性 竞争吸附 制造成本 膜技术 水分 水合物 低能耗 轻烃 应用 过膜 凝液 输送 相比 晶状
下载PDF
Fe_3O_4纳米磁颗粒的制备及其对水中细菌富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飞龙 张周梅 马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10期90-92,共3页
采用改进的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磁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粒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磁颗粒的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nm。以所制备的Fe3O4纳米磁颗粒为吸附材料分离富集水中的细菌,体系的pH值在5.5~6.0之间时... 采用改进的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磁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对材料的粒径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磁颗粒的粒径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nm。以所制备的Fe3O4纳米磁颗粒为吸附材料分离富集水中的细菌,体系的pH值在5.5~6.0之间时,对细菌的吸附率达到85%以上,可望应用于环境样品中细菌的非特异性吸附分离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共沉淀法 纳米磁颗粒 制备 细菌富集 磁性分离技术
下载PDF
异甘草素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丛景香 王绍艳 +2 位作者 张伟 吴秀红 董永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8-663,共6页
以10μm硅胶为基质,异甘草素为配体,采用液相连续反应法及中间体法依次合成了异甘草素键合硅胶固定相ISLSP-Ⅰ和ISLSP-Ⅱ。采用FTIR及SEM对合成的固定相进行表征。将ISLSP-Ⅰ固定相填充于50 mm×10 mm i.d. 1号色谱柱中,将ISLSP-Ⅱ... 以10μm硅胶为基质,异甘草素为配体,采用液相连续反应法及中间体法依次合成了异甘草素键合硅胶固定相ISLSP-Ⅰ和ISLSP-Ⅱ。采用FTIR及SEM对合成的固定相进行表征。将ISLSP-Ⅰ固定相填充于50 mm×10 mm i.d. 1号色谱柱中,将ISLSP-Ⅱ固定相填充于30 mm×10 mm i.d. 2号色谱柱中,系统评价了两种方法合成的固定相的色谱性能。结果表明:两根色谱柱的柱效及峰型均较好,大流速下测试组分的保留主要决定于传质阻力。在甲醇-水体系下,2号色谱柱表现出明显的反相色谱分离机制。合成的固定相稳定性良好,使用6个月后,测试组分在两根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相对偏差不超过0.9%。2号色谱柱对多组分标准样品及中药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固定相 表征 分离机制 中药现代化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