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assification of conditions for short-wall continuous mechanical mining in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 with thin bedrock 被引量:7
1
作者 LIU Yu-de ZHANG Dong-sheng +2 位作者 MA Li-qiang ZHAO Yong-feng WANG Hong-she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89-394,共6页
The room and pillar method is usually used to extract coal from shallowly buried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This results in a very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n a low degree of extraction. In recent years short-wall ... The room and pillar method is usually used to extract coal from shallowly buried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This results in a very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n a low degree of extraction. In recent years short-wall continuous mechanical mining has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many situations except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movement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above the 2-2 coal seam were deduced from in-situ experience, laboratory data, calculation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The thicknesses of the bedrock in the Shendong Coal Field where the coal is shallowly buried are classified into 5 types: <10 m, 10–15 m, 15–25 m, 25–35 m and >35 m, which was done using fuzzy clustering results. A series of reasonable, relative parameters in each category have been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One proposed way to perform short-wall continuous mechanical mining in shallowly buried coal seams is given. This is significant for coal mines with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wall continuous mining thin bedrock fuzzy clustering technical parameter
下载PDF
Practice and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l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seam with thin bedrock
2
作者 MA Li-qiang ZHANG Dong-sheng ZHAO Yong-fe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A set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protection and high e... A set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prote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for the mining field in west China. This classification was suitabl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 and was beneficial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3-Universal Distinct Element Code (3DEC) numerical software,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d zones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nd its predicting formula was achieved.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lithology and the weathering degree of the shallow coal seam the thickness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was determined as 10 m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body of loose water-bearing sand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weak, medium and strong. Based on these, the necessary bedrock thickness of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confi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ining height and water yield nature of the overlying loose water-bearing s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mining status, a set of new methods of adaptable conditions classification of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technology in the Iongwall coalface for shallow coal seams with thin bedrock was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bedrock shallow seam aquifer-protective mining fractured zone protective layer
下载PDF
Study on safe thickness of overlying thin bedrock in fully-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thick coal seam
3
作者 方新秋 黄汉富 何杰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4期507-511,共5页
To prevent support crush, the overlying strata safe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ti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the adop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 To prevent support crush, the overlying strata safe thickness and its influential elements were studied by the adop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first face in Sima coal m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ay contains large permissible bearing ability and has better arching force. After mining destruction, stable structure is formed in bedrock to ensure face safety. The clay thickness & bedrock thickness are the key influential elements to stable structure. The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about 40 m to ensure safe mining under loose surface soil condition. When surface soil contains mainly thick clay, it forms steady structur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in bedrock, so that it can reduce minimal thickness of bedrock and to ensure safe mining. When clay thickness is 4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20 m. When clay thickness is 30 m, minimal bedrock thickness is 30 m. Bearing pressure peak ranges from 5 to 15 m in the front face under thin bedrock condition. The bearing pressure distribution range is 15 m. Main roof break distance is small, and initial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not distinctive, while first periodic weighting of main roof is quite distin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mechanized mining with top coal caving thin bedrock CLAY safety thickness
下载PDF
厚冲积层薄基岩条件下采动井稳孔工艺与应用
4
作者 李延河 朱林 +3 位作者 吕闰生 王保玉 倪小明 常会珍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以平煤股份八矿煤层气采动井01井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窥视仪获取了不同层位的套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导致套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抗、让、防”稳孔工艺的井身结构和稳孔措施,并对同一井场的05井应用。结果表... 以平煤股份八矿煤层气采动井01井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窥视仪获取了不同层位的套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导致套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抗、让、防”稳孔工艺的井身结构和稳孔措施,并对同一井场的05井应用。结果表明,同产气周期下,基于稳孔工艺设计的采动井套管完整度高、变形小、产气量稳定。此稳孔工艺可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采动井井身结构设计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冲积层 薄基岩 煤层气采动井 套管变形 稳孔工艺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综放开采覆岩破坏与地裂缝发育规律
5
作者 郭文兵 葛志博 +3 位作者 胡玉杭 王宇 胡超群 丘宝汶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3-736,共14页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破坏及地表变形裂缝的研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和采动损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郑煤集团某矿12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覆岩受采动影响演化机制,给出了回采距离与覆岩发育... 开采引起的覆岩移动、破坏及地表变形裂缝的研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和采动损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郑煤集团某矿12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覆岩受采动影响演化机制,给出了回采距离与覆岩发育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覆岩充分破坏埋深与回采距离之间关系,分析了该地质情况下的地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厚松散层薄基岩覆岩破坏演化可分为开始、快速增加阶段、缓慢增加及稳定4个阶段;覆岩破坏高度与回采距离存在Logistic函数关系、与煤层厚度存在线性函数关系,该地质条件下覆岩充分破坏时,回采距离等于埋深;②覆岩裂隙演化中,基岩部分比松散层部分破坏程度剧烈;③地裂缝形态主要为拉伸裂缝与台阶裂缝,二者交互存在,工作面边缘裂缝整体随工作面回采呈现椭圆形—圆形—椭圆形动态变化;地裂缝发育超前工作面一段距离出现,动态超前裂缝距为84.07 m,动态超前裂缝角为7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破坏 裂隙演化 数值模拟 地裂缝 薄基岩
下载PDF
浅埋薄基岩顶板采动突水溃砂固流耦合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贵彬 王荣强 +3 位作者 马俊鹏 吕文茂 张文泉 王海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5-175,共11页
突水溃砂作为一种新型的矿井地质灾害,具有隐蔽、突发、难监测、破坏强等特点,因此,探究覆岩采动劣化特征及突水溃砂致灾机理对松散层水害防控具有指导意义。首先,通过相似材料配比与测试试验,研究了不同材料配比对材料强度、渗透特性... 突水溃砂作为一种新型的矿井地质灾害,具有隐蔽、突发、难监测、破坏强等特点,因此,探究覆岩采动劣化特征及突水溃砂致灾机理对松散层水害防控具有指导意义。首先,通过相似材料配比与测试试验,研究了不同材料配比对材料强度、渗透特性的影响机制,并研制出一种适宜于模拟松软岩层的新型固流耦合相似材料;然后,借助采动煤层顶板涌水溃砂灾害模拟系统,进行了浅埋薄基岩、中厚基岩的单一含水结构盖层以及薄基岩含隔双层结构盖层条件下开采的相似模拟试验,分析了不同地层结构的采动裂缝空间劣化-贯通及水砂起动、运移、涌溃灾变特征,揭示了浅埋薄基岩采动突水溃砂致灾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固流耦合相似材料兼具耐水、抗崩解、抗软化、低渗透、低强度、低塑性的特性,且渗透系数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呈负指数衰减,单轴抗压强度呈现二次多项式增长的特点;初次来压和第一次周期来压阶段是浅埋薄基岩采动覆岩劣化诱发突水溃砂的高发期,采动裂缝平面呈“OX”分布,随基岩与松散层底部黏土层的厚度增加,覆岩由拉剪破坏逐渐转变为拉张破坏,裂缝形态由“垂向直通形”转变为“倒楔形多层交错叠加组合”,裂缝开度减小,通畅度变差,可降低诱发突水溃砂风险几率与危害程度;通道开度(宽度)与砂体粒径的相对关系(简称“裂粒比”)以及通道通畅度是决定突水溃砂发生与否及致灾程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采动裂缝 地层结构 突水溃砂 相似材料 模拟试验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张佳明 程桦 张亮亮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 为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以淮南矿区某矿110801首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对不同开采速度、采高、采宽、松散层厚度和基岩层厚度条件下煤层开采地表沉降速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地表沉降速度变化规律及各影响参数对地表沉降速度的敏感性大小。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增大,但随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地表最大沉降速度随开采速度、采高、采宽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松散层厚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与基岩层厚度呈幂函数减小关系;各影响因素对地表最大沉降速度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采宽、基岩层厚度、松散层厚度、开采速度、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FLAC3D 地表沉降速度 敏感性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研究
8
作者 王文卫 芦晓伟 +1 位作者 丁坤朋 王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 以赵固一矿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分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研究、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及钻孔窥视方法对采后覆岩破坏高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下分层工作面采后,顶板垮落带发育高度为6.93~27.72 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22.17~71.73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下分层采高2.5 m、累计采高6 m时,最大垮采比为2.61,而累计采厚小于6 m、基岩厚度不小于30 m、黏土层厚度大于5 m时可认为黏土层厚度能够阻隔导水裂缝带向上发育;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得到累计采厚5.8 m处,垮落带15.26 m,垮采比为2.62,导水裂缝带55.59 m,裂采比为9.58。东一盘区下分层工作面后开采覆岩破坏高度的规律,可以为该矿下分层工作面时确定防水、防砂安全煤(岩)柱厚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松散层 薄基岩 垮落带 导水裂隙带 下分层
下载PDF
转龙湾矿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研究
9
作者 牛明 李庆国 +5 位作者 刘佳乐 钱德雨 汪金涛 曹永智 马凯田 吴劲豪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25-28,共4页
鄂尔多斯矿区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双巷掘进普遍采用19~30 m大煤柱护巷,煤炭资源损失严重。为确定转龙湾矿厚煤层23205工作面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通过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得出合理最小煤柱宽度为11.38~20.94 m;采用FLAC^(3D)数值... 鄂尔多斯矿区浅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双巷掘进普遍采用19~30 m大煤柱护巷,煤炭资源损失严重。为确定转龙湾矿厚煤层23205工作面双巷掘进巷间煤柱合理尺寸,通过极限平衡理论分析得出合理最小煤柱宽度为11.38~20.94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巷间煤柱宽度双巷掘进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演化规律。研究表明,转龙湾矿23205工作面巷间煤柱宽度最小合理尺寸为14 m左右,实际采用13.8 m巷间煤柱,实践表明巷道维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薄基岩 厚煤层 双巷掘进 巷间煤柱 采动影响
下载PDF
薄基岩区特厚煤层不同开采工艺下防砂安全煤岩柱留设研究
10
作者 武宇亮 闫增会 +1 位作者 谢春雷 朱术云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2期44-48,共5页
为了探究薄基岩区特厚煤层不同开采工艺下防砂安全煤岩柱留设尺寸,以鲍店煤矿五、六采区浅部为背景,在系统分析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已开采实例,认为研究区厚松散层下水体采动等级为Ⅱ,按防砂煤岩柱进行3煤层开采,顶板属中... 为了探究薄基岩区特厚煤层不同开采工艺下防砂安全煤岩柱留设尺寸,以鲍店煤矿五、六采区浅部为背景,在系统分析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已开采实例,认为研究区厚松散层下水体采动等级为Ⅱ,按防砂煤岩柱进行3煤层开采,顶板属中硬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六采区浅部4种不同基岩厚度所对应的开采工艺模型,分别采用相关具有针对性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各开采工艺下最大垮落带高度预计。最后分析给出了各开采工艺下保护层厚度取值,获得了不同开采工艺条件下防砂安全煤岩柱留设尺寸,发现只采顶分层所需覆岩高度最小,综放开采条件下最大。研究结果对鲍店煤矿五、六采区浅部不同基岩厚度下开采工艺选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特厚煤层 开采工艺 防砂安全煤岩柱 综合分析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巷道顶板离层控制技术研究
11
作者 马路 张明伟 +4 位作者 李雪 田壮才 苏振豪 边思丞 谢传国 《河南科技》 2024年第9期48-51,共4页
【目的】以中煤新集集团刘庄煤矿某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时巷道顶板离层控制技术。【方法】通过安装在巷道顶板的离层仪监测发现,巷道顶板发生离层,主要发生在7#(296 m)和8#(332 m)顶板离层仪位置,且7#位置在深... 【目的】以中煤新集集团刘庄煤矿某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厚松散层薄基岩煤层开采时巷道顶板离层控制技术。【方法】通过安装在巷道顶板的离层仪监测发现,巷道顶板发生离层,主要发生在7#(296 m)和8#(332 m)顶板离层仪位置,且7#位置在深层和浅层均有下沉,但8#位置只有深层下沉,且下沉量较大,说明顶板整体在深层位置下沉。【结果】第一次治理措施采用全断面喷浆和设置点柱,但治理效果不理想,顶板下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治理措施采用长锚索注浆加固,治理后离层量明显放缓,顶板离层得到控制,治理效果明显。【结论】采用长锚索注浆加固可有效控制顶板离层,研究结果为厚松散层薄基岩条件下巷道顶板离层控制施工提供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巷道 顶板离层 注浆
下载PDF
深埋薄基岩层不同采高下工作面矿压显现及片帮防治技术
12
作者 李俊峰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282-286,共5页
针对赵固二矿煤层埋深大、基岩薄、松散层厚以及顶板条件差等问题,以赵固二矿1105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11050工作面在不同回采高度条件下,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等。... 针对赵固二矿煤层埋深大、基岩薄、松散层厚以及顶板条件差等问题,以赵固二矿1105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11050工作面在不同回采高度条件下,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高条件下,煤壁前方均会产生应力集中,随着采高的增大,应力峰值点逐渐向煤壁深处转移,影响范围也随之逐渐增大;随着采高的增加,采煤工作面直接顶、基本顶塑性区范围逐渐增大。现场实测表明,增加开采高度,会导致煤壁片帮深度的增加,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煤壁片帮的措施。研究可为赵固二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薄基岩 煤壁片帮 塑性区 大采高
下载PDF
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开采论证与液压支架选型研究
13
作者 张现刚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2期85-89,共5页
为保障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本文结合郭屯煤矿三采区地质条件,从安全、技术、环境和经济方面对采煤工艺进行了四位一体化的分析论证,并对液压支架进行选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工作面液压支架设备配套的可行性。研究... 为保障深埋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本文结合郭屯煤矿三采区地质条件,从安全、技术、环境和经济方面对采煤工艺进行了四位一体化的分析论证,并对液压支架进行选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验证了工作面液压支架设备配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薄基岩厚煤层工作面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相较于放顶煤工艺具有良好的的经济效益;工作面选用基本液压支架为ZY13000/28/63D型支架能够满足工作面的正常回采要求。深埋薄基岩大采高综采面设备配套将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厚煤层 采煤工艺 支架选型
下载PDF
郭屯煤矿3303工作面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14
作者 杭猛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9期158-163,共6页
针对郭屯煤矿采动影响造成断层活化导通新近系含水层的问题,以33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导水断层留煤柱理论计算得出煤柱留设宽度为47.66 m,在此基础上使用FLAC3D模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留设40 m、50 m、60 m煤柱情况下防... 针对郭屯煤矿采动影响造成断层活化导通新近系含水层的问题,以33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导水断层留煤柱理论计算得出煤柱留设宽度为47.66 m,在此基础上使用FLAC3D模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留设40 m、50 m、60 m煤柱情况下防水煤柱应力及塑性变化,分析了向阳断层防水煤柱受采动影响的破坏机理,得出了断层下盘在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及塑性变化规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了留设50 m防水煤柱,使用导高观测仪实测工作面“两带”高度,断裂带最大高度发育至距离3煤层65.49 m处,小于工作面最薄基岩处,断层也未发生旋转下沉等大规模破坏现象。工作面回采完毕后,涌水量也未发生较大变化。实践证明,向阳断层防水煤柱留设的合理性,对同类型工作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工作面 防水煤柱
下载PDF
煤矿薄基岩区底砾层水害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邓重青 李永雷 高玉超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9期152-157,163,共7页
运河煤矿7308工作面邻近煤层露头区,为解决受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水害威胁问题,采用井上下联合钻探的方式对工作面附近区域含水层情况进行探查,查明开采区域附近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富水性及连通性。采用一孔多用的方式,通... 运河煤矿7308工作面邻近煤层露头区,为解决受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水害威胁问题,采用井上下联合钻探的方式对工作面附近区域含水层情况进行探查,查明开采区域附近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含水层富水性及连通性。采用一孔多用的方式,通过探查钻孔进行靶向注浆加固、封堵,有效封堵了相邻采空区第四系底砾-风氧化带水补给水源,加固了煤层顶板,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水害威胁,解决研究区内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安全问题,实现了减水开采,降低了矿井涌水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区 底砾-风氧化带水层 联合探查 注浆治理
下载PDF
厚表土薄基岩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 被引量:63
16
作者 方新秋 黄汉富 +1 位作者 金桃 柏建彪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2700-2706,共7页
厚表土薄基岩煤层采用综放开采后基本顶将难于形成稳定结构,发生滑落失稳导致工作面"压架",在对薄基岩定义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薄基岩煤层开采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 厚表土薄基岩煤层采用综放开采后基本顶将难于形成稳定结构,发生滑落失稳导致工作面"压架",在对薄基岩定义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薄基岩煤层开采上覆岩层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砌体梁"结构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基岩厚度和上覆表土层的力学性质及厚度,具有较大承载力的厚黏土层能与薄基岩组合形成稳定的结构,降低稳定结构所需最小基岩厚度。由此建立薄基岩工作面结构力学模型,并针对司马矿具体条件分析认为当表土为松散砂土,最小基岩厚度40m;当黏土厚度40m,最小基岩厚度20m;黏土厚度30m,最小基岩厚度30m。据此提出首采面可安全开采,在现场工业性试验中得到成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薄基岩 基岩结构 黏土 综采放顶煤
下载PDF
厚表土层薄基岩条件下村庄压煤条带开采试验 被引量:19
17
作者 朱卫兵 许家林 +1 位作者 李兴尚 王志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8-742,共5页
为了确定临涣煤矿厚表土层薄基岩下合理的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厚表土层薄基岩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特征.结果表明:当临涣煤矿四采区的薄基岩厚度小于条带采宽所引起的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时,地表沉陷将急剧... 为了确定临涣煤矿厚表土层薄基岩下合理的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厚表土层薄基岩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特征.结果表明:当临涣煤矿四采区的薄基岩厚度小于条带采宽所引起的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时,地表沉陷将急剧增加;并得出了四采区条带采宽与垂直应力增高区域高度的线性增加关系.鉴于此优化了临涣煤矿村庄压煤条带开采方案,经过两个条带工作面的成功试采,已安全采出煤炭约11万t,地面移动变形最大值均小于建筑物Ⅰ级损坏临界值,建筑物未采取任何加固措施保护完好,留设煤柱能够保持长期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表土层 薄基岩 条带开采 地表沉陷
下载PDF
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侯俊领 谢广祥 +4 位作者 唐永志 李俊斌 黄新 张继兵 汪敏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13-2118,共6页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 采用相似条件采场类比、现场实测和数值分析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围岩三维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厚冲积层薄基岩采场矿压显现与基采比密切相关,随着基采比增大,采场矿压趋于缓和。按基采比大小可将采场划分为"有板有壳"、"有板无壳"和"无板无壳"3种类型。"有板有壳"类型采场,应力壳为采场第1掩体,其下位的断裂带板(梁)结构为第2掩体,采场矿压显现缓和;"有板无壳"类型采场,断裂带板(梁)结构为采场惟一掩体,其上位无"应力壳"承载,板(梁)结构失稳后采场矿压显现剧烈;"无板无壳"类型采场,无板(梁)结构和"应力壳"的掩护,冲积层荷载直接传递在液压支架上,该类采场易发生压架事故。"无板无壳"类型采场的覆岩结构沿竖向划分为两带,即"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并对形成3种类型采场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冲积层 薄基岩 基采比 应力 破坏
下载PDF
薄基岩采动裂缝水砂流运移过程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伟峰 隋旺华 +1 位作者 吉育兵 赵国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146,共6页
在分析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开采水砂突涌工程地质模式的基础上,设计自制了水砂混合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试验以0.05 MPa和0.10 MPa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水砂混合物成分、不同通道裂缝宽度为例,揭示了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 在分析厚松散层薄基岩下开采水砂突涌工程地质模式的基础上,设计自制了水砂混合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试验以0.05 MPa和0.10 MPa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水砂混合物成分、不同通道裂缝宽度为例,揭示了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通过设置的模型试验,定量化地研究水砂混合物运移及涌出的多种地质信息,获得不同模型试验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中不同位置监测的水压力变化曲线,同时分析裂缝通道水砂流速度与通道宽度的关系,观测水砂流通道溢出口出砂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裂缝通道 水砂流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厚松散层薄基岩采动诱发水砂流运移特征试验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杨伟峰 吉育兵 +1 位作者 赵国荣 沈丁一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6-692,共7页
利用自制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试验,模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研究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 利用自制的水砂流运移及突涌模型进行试验,模拟了采动覆岩体裂缝通道中水砂流的运移与突出过程,研究了煤层开采水砂混合流运移特性。根据煤层采动引起覆岩破坏形成的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通道情况,将水砂混合流运移通道侧壁面分为平直光滑无充填的、粗糙起伏无充填的及有充填软弱泥质物质的3类,并针对这几种形态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以0.05 MPa和0.1 MPa水压力条件下的不同通道裂缝宽度、不同倾角、不同通道侧壁形态为例,揭示了孔隙水压力在裂缝通道中不同位置的变化特征。突水涌砂在采空区是瞬间发生的,在裂缝通道内,根据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将水砂混合流运移过程分为相互关联的3个阶段:上升阶段、稳定阶段及突出阶段;总结了水砂混合流突出阶段的水压力变化曲线的特征,划分出了3种水砂突出类型:直泻式突出型、跳跃式突出型和缓坡式突出型。由此,探索了水砂混合流运移特征及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基岩 厚松散层 水砂流 运移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