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气雷达三体散射长钉回波特征分析
1
作者 孟蕾 桑友伟 +2 位作者 夏扬 高文娟 刘达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5-685,共11页
利用2016—202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47个强对流个例中50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资料,在筛选出2626个样本的基础上,分析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结果表明:TBSS在1.5 km和5 km高度附近出现频次最高;在2.4°仰角出现... 利用2016—202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47个强对流个例中50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资料,在筛选出2626个样本的基础上,分析三体散射长钉(TBSS)特征。结果表明:TBSS在1.5 km和5 km高度附近出现频次最高;在2.4°仰角出现频次最高。TBSS主要出现在雷达静锥区边缘至雷达径向距离210 km范围,在距离雷达115 km附近达到峰值;TBSS在雷达极坐标系中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形势;当对流风暴移动方向与雷达径向方向的夹角大于30°时有利于观测到TBSS。TBSS回波强度在起始端径向向外0~15 km范围内迅速降低至5 dBz,15 km之后在-5~10 dBz波动,TBSS区域中70%以上为低于25 dBz的弱回波;99%的TBSS长度小于40 km,不同长度的TBSS形态符合正态分布。TBSS出现频次和长度与强回波的中心最高值和区域面积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散射长钉(TBSS) 天气雷达 分布特征 雷达回波 冰雹
下载PDF
贵州冬季一次罕见风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妮 方鹏 +3 位作者 吴哲红 李启芬 邓安 王兴菊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15-21,共7页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1月4日贵州出现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天气由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热低压和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产生;降雹前有能量锋的建立,...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1月4日贵州出现的一次风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天气由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热低压和地面辐合线共同作用产生;降雹前有能量锋的建立,降雹期间锋区呈增强趋势;湿层配置表现为500 hPa的空气偏湿,不是明显的上干下湿层结,0℃层高度和-20℃层高度比春季降雹时的高度偏低70~100 hPa;与贵州春、夏季的雷暴大风对流参数比较,此次过程的CAPE和PWAT小于春、夏季的阈值,而DCAPE、T 75和T d85明显高于春、夏季阈值;对流风暴的影响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的回波带强度更强,组织性更好,形成了弓形回波复合体(BEC),并伴有后侧入流缺口(RIN),是雷暴大风出现的主要原因,持续出现的三体散射长钉(TBSS)、高悬的强回波以及宽阔的弱回波区(WER),使得第1阶段的降雹密度较大,且局地产生大冰雹;第2阶段的回波强度较弱,且组织性较差,因此只产生小冰雹,降雹密度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回波复合体 三体散射长钉 冬季 风雹天气 贵州
下载PDF
基于S波段双偏振雷达一次强雹暴过程观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福浪 李云 +1 位作者 方艳莹 姜嘉俊 《气象科技》 2023年第2期245-253,共9页
利用宁波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浙江省中北部一次强雹暴灾害过程(简称“03·21”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双偏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雹... 利用宁波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实地冰雹调查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浙江省中北部一次强雹暴灾害过程(简称“03·21”过程)的天气背景和双偏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雹暴过程环流形势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型,雹暴影响过程约4 h,雹暴A和B先以强的对流单体形态移动,在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分别加强为超级单体。(2)典型降雹时次具有明显的三体散射特征(TBSS),垂直剖面图上强回波(>50 dBz)伸展高度超过-20℃层,低层的弱回波,中高层悬垂回波明显。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图上,雹暴低层辐合,其上叠加了辐散层,使得雹块得以继续形成和增长。(3)冰雹区出现了ZDR冰雹信号,对应的反射率因子(ZH)均大于65 dBz,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介于-2.0~0 dB,相关系数(CC)介于0.80~0.98;当结合ZH、ZDR、CC综合判断云中有冰雹粒子,CC<0.9时KDP的“空洞”区域也可作为判别大冰雹的依据之一。(4)HCL产品较好地反映了空中冰雹的分布和演变,根据低仰角的冰雹色标、同时结合零度层高度和雹云团下温度递减率值的大小,能更好地判断出冰雹发生的落区和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三体散射 双偏振特征 粒子分类
下载PDF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被引量:49
4
作者 胡胜 罗聪 +2 位作者 张羽 李怀宇 何如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5,共9页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果表明:大冰雹风暴单体发展均非常旺盛,最大反射因子多超过65 dBZ,对应高度几乎都达到5 km。除受周围大范围雷达回波影响外,大冰雹风暴单体均观测到了三体散射或旁瓣回波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在0℃和-20℃层高度上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均超过54 dBZ。大冰雹风暴单体与非冰雹风暴单体相比,低层回波迅速增加,强核心区垂直伸展更深厚,回波垂直递减率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雹暴 雷达特征 三体散射特征 环境温度 垂直廓线
下载PDF
2013年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浚河 耿建军 +1 位作者 张淅妍 伊群礼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2期25-30,共6页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 2013年6月11日08时至12日08时,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部分站点出现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产品、以及海淀风廓线探测数据、5 min加密自动站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本次过程主要是对流层中层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系统斜压性较强,发展较好。(2)源于东部沿海的暖湿空气持续输送,为后续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3)本站不稳定能量的积聚为对流性天气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触发维持条件。(4)怀柔、汤河口降雹之前,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反映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反射率因子图存在钩状回波,相应的垂直剖面具有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特征。(5)南风分量明显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中尺度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气流辐合,强回波稳定少动,产生短时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三体散射 中气旋
下载PDF
大冰雹指标TBSS在江西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郭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0-46,共7页
利用江西省2002-2007年的地面观测和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面降雹与TBSS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对TBSS在大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BSS作为≥19 mm的大冰雹的预警指标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准确警报率(POD)为0.818... 利用江西省2002-2007年的地面观测和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地面降雹与TBSS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对TBSS在大冰雹预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BSS作为≥19 mm的大冰雹的预警指标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准确警报率(POD)为0.818,错误警报率(FAR)为0.182,而临界成功指数(CSI)达0.692。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中,TBSS是一个沿着雷达径向从强风暴核区向外延伸的、具有低的反射率因子值,零或朝向雷达的低速度值和高速度谱宽值的区域。它一般首先出现在中高层(4~9 km),然后逐渐降低,最低可达1.0 km。利用TBSS预报大冰雹的时间提前量最大达到77分钟。实际观测到的TBSS特征存在各种不同的形态,而且不同距离处观测TBSS特征的最佳仰角存在很大差异。总之TBSS特征可以作为大冰雹的有效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大冰雹 TBSS特征 预警
下载PDF
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中三体散射自动识别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萍 杜雪峰 徐考基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1-718,共8页
三体散射的准确识别可以有效降低强冰雹的误警率、提高预报强冰雹的时效性.在详细分析三体散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将三体散射按照其图像特点定义成2种类型.设计标准模板,在将搜索区域进行标准化变换的配合下成功解决了楔状的、短的三体... 三体散射的准确识别可以有效降低强冰雹的误警率、提高预报强冰雹的时效性.在详细分析三体散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将三体散射按照其图像特点定义成2种类型.设计标准模板,在将搜索区域进行标准化变换的配合下成功解决了楔状的、短的三体散射的自动识别;用链码技术将走向一致的区域边界的比例定量地描述出来,以此解决长直的三体散射的自动识别.实验表明,该方法对短三体散射的区域断裂和长三体散射的远端粘连具有不敏感性,对三体散射的总击中率达到94.8%,误警率不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散射 楔状识别 链码特征提取 冰雹预警
下载PDF
小麦品种豫麦66的散粉特性和穗部特征研究
8
作者 詹克慧 王林海 +2 位作者 马素芹 程西永 许海霞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6期114-115,264,共3页
以豫麦49、豫麦18为对照,对豫麦66及其优系和矮早系的花器构造、散粉特性和穗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豫麦66各系的花药大,穗子较长,开颖角度较大,开花持续期较长,而且穗粒数、穗花数、外露花药数、中部穗粒数都较多,是... 以豫麦49、豫麦18为对照,对豫麦66及其优系和矮早系的花器构造、散粉特性和穗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豫麦66各系的花药大,穗子较长,开颖角度较大,开花持续期较长,而且穗粒数、穗花数、外露花药数、中部穗粒数都较多,是理想的杂交小麦父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麦66品种 散粉特性 穗部特征 花器构造
下载PDF
低能重离子注入小麦胚内的作用范围 被引量:18
9
作者 卫增泉 刘玉岩 +5 位作者 王桂玲 马受武 杨汉民 高清祥 韩榕 王亚馥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0-94,共5页
根据LSS理论计算和采用Rutherford背散射实验方法(RBS),测定和分析了低能重离子(110keV Fe^+)注入小麦种子后离子达到的深度。测定结果和计算结果相符合,平均射程约为115nm。还从核物理学和辐射化学考虑了离子的热穗效应(thermal spike ... 根据LSS理论计算和采用Rutherford背散射实验方法(RBS),测定和分析了低能重离子(110keV Fe^+)注入小麦种子后离子达到的深度。测定结果和计算结果相符合,平均射程约为115nm。还从核物理学和辐射化学考虑了离子的热穗效应(thermal spike effect)、亚激发电子的位移以及次级电子的热化尾巴(thermalization tail)等可能造成作用范围的扩大,并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离子 小麦 离子注入 生物效应
下载PDF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郭媚媚 赖天文 +2 位作者 罗炽坤 胡胜 谌志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5-432,共8页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冰雹 多普勒雷达 边界层辐合线 三体散射
下载PDF
2010年福建一次早春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对比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冯晋勤 俞小鼎 +1 位作者 傅伟辉 曹长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9-250,共12页
利用探空、地面资料以及建阳、龙岩、长乐三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3月5日福建中北部地区5cm强降雹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暖盖、强垂直风切变、中高层正涡度区及地面中尺度低压为超级单体的形成提供了... 利用探空、地面资料以及建阳、龙岩、长乐三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3月5日福建中北部地区5cm强降雹的两个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暖盖、强垂直风切变、中高层正涡度区及地面中尺度低压为超级单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场。两个超级单体都是由多单体合并后发展起来的,在成熟阶段以右移为主,属长寿命右移风暴:第一个超级单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形作用和新单体的并入经历了3次加强过程,低层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中高层三体散射特征;第二个超级单体经历了多单体风暴—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风暴3个阶段,成熟阶段低层呈现出明显的倒"V"形回波特征,中高层有明显向右伸展的云帖。两个超级单体风暴的中气旋都是由中层发展起来,随着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和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出现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通过对第一个超级单体中气旋流场分析,发现风暴前、后侧的下沉气流与低层入流形成了明显的辐合旋转作用,下沉的干冷气流进一步推动低层的暖湿入流,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并在风暴顶形成强辐散,使得风暴长时间维持。第二个超级单体在风暴减弱阶段,风暴右侧出现中气旋分裂,之后减弱、消失。产生强对流天气时,中高层维持高反射率因子,出现三体散射现象、风暴顶强烈辐散以及较大的VIL密度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 超级单体风暴 右移风暴 三体散射 中气旋 风暴顶辐散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系列风暴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 被引量:130
12
作者 廖玉芳 俞小鼎 郭庆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6-662,共7页
讨论了新一代 (多普勒 )天气雷达对 2 0 0 2年 5月 1 4日 1 9:0 0至 2 1 :0 0影响湖南常德地区的 3个对流风暴的探测情况 ,其中两个为超级单体 ,一个为飑线。观测到了与超级单体相联系的中气旋和龙卷式涡旋特征 (TVS)。上述强对流系统... 讨论了新一代 (多普勒 )天气雷达对 2 0 0 2年 5月 1 4日 1 9:0 0至 2 1 :0 0影响湖南常德地区的 3个对流风暴的探测情况 ,其中两个为超级单体 ,一个为飑线。观测到了与超级单体相联系的中气旋和龙卷式涡旋特征 (TVS)。上述强对流系统产生了地面大风、大冰雹和龙卷等强烈天气 ,与雷达的探测相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首次探测到了三体散射 (TB SS)和龙卷式涡旋特征 (TVS)这两个分别指示大冰雹和龙卷的雷达回波特征 ,并得到了地面报告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超级单体风暴 龙卷式涡旋 三体散射 大冰雹
下载PDF
湖南春夏季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起唤 姚蓉 +2 位作者 周长青 王强 张昆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65-7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时强降水,“8·21”是副高边缘的准正压类型,带来雷暴大风;“3·20”无明显冷暖空气交汇,“8·21”深层垂直风切不显著,这两点易导致预报中对强对流的忽视;两个过程分别有上干下湿和混合型的探空曲线,层结特征的差异有不同指示意义;“3·20”较“8·21”有更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两者的热力条件均有低层暖湿对流不稳定层,上部干冷空气侵入的特点;雷达特征上,两者均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存在三体散射、高悬强回波和径向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差异,指示了以冰雹或雷暴大风为主。春夏季节混合强对流的相似点是预报工作中需关注的重点,对于主要类型、落区等要素预报预警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强对流 不稳定层结 三体散射 湖南春夏季
下载PDF
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强雹暴三体散射统计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炳伟 胡振菊 +1 位作者 高伟 陈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462,共8页
对常德及周边地区10次强雹暴过程中18个风暴单体产生的404次三体散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影响三体散射观测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反射率因子强度是能否产生三体散射的关键因素,产生三体散射特征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强度为58... 对常德及周边地区10次强雹暴过程中18个风暴单体产生的404次三体散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影响三体散射观测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反射率因子强度是能否产生三体散射的关键因素,产生三体散射特征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强度为58dBz,在此临界值之上,反射率因子强度越强,越易产生三体散射;(2)风暴核回波强度的垂直分布是三体散射出现频数在高度4km左右、仰角1.5°、距离90km左右达到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3)三体散射随方位分布在180°~360°出现频数最多,风暴单体移动下风方有径向长度较长的回波区时,导致三体散射特征被覆盖,是影响三体散射观测的根本原因,风暴单体相对雷达位置和移动方向通常决定径向外侧是否有影响三体散射观测的回波;(4)三体散射回波强度与风暴径向外侧弱回波相当或强时,三体散射特征能被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散射长钉 强雹暴 频次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6年春季湖南一次连续冰雹天气过程个例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长青 徐冬英 +1 位作者 徐靖宇 唐明晖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4期22-26,I0004,共6页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郴州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6年3月19日至20日发生在湘南地区的一次连续冰雹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有低槽东移,700hPa中低空有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丰富的水汽,上干下湿的结构及地面辐合线等为本次冰... 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郴州站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6年3月19日至20日发生在湘南地区的一次连续冰雹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有低槽东移,700hPa中低空有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丰富的水汽,上干下湿的结构及地面辐合线等为本次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风雹天气均出现在大气层结不稳定区(T_(850-500)≥25℃,T_(700-500)≥15℃、上干下湿)与干线、地面辐合线重叠的区域;大于60dBZ强回波、明显而持久的三体散射及旁瓣回波特征、大于55 kg.m^(-2)的VIL以及中气旋等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为本次冰雹的识别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冰雹 三体散射 旁瓣回波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湘南一次人工防雹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长青 徐靖宇 +1 位作者 唐明晖 周盛 《农学学报》 2018年第4期71-74,共4页
为探索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机选择和作业效果分析中的作用,笔者利用郴州站多普勒雷达产品结合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3月20日发生在湘南地区的一次人工防雹作业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空急流和切... 为探索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防雹作业时机选择和作业效果分析中的作用,笔者利用郴州站多普勒雷达产品结合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3月20日发生在湘南地区的一次人工防雹作业过程。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槽东移、中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在湘南共同作用,为本次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根据组合反射率出现超过65 dBZ的强回波、多个仰角上出现明显的三体散射及旁瓣回波特征、大于50 kg/m^2的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高值区等回波特征选择作业时机;通过风暴属性特征的对比,作业前冰雹的回波特征和指标明显,作业后冰雹回波特征迅速减弱消失,说明雷暴单体(冰雹云)特征的生消演变与人工防雹作业过程非常吻合,因此,综合应用多种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准确选择作业时机以及分析作业效果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人工防雹 三体散射 冰雹
下载PDF
一次强风暴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斌 阳令 +1 位作者 戴泽军 刘应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297-21299,共3页
[目的]分析2007年7月23日发生在长沙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为冰雹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基础。[方法]系统地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并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揭示强风暴在不同的雷达产品中的一些特征。[结果]风... [目的]分析2007年7月23日发生在长沙市境内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为冰雹大风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基础。[方法]系统地分析雷暴和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并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揭示强风暴在不同的雷达产品中的一些特征。[结果]风暴低层前侧有入流缺口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高层具有强回波悬垂结构、强回波区有中气旋(M)、风暴发展阶段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出现跃增。[结论]新一代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类天气的监测和分析更为精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三体散射 VIL
下载PDF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Local Strong Hailstorm in Shandong Peninsula
18
作者 Zhang Can Mei Chanjuan Xu Ke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9年第6期9-15,共7页
On May 28,2018,a strong hailstorm accompanying gale(with speed of 17 m/s)and hail(with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42 mm)occurred in Yantai in Shandong Peninsula.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weather observation,Doppler weath... On May 28,2018,a strong hailstorm accompanying gale(with speed of 17 m/s)and hail(with the maximum diameter of 42 mm)occurred in Yantai in Shandong Peninsula.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weather observation,Doppler weather radar,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ong hailstorm in Shandong Peninsul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ulti-cell strong storm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altitude cold vortex.The strong cold advection at the middle and high altitudes and the weak warm advection at the low altitude formed a strong unstable stratification,and also led to cooling at the middle altitudes at the same time.The height of 0 and-20℃dropped significantly,which provided bett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growth of hail in the air.The lower temperature 0℃also ensured less melting of hail during falling,and the middle dry layer wa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understorm gale.The vertical wind shear above medium intensity wa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thunderstorm cells gradually evolving into a strong hailstorm.From the analysis of radar echo characteristics,it is found that it was a strong hailstorm weather process caused by the linear multi-cell storm.The thunderstorm cells that could produce large hail occurred and developed,and the whole process lasted for 2 h under the triggering of the convergence line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ea breeze front and ground cold front.It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such as three-body scattering spikes,side-lobe echoes,high-hanging strong echoe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gale such as arcuate echoes,middle-level radial convergence,and back side inflow.The storm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accompanied by backward propagation,but the long axis of the line storm was basic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storm,so there was no short-term heavy precipitation.The stratification instability conditions,water vapor conditions and ground convergence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were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ose in the western part.As a result,the thunderstorm cells first appeared in Laizhou,and then developed into the linear multi-cell storm in the process of eastward movement.Finally,it was rapidly weakened and disappeared after passing through Yant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three-body scattering spike BOW echo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SHANDONG PENINSULA
下载PDF
四川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范思睿 陶丽 +1 位作者 张恒 古亚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2)此次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中低层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现象,速度图上是气旋式流场,后发展为中气旋,中气旋首先出现在中低层,随后向上向下发展。(3)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会有一个跃增变化,在30分钟内从5kg/m2跃增到75kg/m2,VIL跃增变化提前冰雹发生,对冰雹具有警示作用。(4)三体散射长钉是预示冰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风暴的三体散射出现在高度5~10km,只在2个体扫时间内出现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风暴 VIL跃增 三体散射 钩状回波
下载PDF
Analytical Solution of Partial-Wave Faddeev Equa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Scattering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20
作者 ALI Maghari VAHDAT Moheb Malek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2-28,共7页
In this work, the Faddeev equations for three-body scattering at arbitrary angular momentum are exactly solved and the transition matrices for some transition processes, including scattering and rearrangement channels... In this work, the Faddeev equations for three-body scattering at arbitrary angular momentum are exactly solved and the transition matrices for some transition processes, including scattering and rearrangement channels are formulated in terms of free-particle resolvent matrix. A generalized Yamaguchi rank-two nonlocal separable potential has been used to obtain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partial wave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a three-particle system. The partial-wave analysis for some transition processes in a three-particle system is suggested. The partial-wave three-particle transition matrix elements have been constructed via knowledge of the matrix elements of the free motion resolvent.The calculation of a number of scattering properties of interest of the system such as transition matrix and its poles(bound states and resonances) and consequently other related quantities like scattering amplitudes, scattering length,phase shifts and cross sections are feasible in a straightforward manner. Moreover, we obtain a new analytical expression for the third virial coefficient in terms of three-body transition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ddeev EQUATION three-body scatterING TRANSI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