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球形二氧化硅吸附重金属Cr(Ⅵ)离子实验研究
1
作者 陈蓉 牛延慧 王国松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13期25-29,39,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球形二氧化硅,并利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对制备得到的球形二氧化硅进行了氨基改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等技术手段对氨基改性球形二氧化硅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初始浓... 采用水热法制备球形二氧化硅,并利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对制备得到的球形二氧化硅进行了氨基改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镜(TEM)等技术手段对氨基改性球形二氧化硅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铬离子(Ⅵ)吸附量的影响,获得系统吸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氨基改性球形二氧化硅比未改性二氧化硅具有更优异的铬离子(Ⅵ)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二氧化硅 氨基改性 铬()离子 吸附
下载PDF
电去离子法(EDI)处理含Cr(Ⅵ)废水
2
作者 邓恩鹏 王译旋 +2 位作者 田鹏 苗雨欣 康艳红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采用电去离子法(EDI)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时间和Cu2+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透过率逐渐增大,Cr(Ⅵ)去除率逐渐升高;随着电压的增加... 采用电去离子法(EDI)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考察了电压、pH、电解时间和Cu2+等因素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透过率逐渐增大,Cr(Ⅵ)去除率逐渐升高;随着电压的增加,阴离子交换膜对Cr(Ⅵ)的吸附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 V时,达到最大,为22.0%;pH为1.0~9.0时,对Cr(Ⅵ)去除率和阴离子交换膜性能的影响不大;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109.5 mg/L、电压20 V、pH 6.0~7.0、电解时间60 min的条件下,Cr(Ⅵ)去除率可达94.4%;Cu^(2+)(初始质量浓度100.3 mg/L)的存在使Cr(Ⅵ)去除率降低至80.2%,降低了14.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膜 Cr() 去除率 透过率 吸附率
下载PDF
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其对微量Cr(Ⅵ)的检测
3
作者 李鹏程 陈婧 +6 位作者 董佳艺 陈语欣 季玉杰 俞若寒 王慕华 孙晓丽 翁倩云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以乙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化学氧化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了一种黄色的荧光碳点(Y-CDs)。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Y-CDs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CDs平均粒径约为6 nm,荧光... 以乙醛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化学氧化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了一种黄色的荧光碳点(Y-CDs)。通过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对Y-CDs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Y-CDs平均粒径约为6 nm,荧光量子产率为16.3%,最佳激发波长为36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513 nm。实验发现:Cr(Ⅵ)对Y-CDs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果,这主要是荧光内滤效应及荧光共振能转移所导致的。基于此机理建立对微量Cr(Ⅵ)的检测方法。当Cr(Ⅵ)浓度在0~240μmol/L范围内时,Y-CDs荧光强度与Cr(Ⅵ)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03),检出限(LOD)为1.67μmol/L。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微量Cr(Ⅵ)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7.05%~104.0%(RSD≤4.38%,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光谱 离子检测 Cr() 荧光猝灭
下载PDF
煤基碳量子点制备及对环境水中Cr(Ⅵ)的测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闫立东 胡朝帅 +2 位作者 程俊霞 朱亚明 赵雪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5-2276,共12页
以海拉尔褐煤热解萃取物为碳源,HNO3为氮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氮掺杂煤基碳量子点(N‐CQDs),将N‐CQDs作为荧光探针,通过荧光猝灭法可选择性识别环境水中的Cr(Ⅵ)。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 以海拉尔褐煤热解萃取物为碳源,HNO3为氮源,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氮掺杂煤基碳量子点(N‐CQDs),将N‐CQDs作为荧光探针,通过荧光猝灭法可选择性识别环境水中的Cr(Ⅵ)。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N‐CQDs的形貌、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N‐CQDs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为2.01 nm,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环氧基和硝基等含氧、含氮官能团。N‐CQD的量子产率(QY)为1.36%,在340 nm激发光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556 nm),且发射波长不依赖于激发波长(280~440 nm)。N‐CQDs的pH值在4~11之间、低氯化钠浓度及长时间存放情况下,仍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稳定性。分析多种阴离子对其荧光强度的猝灭影响,当Cr(Ⅵ)在0~200μmol/L时,N‐CQD荧光强度(F0/F)与Cr(Ⅵ)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56μmol/L,实际水样的检测结果与ICP‐OES检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CR(VI) 离子检测
下载PDF
离子印迹壳聚糖/碳纳米管复合膜对U(Ⅵ)的选择性吸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喻海兰 周利民 +3 位作者 唐晓欢 孙国权 刘峙嵘 王一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3,共11页
铀矿开采及铀分离纯化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可能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利用吸附法分离含铀废水中的U(Ⅵ)既可有效回收铀资源,又能减轻环境污染。为达到高效分离含铀废水中U(Ⅵ)的目的,本文结合离子印迹及化学交联法制备了离子印迹壳... 铀矿开采及铀分离纯化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可能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利用吸附法分离含铀废水中的U(Ⅵ)既可有效回收铀资源,又能减轻环境污染。为达到高效分离含铀废水中U(Ⅵ)的目的,本文结合离子印迹及化学交联法制备了离子印迹壳聚糖(CS)/碳纳米管(CNT)(ICC)复合膜,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ICC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性能,并采用SEM、XRD、FTIR及XPS对吸附前后的ICC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ICC具有多孔结构以及较丰富的功能基团(氨基、羧基),且CNT在壳聚糖基质中均匀分散。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原料配比所制备的ICC中,以CS与CNT质量比为1∶0.3的ICC-2对U(Ⅵ)吸附性能最佳,是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孔结构以及经离子印迹产生的大量与铀酰离子匹配的空腔;ICC吸附U(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在pH=5.0、298 K时,最大吸附容量达215.83 mg/g;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以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ICC-2能选择性去除水溶液中的U(Ⅵ),且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吸附U(Ⅵ)的ICC-2利用0.2 mol/L HNO_(3)脱附再生,脱附率达95.2%,且经多次吸附-脱附循环后仍维持较高的吸附容量,表明ICC-2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ICC-2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高、吸附速率快、选择性好的优点,可望用于处理放射性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碳纳米管 离子印迹 铀吸附
下载PDF
Separation Behavior of U(VI) and Th(IV) on a Mixed Ion Exchange Column Using 2,6-Pyridine Dicarboxylic Acid as a Complexing Ag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race Level Thorium in Uranium Matrix Employing High Performance Ion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2
6
作者 Vaibhavi V. Raut S. P. Roy +2 位作者 M. K. Das S. Jeyakumar K. L. Ramakum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alytical Mass Spectrometry and Chromatography》 2013年第1期61-71,共11页
Retention behavior of U(VI) and Th(IV) as their 2, 6-pyridine dicarboxylic acid (PDCA) complexes on reversed phase and ion exchange (cation, anion and mixed ion exchange) columns was studied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 Retention behavior of U(VI) and Th(IV) as their 2, 6-pyridine dicarboxylic acid (PDCA) complexes on reversed phase and ion exchange (cation, anion and mixed ion exchange) columns was studied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a simple 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level thorium in uranium oxide using 0.075mM 2, 6-pyridine dicarboxylic acid (PDCA) and 1M KNO3 in 1.2M HNO3 as eluent (flow rate 1 mL/min)was proposed. The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is that the separation of uranium matrix is not required prior to the ion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trace Th.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a mixed ion exchange stationary phase and a 10?4 M arsenazo (III) solution was used as post column reagent for detecting the separated metal ions. The separation of Th from uranium using PDCA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is attributed through cation exchange mechanism. A calibration plot was constructed by following the standard addition method over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25 to 10 ppm of Th in the presence of uranium matrix, which resulted in a linear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0.9978. The precision of the method was better than 5% and the LOD for Th was found to be 0.1ppm (S/N=3). The method has been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ICP-MS analysis where the This separated from the uranium matrix.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ccurate and cost effective compared to techniques like ICP-MS or ICP-AES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routine kind of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CHROMATOGRAPHY URANIUM thorium 2 6-Pyridine Dicarboxylic Acid
下载PDF
An Amidoximated-UHMEPE Fiber for Selective and High Efficient Removal of Uranyl and Thorium from Acid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1
7
作者 Chan Jin Jiangtao Hu +6 位作者 Jianqiang Wang Chunyun Xie Yajun Tong Linjuan Zhang Jing Zhou Xiaojing Guo Guozhong Wu 《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2017年第1期45-59,共15页
High efficient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uranium and thorium from nuclear waste solution are ess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fuel recycle. A new polymer fiber adsorbent (UHMEPE-g-PAO fiber), prepared by ami... High efficient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uranium and thorium from nuclear waste solution are essential for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nd fuel recycle. A new polymer fiber adsorbent (UHMEPE-g-PAO fiber), prepared by amidoximation of grafted polyacrylonitrile onto 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fiber, was used to remove the uranyl and thorium ions from acid aqueous solutions and its performance was carefully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uranyl ion can penetrate the fiber through the connected pore structures, forming (UO2) (R-C(NH2)-NO)2 chelates with the amidoxime groups within the fiber. Two amidoxime groups (U-N and U-Oeq) and two water molecules (U-Oeq2) are bound to uranyl ion in the fiber. On the contrary, thorium ions are adsorbed mainly on the fiber surface in the form of Th(OH)4 precipitate that blocks the entrance of Th4+ ion into fiber pores. The maximum included other two capacities of uranyl and thorium ions were estimated to be 262.01 mg/g and 160 mg/g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pH 3.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UHMWPE-g-PAO fiber has higher adsorption selectivity for uranyl ion than thorium ion. Uranium and thorium oxide particles were obtained as the ultimate product after sintering of the fiber adsorbent. This novel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dsorption process is feasible to extract uranium or thorium from acidic aqueous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MWPE FIBER Uranium ionS thorium ionS SELECTIVE Absorption Mechanism XAFS SR-FTIR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nalysis of Diffusion Factors of Cr(Ⅵ) Ion in Clay Soil
8
作者 杨清雷 张金利 +3 位作者 杨庆 唐小微 于永鲜 杨钢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1年第1期51-56,共6页
Some laboratory diffu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diffusion device to determine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r(Ⅵ) ion passing through Dalian red clay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Ⅵ) at different places of th... Some laboratory diffu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diffusion device to determine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r(Ⅵ) ion passing through Dalian red clay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Ⅵ) at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samples were then measured spectrophotometrically after a standing time of 1 000 d. A one-dimensional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transport of Cr(Ⅵ) through clay samples. Back-calculation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r(Ⅵ) was made with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Parametr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simulate variations in soil dry density, temperature, pH and standing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r(Ⅵ) in Dalian red clay varies from 1.50×10-7 cm2/s to 2.08×10-7 cm2/s. After 1 000 d diff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ource solution drops down to 1.27 mg/L from 62.5 mg/L, and the diffusion distance is only 3.5 cm.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s constant, the diffusion effect becomes more obvious with lower density, lower temperature, higher pH value, and much mor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FILL Cr() ion TRANSPORT clay soil diffusion coefficient
下载PDF
等离子引发制备PP基印迹纤维对Cr(Ⅵ)的选择吸附
9
作者 陈金帅 连洲洋 +2 位作者 石桂芳 罗正维 周永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通过等离子改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聚丙烯(PP)基Cr(Ⅵ)印迹纤维并进行表征,考察了印迹纤维吸附Cr(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与非印迹纤维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亲水性分析结果表明PP纤维上成功接枝了丙烯酸(AA)和三乙烯四... 通过等离子改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聚丙烯(PP)基Cr(Ⅵ)印迹纤维并进行表征,考察了印迹纤维吸附Cr(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与非印迹纤维的吸附效果进行对比。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亲水性分析结果表明PP纤维上成功接枝了丙烯酸(AA)和三乙烯四胺(TETA)单体,制得I-PP-g-AA-TETA印迹纤维。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略增大后降低,在pH=3时达到最高167 mg/g。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速率很快,35 min时即可达到饱和。随Cr(Ⅵ)平衡浓度增大,印迹纤维对Cr(Ⅵ)的吸附量先增大后平缓,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更接近Freundlich模型。与非印迹纤维相比,印迹纤维在竞争离子存在时对Cr(Ⅵ)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Scatchar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印迹纤维同时存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印迹纤维存在Cr(Ⅵ)特异性空腔且这种特异性能够加强纤维和离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纤维 等离子 离子印迹技术 选择性吸附 六价铬
下载PDF
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去除Cr(Ⅵ)性能研究
10
作者 赵沅佳 胡思琪 +1 位作者 邵秀丽 王萍萍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9-22,32,共5页
光催化技术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其中心是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本文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通过实验探究不同pH值、不同质量比、不同投加量以及Cr(Ⅵ)浓度对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光... 光催化技术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其中心是高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本文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通过实验探究不同pH值、不同质量比、不同投加量以及Cr(Ⅵ)浓度对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技术(XRD)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粒径均匀,粒径约为200~300 nm,四氧化三铁纯度较高且具有反尖晶石结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r(Ⅵ)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00 mg/L,pH值为4,复合材料投加量为60 mg,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质量分数4%)光催化去除Cr(Ⅵ)的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石墨烯 四氧化三铁 复合材料 Cr()
下载PDF
含铀钍氯化稀土溶液中离子交换法提铀
11
作者 曹笑豪 曹令华 +5 位作者 张海燕 李大炳 王皓 任燕 赵凤岐 舒祖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6,共6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铀酰离子与Cl^(-)的络合,从高稀土低铀的含氯体系浸出液中分离提取铀而将大部分的稀土元素和钍留在浸出液中的离子交换法。研究了离子吸附过程中体系pH和氯离子浓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pH=0~1、Cl^(-)浓... 提出了一种利用铀酰离子与Cl^(-)的络合,从高稀土低铀的含氯体系浸出液中分离提取铀而将大部分的稀土元素和钍留在浸出液中的离子交换法。研究了离子吸附过程中体系pH和氯离子浓度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pH=0~1、Cl^(-)浓度7 mol/L的优化条件下,饱和树脂对铀的吸附量能够达到43.34 mg/g。后续采用7 mol/L HCl溶液酸洗和去离子水淋洗,回收钍和稀土的同时实现了铀的分离提取。该技术不改变传统稀土提取工艺流程,仅增加铀提取工艺技术单元,可实现铀的分离与浓缩,具有工艺流程短、不影响原有稀土提取工艺和矿产最大化利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氯离子 树脂 离子吸附
下载PDF
竹炭对铬(Ⅵ)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胡志彪 陈杰斌 +3 位作者 张著森 周云龙 李福新 丁马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3-525,共3页
研究了竹炭的粒径与用量,以及溶液的pH值与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Cr(Ⅵ)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对Cr(Ⅵ)离子的吸附能力随其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在酸性条件下,尤其是当pH值<3时,竹炭能够很好地适应Cr(Ⅵ)离子初... 研究了竹炭的粒径与用量,以及溶液的pH值与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Cr(Ⅵ)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对Cr(Ⅵ)离子的吸附能力随其粒径的增大而降低;在酸性条件下,尤其是当pH值<3时,竹炭能够很好地适应Cr(Ⅵ)离子初始浓度的变化,12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对其有较好的去除率;按Cr(Ⅵ)/竹炭质量比为1∶1200投加竹炭,Cr(Ⅵ)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87.8%以上;竹炭对Cr(Ⅵ)离子等温吸附服从Freundlich方程式,在低于20℃的较低温度下容易进行,吸附效果更好。竹炭可作为理想的除铬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吸附 Cr()离子
下载PDF
N,N-二丁基辛酰胺从硝酸介质中萃取铀(Ⅵ)和钍(Ⅳ)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国新 韩景田 +2 位作者 竺健康 包伯荣 孙思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合成了N,N-二丁基辛酰胺(简称DBOA)。以甲苯为稀释剂研究了DBOA萃取硝酸的平衡,认为低酸度下形成HNO3·DBOA,得到萃取平衡常数为0.2mol-2·L2;研究了水相酸度和萃取剂浓度对DBOA萃取硝... 合成了N,N-二丁基辛酰胺(简称DBOA)。以甲苯为稀释剂研究了DBOA萃取硝酸的平衡,认为低酸度下形成HNO3·DBOA,得到萃取平衡常数为0.2mol-2·L2;研究了水相酸度和萃取剂浓度对DBOA萃取硝酸铀酰平衡的影响,得到萃合物组成UO2(NO3)2·(DBOA)2,25℃下萃取平衡常数为4.93mol-4·L4;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并确定了萃合物的结构;考察温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得到萃取反应热为-29.1kJ·mol-1。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DBOA萃取Th4+、Fe3+的能力很弱,UO2+2能与之有效地分离,表明DBOA在钍-铀分离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丁基辛酰胺 铀酰 萃取剂 DBOA 硝酸
下载PDF
离子交换纤维对Cr(Ⅵ)的交换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冯长根 邓琼 +2 位作者 曾庆轩 李明愉 周绍箕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145,共4页
 研究了苯乙烯系聚丙烯基阴离子交换纤维对Cr(Ⅵ)的交换性能,考察了酸度、温度和流速等因素对交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 pH 值为 3时交换性能最好。离子交换纤维对 Cr(Ⅵ)的交换以液膜扩散为主,交换速度很快,8min 即可达到交换...  研究了苯乙烯系聚丙烯基阴离子交换纤维对Cr(Ⅵ)的交换性能,考察了酸度、温度和流速等因素对交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 pH 值为 3时交换性能最好。离子交换纤维对 Cr(Ⅵ)的交换以液膜扩散为主,交换速度很快,8min 即可达到交换饱和,交换反应速率常数为0.015s-1,离子交换过程服从Freundlish等温式。测定了纤维静态饱和交换量为257.6mg/g。温度和流速影响动态交换性能,使得穿透曲线和穿透时间发生改变。与离子交换树脂相比具有交换速度快、交换量大的优点,是一种交换性能优良的分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离子交换纤维 Cr() 交换性能
下载PDF
HBM PPT-PSO对铀(Ⅵ)、钍(Ⅳ)的协同萃取及分离 被引量:5
15
作者 余绍宁 何颖 +1 位作者 马丽 包伯荣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2-96,共5页
研究了以甲苯作溶剂, H B M P P T(4苯甲酰基2,4 二氢5甲基2苯基3 H吡唑硫酮3) P S O(石油亚砜)在硝酸介质中对铀(Ⅵ)、钍(Ⅳ)的萃取行为以及萃取剂浓度、酸度等各种因素对萃取分配比... 研究了以甲苯作溶剂, H B M P P T(4苯甲酰基2,4 二氢5甲基2苯基3 H吡唑硫酮3) P S O(石油亚砜)在硝酸介质中对铀(Ⅵ)、钍(Ⅳ)的萃取行为以及萃取剂浓度、酸度等各种因素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以确定 2 个萃取剂的协同萃取及分离效果。结果表明, H B M P P T 和 P S O 对铀(Ⅵ)有较好的协同萃取效果,一定条件下,该体系对铀(Ⅵ)、钍(Ⅳ)的分离系数可达 1000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MPPT PSO 溶剂萃取 协同萃取 萃取剂
下载PDF
Cr(Ⅵ)离子在TiO_2表面的光催化还原机理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付宏祥 吕功煊 李树本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12-116,共5页
采用XPS和ESR表征技术研究表明,Cr(Ⅵ)离子在TiO2表面的光催化还原过程中,有Ti3+物种生成并参与了Cr(Ⅵ)离子的还原反应。实验结果表明,Cr(Ⅵ)离子的光催化还原主要以从Ti3+上得到电子的间接还原为主,同时也存在着从TiO2导带... 采用XPS和ESR表征技术研究表明,Cr(Ⅵ)离子在TiO2表面的光催化还原过程中,有Ti3+物种生成并参与了Cr(Ⅵ)离子的还原反应。实验结果表明,Cr(Ⅵ)离子的光催化还原主要以从Ti3+上得到电子的间接还原为主,同时也存在着从TiO2导带捕获先激发电子发生直接还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 机理 铬离子 光催化剂 二氧化钛
下载PDF
水合氧化钛对Cr(Ⅵ)吸附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侯海军 黄立英 +2 位作者 单宝田 马根之 胡立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研究了水合氧化钛对水中 Cr( )离子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 ,吸附过程符合 Freundlich经验公式 ,最佳吸附 p H值范围为 2≤ p H≤ 4,温度对吸附作用影响较小 ;采用 Na OH溶液可使水合氧化钛的吸附能力得到较好再生。
关键词 水合氧化钛 吸附 试验研究 铬离子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铬(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宋秀玲 钱会 +1 位作者 刘小丽 李璇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99-101,共3页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用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但Langmuir方程更能准确反映...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用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但Langmuir方程更能准确反映该交换吸附过程。测得热力学参数△H=4.182 kJ/mol,△S=34.80 J/(mol.K),△G=-6.195 kJ/mol。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树脂吸附Cr(Ⅵ)受颗粒扩散控制,铬的吸附速率常数为k=3.25×10-4s-1,内扩散系数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 热力学 动力学
下载PDF
离子交换法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46
19
作者 唐树和 徐芳 王京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2-24,28,共4页
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探讨了废水酸度、交换时间、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树脂再生所需的合适温度和再生剂浓度。结果表明,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具有交换容... 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探讨了废水酸度、交换时间、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以及树脂再生所需的合适温度和再生剂浓度。结果表明,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具有交换容量大、交换效果好、树脂再生条件较简单等优点。并对实际含铬废水进行了处理,废水中Cr(Ⅵ)的初始浓度为1 540 mg/L,处理量达52 BV(床体积)时,出水中Cr(Ⅵ)的浓度仍小于0.5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树脂交换容量约80 mg/g。用8%NaOH溶液,在50℃条件下进行再生效果较好,再生率大于95%,可实现树脂的重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树脂 含铬废水 再生
下载PDF
聚乙烯醇/壳聚糖/硝酸铈共混纤维毡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9
20
作者 卢丽萍 王芳芳 吴敏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19,30,共6页
以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和硝酸铈(Ce(NO3)3)为原料,溶于稀乙酸中,进行静电纺丝,制备了PVA/CS/Ce(NO3)3共混纳米纤维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纳米纤维毡吸附Cr(Ⅵ)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C... 以聚乙烯醇(PVA)、壳聚糖(CS)和硝酸铈(Ce(NO3)3)为原料,溶于稀乙酸中,进行静电纺丝,制备了PVA/CS/Ce(NO3)3共混纳米纤维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纳米纤维毡吸附Cr(Ⅵ)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研究Ce(NO3)3对CS和PVA的作用;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研究pH值、时间和浓度对Cr(Ⅵ)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纳米纤维毡对Cr(Ⅵ)的吸附是基团与基团的螯合作用;Ce(NO3)3改变了CS的分子构成,使CS更利于吸附Cr(Ⅵ),pH=4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最大;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对Cr(Ⅵ)的吸附饱和量为59.81 mg/g,Cr(Ⅵ)的去除率达到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壳聚糖 吸附 Cr()离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