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2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Place连接Space助推“机械原理”一流课程建设
1
作者 仝美娟 解妙霞 耿素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0期161-164,共4页
基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双向评价这三个关键维度出发,分别在先进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大规模在线教育和工程实践及教师评价“学”的过程和学生评价“教”的过程等重要方向建立连接,使课程体系从有限容量的线性place占位扩... 基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双向评价这三个关键维度出发,分别在先进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大规模在线教育和工程实践及教师评价“学”的过程和学生评价“教”的过程等重要方向建立连接,使课程体系从有限容量的线性place占位扩展到大容量现代化教学的多方向space占位。建设结果表明,多方向的space课程体系既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问题,又能助推课程自身迭代,促使“机械原理”始终处于一流课程的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组织 双向评价 线性place 多向space
下载PDF
Assessing Flexible Places for Adaptive Urban Design:A New Method and the Case of Cittaducale
2
作者 Marichela Sep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23年第6期286-297,共12页
Each place 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determining that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to diverse types of risks will be different,requiring different time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on as well.The coexistence of several ri... Each place has its own peculiarities,determining that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to diverse types of risks will be different,requiring different time and methods for mitigation as well.The coexistence of several risks determines further resolution difficulties as commonly,since risks are sudden and unforeseen,there is a tendency to treat the last risk more carefully,neglecting the previous one even if it is just as important.Most of the methodologies used to analyse are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risks are aimed at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seismic risks without considering those relating to intangible aspects linked to the identity of the places or aspects related to urban health and liveability.And,more in general,in relation to design aspects,urban methodologies do not consider all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es,maybe for the difficulty deriving from translating 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ed data in project interventions.Starting from these premises,the objective of the article,elaborated within the SISMI and PRIN 2020 research projects is to propose an original methodology capable of analysing the places affected by multiple risks and planning its resilience attentive to its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o its liveability.To this end,the proposed method will be aimed at creating flexible and adaptive places and the case-study of Cittaducale will be illustrated.Critica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his place affected by an earthquake in 2016 will be reported and project interventions to transform its risks into opportunities will be sho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places adaptive urban design public spaces SUSTAINABILITY urban regeneration cultural heritage enhancement
下载PDF
地方感何以可能--兼评段义孚《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s of Experience》一书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健 李子卿 +1 位作者 孙慧 杨子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15-20,101-102,共8页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 段义孚将经验界定为感觉和思想的复合体,进而聚焦于感觉,以感觉来联结空间和地方。我们认为,段的研究奠基于一套基本理念之上:人们通过身体(body)形成空间感,通过心性(mind)形成地方感,从空间感到地方感,空间与地方被感觉联结成为一个连续体。当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同样面临如何处理空间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跨越地理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藩篱,段的研究对历史人类学和感觉人类学来说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空间 地方 地方感
下载PDF
Renov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Based on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Place——A Case Study of Jianqiao Historical Block in Hangzhou
4
作者 DU Ming ZHANG Yu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年第6期7-10,12,共5页
The protected historical blocks always fail to undertake some necessary functions of modern cities because they inherit texture and skyline of historical spaces,and also traditional building density,so these blocks la... The protected historical blocks always fail to undertake some necessary functions of modern cities because they inherit texture and skyline of historical spaces,and also traditional building density,so these blocks lack in popularity and fall into rigid display of folk customs.In view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tection and vitality,this study proposes the concept of"intergrowth between underground space and urban block"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 researche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aims at renovating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s b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regeneration of place,so as to improve and make up modern urban functions of historical blocks,stimulate vitality of the community,provide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ities and renovation of old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ctive REGENERATION HISTORICAL place RENOVATION URBAN green space INTERGROWTH
下载PDF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for Ancient Town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Spirit Theory:A Case Study of Hekou Ancient Town,Yansh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5
作者 Siao LU Xiaogang C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10期34-38,共5页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town space desig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professionals of all disciplin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there are va...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town space desig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professionals of all disciplin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there are various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 core functions are weak,loss of historical context protection,and disappeara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features.A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transportation hub tow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ekou Ancient Tow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ea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ace spirit(Genius Loci)theory,this paper followe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use function enhancement,spatial feature extension and life situation experience",and elaborated the strategies of spac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ekou Ancient Town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node reconstruction,in the hope of enhancing the dep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ancient tow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e SPIRIT (Genius Loci) Architectural spac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Hekou Ancient Town
下载PDF
Urban Open Space as a Place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Narratives from two Different Urban Settings of Kathmandu,Nepal
6
作者 Krishna Prasad Timals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densification of the cities lead to increasing land value by the high demand of land for housing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 are the reasons that tend to decreasing open spaces in K...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densification of the cities lead to increasing land value by the high demand of land for housing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 are the reasons that tend to decreasing open spaces in Kathmandu Valley in general,and Kathmandu Metropolitan City(KMC)in particular.Urban open spac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place that is accessible to all residents and is important in the urban context as such space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as a place for social interaction,networking,recreation,and various physical health exercises.However,diffe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of the society reflect different patterns of its uses.Two different urban settings(core urban areas having indigenous dominant population and fringe urban areas having migrants’dominant population)have been taken as a basis for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o look at how different urban societies use open spaces differently.Open spaces are not only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urban greenery and beauty for the city but are valued for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and enhancing physical well-being to urban communities.These issu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by collecting the data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key informants’interviews,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s,and non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from two different urban settings of K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space place Urban Core Urban Fringe WELL-BEING SOCIETY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子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生产方式 行为体验
下载PDF
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的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谦 肖磊 +1 位作者 王慧 孙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 基于景观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泮溪酒家历史环境的保护更新,以空间生产和场所构建的理论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结构化访谈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泮溪酒家及所处西关历史环境的“空间”“场所”景观及二者“多相”共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泮溪酒家保护更新的实践,以“空间”和“场所”视角扩大研究范围,串联象征符号,挖掘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关系,生产与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且符合当地居民情感记忆的景观。最后以“多相律”理论探求内外景观的统一与融合共生,为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历史环境保护更新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人类学 空间与场所 多相律 泮溪酒家 历史环境保护更新
下载PDF
“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对游客文化遗产保护行为影响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例
9
作者 顾大治 吴金辉 杨震雯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文章基于空间三元论对文、旅空间维度进行划分,并结合耦合协同理论提出文、旅空间在文化信息、物质载体、社会行为3个维度的相互耦合协同。选取5个文化旅游型徽州传统村落(宏村、西递、龙川、唐模、呈坎)为案例研究样地,运用“刺激—有... 文章基于空间三元论对文、旅空间维度进行划分,并结合耦合协同理论提出文、旅空间在文化信息、物质载体、社会行为3个维度的相互耦合协同。选取5个文化旅游型徽州传统村落(宏村、西递、龙川、唐模、呈坎)为案例研究样地,运用“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构建“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地方依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三者影响关系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3个维度均对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程度为“社会行为层>物质载体层>文化信息层”,其中文化信息层对文化遗产保护行为无直接显著影响但可通过中介产生正向影响;(2)地方依恋在“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3个维度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地方依恋双维度均正向影响游客文化遗产保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文—旅”空间耦合协同度感知 地方依恋 文化遗产保护行为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10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日常的温暖:“为人”的公共空间
11
作者 庄宇 吴景炜 吴睎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6,共9页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实现环境品质的精细化提升。文章针对快速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宏大叙事、轻日常使用的现象,通过问题和症结解析,强调公共空间营造需顺应时代发展下的新...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建设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实现环境品质的精细化提升。文章针对快速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宏大叙事、轻日常使用的现象,通过问题和症结解析,强调公共空间营造需顺应时代发展下的新需求新动向,突出“为人”的初心,成就“日常温暖”的公共场所,并提出了“径、空、用、场”四项关键原则,即“步行力可及、空间好体验、日常多功用、场所有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生活 以人为本 步行可达 空间品质 功能使用 场所营造
下载PDF
由创作地与赋作中心地的离合论汉赋的颂讽怨娱功能
12
作者 邓稳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 赋体颂讽功能多使用在赋家居于或趋近政治中心之际,而怨娱功能则多使用在偏离政治中心或打算偏离之际,两者皆可以由赋篇创作地及赋作中心地窥探一二。如果仔细梳理赋体流变的历史,也会发现汉代大赋、言志赋、行旅赋、抒情小赋的流变与汉赋创作地、赋作中心地以及赋体颂、讽、怨、娱功能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地 赋作中心地 汉赋 颂讽怨娱
下载PDF
重构的场所与集体意向——奥洛特卡索旧宅废墟的遗产场地干预及其适应性策略解析
13
作者 黄磊 李翔宁 《住宅科技》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层面讨论场所精神与适应性再利用的关系;接着以西班牙奥洛特古城卡索旧宅的废墟更新为例,通过对其复合立面、材料语言、场所结构的分析,归纳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别在文脉性、过程性和见证性3个维度上对场所精神的重塑;最后指出建筑师对适应性再利用的创新性实践,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现实的、场地的时空特质,并透过融合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重新定义教堂的纪念性存在,为当代历史建成环境中的遗产场地干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遗产场地 干预 适应性再利用 集体意向 场所精神
下载PDF
“后乡村”语境下成都竹艺村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1 位作者 何思琪 严永红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乡村空间模型 空间生产 后乡村 旅游地 竹艺村
下载PDF
空间句法在记忆场所重构叙事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陆邵明 李修杰 杨滔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0,共6页
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城镇更新面临的记忆危机与设计难点,阐述记忆场所的意义与重构叙事的方法与实践。文章重点介绍空间句法在记忆场所重建叙事中的3种作用:挖掘潜在叙事信息、甄选优化叙事路径与模拟不同叙事场景;同时结合西部聚落、东部... 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城镇更新面临的记忆危机与设计难点,阐述记忆场所的意义与重构叙事的方法与实践。文章重点介绍空间句法在记忆场所重建叙事中的3种作用:挖掘潜在叙事信息、甄选优化叙事路径与模拟不同叙事场景;同时结合西部聚落、东部街区更新案例,创新性地应用DepthmapX凸空间、VGA以及Agent等分析技术,为记忆场所化隐为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的重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应用前景,进而使记忆场所重构叙事更加合理、更有内涵、更能激发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场所 空间句法 叙事 微更新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双重性的全球城市功能建构
16
作者 周振华 高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全球城市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异质性功能,并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直是全球城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文献,但大多数研究基于单一地点空间来阐述全球城市功能的形成机理,以特征事... 全球城市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异质性功能,并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一直是全球城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文献,但大多数研究基于单一地点空间来阐述全球城市功能的形成机理,以特征事实的现象学表述方法对此进行定义,并强调其功能发挥的控制和支配性。为此,需要对此进行反思,深刻认识全球城市功能的空间性问题,从地点与流动空间双重性来重新建构全球城市功能的形成机理、本质特征(本源性),以及全球城市的功能结构与作用方式等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功能 全球价值链 地点空间 流动空间
下载PDF
地铁域地下空间综合可达性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17
作者 栾勇鹏 郭腾飞 +2 位作者 董蕴豪 马晨骁 彭芳乐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1,共11页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点-场所模型与可达性测度结果,有效识别了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的失衡利用单元,并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地面建筑开发强度、区位交通条件3个层面的单元类别分类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优化原则及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域地下空间 综合可达性 空间句法 节点-场所模型 CRITIC算法
下载PDF
功能主义与人本主义:图书馆作为空间与场所的概念辨析
18
作者 陈定权 赵昶 熊娟 《图书馆研究》 2024年第3期12-17,共6页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存放书籍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场所。论文对图书馆作为空间与场所进行概念辨析,指出该概念中“空间”与“场所”两者之间存在概念混淆使用的现象。文章从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视角出发解...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存放书籍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场所。论文对图书馆作为空间与场所进行概念辨析,指出该概念中“空间”与“场所”两者之间存在概念混淆使用的现象。文章从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视角出发解构图书馆作为空间与场所的内在逻辑,提出图书馆从“空间”到“场所”转化的路径和策略。文章最后指出辨析“空间”与“场所”概念的意义,并建议图书馆聚焦于用户和活动,而不是物理空间,从而切实践行“以人为中心”的先进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空间 图书馆作为场所 功能主义 人本主义
下载PDF
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初探——廖俊波纪念馆设计
19
作者 闻佳琳 吴震陵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念方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廖俊波纪念馆设计实例,从群体组织流线、外部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建筑功能,这四个方面探讨了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纪念性场所 多元化 公共空间 纪念馆 场所精神 廖俊波
下载PDF
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下中小桥梁加固安全施工及风险管理
20
作者 王斌 《建筑技术》 2024年第2期177-180,共4页
以某现浇箱梁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分析了有限空间条件桥梁维修加固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工程具有工作面高度极其有限、工序复杂、风险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利用风险源评估方法LEC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对重点的风险因... 以某现浇箱梁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分析了有限空间条件桥梁维修加固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工程具有工作面高度极其有限、工序复杂、风险因素多等不利因素。利用风险源评估方法LEC评价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对重点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控管理,并总结了恶劣施工条件下的安全措施要点,工程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为后续公路工程箱梁内部维修加固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空间 桥梁加固 风险管理 现浇箱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