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urface movement laws under different unconsolidated layers thickness 被引量:5
1
作者 DAI Hua-yang1, LI Wen-chang2, LIU Yi-xin1,3, JIANG Yao-dong3 1. College of Geosicence and Survey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3.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11年第S3期599-603,共5页
Based on specific geology and mining conditions of certain coal working face in China, a series of numerical models under different unconsolidated layers thickness were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by employing FLAC3D. Th... Based on specific geology and mining conditions of certain coal working face in China, a series of numerical models under different unconsolidated layers thickness were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by employing FLAC3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consolidated layers thickness and surface movement laws was studied. Maximum surface subsidenc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surface subsidence degree were obtained. Contours of surface subsidence/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curves were drawn. Some laws of surface subsidence/horizontal displacement were analyzed. The role of the unconsolidated layers in surface subsidence was revealed. It is significant to predict surface subsidence of thick unconsolidated layers for coal mine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surface subs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solidated layers surface MOV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deep MINING FLAC3D
下载PDF
Mechanisms to explain soil liquefaction triggering,development,and persistence during an earthquake
2
作者 Fernando Teixeira 《Earthquake Science》 2024年第6期558-573,共16页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triggering,development,and persistence of soil liquefaction.The mechanism explaining the horizontal failure plane(triggering)and its depth below the phreatic surface is gov...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triggering,development,and persistence of soil liquefaction.The mechanism explaining the horizontal failure plane(triggering)and its depth below the phreatic surface is governed by the flux properties and effective stress at that plane.At the failure plane,the pore water pressure was higher than the effective stress,and the volume change was the highest.The pore water pressure is a function of the soil profile features(particularly the phreatic zone width)and bedrock motion(horizontal acceleration).The volume change at the failure plane is a function of the intrinsic permeability of the soil and bedrock displacement.The failure plane was predicted to occur during the oscillation with the highest amplitude,disregarding further bedrock motion,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low seismic energy densities.Two mechanisms were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ersistence of soil liquefaction.The first is the existence of low-permeability layers in the depth range in which the failure planes are predicted to occur.The other allows for the per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liquefaction;it is consistent with homogeneous soils and requires water inflow from bedrock water springs.The latter explains many of the features of soil liquefaction observed during earthquakes,namely,surficial effects,“instant”liquefaction,and the occurrence of short-and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the phreatic surfaces.This model(hypothes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ux characteristics and loss of soil shear strength,provides self-consistent constraints on the depth below the phreatic surfaces where the failure planes are observed(expected to occur).It requires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evidence.Similar reasoning can be used to explain other saturated soil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iquefaction triggering soil liquefaction persistence intrinsic soil permeability impervious soil layers bedrock water springs
下载PDF
Practice and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l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seam with thin bedrock
3
作者 MA Li-qiang ZHANG Dong-sheng ZHAO Yong-fe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A set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protection and high e... A set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prote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for the mining field in west China. This classification was suitabl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was beneficial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3-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3DEC) numerical software,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d zones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nd its predicting formula was achieved.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lithology and the weathering degree of the shallow coal seam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was determined as 10 m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body of loose water-bearing sand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weak, medium and strong. Based on these, the necessary bedrock thickness of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conf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ining height and water yield nature of the overlying loose water-bearing s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mining status, a set of new methods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technology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bedrock shallow seam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fractured zone protective layer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金州台水准与地下水位响应性对比分析
5
作者 尚贵佳 刘烁 顾艳 《防灾减灾学报》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以地下水作为加卸载动力,对每年地下水位上升与下降期间,金州台水准高差的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在覆盖层内变化时,水准与水位相关性较高;当地下水位在基岩层与覆盖层间交替变化或在强风化岩层内变化时,水准与... 以地下水作为加卸载动力,对每年地下水位上升与下降期间,金州台水准高差的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在覆盖层内变化时,水准与水位相关性较高;当地下水位在基岩层与覆盖层间交替变化或在强风化岩层内变化时,水准与水位相关性一般;但当地下水位在基岩层内变化时,水准与水位相关性则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基岩标石 地下水位 覆盖层 基岩层 响应率
下载PDF
基于变形的降雨后地震基覆型边坡劣化特性与机制研究
6
作者 何梓雷 蒋关鲁 +4 位作者 冯海洲 陈虹羽 郭玉丰 何晓龙 李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9-1802,共14页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应变特性、渗流场特性、地震动应力分布及边坡变形特性,对降雨后地震下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降雨阶段,边坡坡顶与坡脚饱和度显著升高区强度劣化显著,但整体无明显变形;地震阶段,坡顶首先滑塌失稳,进一步演化为多级滑塌的整体失稳。(2)宏观破坏具有突发特征,边坡内部土体的空间应变分布特性能更好地识别边坡塑性区扩展−贯通−失稳的演化历程。(3)基于位移残余率分析的边坡失稳演化模式与土体空间应变演化特性结果吻合,相较于累积位移量对边坡损伤状态的识别更准确。(4)含水率变化影响土体力学特征,降雨后的渗流场分布影响边坡整体力学特性及地震动应力的传递及空间分布,土体力学特性和动应力空间特征决定边坡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降雨 变形 空间特性 劣化机制 稳定性评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
7
作者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共11页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 为寻找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基岩天然气富集区,分析了其天然气成因和有利成藏条件,优选了基岩气藏有利勘探区块。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天然气组分和成因与徐家围子断陷类似,均是以甲烷为主的高—过成熟的煤型气,显示基岩气藏气源主要来自古隆起东侧徐家围子断陷。②优质烃源岩、有利储层、立体输导通道和优良盖层等有利条件耦合是形成基岩气藏的关键,沙河子组烃源岩泥岩和煤岩TOC平均分别为4.33%和32.56%,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宋站和徐西等生烃洼槽生烃强度普遍大于180×10^(8)m^(3)/km^(2),是基岩重要的气源;受风化和破裂作用影响,基岩顶、底形成的风化壳孔缝层、内幕裂缝层等有利储层孔隙度分别为4.3%和1.3%,渗透率分别为0.45 mD和6.3 mD;风化壳、断层和裂缝耦合形成“S”型、“T”型和“断缝体”型输导通道,促进了天然气的侧向运移;登娄库组泥岩厚度大、突破压力高,且其形成时间早于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和充注成藏期,使得基岩气藏得以保存。③中央古隆起带可分为3个有利勘探区,北部汪家屯凸起和昌德凸起主要为风化壳气藏,发育“S”型、“T”型输导通道,气藏受输导通道和保存条件联合控制,南部肇州凸起则以基岩内幕气藏为主,发育“断缝体”型输导通道,气藏受储层厚度、物性和圈闭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气藏 成藏条件 风化壳孔缝层 内幕裂缝层 内幕致密层 沙河子组烃源岩 中央古隆起 松辽盆地北部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张佳明 程桦 张亮亮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及各影响参数对地表沉降速度的敏感性大小。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增大,但随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地表最大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与基岩层厚度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各影响因素对地表最大沉降速度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采宽、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开采速度、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FLAC3D 地表沉降速度 敏感性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研究
9
作者 王文卫 芦晓伟 +1 位作者 丁坤朋 王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22.17~71.73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分层采高2.5 m、累计采高6 m时,最大垮采比为2.61,而累计采厚小于6 m、基岩厚度不小于30 m、黏土层厚度大于5 m时可认为黏土层厚度能够阻隔导水裂缝带向上发育;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得到累计采厚5.8 m处,垮落带15.26 m,垮采比为2.62,导水裂缝带55.59 m,裂采比为9.58。东一盘区下分层工作面后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规律,可以为该矿下分层工作面时确定防水、防砂安全煤(岩)柱厚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垮落带 导水裂隙带 下分层
下载PDF
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动力学特征演化规律与成因机制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10
作者 连静 温浩 +2 位作者 童心豪 张凯文 马洪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163,共8页
设计完成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系统的大型振动台试验,从加速度场、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覆盖层内部以及覆盖层表面四个维度对覆盖型边坡动力学特征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作用下,坡体后缘和坡面形状转折区域首先出现浅... 设计完成覆盖型边坡-锚索抗滑桩系统的大型振动台试验,从加速度场、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覆盖层内部以及覆盖层表面四个维度对覆盖型边坡动力学特征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作用下,坡体后缘和坡面形状转折区域首先出现浅层局部破坏,随后覆盖层后缘出现拉伸开裂破坏,不断向深部扩展,覆盖层-基岩交界面上的剪切破坏点逐渐向覆盖层中前部的锁固段扩展,后缘覆盖层向前挤压诱发深层整体滑动,最终滑体从剪出口滑出形成滑坡;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峰值加速度具有明显趋表放大效应且随高程增加逐渐增强,在坡面转折处和覆盖层后缘易出现加速度集中区;地震动强度较小时,临空面方向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近似与坡面的几何形状一致,随着地震动强度增大,覆盖层-基岩交界面贯通后,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加速度放大效应在覆盖层表面呈对称分布。覆盖型高陡边坡进行支挡结构抗震设计时,建议按照水平安评地震动峰值的3~4倍和竖向安评地震动峰值的2~3倍对坡面转折处防护结构进行局部加强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学特征 演化规律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研究
11
作者 于美鲁 王中文 +3 位作者 刘瑜 李春元 李政岱 王鲁瑀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44,共16页
针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以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为基础,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与主关键层之间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并分析了6个典型厚松散层矿区的18个矿井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松基比及松散层... 针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突水灾害防治问题,以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为基础,对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与主关键层之间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统计并分析了6个典型厚松散层矿区的18个矿井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松基比及松散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松基比和松散层厚度与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中厚板理论分析了不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条件下关键层破断力学机理,得出随着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关键层破断力学因素由拉破断转化为剪破断。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随着水压的增加,剪应力占比逐渐增大,且关键块之间的结构也由连续且稳定砌体梁结构转换为非连续易失稳的台阶岩梁结构。松散层第四含水层水压的增大可能促使采空区原本稳定的砌体梁结构转化为台阶岩梁结构,促进导水裂隙带的发育。同时,在关键层岩块结构中出现了砌体梁与台阶岩梁共存的现象。不同松基比岩移边界线具有明显的“类指数曲线”特征,随着松基比的增加,岩移边界线由“直线”转化为“类指数曲线”,且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覆岩运移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水压 中厚板理论 岩层移动 松基比 关键层
下载PDF
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破坏模式研究
12
作者 马万荣 刘渊 刘祥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为探究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基覆界面倾角的影响,以西南山区某基覆型边坡为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基覆界面... 为探究基覆型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破坏模式以及基覆界面倾角的影响,以西南山区某基覆型边坡为原型,利用FLAC 3D软件模拟基覆型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过程,分析不同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变基覆界面的上、下界面倾角,分析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覆型边坡的PGA放大系数沿坡表方向随高程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坡体内部的动力响应呈现明显的高程效应和趋表效应规律,且随着输入PGA增大而减小;在地震作用下边坡沿上覆土体内部形成的潜在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加载PGA=0.6g的EL波和Kobe波时,坡表的最大位移分别为228.1 cm和446.2 cm,加载Kobe波时模型的加速度响应与位移响应均要比加载EL波时更激烈;基覆界面倾角对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有着显著影响,当上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所增强,而下界面倾角增大时,坡表处动力响应程度有一定减弱,边坡破坏模式随着上下界面倾角差值增大由整体滑移破坏逐渐转变为局部滑移破坏,上下界面倾角差值越大,边坡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地震作用 数值计算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界面倾角
下载PDF
煤矿薄基岩区底砾层水害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3
作者 邓重青 李永雷 高玉超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9期152-157,163,共7页
运河煤矿7308工作面邻近煤层露头区,为解决受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水害威胁问题,采用井上下联合钻探的方式对工作面附近区域含水层情况进行探查,查明开采区域附近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富水性及连通性。采用一孔多用的方式,通... 运河煤矿7308工作面邻近煤层露头区,为解决受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水害威胁问题,采用井上下联合钻探的方式对工作面附近区域含水层情况进行探查,查明开采区域附近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富水性及连通性。采用一孔多用的方式,通过探查钻孔进行靶向注浆加固、封堵,有效封堵了相邻采空区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水补给水源,加固了煤层顶板,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水害威胁,解决研究区内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安全问题,实现了减水开采,降低了矿井涌水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区 底砾-风氧化带水层 联合探查 注浆治理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源热泵钻井施工技术研究
14
作者 刘思梦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6期162-164,共3页
在开展地源热泵钻井施工阶段,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施工井孔的稳压性能相对偏低。为此,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源热泵钻井施工技术研究。以某地源热泵工程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勘察了解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包... 在开展地源热泵钻井施工阶段,受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施工井孔的稳压性能相对偏低。为此,提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源热泵钻井施工技术研究。以某地源热泵工程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勘察了解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钻井直径、深度、孔距等参数的施工方案,并对具体的施工设备加以选择;利用600 L型钻机进行打孔施工时,借助DSAY40052型潜孔锤将160 mm锰铬合金钢套管下放至30~40 m深度后,采用冲击器冲击凿岩至122 m,利用潜孔锤的冲击压力完成基岩层打孔,同时由空气压缩机提供高速高压空气流,排出基岩层碎片结构。在验收结果中,随着试验压力的逐渐增加,对应的压力波动幅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具体的波动强度始终稳定在2%以内,具有良好的稳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 地源热泵钻井 施工技术 基岩层打孔 高压空气流 稳压性能
下载PDF
Subsidence rules of underground layer thickness: Lu'an Coal Base coal mines for different soil as an example, China 被引量:11
15
作者 Haifeng Hu Xugang L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5年第3期178-185,共8页
Damage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ining areas in China; therefore, studying and obtaining the rules of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of great ... Damage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mining areas in China; therefore, studying and obtaining the rules of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numerical software ANSY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o simulate mining processes under two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1) thick unconsolidated soil layer and thin bedrock; (2) thin soil layer and thick bedrock. The rules for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for different soil layer to bedrock ratios wer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rules, a prediction parameter modified model of the influence function was proposed, which i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unconsolidated soil layer thickness. The predic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using two sets of typical fiel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Prediction of ground subsidence Subsidencerules Ratio of soil layer to bedrock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江涛 项燚伟 +7 位作者 陈汾君 邓成刚 徐晓玲 程鑫 杨会洁 谢梅 唐启银 王海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是国内最为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多层边水疏松砂岩气藏,气田开发过程中,受出水、出砂影响,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工作始终贯穿于该气田开发的全过程,但仍然存在瓶颈问题和不适应性。为此,在系统梳理涩北气田试采、建产、... 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是国内最为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多层边水疏松砂岩气藏,气田开发过程中,受出水、出砂影响,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工作始终贯穿于该气田开发的全过程,但仍然存在瓶颈问题和不适应性。为此,在系统梳理涩北气田试采、建产、稳产、调整阶段开发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围绕“层间储量均衡动用、平面边水均衡推进、降低井筒压损与废弃压力”思路,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并在评价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采收率的因素是储层强敏感性使渗流通道闭塞、边水非均衡指进式侵入、划分单元与开发井网对储量动用控制差、排采与集输工艺不适宜导致气藏废弃压力高等;②低丰度剩余气挖潜、人工干预边水侵入、细分加密提高储量动用、积液积砂助排清堵降阻、增压外输是提高采收率主体技术;③调补建产、内控外排、砂水同治、三级增压等取得显著效果,持续精细挖潜、精准治水和井网重构、注剂驱替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结论认为,形成的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高效支撑了涩北气田实现了年产天然气超过50×108m3,连续稳产12年的创举,为打造青海“绿色能源高地”,保障甘青藏三省区天然气供给需求和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疏松砂岩气田 边水侵入 细分层系 剩余气挖潜 提高采收率 技术实践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开采地表变形规律——以鲁南矿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辉 李玉 +6 位作者 苏丽娟 朱晓峻 张鹏飞 姚明明 王金正 王庆伟 司光亚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3,共13页
我国东部厚松散层薄基岩矿区开采地表沉陷普遍具有下沉量大、移动范围广、稳沉时间长等特征。本文以鲁南矿区某煤矿为例,探讨了不同松散层与基岩厚度比条件下煤层开采的地表变形参数变化规律,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 我国东部厚松散层薄基岩矿区开采地表沉陷普遍具有下沉量大、移动范围广、稳沉时间长等特征。本文以鲁南矿区某煤矿为例,探讨了不同松散层与基岩厚度比条件下煤层开采的地表变形参数变化规律,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不同松基比(0.25~5.00)条件下煤层开采的地表变形计算模型,研究了地表变形特征,分析了松基比对概率积分法参数的影响,并从开采沉陷的角度对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探讨。研究表明:(1)在开采厚度相同条件下,当松基比不断增大时,地表变形量呈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特征,在松基比达到某一限值后,地表变形趋于稳定;(2)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均随着松基比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关系,松基比拐点分别为1.75、1.25和1.25;(3)松散层厚度在平均采深中所占的比例对移动角、边界角具有较大的影响,边界角、移动角随着松基比的增大逐渐减小。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将松基比为1.25~1.75作为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的临界值,为我国东部典型厚松散层薄基岩矿区地表变形预计和开采沉陷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地表变形 概率积分法 沉陷 松基比
下载PDF
厚土层薄基岩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高度与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玉军 李友伟 +1 位作者 肖杰 张风达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2,共9页
为研究厚土层薄基岩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以千树塔煤矿123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UDEC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开采后厚土层薄基岩类似地质条件下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覆岩... 为研究厚土层薄基岩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以千树塔煤矿123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UDEC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开采后厚土层薄基岩类似地质条件下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不断推进,覆岩破坏高度变化呈现出缓增、突增、稳定3个阶段,缓增和突增阶段主要发生在薄基岩中,而稳定阶段则发生在厚土层中,同时厚土层存在一定的液性指数,导致地表下沉滞后;通过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和注水试验得到该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84.5~86.5 m,裂采比为7.9~8.1,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较为接近;阐述了厚土层薄基岩“两带”破坏模式,该模式中薄基岩和厚土层分别起到支撑和施荷的作用,薄基岩易被采动裂缝贯穿,而厚土层对采动裂缝的上向发育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土层薄基岩 高强度开采 覆岩破坏特征 UDEC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基覆型边坡损伤演化规律与快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长卫 童心豪 +2 位作者 吴东升 蔡德钩 瞿立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130,共8页
以位于鲜水河构造带附近某边坡为原型,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基覆型边坡模型并进行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基覆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峰值加速度(PGA)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PGA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和高程效应,但输入PGA为0.7 g时,堆积体和... 以位于鲜水河构造带附近某边坡为原型,基于相似理论建立基覆型边坡模型并进行大型振动台试验,分析基覆型边坡表面和内部的峰值加速度(PGA)演化规律。研究发现,地震作用下PGA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和高程效应,但输入PGA为0.7 g时,堆积体和软弱夹层的PGA、PGA放大系数均有明显降低,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损伤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传递函数理论,提出基于频响函数相关系数和函数幅值的基覆型边坡损伤快速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前者计算快捷,能够量化反映各点损伤程度,为震后基覆型边坡抗震加固提供参考;后者能识别堆积体在地震作用下由损伤到即将破坏的特征信号,从而为边坡稳定性的监测预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地震 传递函数 PGA
下载PDF
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海洲 蒋关鲁 +5 位作者 郭玉丰 何梓雷 何博裕 胡金山 李杰 袁胜洋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基覆型边坡在降雨后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并结合边际谱损伤识别及宏观破坏过程,探讨该边坡损伤发展过程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边坡PGA放大系数随正弦波峰值加速度及荷载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0.7倍坡... 基于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基覆型边坡在降雨后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并结合边际谱损伤识别及宏观破坏过程,探讨该边坡损伤发展过程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边坡PGA放大系数随正弦波峰值加速度及荷载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0.7倍坡高附近放大效应最大,存在“趋表效应”及“高程效应”;土体应变随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坡脚与坡顶变形差异较大;动土应力以及动孔隙水压力均随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滑坡启动阶段显著增加;边坡在动力作用下损伤始于坡顶附近,随后坡脚产生剪切破坏;土体的应变发展与边际谱损伤识别过程较为一致;边坡变形可划分为微小变形—小变形—大变形破坏3个阶段,表现为张拉-剪切型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降雨 地震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