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vercoming Investment Risks Chinese investors need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local conditions before investing in Africa
1
作者 Qi Kai 《ChinAfrica》 2018年第4期38-39,共2页
With abundant labor resources and the increase in policy sup port for economie development and loreign investment, Africa is becoming a new sought-after destination for investment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cs.
关键词 In Overcoming Investment Risks Chinese investors need to thoroughly understand local conditions before investing in Africa SECURITY
下载PDF
咸学的先声——兼论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被引量:6
2
作者 栾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47,共9页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 ,丑学也在演化之际 ,它们向何处去 ?前景又会如何 ?本文认为 ,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 ,《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 ,“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史遮蔽 ,但...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 ,丑学也在演化之际 ,它们向何处去 ?前景又会如何 ?本文认为 ,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 ,《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 ,“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史遮蔽 ,但其“极言感通之理”的纲领性价值依旧被历代有识之士不时披阅。其和光同尘的禀赋肇自远古 ,泯合分裂的大德经磨历劫 ,与道俱化的风韵无远弗届 ,原始要终的本色恒久弥新。提倡“咸”学 ,旨在勾兑雅学俗学 ,契合文学史学 ,扬弃美学丑学 ,陶冶中学西学 ,通化古学今学 ,融和周遭众学。咸学以一学解多学 ,成学又不自矜其学且能通化己学 ,叩道体道之学问慎终追远 ,于此有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学 美学 丑学 人文 融贯
下载PDF
经世致用与宏博会通——钱穆治学精神之精髓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东辉 钱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76-179,共4页
经世致用是中国学人治学的意义,宏博会通则是中国学人追求的目标。二者统一于儒。儒家精神乃我们国家民族基本的传统精神。在这种精神渐渐暗淡的今天,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近现代通儒钱穆先生为人为学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来探讨其意义。
关键词 钱穆 经世致用 宏博会通 儒家精神
下载PDF
苏渊雷先生学术志业述略——以“易学”为中心之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藏明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5-50,共6页
苏渊雷先生著述等身,在文学、史学、佛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而易学则是苏先生的学术起点与思想的最终归宿。苏先生的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易学会通》一书,该书写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书中,苏渊雷先生不仅对《周易》的成书年代、作者、... 苏渊雷先生著述等身,在文学、史学、佛学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而易学则是苏先生的学术起点与思想的最终归宿。苏先生的易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易学会通》一书,该书写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书中,苏渊雷先生不仅对《周易》的成书年代、作者、名义、派别等问题进行了阐释,还将易学之精神归纳为"理"即大道、"象"即道之载体、"数"即道之用,而后在以"自然"阐释易学精神的基础之上,将易学之精神运用到了六十四卦与《周易》衍伸之义的阐释当中,并最终将易学之精神落脚在了忧患意识上,借以挽救国家与民族危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渊雷 易学会通 学术志业
下载PDF
司马迁是在“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成一家之言”的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8年第7期5-8,19,共5页
司马迁之所以能建立起他的新史观,是因为他在"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问题上采取了与包括董仲舒在内的那个时代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惟其如此,才得以完成他所希望的"成一家之... 司马迁之所以能建立起他的新史观,是因为他在"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问题上采取了与包括董仲舒在内的那个时代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惟其如此,才得以完成他所希望的"成一家之言",最终造就了《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新史观 欲究天人 通古今 史记
下载PDF
论朱熹的书院理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国银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5-101,共7页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 ,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 ,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订立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提出了“明人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理念。此理念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又反映了朱熹对书院教育的认识和基本主张。它对南宋及后世的书院学规 ,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近现代中国的大学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书院理念 明人伦 穷理 笃行 修身
下载PDF
生命感悟与理论建构——杨义的学术生涯及其文化姿态 被引量:1
7
作者 季进 梁庆标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5-50,共6页
 自进入学术生涯以来,杨义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大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充沛的学术创造力和无尽的学术开拓精神。至今,他已经出版各类著作30多种,论文近300篇,这些成果都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特征和文化姿态,即:积实学以...  自进入学术生涯以来,杨义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大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出充沛的学术创造力和无尽的学术开拓精神。至今,他已经出版各类著作30多种,论文近300篇,这些成果都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学术特征和文化姿态,即:积实学以求创新,积专家之学以达致通才,凭中国精魂而与当代世界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义 学术生涯 还原 贯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方向——以宗密《原人论》为例
8
作者 戴兆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39,286,共7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无疑是当前文化自觉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朝着拓展包容性、提升整合性、增强适应性和激发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就成为这一会通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中国文化第二期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会通无疑是当前文化自觉的核心话题之一。如何确保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朝着拓展包容性、提升整合性、增强适应性和激发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就成为这一会通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中国文化第二期发展过程中宗密会通儒、道、释,其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方向,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第三期的创造也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会通
下载PDF
梁启超开放的中西文化交流观
9
作者 章继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9-21,共3页
梁启超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对西学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他揭露、抨击顽固派对西方文化的拒斥,主张借鉴西方文明之长以发展本国文化学术,提出民族文化整合的构想,这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借鉴 会通 整舍
下载PDF
二程“格物致知”思想体系中的认识论问题探要
10
作者 杨建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6-79,共4页
在阐述"格物致知"思想时,二程提出了几对认识论范畴:"真知"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常知"则是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心知"与"深知"相当于今天的... 在阐述"格物致知"思想时,二程提出了几对认识论范畴:"真知"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常知"则是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心知"与"深知"相当于今天的理性认识,阐明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区别以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实见"与"未见"分别相当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强调"实见"产生真知;"积累"与"贯通"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处理事物的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过程。关于"知"与"行",他们认为知为行之先,有了知,则自然能行,所以知为先,行为后。二程对认识论范畴的论述,既体现思维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又突出了系统性与思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知与常知 深知与浅知 实见与未见 积累与贯通 知与行
下载PDF
d′Alembert公式的推导
11
作者 陈秀武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2-35,共4页
纠正了文献[1]推导d′Alembert公式的不足,采用两种方法推导出d′Alembert公式,并把d′Alembert公式推广到三维空间.
关键词 d′Alembert公式 通解法 积分变换法 三维空间
下载PDF
论民法学和建设法课程群的融会贯通
12
作者 李志国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43-145,共3页
民法是"万法之源",民法学在建设法课程群中处于基础地位,以民法学与建设法课程群之间的贯通线索为路标,以民法思维为纽带,勤加修习,可以实现民法学和建设法课程群之间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 民法学 建设法课程群 融会贯通
下载PDF
略论近代老学的中西文化会通与升华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程 《红河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0-24,共5页
近代是中西文化相斥相纳的时期,近代老学为挽救中国文化危机,不仅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还大量吸纳西方近代文化,将西方的哲学、民主与自由学说、进化理论及其他学术思想引入到老学的思想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了中西学术思想在... 近代是中西文化相斥相纳的时期,近代老学为挽救中国文化危机,不仅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还大量吸纳西方近代文化,将西方的哲学、民主与自由学说、进化理论及其他学术思想引入到老学的思想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了中西学术思想在老学中的会通。会通后的近代老学不仅摆脱了儒学附庸的窘境,而且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先锋与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会通后的近代老学已具有近代文化的性质,从而实现了自身质的飞跃与升华,并在整个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老学 中西文化 会通 升华
下载PDF
对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难点、教育策略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4-106,共3页
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工作 ,有两大难点 ,即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信”和“行”问题。解决难点的途径在于按照“进头脑”的目标要求 ,构建邓小平理论教学教育体系和考试体系 ,同时实施“主体参与”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进头脑” 教学难点 教育策略 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 主动学习
下载PDF
悟透做实党史学习教育 牢记初心汲取智慧力量
15
作者 尚林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7-21,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重”在“悟透”,“要”在“做实”。“悟透”的定盘星在于把握好“四个坚持”,“做实”的突破点在于运用好“五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好讲话精神,“重”在“悟透”,“要”在“做实”。“悟透”的定盘星在于把握好“四个坚持”,“做实”的突破点在于运用好“五个践行”。要坚定地扛起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责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凝聚磅礴之力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 悟透 做实
下载PDF
从郑樵《通志》看纪传体通史编纂工作的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予琪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15-18,共4页
郑樵的《通志》在继承前人成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历史编纂学体系,"自成一家言"。其特点是:一是强调了历史编纂学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二是丰富了史书记载的内容,使纪传体史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三... 郑樵的《通志》在继承前人成果、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历史编纂学体系,"自成一家言"。其特点是:一是强调了历史编纂学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二是丰富了史书记载的内容,使纪传体史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三是论证了治史必求会通的准则,使通史的内涵更为明朗;四是批判了灾祥、占候之说,提倡实学研究精神;五是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雠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樵 《通志》 会通 纪传体通史 编纂
下载PDF
汽车疑难故障诊断研究
17
作者 杨洪坤 《湖南农机》 2014年第1期33-34,共2页
对于汽车疑难故障诊断学生总是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有的疑难故障往往都是因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文章论述了解决汽车故障诊断的思路。
关键词 疑难故障 透彻理解 解决问题 思路
下载PDF
近现代小说批评中的圆融观照思维
18
作者 周娅 《武陵学刊》 2019年第4期86-92,共7页
作为中华民族本源性思维之一的圆融观照,曾在古典小说评点史上烙下深刻的批评思维印记。近现代小说批评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特定视境,以开放的批评胸襟、理性的批评态度开拓圆融观照思维方法的适用领域,使其合纵... 作为中华民族本源性思维之一的圆融观照,曾在古典小说评点史上烙下深刻的批评思维印记。近现代小说批评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特定视境,以开放的批评胸襟、理性的批评态度开拓圆融观照思维方法的适用领域,使其合纵古今、连横中西、跨越学科、涵容异质,沉淀为一种通达澄明、圆智贯通的现代批评智慧,推动着小说批评将自身向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融 通达 超越 会通 涵容
下载PDF
从语文课堂收获神话到语文课堂的垂拱而治
19
作者 徐平 《现代教育论丛》 2009年第4期48-49,87,共3页
在对《女娲造人》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顺势引导学生意外地创作了一篇"女娲"名字由来的神话。由此得到启示,语文教师要想垂拱而治课堂,课堂"神话",就必需做到两点:第一,吃透教材,重深度;第二,以生为本,重引导。
关键词 引导 吃透教材 深度 以生为本
下载PDF
中医文化的多元行善价值及其动力范型探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进 王旭东 朱博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39,共3页
中国医学历来将"行医"称为"仁术","行医"与"行善"实为"文化同域性"作为。中医文化是思行合一的生命学问,在实践层面注重患者的身心调息与生命关怀,彰显着慷慨面对他人并超乎"沟... 中国医学历来将"行医"称为"仁术","行医"与"行善"实为"文化同域性"作为。中医文化是思行合一的生命学问,在实践层面注重患者的身心调息与生命关怀,彰显着慷慨面对他人并超乎"沟通"的对等型态,其演进动力在于儒佛汇融的照会,既含摄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恻隐之心,又胸怀佛家慈悲悯人的善心情怀,中医文化不单是医学知识与客体对象相符应的单一价值向度,而是医者之心用智者之虑对患者之诉实施的全方位照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文化 医患关系 行善价值 儒佛会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