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AND TYPICAL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PERFORMANCE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国平 朱呈祥 +1 位作者 尤延铖 周淼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1年第1期120-128,共9页
A new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with a rectangular shape of entrance and exit in front view is designed at Ma=6.0.The design is based on a better basic flowfield ICFC than traditional one and derived with the technolog... A new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with a rectangular shape of entrance and exit in front view is designed at Ma=6.0.The design is based on a better basic flowfield ICFC than traditional one and derived with the technology of stream tracing and shock cutting.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ly designed inlet and a typical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is given.The design Mach number and entrance shape of this new inlet ar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are a bit higher than the sidewall inlet,such as the flow capture coefficient,total pressure recovery and the kinetic efficiency.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two inlets at off-design points are compared.The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can capture more than 91% of incoming flow under all simulated conditions.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using 3-D compression and high flow capture coefficient is a kind of fixed-geometry inlet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onic PERFORMANCE internal waverider inlet sidewall compression inlet
下载PDF
内乘波式进气道与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9
2
作者 朱呈祥 黄国平 +1 位作者 尤延铖 周淼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 采用流线追踪技术,基于一种有利于均匀性的基本流场,按内乘波式进气道设计方法生成了一个来流马赫数6.0且进出口形状均为矩形的内乘波式进气道。其设计马赫数、迎风面形状等因素均参照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选取,以便与之对比。CFD计算结果给出了设计状态下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与某典型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总压恢复、动能效率等主要性能指标,发现该内乘波式进气道的各项性能参数均略优于侧压式进气道。在非设计马赫数、攻角、侧滑等非设计状态下类似的性能对比研究表明,该内乘波式进气道不仅在设计状态下可捕获98%的来流,而且在各非设计状态下也可捕获91%以上的来流,流量捕获性能优势明显。以上结果证实:实现三维压缩与激波贴口的内乘波式进气道是一种高性能的定几何进气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内乘波式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流量捕获+ 总压恢复+
下载PDF
高超侧压式进气道高焓脉冲风洞实验 被引量:32
3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9-323,共5页
为验证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侧压式进气道基本性能,设计了一套进口面积为110mm×91mm的双流道试验模型,并在300mm马赫数6的高焓脉冲风洞中进行了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和隔离段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隔离段进出口截面的皮... 为验证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侧压式进气道基本性能,设计了一套进口面积为110mm×91mm的双流道试验模型,并在300mm马赫数6的高焓脉冲风洞中进行了吹风实验。实验测量了进气道和隔离段内的沿程静压分布和隔离段进出口截面的皮托压力分布,分析了进气道内的典型流场特征,获得了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参数,并以马赫数的测量为例阐述了流场不均匀性对测量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马赫数6来流条件下,该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83,隔离段出口平均马赫数为2.57,总压恢复系数为0.296,增压比为23.7,表明这种侧压式进气道的气动布局方式能够获得较好的总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进气道试验
下载PDF
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溢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贾地 范晓樯 +1 位作者 冯定华 李桦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9,共5页
首先介绍了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的构型,定义了侧压式进气道可能存在的两种溢流模态———构型溢流和压差溢流;然后对构型溢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阐明了侧板后掠的侧压进气道设计参数对构型溢流影响;最后对不同侧板配置方式的侧压式... 首先介绍了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的构型,定义了侧压式进气道可能存在的两种溢流模态———构型溢流和压差溢流;然后对构型溢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阐明了侧板后掠的侧压进气道设计参数对构型溢流影响;最后对不同侧板配置方式的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由唇口板位置所决定的溢流窗大小对进气道溢流特性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高超声速 进气道 侧压 溢流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超侧压进气道前/后掠的数值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桦 贾地 +1 位作者 范晓樯 李晓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67,91,共4页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 侧板构型和唇口位置是影响侧压式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选取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状态点对前/后掠进气道模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重点比较了当侧板前/后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出口气流均匀度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侧板前掠时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压升大于侧板后掠结果,且进气道出口流场更均匀。当马赫数较低时,前/后掠进气道性能差别比较明显:同为50%溢流窗,来流马赫数4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比侧板后掠的情形高出7.7%;而当来流马赫数为8.09时,侧板前掠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仅高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 前/后掠^+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带中心支板侧压进气道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龚鹏 岳连捷 +2 位作者 肖雅斌 王世芬 张新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5,共5页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实验技术,辅助计算模拟手段,考察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中心支板对侧压式进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内部由于侧壁斜激波和支板诱发的斜激波的汇合引起了侧壁和顶板边界层的大尺度分离现象,使进气道性能受... 应用表面油流和压力测量实验技术,辅助计算模拟手段,考察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中心支板对侧压式进气道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道内部由于侧壁斜激波和支板诱发的斜激波的汇合引起了侧壁和顶板边界层的大尺度分离现象,使进气道性能受到了极大影响。后掠支板后移避免了支板和侧壁诱导斜激波的汇合,分离现象相对较弱,有利于进气道性能的提高;支板前掠可以提高流量捕获,但导致边界层分离加剧,对减少总压损失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支板
下载PDF
侧板构型对高超侧压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赵一龙 范晓樯 +1 位作者 梁剑寒 王振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0,共6页
为了考察侧板构型对高超侧压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对相同收缩比下侧板分别为前掠和后掠构型的进气道开展了Ma=4来流下的风洞实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侧板后掠进气道的起动性能优于侧板前掠构型,实验中侧板后掠进气道... 为了考察侧板构型对高超侧压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对相同收缩比下侧板分别为前掠和后掠构型的进气道开展了Ma=4来流下的风洞实验及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侧板后掠进气道的起动性能优于侧板前掠构型,实验中侧板后掠进气道能够在+2°攻角时实现起动,而侧板前掠进气道仅能在-2°攻角时起动。对流场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侧板后掠进气道不但比侧板前掠进气道具有更高的内收缩段入口马赫数,而且交汇后的侧板激波与底板边界层干扰的强度较弱,使得边界层不易分离,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侧板后掠进气道的起动性能显著优于侧板前掠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板 起动性能 数值模拟 风洞实验
下载PDF
一种提高后掠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的有效措施 被引量:7
8
作者 金志光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7-902,共6页
在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常规后掠侧压式进气道基础上通过减小顶板第二压缩角,引入圆弧压缩面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流量系数的进气道。利用Fluent商业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该进气道与常规进气道在Ma=6和Ma=4下的流动特征及性能。研究发现... 在一种双楔顶压、侧板中置的常规后掠侧压式进气道基础上通过减小顶板第二压缩角,引入圆弧压缩面设计了一种具有较高流量系数的进气道。利用Fluent商业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该进气道与常规进气道在Ma=6和Ma=4下的流动特征及性能。研究发现,新的改进措施能在几乎不降低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流量系数:在Ma=6来流条件下,改进后的进气道流量系数为0.87,比常规进气道提高14.5%;在Ma=4来流条件下,流量系数为0.69,提高了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高流量系数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唇口对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惊雷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6-810,共5页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 用N-S方程和RNGk-ε紊流模型计算了RBCC用侧压式高超音速进气道及等直隔离段三维内流场,重点分析了唇口位置对来流Ma=6流场的影响,并分析了有关的现象。结果表明:唇口位置前移使得出口截面上气流的均匀程度、对气流的压缩程度、唇口激波的强度、进气道的流量捕获率和总压恢复系数等都比唇口位置的情况更大,而在喉部时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N-S方程 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 等直隔离段 唇口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超声速三维进气道内激波干扰的研究
10
作者 项高翔 王春 +1 位作者 汪运鹏 姜宗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52-2657,共6页
为了为三维进气道的设计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对高超声速和超声速来流下三维进气道内激波干扰进行了理论和数值研究。进气道模型选取"箱式"以及三面侧压进气道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采用了"空间降维"方法,即将进气... 为了为三维进气道的设计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对高超声速和超声速来流下三维进气道内激波干扰进行了理论和数值研究。进气道模型选取"箱式"以及三面侧压进气道作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采用了"空间降维"方法,即将进气道各个角落处的三维双楔定常激波干扰问题转换为二维非定常激波干扰问题,并利用激波动力学对其进行求解。数值验证方法利用2阶NND差分格式求解三维无粘欧拉方程,网格数量为1200多万,并采用MPI并行进行计算。该理论分析方法很好地对进气道各个角落处的激波干扰波系结构进行了判别,并得到了干扰区马赫构型三波点附近以及规则构型反射点附近的解析解,理论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此外,针对进气道截面内各个流场区域的总压恢复系数以及压力、密度和温度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了箱式进气道和三面侧壁压缩进气道内的流场区域的非均匀性,干扰区马赫杆后的总压损失要比其他区域高10%左右。通过研究表明,"空间降维"方法适用于进气道压缩部分,将为进气道的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一种理论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动 箱式进气道 侧壁压缩进气道 波系结构 流场区域
下载PDF
侧板构型对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翼 范晓樯 +3 位作者 何继宏 陈逖 梁剑寒 王振国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7-222,共6页
对侧板前掠和侧板后掠两种构型的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开展了自由射流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侧板构型对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板前掠进气道的启动性能要明显优于后掠构型。通过对壁面压力分布、油流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 对侧板前掠和侧板后掠两种构型的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开展了自由射流试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侧板构型对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板前掠进气道的启动性能要明显优于后掠构型。通过对壁面压力分布、油流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侧板后掠进气道不启动流场大规模流动分离位于底板一侧,而前掠侧板对底板附近的流动分离具有限制作用,使得前掠构型不启动流场大规模分离形成于外罩一侧。外罩一侧边界层更薄,抵抗反压能力更强,更不容易发生分离,这正是造成前掠构型启动性能更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进气道 侧板构型 启动性能 自由射流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林 张堃元 +1 位作者 王磊 王渊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1-288,共8页
采用壁面马赫数呈线性分布的曲面压缩系统改进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的顶板,得到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并与参考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状态无黏时曲面压缩顶板壁面马赫数分布与给定的马赫数分布基本一致,并且有... 采用壁面马赫数呈线性分布的曲面压缩系统改进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的顶板,得到弯曲激波压缩侧压式进气道,并与参考侧压式进气道进行了比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状态无黏时曲面压缩顶板壁面马赫数分布与给定的马赫数分布基本一致,并且有黏时其壁面压力分布也与二维曲面的基本相同;同参考侧压式进气道相比,顶板采用曲面压缩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善壁面压力分布,使其末端压力梯度变化平缓;并且非设计状态下的性能也得到有效地改善,特别是来流马赫数为4时,其流量系数提高6.0%、达到0.799,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9%;来流马赫数为5时,其流量系数提高5.2%、达到0.909,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提高3.2%.随着攻角增大,该进气道流量捕获能力增强、隔离段出口截面流场畸变减小,但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下降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侧压式进气道 曲面压缩 马赫数线性分布 弯曲激波
原文传递
方转圆对三维侧压进气道的流动特性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雄 王翼 梁剑寒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939-2948,共10页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 针对三维侧压进气道开展了方转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矩形出口、隔离段方转圆和内收缩段方转圆这3种方案进气道的基本性能和流场结构,分析了方转圆过程对进气道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方转圆隔离段的三维侧压进气道总体性能要优于原型进气道,而在两个方转圆方案中,将内收缩段和隔离段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方转圆的方案3,要优于从喉部截面开始方转圆的方案2;3种方案进气道隔离段二次流动的共同特点是在底板附近存在方向相反的两个流向涡,它们的强弱关系决定了底板低能流动的分布;始于侧板前缘根部的方转圆过程较始于喉部的方转圆过程对靠近侧板的流向涡的增强作用更大,这个涡提供的"下卷"作用具有改善角区低能流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转圆 高超声速 三维侧压 进气道 内收缩段 隔离段
原文传递
高超声速进气道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锦 罗金玲 戴梧叶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2,共8页
论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最新研究动态,概括阐述了轴对称进气道、二维进气道、三维侧压式进气道和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典型特点与性能,重点展开分析了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原理与种类,包括基于流线追踪的内乘波进气道、几何变截... 论述了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最新研究动态,概括阐述了轴对称进气道、二维进气道、三维侧压式进气道和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典型特点与性能,重点展开分析了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原理与种类,包括基于流线追踪的内乘波进气道、几何变截面过渡的进气道和气动变截面过渡的进气道,介绍了该类进气道的优缺点与应用前景,最后对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三维内收缩进气道是目前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但其与机体一体化设计带来的内外流强耦合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轴对称进气道 二维进气道 侧压式进气道 三维内收缩进气道
原文传递
三维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阻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卫永斌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94-1600,共7页
为了研究三维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取喉道以前)的内部阻力特性,采用了数值模拟、流线追踪技术和等动载条件(Ma=4.65~6.65),结果表明:①压差阻力、总阻力均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摩擦阻力则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所占比重的最大值不超... 为了研究三维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取喉道以前)的内部阻力特性,采用了数值模拟、流线追踪技术和等动载条件(Ma=4.65~6.65),结果表明:①压差阻力、总阻力均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摩擦阻力则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所占比重的最大值不超过20%;②推力效率、推阻比都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大,它们分别增加了13.8%和2.73;③附加阻力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在高马赫数下,附加阻力会变成实际意义上的'附加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 压差阻力 摩擦阻力 附加阻力 推力效率 推阻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