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Novel BEST1 Variations in Autosomal Recessive Bestrophinopathy Using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1
作者 Jia-xun LI Ling-rui MENG +6 位作者 Bao-ke HOU Xiao-lu HAO Da-jiang WANG Ling-hui QU Zhao-hui LI Lei ZHANG Xin JIN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24年第2期419-425,共7页
Objective:Autosomal recessive bestrophinopathy(ARB),a 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is characterized by central visual loss,yellowish multifocal diffuse subretinal deposits,and a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light peak on ... Objective:Autosomal recessive bestrophinopathy(ARB),a ret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is characterized by central visual loss,yellowish multifocal diffuse subretinal deposits,and a dramatic decrease in the light peak on electrooculogram.The potential pathogenic mechanism involves mutations in the BEST1 gene,which encodes Ca2+-activated Cl−channels in 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resulting in degeneration of RPE and photoreceptor.In this study,the complet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Chinese ARB families were summarized.Methods:Pacific Biosciences(PacBio)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probands to screen for disease-causing gene mutations,and Sanger sequencing was applied to validate variants in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Results:Two novel mutations,c.202T>C(chr11:61722628,p.Y68H)and c.867+97G>A,in the BEST1 gene were identified in the two Chinese ARB families.The novel missense mutation BEST1 c.202T>C(p.Y68H)resulted in the substitution of tyrosine with histidine in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transmembrane domain 2 of bestrophin-1.Another novel variant,BEST1 c.867+97G>A(chr11:61725867),located in intron 7,might be considered a regulatory variant that changes allele-specific binding affinity based on motifs of important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Conclusion:Our findings represent the first use of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TGS)to identify novel BEST1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RB,indicating that TGS can be a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tool for identifying mutations in specific genes.The novel variants identified further broaden the mutation spectrum of BEST1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somal recessive bestrophinopathy BEST1 gene 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MUTATION
下载PDF
Recent progress in third-generation low alloy steels developed under M^3 microstructure control 被引量:6
2
作者 Zhen-jia Xie Cheng-jia Shang +3 位作者 Xue-lin Wang Xue-min Wang Gang Han Raja-devesh-kumar Mis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two generations of low alloy steels(ferrite/pearlite followed by bainite/martensit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The third-generation of low alloy stee...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two generations of low alloy steels(ferrite/pearlite followed by bainite/martensit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The third-generation of low alloy steels is expected to achieve high strength and improved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while satisfying the new demands for weight reduction, greenness, and safety.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generation low alloy steels with an M^3 microstructure, namely, microstructures with multi-phase, meta-stable austenite, and multi-scale precipitates. The review summarizes the alloy designs and processing routes of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lloys.The stabiliza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in low alloy steels is especially emphasized. Multi-scale nano-precipitates, including carbides of microalloying elements and Cu-rich precipitates obtained in third-generation low alloy steels, are then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third-generation alloys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the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to future applications ar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rd-generation low alloy steels multi-phase microstructure meta-stable retained austenite multi-scale precipitates
下载PD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 被引量:8
3
作者 Chancan Liao Wei Yan +3 位作者 Zhufeng Chen Gang Xie Xing Wang Deng Xiaoyan Ta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693-701,共9页
The breeding and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hybrid rice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food supply worldwide.Currently,hybrid seed production uses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CMS)lines or photoperiod/thermo-sensitive ge... The breeding and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hybrid rice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food supply worldwide.Currently,hybrid seed production uses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CMS)lines or photoperiod/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PTGMS)lines as female parent.Despite huge successes,both systems have intrinsic problems.CMS systems are mainly restricted by the narrow restorer resources that make it difficult to breed superior hybrids,while PTGMS systems are limited by conditional sterility of the male sterile lines that makes the propagation of both PTGMS seeds and hybrid seeds vulnerable to unpredictable climate changes.Recessive nuclear male sterile(NMS)lines in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are ideal for hybrid rice breeding and production,but the lack of effective ways to propagate the pure NMS lines in a large scale renders it impossible to use them for hybrid rice p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th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enables efficient propagation of the pure NMS lines in commercial sca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th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and further innovations.This new technology breaks the limitations of CMS and PTGMS systems and will bring a big leap forward in hybrid rice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ice Nuclear male sterile line Th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technology Pollen inactivation Seed sorting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sediment sudden deposi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hird-generation numerical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wave
4
作者 BAI Yuchuan ZHANG Yinqi ZHANG B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2-149,共8页
The existing numerical models for nearshore wave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third-generation numerical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wave, which makes use of the most advanced productions of wave research and has been... The existing numerical models for nearshore wave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third-generation numerical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wave, which makes use of the most advanced productions of wave research and has been adapted well to be used in the environment of seacoast, lake and estuary area, is particularly discussed. The applied model realizes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wind directions. To integrate the model into the coastal area sediment, sudden deposition mechanism, the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silt content and the change of sediment sudden deposition thickness over time in the nearshore area are simulated. The academic productions can give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applications of sediment sudden deposition mechanism for stormy waves in the coastal area. And the advancing directions of sediment sudden deposition model are pros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ssinesq equation mild-slope equation third-generation numerical model for shallow water wave sedimentsudden deposition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朱龙川 吴蔚 +3 位作者 甘达凯 张伟 徐意珍 熊墨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1,共6页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CASBP)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新入院的肝硬化伴CASBP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优化治疗组(n=25)与传统治疗组(n=2...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3^(rd)GC)治疗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CASBP)效果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新入院的肝硬化伴CASBP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优化治疗组(n=25)与传统治疗组(n=25),前者基于效果预测模型采用头孢他啶或亚胺培南初治,后者均采用头孢他啶初治,此后依据初治效果调整抗生素,比较两组的初治有效率、第5天治愈率及30天病死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研究。优化治疗组初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88.0%vs 60.0%,χ^(2)=5.094,P=0.024),两组第5天治愈率相当(80.0%vs 56.6%,χ^(2)=3.309,P=0.069)。均使用头孢他定初治的患者中,优化治疗组初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88.9%vs 60.0%,χ^(2)=4.341,P=0.037),两组第5天治愈率相当(83.3%vs 56.0%,χ^(2)=2.425,P=0.119)。两组患者的30天病死率分别为8.0%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4,P=0.415)。所有入组患者初治有效与第5天治愈关联明显(OR=9.643,95%CI:2.292~40.564),第5天治愈与患者30天死亡关联明显(OR=0.138,95%CI:0.023~0.813)。结论该疗效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筛选3rdGC治疗的优势患者,提高3rdGC经验性治疗CASBP的初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腹膜炎 社区获得性感染 头孢菌素类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与溶血性贫血的关系
6
作者 陈琦 陈旋 +1 位作者 游览 朱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与溶血性贫血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的996例患者(选择做血型检测及准备输血)的血液标本,使用抗球蛋白卡式法检测药物致敏的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情况,统计临床DAT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与溶血性贫血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的996例患者(选择做血型检测及准备输血)的血液标本,使用抗球蛋白卡式法检测药物致敏的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情况,统计临床DAT检测结果及患者在临床中的科室分布。采用抗球蛋白卡式法对DAT阳性血液标本进行抗体分型,DAT阳性强度分布及分类、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了解DAT阳性使用抗生素种类。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溶血性贫血,分析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与溶血性贫血的关系。【结果】DAT阳性检出率为7.83%(78/996),其中内科患者DAT阳性率高于外科(P<0.05)。78例DAT阳性患者血液标本在抗球蛋白卡中的反应强度为1+、2+、3+、4+的占比分别为28.21%、24.36%、25.64%、21.79%,反应强度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T阳性分类中抗IgG、抗C3d、抗IgG+C3d占比分别为39.74%、33.33%、26.92%,DAT阳性分类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DAT阳性患者血液标本中,共检测出4种抗生素致敏红细胞9例,其中头孢克洛致敏红细胞占比均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P<0.05),其余抗生素种类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T阳性患者血液标本中,使用抗生素患者临床溶血性贫血发生率高于未使用抗生素者(P<0.05),使用抗生素致敏红细胞者溶血性贫血发生率高于抗生素未致敏者(P<0.05)。使用抗生素未致敏患者溶血性贫血发生率与未使用抗生素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类抗生素致敏红细胞检测与溶血性贫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副作用 贫血 溶血性 数据相关性
下载PDF
我国医务人员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知信行的调查研究
7
作者 刘佳明 褚燕琦 张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21-631,共11页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皮试相关医疗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知信行问卷对我国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微信向全国医疗机构发放问卷二维码,被调... 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规范皮试相关医疗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知信行问卷对我国医务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微信向全国医疗机构发放问卷二维码,被调查者采用匿名方式自愿参加。统计不同文化程度,工作岗位、职称医务人员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30个省份205家医疗机构的873名医务人员参与调查。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知识(总分16分)、态度(总分20分)、行为(总分20分)得分分别为10(8,12)分,13(12,15)分和12(9,15)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和职称与知识、态度得分相关(P<0.05)。研究生比专科医务人员知识掌握情况好、态度积极;药师比医生、护士知识掌握情况好、态度积极;中级、高级比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知识掌握情况好、态度积极。知识水平与态度正相关(P<0.05)。性别、工作岗位和职称与行为得分相关(P<0.05)。女性比男性医务人员行为消极,护士比药师行为积极;高级比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行为积极。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正相关(P<0.05),态度在知识对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结论我国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知信行有待加强,应结合不同岗位、职称等方面的知信行差异,对医务人员开展培训,以提升知识水平、树立积极态度、规范皮试相关医疗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头孢菌素 皮肤过敏试验 知信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皮肤试验预测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罗俊 刘国萍 +2 位作者 黄舒文 覃福礼 韦坤璇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头孢菌素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为母核,通过连接不同侧链而形成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不断迭代研发,头孢菌素在抗菌谱、抗菌作用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不断优化。然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头孢菌... 头孢菌素是以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为母核,通过连接不同侧链而形成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通过不断迭代研发,头孢菌素在抗菌谱、抗菌作用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得到不断优化。然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头孢菌素仍会出现过敏反应等药物不良反应,国内一直以来都是通过皮肤试验进行预测,但相关研究对皮肤试验的预测和应用价值是存在质疑的。为此,笔者从β-内酰胺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皮肤试验的经济学价值、国内外头孢菌素的皮肤试验开展现状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评估皮肤试验对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预测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试验 头孢菌素 过敏反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9
作者 蒋伟峰 刘雨露 王战胜 《广州医药》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联合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期间于我院新生儿科接受相关治疗的10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依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患儿分为...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联合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21年2月—2022年11月期间于我院新生儿科接受相关治疗的10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依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n=50)及参照组(n=50)。给予参照组常规新生儿肺炎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的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因子水平、肠道菌落情况、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因子水平、肠道内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以及乳酸杆菌水平均有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的PCT、CRP、WBC、肠球菌、双歧杆菌以及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参照组,而研究组的肠杆菌数量高于参照组;同时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94.00%)与参照组的临床有效率(8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研究组腹泻的发生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进行治疗时采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单纯治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头孢他啶)的临床疗效相当,联合用药虽能更为显著地减少患儿机体的细菌数量,改善血清因子水平,但更易发生腹泻的并发症,且为了减少耐药性,应适当采用单独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 新生儿肺炎 肠道菌群
下载PDF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最佳证据总结
10
作者 杨林青 杨荔 +2 位作者 骆艳妮 蔡艳 姚聪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相关证据进行最佳总结。方法 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皮肤试验”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PubMed、SpringerLink、Wiley InterScience和web of ... 目的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相关证据进行最佳总结。方法 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皮肤试验”为主题词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lsevier、PubMed、SpringerLink、Wiley InterScience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并对国际指南网、美国国家指南网、英国国家指南中心网、欧洲指南网、澳大利亚临床指南网和新西兰指南网等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31日。结果 共纳入证据8篇,其中7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适应证、操作基本原则和结果判读、过敏史的甄别与过敏反应的救治4个方面的证据。结论 医护人员应该按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临床实践,有助于提升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的认知和操作规范,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 头孢菌素 皮肤试验 最佳证据
下载PDF
3种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头孢菌素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研究
11
作者 刘璐 宋沧桑 +5 位作者 李兴德 邓雨琴 毛盼盼 张函舒 董艳珍 程瑶瑶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5-830,共6页
目的比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注射用头孢他啶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市19家医疗机构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使用过3种集采或非集采注射用... 目的比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简称“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注射用头孢他啶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市19家医疗机构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使用过3种集采或非集采注射用头孢菌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住院患者的病例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组间基线差异后,分别比较3种集采与非集采注射用头孢菌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结果平衡组间基线差异后,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集采组与非集采组各394例,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集采组与非集采组各472例,注射用头孢他啶集采组504例、非集采组590例。有效性方面,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和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集采组与非集采组的临床有效率、72 h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头孢他啶集采组C反应蛋白恢复至正常参考范围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集采组(46.9%vs.27.9%,P<0.05),但其余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3种注射用头孢菌素集采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非集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用头孢唑林钠集采组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集采组(20.7%vs.7.1%,P<0.05),注射用头孢他啶集采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集采组(5.3%vs.1.9%,P<0.05)。此外,3种注射用头孢菌素其余实验室相关指标异常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集采注射用头孢菌素的有效性不劣于非集采品种,安全性与非集采品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注射用头孢他啶 药品集中采购 头孢菌素
下载PDF
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对玉米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的影响
12
作者 刘婉琴 易鸳鸯 +3 位作者 彭小武 谢芳 顾美英 张志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3-1010,共8页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玉米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菌渣有机肥(CK)、施用菌渣有机肥500 kg/667m^(2)(B_(1))、1000 kg/667m...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后对玉米农田土壤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的影响,为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施用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菌渣有机肥(CK)、施用菌渣有机肥500 kg/667m^(2)(B_(1))、1000 kg/667m^(2)(B_(2))3个处理,分别采用可培养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分析各处理下玉米农田中耐药菌及相关抗性基因丰度变化。【结果】施用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结果期土壤中细菌总数及苗期时头孢拉定耐药菌菌数。获得了主要抗生素耐药菌株41株,其中,头孢拉定耐药菌8株,分属于6个属。【结论】施用头孢菌素菌渣有机肥能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土壤中各ARGs基因的相对丰度,但在结果期各处理间β-内酰胺类ARGs基因bla TEM相对丰度无显著影响,并对其它耐药基因无明显规律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菌渣 玉米土壤 耐药菌 ARGs Q-PCR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特征分析
13
作者 王亚平 麦吾丽旦·居来提 +3 位作者 张中文 李玉珍 徐令清 温伟洪 《现代医院》 2024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究本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o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耐药机制及特征。方法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最低抑菌浓... 目的探究本院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o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耐药机制及特征。方法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鉴定药敏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失活法(modified carbapenem inactivation method,mCIM)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筛查阳性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检测及ST分型。结果①收集22株临床分离CRPA,其中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2.7%),然后依次为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27.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9.09%),头孢吡肟(63.6%),头孢他啶和氨曲南(77.27%),环丙沙星(86.36%),左氧氟沙星(95.45%)。②22株CRPA表型检测结果显示产碳青霉烯酶共5株(22.7%)。③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有4株ST549型CRPA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IMP-45及丝氨酸β-内酰胺酶OXA-1,OXA-50,1株为ST245型CRPA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即5株CRPA菌株均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结论产碳青霉烯酶不是本院CRPA对碳青霉烯耐药主要机制,CRPA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率低且其耐药机制主要是产金属β-内酰胺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酶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耐药特征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细菌类重点病原体目录》
14
作者 翟若南(译) 吴安华(审校)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2-783,共2页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19年约有495万相关死亡病例,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死亡人数比例。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错误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造成。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4年5月17日发布了其...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19年约有495万相关死亡病例,高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死亡人数比例。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错误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造成。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4年5月17日发布了其更新的《2024年细菌类重点病原体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耐药性 细菌类重点病原体 关键优先级 高度优先级 中度优先级 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肠杆菌目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下载PDF
哌拉西林及头孢类药物在肺部感染新生儿中的疗效及对肠道益生菌菌落平衡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王先言 陈晓敏 张东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新生儿使用头孢类药物与哌拉西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86例新生儿肺部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格法将患儿分为I组(28例)、II组(28例)和III组(30例)。I组使用哌拉...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新生儿使用头孢类药物与哌拉西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86例新生儿肺部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表格法将患儿分为I组(28例)、II组(28例)和III组(30例)。I组使用哌拉西林治疗,II组使用头孢类药物治疗,III组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另纳入3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疗效、不良反应、益生菌菌群平衡情况。结果:III组治愈率最高为96.67%、其次I组治愈率为92.86%、II组治愈率为89.29%,但三组数据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I组、II组(P<0.05)。I组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III组的26.67%(χ^(2)=6.563,P<0.05);I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III组的26.67%(χ^(2)=4.262,P<0.05);I组不良反与II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以对照组健康新生儿作为参照,对照组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肠道菌群数均明显高于I组、II组、III组(P<0.05)。而I组与II组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肠道菌群数均明显高于III组(P<0.05),I组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肠道菌群数均明显高于II组(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新生儿治疗中,联合哌拉西林、头孢类药物疗效与单一用药类似,但联合用药会增加肠道不良反应情况,且对肠道益生菌菌落平衡破坏较为严重;而单一用药以哌拉西林对肠道益生菌菌落数平衡影响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益生菌菌落平衡 头孢类药物 哌拉西林 肺部感染 新生儿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头孢类药物引起静脉炎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李敏 唐志红 +1 位作者 孟雪莲 蒋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22-82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头孢类药物引起静脉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45例输注头孢类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静脉炎分为研究组(n=27)和对照组(n=31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头孢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头孢类药物... 目的:探讨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头孢类药物引起静脉炎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45例输注头孢类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静脉炎分为研究组(n=27)和对照组(n=31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头孢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头孢类药物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中,患者静脉炎1级4例,2级16例,3级7例,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转归有效,无严重后遗症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用药时间、滴注速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合并药物过敏史、用药时间≥7 d是头孢类药物引起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药物过敏史、头孢类药物用药时间≥7 d可能会增加患者静脉炎发生风险;因此,临床应用头孢类药物时,应重点关注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及用药时间过长的患者,规范使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类药物 静脉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
下载PDF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17
作者 徐丽亚 许猛 +2 位作者 田启平 谢尚祺 陈晶晶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52,共5页
针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成分复杂、COD浓度高、含盐量高、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脱气塔+微电解+芬顿+混凝沉淀+蒸发+水解酸化+厌氧+缺氧+接触氧化+MBR+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针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成分复杂、COD浓度高、含盐量高、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脱气塔+微电解+芬顿+混凝沉淀+蒸发+水解酸化+厌氧+缺氧+接触氧化+MBR+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进行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NH_(3)-N、TP、盐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9%、94%、99%、99%,该组合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满足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药废水 脱气塔 微电解 芬顿 蒸发
下载PDF
儿童专科医院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试验管理实践效果分析
18
作者 刘畅 刘书亚 +2 位作者 莫晓媚 申红霞 闫美兴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病儿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试验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和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试(仅保留说明书要求的头孢噻肟、头孢美唑皮试)前后... 目的探讨儿童专科医院病儿开展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试验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和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规皮试(仅保留说明书要求的头孢噻肟、头孢美唑皮试)前后,儿童病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数据、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病人次均药品费用等指标变化情况,并对儿童病人皮试成本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皮试人次明显下降;保留常规皮试的头孢美唑、头孢噻肟消耗量降幅为6.58%、4.73%,取消常规皮试的药物中头孢曲松消耗量增幅最高为8.30%;各类头孢菌素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率均有提高(P<0.05);取消头孢菌素皮试前后,头孢噻肟、头孢美唑与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间ADR发生率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儿童皮试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27 DDDs下降至0.55 DDDs;门急诊、住院病儿次均皮试药品费用平均下降1.00元、10.41元;头孢菌素皮试总成本下降80.87%。结论取消儿童病人常规头孢菌素皮肤试验后,有利于降低病人用药负担,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有效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 皮肤试验 儿童 不良反应 次均药费
下载PDF
基于药品说明书的32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交叉过敏警示标志的调查与分析
19
作者 朱意妹 吴光铭 +1 位作者 李淼 黎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收集在我国上市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探索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方网站获取已上市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目录,利用MCDEX软件(网络版)、用药助手软件(手机版)以及药智数据... 目的:收集在我国上市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品说明书,探索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方网站获取已上市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目录,利用MCDEX软件(网络版)、用药助手软件(手机版)以及药智数据等数据库收集目标药物的药品说明书,对其中涉及皮肤过敏试验要求、交叉过敏警示标志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符合纳排标准的32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涉及267个品规,共计3579份药品说明书;311份药品说明书强调在使用前要求或建议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每份药品说明书均有交叉过敏警示标志,但描述各不相同;绝大多数药品说明书的禁忌项将头孢过敏史列为禁用情形,少数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了青霉素过敏为禁用的条件。结论:目前我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品说明书对皮肤过敏试验的标注仍存在分歧;药品说明书中禁忌项的描述对于交叉过敏过度夸大,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再接受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 皮肤过敏试验 交叉过敏 药品说明书 青霉素
下载PDF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急救处理分析
20
作者 魏娜 石伟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4年第5期551-553,共3页
目的分析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本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170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 目的分析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本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170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高危因素,不良反应药物类型。结果70例观察组患者中,不良反应以皮肤系统为主(44.29%),其次为消化系统(30.00%)、血液系统(20.00%)、泌尿系统(4.28%)、肝胆系统(1.43%)。不良反应的患者饮酒史比例均明显高于没有不良反应组(P<0.05)。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主要为头孢曲松(24.29%)、头孢呋辛钠(18.57%)、头孢哌酮钠(15.71%)、头孢西丁钠(15.71%)、头孢美唑钠(10.00%)、头孢唑肟(10.00%)、头孢米诺钠(4.29%)和盐酸头孢吡肟(1.43%)。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系统为主,在临床中,需对有饮酒史、过敏体质、联合用药及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尽量减少头孢曲松和头孢呋辛钠的使用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