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x vector splitting solutions for coupling hydraulic transient of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flow in pipelines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明 焦光伟 +1 位作者 邓松圣 王建华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3年第7期811-822,共12页
The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mixed flow is the most general in multiphase mixed transporta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exactly solve the coupling hydraulic transient problems of this type of multiphase mixed flow in... The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mixed flow is the most general in multiphase mixed transporta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exactly solve the coupling hydraulic transient problems of this type of multiphase mixed flow in pipelines. Presently, the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is widely used to solve classical hydraulic transient problems. However, when it is used to solve coupling hydraulic transient problems, excessive interpolation errors may be introduced into the results due to unavoidable multiwave interpolated calculation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a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based on the Steger- Warming flux vector splitting is proposed. A flux vector splitting scheme is established for the coupling hydraulic transient model of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mixed flow in the pipelines. The flux subvectors are then discretized by the Lax-Wendroff central difference scheme and the Warming-Beam upwind difference scheme with second-order precision in both time and space. Under the Rankine-Hugoniot condi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ose points located at the boundaries is developed, which can avoid the problem beyond the calculation region directly induced by the second-order discrete techniqu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has several desirable advantages including high calculation precision, excellent shock wave capture capability without false numerical oscillation, low sensitivity to the Courant number, and good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liquid-solid three-phase flow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hydraulic transient flux vector splitting second-order precision
下载PDF
Sediment Movement in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被引量:11
2
作者 CAOZude KONGLingshuang LIUDef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2002年第2期201-205,共5页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ring flume for researching the fine sediment mov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e flume, method of eliminatin...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e rotary ring flume for researching the fine sediment movement, the mechanism of the flume, method of elimin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entrifugal force and sediment movement experiments with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Also included are the experiment-based relationship among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ed shear stress and silt carrying capacity, a proposed erosion-deposition function and bed erosion-deposition calculation together with the results of ver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ry ring flume periodic alternating current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erosion-deposition function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Plume Interaction Above An AlternatingDiffuser in Stagnant Water 被引量:1
3
作者 匡翠萍 李行伟 +1 位作者 刘曙光 顾杰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06年第2期289-302,共14页
The plume interaction above an alternating diffuser in stagnant water is studied with 3D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RANS) combined with a buoyancy-extended κ-ε model. The steady three-dimensional tu... The plume interaction above an alternating diffuser in stagnant water is studied with 3D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RANS) combined with a buoyancy-extended κ-ε model. The steady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t flow and temperature fields are computed by use of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on a non-uniform high resolution orthogonal grid.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s demonstrate a generic flow pattern for different turbulent heated jet discharges: the buoyant jets on each side of the diffuser first merge to form an essentially two-dimensional plume which bends back toward the diffuser centerline due to a low pressure cavity. In general, an under-pressure exists in the cavity until the plumes merge;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o slightly positive afterwards. Two-dimensionality of the scalar and flow field is attained much later than the point of zero pressure. The position of merging point is governed by mainly four parameters - the discharge densimetfic Froude number, the port diameter and space, and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alternating jet nozzles. A formula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is obtained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it is used to predict the position of plume merging point. The predicted temperature fields are comparable to previous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ting diffuser merging point plume interaction low pressure cavity ednsimetric Froude number turbulence modell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κ-ε model enviromental hydraulics
下载PDF
FCS-MPC for four-switch three-phase AC-DC converters with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4
作者 MA Wei-jie ZHANG Bao-ge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50-156,共7页
Due to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witches for the four-switch 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FSTP AC-DC)converter,it can easily lead to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imbalance and the system stability ... Due to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witches for the four-switch 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FSTP AC-DC)converter,it can easily lead to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imbalance and the system stability reduction.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 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for FSTP AC-DC converters with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is proposed.In this strategy,in order to facilitate calculation,theαβcoordinate system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all voltage vectors are evaluated by establishing a cost function.During the whole process,phase locked loop(PLL)and complex modulation strategy are not required.In the new established cost function,the additional objective term of suppressing capacitor voltage fluctuation is to eliminate effectively the capacitor voltages oscillations and deviation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reliability.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trategy can keep the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and has good dynamic and sta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 four-switch 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FSTP AC-DC)converters cost function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下载PDF
基于水化学特征及抽(放)水试验的含水层垂向水力联系研究
5
作者 黄欢 董书宁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183,共9页
新街矿区3-1煤埋深大,煤层顶板巨厚直罗组及志丹群含水层为主要充水含水层,地表水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影响着矿井涌水;基于水化学特征及抽(放)水试验进行了含水层垂向水力联系研究。研究区水化学测试及Piper图结果表明:地表水、志丹群... 新街矿区3-1煤埋深大,煤层顶板巨厚直罗组及志丹群含水层为主要充水含水层,地表水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影响着矿井涌水;基于水化学特征及抽(放)水试验进行了含水层垂向水力联系研究。研究区水化学测试及Piper图结果表明:地表水、志丹群及直罗组含水层水矿化度逐渐增大,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转变为SO4-Na型。Gibbs图及SOM模型等分析表明:地表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硅酸盐岩的风化作用,志丹群及直罗组含水层离子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和石膏,且直罗组含水层还存在金属硫化物的氧化,地表水、志丹群含水层、直罗组含水层水化学特征控制因素由水岩相互作用转变为蒸发浓缩作用,且志丹群及直罗组含水层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替作用。Cl-指标定量表明:地表水与志丹群含水层、志丹群与直罗组含水层水力联系度为0.28,属于中等水力联系程度,地表水与直罗组含水层水力联系度为0.43,水力联系较弱。地面志丹群含水层抽水试验与井下直罗组含水层放水试验表明:志丹群含水层与直罗组含水层间存在水力联系,志丹群含水层与直罗组含水层为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水力联系 抽水试验 放水试验
下载PDF
旱涝急转工况下土石坝上游粘土防渗体水力劈裂研究
6
作者 袁自立 叶伟 +1 位作者 徐章耀 杜玉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18,共5页
近年来作为极端小概率事件的旱涝急转工况频繁出现,极易造成防渗体缺陷扩展,诱发工程失事。通过在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旱涝急转工况下土石坝粘土防渗体中的水力劈裂问题。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工况中的干旱过程促使土体... 近年来作为极端小概率事件的旱涝急转工况频繁出现,极易造成防渗体缺陷扩展,诱发工程失事。通过在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旱涝急转工况下土石坝粘土防渗体中的水力劈裂问题。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工况中的干旱过程促使土体基质渗透性降低,同时导致防渗体产生裂缝,具备了发生水力劈裂的必要条件。理论分析推导了沿裂缝所在平面产生水力劈裂破坏的渗透压力理论值,离心试验模型测得铺盖层孔压骤降的同时砂层孔压骤增,表明裂缝受高水压作用产生劈裂贯穿了防渗体,裂缝处测量孔隙水压力值与理论推导结果基本一致。旱涝急转过程中裂缝处土体内的压应力先是逐渐增大,随后不断减小最终转变为拉应力,从而导致水力劈裂。研究结果对旱涝急转工况下的土石坝安全运行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粘土铺盖 水力劈裂 离心试验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热-流耦合与热-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水气交替及间歇注入对咸水层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
7
作者 张杰城 杜鑫芳 +1 位作者 赫文豪 张来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基于TOUGH+软件架构,结合更为准确的物理性质计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咸水层CO_(2)封存的热-流耦合模拟方法,并使用固定应力分割迭代耦合模型将其与RGMS软件耦合,改进了热-流-固双向耦合模拟方法,建立了准确性更高的热-流-固迭代耦合模拟... 基于TOUGH+软件架构,结合更为准确的物理性质计算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咸水层CO_(2)封存的热-流耦合模拟方法,并使用固定应力分割迭代耦合模型将其与RGMS软件耦合,改进了热-流-固双向耦合模拟方法,建立了准确性更高的热-流-固迭代耦合模拟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构建的地质模型,使用热-流与热-流-固迭代耦合方法模拟咸水层CO_(2)溶解封存过程,研究了水气交替及间歇注入方案对CO_(2)溶解量、孔隙压力和地层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流-固迭代耦合模拟能帮助设计更加合理的注入方案;仅用水气交替注入方式可提高CO_(2)溶解量;间歇注入有助于孔隙压力与地层形变恢复。研究结果可为咸水层CO_(2)溶解封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固耦合作用 热-流耦合作用 咸水层CO_(2)溶解封存 水气交替注入 间歇注入
下载PDF
保水堰的交替水流数值模拟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万五一 李玉柱 王建军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为了对保水堰的交替水流进行数值模拟,依据保水堰恒定流情况下的工作特性,将保水堰的水流形态分成堰流和满流两种状态,分别建立保水堰不同流态下的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水流形态的交替机理,建立两种水流的转换条件,联立两种... 为了对保水堰的交替水流进行数值模拟,依据保水堰恒定流情况下的工作特性,将保水堰的水流形态分成堰流和满流两种状态,分别建立保水堰不同流态下的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水流形态的交替机理,建立两种水流的转换条件,联立两种不同形态的数学模型构成保水堰的堰流和满流交替的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保水堰的水流交替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将两种流态的方程进行组合,可以合理地模拟保水堰的水流交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堰 水力过渡过程 交替水流 输水工程
下载PDF
交流液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静一 王巍 +1 位作者 姚成玉 王益群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03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简要介绍了交流液压技术在工程领域内多项研究成果,对交流液压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今后如何开展提高交流液压系统可靠性及其节能降噪效果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交流液压 应用 可靠性 节能 展望
下载PDF
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苹果幼苗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启良 张富仓 刘小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4-1372,共9页
以矮化红富士苹果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交替滴灌(ADI)、固定滴灌(FDI)和常规滴灌(CDI)3种滴灌方式和3种灌水量对苹果幼苗的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以阐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下苹果幼苗生理特性和节水机理。结果表明:与CDI方式相... 以矮化红富士苹果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交替滴灌(ADI)、固定滴灌(FDI)和常规滴灌(CDI)3种滴灌方式和3种灌水量对苹果幼苗的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以阐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下苹果幼苗生理特性和节水机理。结果表明:与CDI方式相比,当灌水定额由20 mm增大到30 mm时,ADI方式提高了苹果幼苗根干重、根系导水率、叶水势和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其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和蒸散量,从而使得ADI方式下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较CDI方式大大提高;3种滴灌方式的根系导水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并以8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与CDI方式相比,ADI和FDI方式在节水达33.3%时的平均根系导水率仅分别降低了5.81%和14.7%,但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较CDI方式高出16.31%和14.48%、40.52%和27.65%。可见,局部根区灌溉方式能促进苹果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并主要通过提高根系导水率的途径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区交替滴灌 生理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根系导水率 滴灌
下载PDF
液压挖掘机单双泵功率匹配控制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彤峰 谢国进 谢冰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应用改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构建了液压挖掘机单双泵功率匹配控制器,在双泵中,结合交叉功率控制方法,为发动机与双变量泵功率匹配提供了较好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 液压挖掘机 单神经元 PID控制 交叉功率 功率匹配
下载PDF
直驱式电液伺服系统及其在注塑机上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宏光 曹健 赵阳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9-120,90,共3页
建立了直驱式电液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频响不高的场合直驱式电 液伺服装置完全可替代传统的电液伺服装置。
关键词 直驱式电液伺服系统 泵控缸 交流调速模块
下载PDF
基于PFC^(2D)数值模拟的交替压裂中应力阴影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夏磊 曾亚武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69-4277,4286,共10页
为了探究应力阴影效应对交替压裂中压裂间距选取的影响,基于优化后的颗粒流离散元流固耦合计算模型,模拟并分析了双初始水力裂缝下因应力阴影效应产生的诱导应力的分布情况,并与理论解析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 为了探究应力阴影效应对交替压裂中压裂间距选取的影响,基于优化后的颗粒流离散元流固耦合计算模型,模拟并分析了双初始水力裂缝下因应力阴影效应产生的诱导应力的分布情况,并与理论解析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该数值方法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应力阴影效应在不同各向异性地应力场及初始压裂间距条件下对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及扩展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各向异性应力场不改变裂缝周边的应力场,不影响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随着初始压裂间距的减小,应力阴影效应增强,新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逐渐增加。初始水力裂缝间距与初始各向异性应力场共同影响新水力裂缝的扩展形态,随着初始水力裂缝间距或初始水平地应力场差异系数的增大,应力阴影对新水力裂缝的扩展方向的影响逐步减弱;初始水力裂缝对新水力裂缝的扩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交替压裂中压裂间距的优化进行了定性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压裂 应力阴影 流固耦合 水力裂缝 起裂压力 扩展形态
下载PDF
低渗裂缝性薄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长宇 丛立春 +3 位作者 龙增伟 何慧 谢敏 路大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3-75,169,共3页
针对大情字井地区低渗透、多断块、裂缝性薄(互)层(<2m)给压裂改造带来的难题,开展了薄(互)层水力裂缝方位测试;有限元复杂边界限制整体压裂优化设计研究;薄(互)层纵向扩展规律、有效改造程度和提高裂缝性薄层渗流能力有效改造配套... 针对大情字井地区低渗透、多断块、裂缝性薄(互)层(<2m)给压裂改造带来的难题,开展了薄(互)层水力裂缝方位测试;有限元复杂边界限制整体压裂优化设计研究;薄(互)层纵向扩展规律、有效改造程度和提高裂缝性薄层渗流能力有效改造配套技术的研究。通过两年来在大情字井100多个2m以下天然裂缝发育的薄(互)层采用三种粒径组合支撑的加砂工艺及多项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压裂实践,不仅使大情字井2m以下的薄(互)层有效改造,而且取得了高于方案设计水平22%压后稳产水平和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裂缝性 薄互层 组合支撑 压裂改造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两相交流液压系统的设计仿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彪 赵静一 +1 位作者 曾辉 曹文熬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0年第6期8-9,共2页
利用 AMESim 软件,建立两相交流液压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系统的特征曲线,研究其动态特性,分析交流液压的优越性及在工程、矿山机械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展望交流液压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AMESIM 交流液压 仿真
下载PDF
垂直埋管换热器布置形式对地下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晋 汪庆军 张国强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6-61,共6页
基于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准三维传热模型和钻孔外有限长线热源模型,采用温度叠加原理,编写地下换热系统计算程序,通过引入管群横截面水力半径的概念,研究了管群不同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匀强... 基于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准三维传热模型和钻孔外有限长线热源模型,采用温度叠加原理,编写地下换热系统计算程序,通过引入管群横截面水力半径的概念,研究了管群不同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匀强交变脉冲热流作用下,当向地下吸热放热平衡时,管群的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影响不显著;当吸热放热不平衡时,管群的布置形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影响较大,水力半径小的布置换热效果较好;并推出即使地埋管换热器向地下土壤吸热放热不平衡,只要不平衡率不高,通过设计合理的管群布置形式,单独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依然可以长期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 传热模型 交变脉冲热流 管群布置形式 水力半径
下载PDF
液压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分析及计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强 李洪人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9,共2页
分析了液压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任意位姿下的位姿误差计算方法。针对并联机器人设计阶段给出的各结构参数的误差范围,给出了计算最大位姿误差的方法。对设计和评价液压并联机器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液压并联机器人 位姿误差 坐标轮换法 液压伺服系统
下载PDF
交变配流阀控电液激振方法及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国超 李南奇 +2 位作者 王慧 张建卓 张长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43-149,156,共8页
为探索实现主动激振的新途径,丰富电液激振方法的多样性,提出一种利用交变配流阀控制液压缸的电液激振方法。对交变配流阀进行结构设计并建立配流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交变配流阀控电液激振系统的振动机理,结合MATLAB软件数值计算获得交... 为探索实现主动激振的新途径,丰富电液激振方法的多样性,提出一种利用交变配流阀控制液压缸的电液激振方法。对交变配流阀进行结构设计并建立配流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交变配流阀控电液激振系统的振动机理,结合MATLAB软件数值计算获得交变配流阀的配流信号,建立交变配流阀控电液激振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研制交变配流阀控电液激振试验台进行试验测试,分析供油压力和电机转速对电液激振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油压力、电机转速对电液激振系统振动特性具有明显影响,供油压力升高,电液激振系统的振动位移、加速度幅值分别提高了8.14%和5.57%;电机转速增加,电液激振系统的振动位移、加速度幅值分别降低了79.71%和58.21%;电液激振系统AMESim仿真和试验结果平均误差为8.72%,整体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激振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变配流阀 电液激振 振动特性 AMESIM仿真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基于HB-AFT方法的水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雷克 原倩 +3 位作者 王雪妮 马震岳 唐华林 张金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6-32,共7页
受电磁、机械等外激励联合作用影响,水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呈强非线性特性。采用半解析半数值谐波平衡-时频域转换方法对系统周期解予以求解,并与数值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不平衡磁拉力作用系... 受电磁、机械等外激励联合作用影响,水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呈强非线性特性。采用半解析半数值谐波平衡-时频域转换方法对系统周期解予以求解,并与数值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是否考虑不平衡磁拉力作用系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动态特性。谐波平衡-时频域转换方法可以从解析层面准确展现稳定的转子周期运动形态;对于拟周期等非稳态运动,该方法虽无法完全展现系统的动态响应,但据此得到的解析结果可用于判断转子运动趋势及振动响应成分构成,从而为水轮发电机组轴系早期故障诊断识别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发电机组 转子-轴承系统 周期解 不平衡磁拉力 谐波平衡-时频域转换方法
下载PDF
三相交流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彪 赵静一 曹文熬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1年第2期59-61,共3页
基于交流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出三相交流液压系统模型,利用AMESim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系统动态特性,三相液流耦合特性,并与传统液压系统进行比较,发现交流液压系统具有较好的耦合特性、隔离特性、振动输出特性,其特性在工程机械、矿... 基于交流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出三相交流液压系统模型,利用AMESim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系统动态特性,三相液流耦合特性,并与传统液压系统进行比较,发现交流液压系统具有较好的耦合特性、隔离特性、振动输出特性,其特性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机械加工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交流液压系统 AMESIM 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