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yer Thickness and Edge Conditions to Therm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1
作者 Jaegwi Go Je-Hyun Lee 《Applied Mathematics》 2014年第16期2417-2425,共9页
The thermoelastic behaviors of such a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isplacements, and stresses in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 are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top coat thickness and edge conditions. The top coat of TBC sp... The thermoelastic behaviors of such a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isplacements, and stresses in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 are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top coat thickness and edge conditions. The top coat of TBC specimens prepared with TriplexPro?-200 system was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processing parameter and feedstock, showing the various thicknesses and microstructures. A couple of governing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ere derived based on the thermoelastic theory. Sinc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too involved to solve analytically, a finite volume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obtain approximations. The thermoelastic behaviors of TBC specimens with the various thicknesses and microstructures were estimated through mathematical approaches with different edg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hickness of the top coat, and the edge condition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were crucial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controlling the therm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a-sprayed TB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air Plasma SPRAY layer thickness theRM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FINITE Volume Method
下载PDF
Temperature monitoring from 2012 to 2019 in central part of Suntar-Khayat Ridge,Russia 被引量:1
2
作者 Robert SYSOLYATIN Sergei SERIKOV +3 位作者 Mikhai Yana TIKHONRAVOVA Vladimir ZHIZHIN Maria ROJ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0期2321-2338,共18页
In recent decades,research of the Alps,Qinghai-Tibet Plateau,and Cordiller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of permafrost.For the most part,this has been made possible due to temperature monit... In recent decades,research of the Alps,Qinghai-Tibet Plateau,and Cordiller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of permafrost.For the most part,this has been made possible due to temperature monitoring.However,the permafrost parameters in an area of more than 2 million square km of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of northeast Asia,for the most part,remain a blank spo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Due to the lack and insufficiency of factual materials,in 2012 the P.I.Melnikov Permafrost Institute began to tak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ermafros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VerkhoyanKolyma uplands,namely the Suntar-Khayat ridge.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ir,surface and rocks of the active layer in the range of heights from 850 to 1821 m,in various landscape and topographic elements.For the observation period from 2012 to 2019,we obtained information on temperatures in the soils of the active layer at depths of 1 m,3 m,4 m,and 5 m and also air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parameters.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on automated monitoring of rock temperatures in the active layer and the upper horizons of the layer of annual heat rotations made it possible to substantiate the most typical conditions of th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of the permafrost zone of the characterized region.The parameters of permafrost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in favorable conditions.This is shown in the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data of air,surface and active layer.Soil temperatures in the active layer of annual heat rotations are most clearly represented at a depth of 1 m.Currently,on the territory of the mountain regions of Eastern Siberia,there are no more such sites for monitoring the temperature regime of soils.Information on the permafrost parameters in the region will allow us to beg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new models or checking existing forecas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emperature pattern.It will also make it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sensitive and vulnerable frozen soils of mountain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temperature Ground temperature Climate change Mountain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thickness
下载PDF
影像变形的中空玻璃厚度测量与分析
3
作者 宋海罡 李津成 吴京 《玻璃》 2024年第4期17-21,共5页
选取某玻璃幕墙项目同一区域内已有影像变形的不同分格尺寸的中空玻璃,测量了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和中空玻璃外片平面外凹陷,并对中空玻璃外片凹陷变形进行等效荷载作用校核分析,为影像变形的中空玻璃整改和安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关键词 中空玻璃 影像变形 空气层厚度 凹陷 测量
下载PDF
酒钢3#烧结机厚料层烧结生产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保善山 王立满 +2 位作者 邵勇 王忠有 申振国 《甘肃冶金》 2024年第2期21-24,共4页
目前国内烧结生产的主流工艺为厚料层烧结,对烧结矿产质量指标改善、降低能耗和减少CO_(2)的排放有着显著的作用。酒钢3#烧结机也在积极探索厚料层烧结工艺,最终通过一系列工艺改进将酒钢3#烧结机料层高度从720mm提高至860mm,料层高度... 目前国内烧结生产的主流工艺为厚料层烧结,对烧结矿产质量指标改善、降低能耗和减少CO_(2)的排放有着显著的作用。酒钢3#烧结机也在积极探索厚料层烧结工艺,最终通过一系列工艺改进将酒钢3#烧结机料层高度从720mm提高至860mm,料层高度提高后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7.08%,返矿率降低了0.53%,利用系数提高至1.55t(m^(2)·h)以上,固体燃耗降低至57.64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料层烧结 漏风率 烧结矿 转鼓指标 混合料
下载PDF
建筑用隔汽材料水蒸气透过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5
作者 龚春平 臧凡 +3 位作者 袁志欣 孟晓慧 袁颖涛 范立瑛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介绍了建筑用隔汽材料水蒸气当量空气层厚度Sd的检测现状,并对称重法、红外法和电解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采用称重法检测建筑用隔汽材料水蒸气透过性能的情况,从理论计算、测试精度、结果稳定性、实际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 介绍了建筑用隔汽材料水蒸气当量空气层厚度Sd的检测现状,并对称重法、红外法和电解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采用称重法检测建筑用隔汽材料水蒸气透过性能的情况,从理论计算、测试精度、结果稳定性、实际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总结了3种不同检测方法的测试范围及各自的特性。提出了建筑用隔汽材料使用称重法测试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可行性解决方法,即只测试1个称重周期,既可以缩短测试周期,又可以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且数据稳定性好,也更能代表材料的真实阻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汽材料 水蒸气当量空气层厚度 称重法
下载PDF
污泥低温干化机网带对除湿效能影响的实验测试与分析
6
作者 刘道广 《环境卫生工程》 2024年第2期69-74,共6页
研究了污泥低温干化机的网带层数与网带铺泥厚度对回风温度、湿度、出水产能及压降的影响,并以此评估出适用于污泥低温干化机网带干化污泥颗粒的最佳工况。结果表明,在4层网带中(4层a工况),污泥颗粒在0.60 m/s的网带送风速度下干燥后的... 研究了污泥低温干化机的网带层数与网带铺泥厚度对回风温度、湿度、出水产能及压降的影响,并以此评估出适用于污泥低温干化机网带干化污泥颗粒的最佳工况。结果表明,在4层网带中(4层a工况),污泥颗粒在0.60 m/s的网带送风速度下干燥后的出水产能最小为20.7 kg/h,相比于2层网带中污泥颗粒在0.90 m/s下干燥后最大的出水产能(19.7 kg/h)仍高5.1%,可知4层网带污泥颗粒干燥后的出水产能更多,干燥效果更好。在网带层数的影响下,4层网带中的出水产能相较于2层网带最大可提升60.1%。在网带铺泥厚度的影响下,4层网带中的出水产能最大可提升11.3%,2层网带中最大出水产能相较于最小出水产能提升了44.0%。网带送风速度为0.90 m/s时的出水产能相较于网带送风速度为0.60 m/s时的出水产能最大可提升36.0%。研究发现网带层数对污泥低温干化机的除湿效能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干化 除湿效能 网带层数 网带厚度 网带送风速度
下载PDF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风冷热泵除霜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7
作者 张蓄金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4年第5期88-93,128,共7页
当前的智能除霜过程没有考虑机组本身对除霜的影响,造成以BP神经网络为主的控制方法能耗高,效率低。该文提出改进BP神经网络控制风冷热泵除霜控制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理,明确风冷热泵中湿空气和风机翅片管热器间的换热关系,通过计算控... 当前的智能除霜过程没有考虑机组本身对除霜的影响,造成以BP神经网络为主的控制方法能耗高,效率低。该文提出改进BP神经网络控制风冷热泵除霜控制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理,明确风冷热泵中湿空气和风机翅片管热器间的换热关系,通过计算控制单元进口和出口处含湿量差值得到风冷热泵的结霜量;使用北方苍鹰优化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将空气侧换热器结霜相关参数和机组系统对结霜的影响参数作为网络输入,基于结霜量输出换热器除霜开始时间和加热结束时间,实现风冷热泵除霜智能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可在170 s以内解除冻霜,并将结霜过程中的运行压力波动维持在0.3 MPa,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加快了除霜效率,确保空调设备能高性能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冷热泵 结霜量 除霜控制 改进BP神经网络 霜层厚度
下载PDF
乌鲁木齐近30a大气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67
8
作者 杨静 李霞 +1 位作者 李秦 王中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752,共6页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 基于1979-2008年乌鲁木齐1天4个时次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asquill-Turner稳定度分类方法和修正的罗氏法计算得出了乌鲁木齐市近30 a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了2001-2008年混合层高度和稳定度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 a乌鲁木齐大气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基本呈现缓增的趋势。混合层高度在冬季夜间最低,说明此时大气垂向平均稀释能力最差。近30 a大气稳定度以D类频率出现最高,F类次之;其日变化为夜间多稳定层结,傍晚和清晨中性层结占居主导,中午弱不稳定层结出现最多。混合层高度与API相关系数-0.95,表明大气混合层高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开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报指标。F类稳定度的出现频率与API相关系数0.80,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空气污染潜势预报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高度 大气稳定度 变化特征 空气污染指数 乌鲁木齐
下载PDF
气冻气融作用下混凝土抗冻性及损伤层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关虓 牛荻涛 +1 位作者 肖前慧 李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采用气冻气融的方式,分别对C30、C40、C50、C40(商品混凝土,简称商混)4组不同配比试块及1组C40(商混)的足尺(150mm×300mm×2 700mm)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冻融耐久性试验。用超声波平测法测定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时的混凝土损伤层厚度... 采用气冻气融的方式,分别对C30、C40、C50、C40(商品混凝土,简称商混)4组不同配比试块及1组C40(商混)的足尺(150mm×300mm×2 700mm)钢筋混凝土梁进行冻融耐久性试验。用超声波平测法测定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时的混凝土损伤层厚度,研究冻融对混凝土损伤层厚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与传统抗冻性评价指标劣化规律的对比分析,提出以冻融损伤层厚度为损伤变量的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损伤特点,对所提出损伤变量进行相应修正,并验证其合理性;建立混凝土冻融损伤层厚度的随机预测模型;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讨论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逐渐减小;试件质量略有增大;冻融损伤层厚度逐渐增大,即冻融损伤度逐渐增大,且强度越低,损伤度越大;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偏于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冻气融 超声波平测 损伤层厚度 损伤变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1951—2018年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天宇 张丹 +3 位作者 王勇 陈道劲 李永华 唐红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利用重庆主城区1951-2018年近6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探讨了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联。结果表明,重庆主城... 利用重庆主城区1951-2018年近6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2014-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探讨了2014-201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环境空气质量的关联。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秋冬季大气自净能力较弱,不利于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近68年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为增强趋势,之后转为持续减弱趋势,21世纪10年代有转为增加的趋势。影响因子中,通风量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相关非常显著,小风日数和偏强风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有明显的负和正的相关关系。混合层厚度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显著正相关,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混合层厚度的主要因子。降水对大气自净能力正贡献,降水日数与大气自净能力指数正相关显著,2011年后降水日数尤其是偏强降水日数(中雨以上日数)增多是同期大气自净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此外,研究还表明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与AQI和PM2.5浓度在日和月尺度上都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说明大气自净能力强时,对应日、月的AQI和PM2.5浓度低,即环境空气质量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自净能力 混合层高度 通风量 降水 环境空气质量
下载PDF
大型平板在高雷诺数下喷气减阻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红波 何术龙 +3 位作者 高丽瑾 施小勇 张传鸿 薛庆雨 《中国造船》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共15页
针对船舶减阻,论文采用主动喷射气体减阻方式,在国内循环水槽中首次开展大型平板在高雷诺数条件下喷射气体沿流程方向阻力分布特性及其减阻持续距离的试验研究,考察喷射气体减阻的3个阶段:气泡减阻阶段(bubble drag reduction,BDR),过... 针对船舶减阻,论文采用主动喷射气体减阻方式,在国内循环水槽中首次开展大型平板在高雷诺数条件下喷射气体沿流程方向阻力分布特性及其减阻持续距离的试验研究,考察喷射气体减阻的3个阶段:气泡减阻阶段(bubble drag reduction,BDR),过渡阶段(transition),气层(膜)减阻阶段(air layer drag reduction,ALDR)。试验结果表明,气层(膜)减阻是非常有效及有应用前景的减阻方式。在形成有效气层时,较经济的气层名义厚度约为7~8 mm,在两侧设置50 mm气体逃逸挡板条件下,减阻持续距离可达9 m。根据试验测量结果,在较大气泡直径(毫米级)状态,浮力与升力(剪切力)的比值对气泡的运动扩散有较重要的影响。采用无量纲相似参数vg/u_τ~3可获取形成气层(ALDR)的临界气体流量曲线,为不同雷诺数下精确预报气体流量提供相似性分析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 气泡减阻(babble drag redaction BDR) 气层(膜)减阻(air layer dray redaction ALDR) 气层厚度
下载PDF
中国典型代表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36
12
作者 张莹 贾旭伟 +4 位作者 杨旭 王式功 程一帆 杨柳 肖丹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70-79,共10页
基于2000年6月至2013年8月中国120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逐日监测数据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中国典型代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其与污染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典型代表城市的AQI整体呈由北向南减小... 基于2000年6月至2013年8月中国120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逐日监测数据及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中国典型代表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其与污染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典型代表城市的AQI整体呈由北向南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北方城市API的季节分布呈"冬高夏低"型,且变幅明显大于南方城市。北方城市的逆温层厚度整体较南方城市高,且代表城市的逆温层厚度在年际尺度上均呈"U"型分布,并呈现"冬半年强夏半年弱"的特点。中国典型代表城市最大混合层厚度与逆温层厚度呈反位相关系,北方和南方地区高海拔城市最大混合层厚度较高,变幅大;南方地区低海拔城市则相反。污染气象参数与API关系密切。可见,北方城市冬季污染重,是由取暖引起的污染排放量增加和由污染气象参数反映的大气边界层扩散能力降低双重作用造成的,可以为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 空气质量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 气象参数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堤碎石层厚度的计算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斌祥 徐学祖 +2 位作者 赖远明 汪双杰 章金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通过变渗透率多孔介质流函数控制方程,分析了青藏公路碎石路堤冬季自然对流降温效应的发生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公路碎石路堤冬季自然对流降温效应从边坡区域最先开始形成,并随着冬季路面温度下降而逐渐向路堤中间区域发展。通过引入... 通过变渗透率多孔介质流函数控制方程,分析了青藏公路碎石路堤冬季自然对流降温效应的发生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公路碎石路堤冬季自然对流降温效应从边坡区域最先开始形成,并随着冬季路面温度下降而逐渐向路堤中间区域发展。通过引入自然对流指数,分析了自然对流降温效应随路堤碎石层填筑厚度的变化规律,其可分为恒零区、急增区和缓变区3个阶段,急增区的起点和终点对应于路堤碎石层填筑的最小厚度和最大厚度。最后,利用自然对流指数具体计算了不同粒径碎石层填筑的临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气冷路堤 自然对流 碎石层厚度 青藏公路
下载PDF
垃圾焚烧炉自动燃烧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1
14
作者 曾卫东 田爽 +1 位作者 袁亚辉 常威武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垃圾焚烧炉由于垃圾成分复杂及热值不稳定,导致其燃烧控制滞后时间长,焚烧炉燃烧系统多处需要手动控制运行。本文提出适合垃圾焚烧炉运行工况的自动燃烧控制(ACC)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蒸发量控制模块、垃圾料层控制模块、焚烧炉炉内温度... 垃圾焚烧炉由于垃圾成分复杂及热值不稳定,导致其燃烧控制滞后时间长,焚烧炉燃烧系统多处需要手动控制运行。本文提出适合垃圾焚烧炉运行工况的自动燃烧控制(ACC)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蒸发量控制模块、垃圾料层控制模块、焚烧炉炉内温度控制模块、炉渣热灼率控制模块、氧量控制模块,通过给料速度、炉排速度、燃烧用风量及垃圾层厚度计算等实现了垃圾焚烧炉的自动燃烧控制。将该ACC系统应用于某垃圾焚烧发电厂,实际运行结果表明,ACC系统能够实现垃圾焚烧炉稳定燃烧,环保参数无波动,生产指标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炉 自动燃烧控制 一次风 炉排 垃圾层厚度 控制模块
下载PDF
重庆市多年大气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3
15
作者 叶堤 王飞 陈德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根据2000—2005年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家标准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混合层厚度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2005年为例分析了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 根据2000—2005年逐日4个时次的常规气象资料,采用国家标准GB/T 3840—91中规定的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大气混合层厚度的频率分布、时间变化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2005年为例分析了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大气混合层厚度以0—800 m范围出现频率最高,多年平均值为428 m;混合层厚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明显。与1980—1990年相比,2000—2005年期间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总体上有所增加。混合层厚度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月平均混合层厚度和月平均API呈显著负相关(r=-0.72);分析表明,大气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混合层厚度 湍流 空气污染指数 变化特征 空气质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考虑残余强度修正的混凝土冻融损伤层及轴心受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关虓 牛荻涛 肖前慧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5-182,共8页
采用符合实际冻融环境的气冻气融试验方法,对混凝土受冻后损伤度的评估及轴心受压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超声波平测法确定混凝土冻融损伤层厚度,以损伤层作为混凝土冻融损伤度评价指标,并考虑损伤层内的残余强度,引入损伤层修正系数... 采用符合实际冻融环境的气冻气融试验方法,对混凝土受冻后损伤度的评估及轴心受压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超声波平测法确定混凝土冻融损伤层厚度,以损伤层作为混凝土冻融损伤度评价指标,并考虑损伤层内的残余强度,引入损伤层修正系数α,提高了损伤度评估的可靠性;讨论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冻融损伤层的混凝土轴心受压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引入修正系数α后,冻融损伤度的评估精确性显著提高;随着冻融次数增加,修正系数α逐渐减小,反映了损伤层内残余强度不断减小,实际损伤度逐渐增大的行为;峰值点后,混凝土抗压强度越大,试件总损伤度(冻融损伤与受荷损伤)的演化速率越快;所建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本文及其他文献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冻气融 残余强度 本构模型 损伤层厚度 损伤变量
下载PDF
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蓉 卢燕宇 +1 位作者 王胜 杨元建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556,共12页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 基于1961—2010年安徽省气象台站的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安徽省近50年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并结合合肥市空气质量逐日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大气稳定度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其次;近50年来,中性类稳定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不稳定类和稳定类呈显著上升;不稳定类和稳定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中性类不明显。年平均混合层厚度显著下降;春季混合层厚度在2000年左右发生转折,夏、秋、冬三季下降趋势显著;春、夏季混合层厚度高于秋、冬季,冬季最低,春季最高。安徽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以沿淮中部、大别山区南部和沿江中西部最大,淮北大部、大别山区北部和江南南部最小,各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下降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双峰型"分布,秋、冬季为低值时段,大气对污染物容纳能力较差,不利于扩散和清除,空气质量较差。总的来看,1961—2010年安徽省大气稳定度显著增加,混合层厚度较明显下降、风速快速减弱是全省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稳定度 混合层厚度 大气环境容量系数 空气质量指数 安徽省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桩基竖向承载力的预报模型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丽云 杨更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69-173,共5页
通过多年冻土区大气温度与地温关系,得出季节冻结期和季节融化期地面温度,进一步确定季节冻结及季节融化深度。综合地面温度得出多年冻土厚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将大气温度、地面温度、融冻层厚度及多年冻土厚度变化建立起与时间相关的... 通过多年冻土区大气温度与地温关系,得出季节冻结期和季节融化期地面温度,进一步确定季节冻结及季节融化深度。综合地面温度得出多年冻土厚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将大气温度、地面温度、融冻层厚度及多年冻土厚度变化建立起与时间相关的联系方程。考虑大气温度变化分析桩土相互作用并建立桩土相互作用模型。综合联系方程、桩土分析模型及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公式,建立了联系大气温度、地面温度、季节融冻深度、多年冻土层厚度变化与桩基承载力的关系预报模型,为预测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随着大气温度变化桩基的工作状况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温度 地温 季节融冻深度 多年冻土厚度 单桩竖向承载力
下载PDF
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各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丽英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 ,以服装微小气候为对象 ,讨论了服装材料、服装和皮肤之间的空气层厚度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服装开口度的影响 ,并对湿扩散系数这一物理量进行了新的诠释 ,得到了一些规律 。
关键词 服装穿着舒适性 服装微小气候 服装材料 空气层厚度 开口度 湿扩散系数
下载PDF
粘胶短纤维的热风干燥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军 李慧 简士钊 《合成纤维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2,共4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热风干燥实验装置研究了热风温度、纤维层厚度、热风速度、纤维层含水率等对粘胶短纤维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粘胶短纤维的热风干燥过程可依次分为4个阶段,即蒸发预热段、表面自由水分干燥段、纤维内部自由水分... 利用自行研制的热风干燥实验装置研究了热风温度、纤维层厚度、热风速度、纤维层含水率等对粘胶短纤维干燥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粘胶短纤维的热风干燥过程可依次分为4个阶段,即蒸发预热段、表面自由水分干燥段、纤维内部自由水分干燥段和纤维内部结合水分干燥段;热风温度对纤维第2阶段干燥速率的影响很大,100 ~ 140℃的含水率相差37.3%,对后面阶段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小,最佳热风温度为120℃;纤维层厚度对粘胶短纤维的第3阶段干燥速率略有影响,纤维层厚度以12 cm为宜;热风速度对短纤维干燥速率的影响很大,热风速度以2.0 m/s为宜,纤维层含水率对第2和第3阶段的干燥速率影响较大,应尽量减少纤维层的表面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胶短纤维 干燥性能 纤维层厚度 风速 含水率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