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9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Angle Exploration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Thought and Culture with “Sapir-Whorf Hypothesis”
1
作者 李芳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2期85-86,共2页
“Sapir-Whorf hypothesis"hold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shaped by their native languages,and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ink differently relevantly.The hypothesis is controversial partly because it seems to ... “Sapir-Whorf hypothesis"holds that human thoughts are shaped by their native languages,and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ink differently relevantly.The hypothesis is controversial partly because it seems to deny the possibility of a general principle for human cognition,and partly because some findings taken to support it have not reliably replicated.The author argued that considering this hypothesis through the lens of probabilistic inference has the potential to figure out both issues,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certain prominent findings in the two languages—Chinese and English.After exploring on the inner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thought and culture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a series of examples including“numbers,Wuhan dialect and som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dioms”,the author made an inference that language can somewhat affect human thought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s.Besides,i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educators to take in-depth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thought and culture,which is vitally significant for ESL educators and learn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pir-Whorf HYPOtheSIS INNER relationship LANGUAGE THOUGHT CULTURE
下载PDF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entral-Loc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2
作者 Zhou Wen Liu Shaoyang 《China Economist》 2021年第6期59-80,共22页
Decentralization is a global phenomenon,but growth is not.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s an important yet unresolved questio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 large country wit... Decentralization is a global phenomenon,but growth is not.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s an important yet unresolved question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 large country with unbalanc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is faced with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s the primary constraint to meeting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s been exploring to mobilize the initiatives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y era,China experienced a few rounds of centralization of economic powers but failed to strike a balance in maximizing the initiatives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enacted in 1978,China’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succeeded in combining economic decentralization with administrative decentralization.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have become resource allocation entities.China’s economic growth miracle has been driven by promoting the initiatives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Entering the new era,the central-loc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represents an institutional strength of concentrating resources to accomplish great undertakings and leveraging the initiatives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With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a’s development shifted into one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the management of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hip has taken on greate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salient implications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relationship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下载PDF
Prominent Manifestations of National Thoughts i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3
作者 Wang Chuny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7-262,共6页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at the social nature was subject to concrete chang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at the social nature was subject to concrete chang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middle and lat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different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s,but the establishing target of the national thought subject in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s not transferred. The revitaliz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the fundamental to establish positive national spirit and directly safeguard and defend the national dignity,so that the litera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becomes the cultural thought action force to promote developing and growing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民族精神 清代 突出 社会发展 背景分析 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国家安全体系的定义与特征:基于体系思想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秉 史志勇 +2 位作者 邱斐 王健 任才清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研究目的]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学的核心概念,是当前国家安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然而,由于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学领域的一个新术语和概念,它的含义尚未明确,亟待回答何为国家安全体系这一关于国家安全体系概念的基础性理... [研究目的]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学的核心概念,是当前国家安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热点。然而,由于国家安全体系是国家安全学领域的一个新术语和概念,它的含义尚未明确,亟待回答何为国家安全体系这一关于国家安全体系概念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研究方法]基于体系思想,提出和解读国家安全体系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安全体系的主要特征。[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国家安全体系是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为总体目标,由大规模分布与相互协作的独立国家安全系统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综合集成的用来生成国家安全能力的整体,它具有涌现性、开放适应性、演化性与复杂性等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体系 体系思想 国家安全系统
下载PDF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容丰富...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容丰富、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百余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成果,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21世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必须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将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8
6
作者 段妍 段丽君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注重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命题,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在践行“七个着力”中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把握“两个结合”重大意义与内在规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四个共同倡导”为落脚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永亮 刘雨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主要从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国家
下载PDF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国家水网建设关键内容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左其亭 田锦涛 +1 位作者 秦西 马军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1,共7页
为推动国家水网建设稳步迈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征程,在理解水利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绿色4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国家水网建设需要把握的关键内容,分析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 为推动国家水网建设稳步迈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征程,在理解水利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绿色4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国家水网建设需要把握的关键内容,分析有代表性的研究实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家水网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包括研发国家水网模拟器大科学装置、物理水网和虚拟水网协同建设、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科学处理人水关系4个方面,以期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水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家水网 人水关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云飞 李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以新时代关于文化建设的“文本群”为文献依据,可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命题。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以新时代关于文化建设的“文本群”为文献依据,可以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命题。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导向,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坚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以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十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红线,将新时代各个专门领域的党的创新理论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关系、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向军 庞付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F0002,共10页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习近平新时代...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要从不同维度深刻领悟其核心要义,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要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关系 核心要义 实践指向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 被引量:5
11
作者 印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上国家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组织层面上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价值层面上农民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国家输入的公共资源只有以高度社会化的方式与农民互动时,农民才可能按照特定的行动逻辑将“国家”内化于心,国家权力才算实现了社会合法性的确认和再生产。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社会治理公共性的建设不应停留于权力运作的策略层面。国家应充分发掘、激活蕴藏于乡村社会中的本土资源,将自上而下输入的公共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社会开展自主建设的内生要素。如此,公共资源的下乡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成国家濡化能力在基层的再造,实现现代国家在社会中的扎根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家与农民关系 治理公共性 国家资源下乡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社会合法性 社会认同
下载PDF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思考——基于杜威“教育与职业”篇章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莉花 余小娟 《职教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对其正确认知,需要基于对职业的全面理解与对职业与教育间相互影响的充分认识,明晰职业所具有的连续性和联结性,以及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和依存性。约翰·杜威提出和发展了一种广义... 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是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对其正确认知,需要基于对职业的全面理解与对职业与教育间相互影响的充分认识,明晰职业所具有的连续性和联结性,以及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的互动性和依存性。约翰·杜威提出和发展了一种广义的职业观和职业教育观,这一思想成果在亟待思考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的发展方向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确立广义的职业观和职业教育观,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的相互渗透,合理把握当前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职业 关系 职业教育 自由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
下载PDF
团结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尤国珍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团结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群众史观和历史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依靠团... 团结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随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团结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特质,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践行群众史观和历史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依靠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稳定了新生政权;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造了新的伟业。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精神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凝聚最大合力不懈怠,坚持接续奋斗不松劲,从而以新的更大的团结奋斗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 民族复兴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云波 陈思思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60,共17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论断提出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也存在研究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问题导向不够明确、“中国特色”全面形成进程缓慢等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和根本行动遵循。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分别形成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脉”就是对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牢牢把握与坚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与工作定位,在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以哲学社会科学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包括健全党的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打造全媒体主流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七个方面,要从广义意识形态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魂脉”,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 意识形态 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主义“魂脉”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三维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云霞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22-33,共12页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核心内容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根本目标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核心内容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根本目标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灵魂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本价值追求和精神命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 守正创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雅兴 唐博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21,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的吸收与发展,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以贯之的承继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的吸收与发展,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以贯之的承继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思想内涵深刻,外延丰富,需从文化领导论、文化主体论、文化传承论、文化使命论和文化交往论五个方面把握其核心要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世界价值,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文化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学理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英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5,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之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之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性回应和解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和重大时代课题,系统性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全面性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工作与实践工作,科学性指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性是其体系性的内在基础,体系性是其学理性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标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时代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意武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植根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和...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吸收人类一切文明优秀成果,植根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开放包容、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一致百虑,皆务为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聚焦
19
作者 赵威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国内学术界通常在“中国哲学”的学科框架下研究传统思想,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果不纠缠于“哲学”的定性,而从古人“原始要终”的方法来还原圣贤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动机与目的,即可看出自从上古国家形成以来,“家天下”的政权垄断和“... 国内学术界通常在“中国哲学”的学科框架下研究传统思想,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如果不纠缠于“哲学”的定性,而从古人“原始要终”的方法来还原圣贤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动机与目的,即可看出自从上古国家形成以来,“家天下”的政权垄断和“学在王官”的思想垄断便催生了专注于国家治理的官方文化,所谓“一致百虑,皆务为治”是也。具体表现为“坟、典言治一也”“六艺于治一也”“六家务治一也”“众史资治一也”“诗文赞治一也”等,一言以蔽之,“经典致治一也”。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为“文以载道”的文化布局和“道洽政治”的“治世”追求。因此,与其把传统的思想文化定为“哲学”,不如把它视为国家治理文化更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思想 文化主旨 国家治理 文以载道 道洽政治
下载PDF
唐蕃交往交流交融遗存碑刻研究
20
作者 次旦扎西 罗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共11页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 在200多年的唐蕃交融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碑刻、史籍以及民间故事等。其中,现存于西藏境内的、反映唐蕃关系的汉藏文碑刻有四通:一是位于吉隆县境内的“大唐天竺使之铭”,刻于唐显庆三年(658),是唐蕃早期友好交往关系的见证。二是位于布达拉宫广场的“恩兰·达扎路恭碑”,记载了763年吐蕃大将达扎路恭(马重英)率军攻占长安的历史,是唐蕃中期交流交锋的见证。三是位于昌都察雅的仁达摩崖石刻,刻于804年,记载了参与制作佛像的藏汉工匠姓名,是唐蕃中晚期佛教文化交融的见证。四是位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刻于823年,是唐蕃交融“社稷如一”的见证。从这几通碑刻的历史背景,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蕃关系 民族交融 碑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