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usting of the North Lhasa Block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6
1
作者 WuZhenhan HuDaogong +2 位作者 YePeisheng ZhaoXun LiuQi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6-259,共14页
A huge thrust system, the North Lhasa Thrust (NL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Lhasa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Damxung region and its vicinity, the Deqen-Lunpola traverse and ... A huge thrust system, the North Lhasa Thrust (NLT), wa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ern Lhasa bloc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Damxung region and its vicinity, the Deqen-Lunpola traverse and the Amdo-Bam Co profile. The NLT consists of the Dongqiao-Lunpola thrust (DLT), the west Namco thrust (WNT) and the south Damxung thrust (SDT) and ductile shear zones, ophiolite slices and folds extending in a WNW direction. Major thrust faults of the NLT seem to merge into a single deep-seated detachment of the upper-crust and totally displaced southward as far as 100-120 km. Chronological analyses with 39Ar-40Ar of plagioclase and hornblende, Rb-Sr isochron of minerals and fission-tracks of apatite from mylonite within the WNT yield ages of 174-173 Ma, 109 Ma and 44 Ma, showing 3 periods of thrusting in the north Lhasa block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Tethys oceanic plate and the Ind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ustING MYLONITE chronological dating north Lhasa block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ing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5
2
作者 WU Zhenhan YE Peisheng +3 位作者 Patrick J.BAROSH HU Daogong LU Lu ZHANG Yao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uthward along several generally north-dipping great thrust systems. Those at the borders of the ~450 km wide block show it overrides the Lhasa block to the south and is overridden by the Hohxil-Bayanhar block to the north. The systems are mostly thin-skinned imbricate thrusts with associated folding. The thrust sheets are chiefly floored by Jurassic limestone that apparently slid over Triassic sandstone and shale, which is locally included, and ramped upward and over Paleocene-Eocene red-beds. Some central thrusts scooped deeper and carried up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 Permian carbonate and granite to form a central uplift that divides the Qiangtang block into two parts.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es are unconformably overlain by little deformed Late Eocene-Oligocene volcanic rock or capped by Miocene lake beds. A thrust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lock, as well as 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djacent Lhasa block, dip to the south and appear to be due to secondary adjustments within the thrust sheets. The relative southward displacement across this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 system is in excess of 150 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the average southward slip-rate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hrusts ranged from 5.6 mm to 7.4 mm/a during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This Early Cenozoic thrusting ended before the Early Miocene and was followed by Late Cenozo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in the Qiangtang block. The reve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ust system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 thrust outliers and thrust sheets structural windows Early Cenozoic Qiangtang block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物源变化及对扬子板块西缘构造活动的启示
3
作者 田亚杰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金惠 周国晓 白壮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8-2556,共19页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 碎屑岩物源研究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利用多种物源研究方法可以全面揭示碎屑岩的源岩信息,揭示源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变化。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西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变为挤压构造带,引起了显著的古地理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变化,但目前对这一转变过程仍缺乏研究。本文综合利用砂岩颗粒成分统计、电子探针测试重矿物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研究了荥经-峨眉地区上三叠统碎屑岩物源转变时间,并结合其他地区物源研究探讨了扬子板块西南缘的物源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电气石主要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其次来自富铝贫钙变质碎屑岩;铬尖晶石来自具有洋岛和大火成岩省背景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碎屑锆石U-Pb年龄的主要分布在730~850Ma范围内。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具有再旋回造山带物源;电气石大部分来自富铝贫钙、贫铝贫钙的变质碎屑岩,小部分来自贫锂的花岗岩类和相关伟晶岩、细晶岩;铬尖晶石主要来自具岛弧背景的橄榄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200~300Ma、400~500Ma、650~850Ma、1750~1950Ma和2400~2600Ma年龄段。综合分析表明,马鞍塘组的物源为康滇构造带的新元古代花岗质结晶基底,并包含少量新元古代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碎屑岩和二叠纪基性-超基性火山岩;须家河组的物源包括松潘-甘孜褶皱带的三叠系浊积岩、花岗岩类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古生界碎屑岩与新元古界基底。马鞍塘组与须家河组之间的物源转变,表明扬子板块西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取代康滇构造带成为新的地貌高部位和主要剥蚀区,这一古地理格局的转变发生于马鞍塘组沉积之后,即晚三叠世的卡尼期与诺利期之间或诺利期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南缘 晚三叠世 物源变化 龙门山断裂带 松潘-甘孜褶皱带 康滇构造带
下载PDF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4
4
作者 郝义 李三忠 +4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刘丽萍 刘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80,共15页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块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由南向北推覆挤压的结果,而桂北元宝山、越城岭地区及湘赣边境地区NE-NNE向的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收缩挤压的结果,而且这一收缩挤压是属于陆内造山事件而不是前人所说的洋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造山事件,且加里东运动先由南向北、后由东向西逐渐拓展,变形强度由强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云开地块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收缩挤压 陆内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Ⅲ):华南陆内造山 被引量:45
5
作者 李三忠 李玺瑶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杨朝 刘鑫 郭玲莉 王永明 郝义 张剑 胡梦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5-1025,共21页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 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变形、岩浆、沉积等特征表现为陆内造山带特征。通过对加里东期角度不整合分布、褶皱、断裂逆冲极性等特征的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轴向的寒武系褶皱不对称性和角度不整合空间上向北的拓展变新规律,指示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由南向北推覆挤压可能是云开、滇—桂北越地块依次向北推挤的结果;从全球背景看,可能和华南陆块南部一些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北缘依次碰撞接触导致的远程陆内效应有关。然而,湘赣边境、桂北元宝山及越城岭地区的早古生代NE向褶皱不对称性指示向西拓展,这可能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陆内收缩挤压的结果,其全球背景可能和华南陆块顺时针旋转与冈瓦纳全面碰撞相关。总之,加里东期构造运动总体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渐新,变形强度由强到弱的特征,反映华南陆内碰撞造山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其与冈瓦纳北缘碰撞的远程效应。450~420 Ma华南已经属于冈瓦纳北缘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带 早古生代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下载PDF
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识别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冬 王英民 +1 位作者 王永凤 徐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8-63,共6页
块状搬运复合体是深水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状搬运沉积对深水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识别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研究发现: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边界变... 块状搬运复合体是深水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状搬运沉积对深水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识别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研究发现: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边界变化大,内部常见滑块、推覆体和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往往不是油气勘探的首先目标,但可形成潜在的深水地层圈闭,同时还可以作为盖层和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搬运复合体 滑块 推覆体 储层
下载PDF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地质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亚光 苏俊青 +1 位作者 朱银霞 李宏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4-266,286,共4页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田是我国东部地区近年发现的大型气田。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是一个以中高凝析油含量和饱和型凝析气藏为主体的复合气藏。该气藏的构造为道冲构造侵蚀而成的残丘山,储集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孔体系,流体呈层状分布... 千米桥潜山凝析气田是我国东部地区近年发现的大型气田。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是一个以中高凝析油含量和饱和型凝析气藏为主体的复合气藏。该气藏的构造为道冲构造侵蚀而成的残丘山,储集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缝洞孔体系,流体呈层状分布(集中分布于奥陶系峰峰组和上马家沟组上段)。千米桥潜山凝析气藏温度高,压力系统正常,处于封闭水文地质体系中(无活跃边、底水),具有弹性气驱生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米桥潜山 凝析气藏 地质特征 逆冲构造 碳酸盐岩储层 压力系统
下载PDF
昭通-鲁甸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8
作者 常祖峰 周荣军 +3 位作者 安晓文 陈宇军 周青云 李鉴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60-1279,共20页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 60°,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 60°,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定向排列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等地貌;大桥边、北闸镇、光明村等地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龙树河I级阶地上发育高0.5~2.0m的断层陡坎.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一全新世,运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此外,在NE向断裂间穿插发育的一些NW向断裂,同样表现出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在2014年鲁甸M6.5地震震区产生了NE和NW向地裂缝和地形反坎等地表形变,与NE和NW向断裂展布基本一致,反映了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由于块体远程变形响应与能量交换传递,在川滇块体东侧形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SE向运动的前缘部位.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断裂几何结构成为凉山次级块体构造变形的主要承载体之一,吸收、调节块体SE向运动应变,并构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南部边界.从区域构造部位和运动特征分析,昭通-鲁甸断裂带之于凉山次级块体,正如龙门山断裂带之于巴颜喀拉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在活动块体边界和区域构造格架划分上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同时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鲁甸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 凉山次级块体 逆冲运动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镜板和推力头热弹变形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平安 武中德 《大电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17,共3页
介绍了ANSYS软件用于镜板和推力头的热传导和热弹变形计算的方法。考虑到镜板和推力头结构和受力周期对称的特点,取其Z分之一(Z为瓦块数)作为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推力头和镜板接合面为三维等效热传导单元和三维接触单元。镜板在力载... 介绍了ANSYS软件用于镜板和推力头的热传导和热弹变形计算的方法。考虑到镜板和推力头结构和受力周期对称的特点,取其Z分之一(Z为瓦块数)作为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推力头和镜板接合面为三维等效热传导单元和三维接触单元。镜板在力载荷作用下,周向变形的高点处在瓦上,低点在瓦间,径向变形在外径侧上翘;镜板在温度载荷作用下,周向由于恒温而不产生变形,径向变形为下凸。镜板面的综合变形为径向下凸,外径侧上翘,沿周向为波浪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板和推力头 热传导 热弹变形
下载PDF
银盘水电站推力轴承支撑性能及镜板泵外循环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雷霆 胡鑫凡 秦留生 《机电工程》 CAS 2012年第9期1042-1045,共4页
为了评估银盘水电站推力轴承支撑性能对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验证镜板泵外循环技术在设计工况下的冷却效果,通过对不同结构特点推力轴承支撑性能进行分析,阐述了银盘水电站推力轴承弹性油箱支撑结构在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中自动调整... 为了评估银盘水电站推力轴承支撑性能对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以及验证镜板泵外循环技术在设计工况下的冷却效果,通过对不同结构特点推力轴承支撑性能进行分析,阐述了银盘水电站推力轴承弹性油箱支撑结构在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中自动调整各轴瓦受力平衡的优点;同时,利用流体力学计算公式,对银盘水电站镜板泵外循环系统工作压头和流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现场机组运行工况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弹性油箱支撑结构的推力轴承,能使推力轴承轴瓦间受力不均匀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通过计算分析,结合机组运行监测数据,得出了银盘水电站镜板泵实际压头系数和流量系数,证明镜板泵外循环系统能够在设计工况点附近工作,从检测数据来看系统冷却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轴承 支撑性能 镜板泵 外循环技术 银盘水电站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组推力头镜板缺陷引起机组振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9
11
作者 翟建平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1,共3页
白莲河水电厂2号机组运行时发生了剧烈振动,导致推力油盆回油管道断裂。相关分析发现,水轮发电机组的推力头和镜板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能保证正常运行。进而,对这些缺陷进行了修复处理,同时找出了机组存在的其他缺陷。此后,改进了安装工... 白莲河水电厂2号机组运行时发生了剧烈振动,导致推力油盆回油管道断裂。相关分析发现,水轮发电机组的推力头和镜板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能保证正常运行。进而,对这些缺陷进行了修复处理,同时找出了机组存在的其他缺陷。此后,改进了安装工艺,经精心安装调试,解决了该机组不稳定运行近三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发电机组 镜板 推力头 振动 分析及处理
下载PDF
S7-300型PLC在立式锥形辊穿孔机顶杆小车上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昶 《钢管》 CAS 2012年第2期67-72,共6页
顶杆小车电气控制系统对保证锥形辊穿孔机的正常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立式锥形辊穿孔机顶杆小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直流传动装置与PLC的通信及其软件编程等。S7-300型PLC的应用对精确控制顶杆小车的定位及过程速度起到良... 顶杆小车电气控制系统对保证锥形辊穿孔机的正常高效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立式锥形辊穿孔机顶杆小车电气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直流传动装置与PLC的通信及其软件编程等。S7-300型PLC的应用对精确控制顶杆小车的定位及过程速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C 穿孔机顶杆小车 电气控制系统 硬件组态 参数设置 程序控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锋 赵红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的构造模式值得认真推敲;该区不存在大规模的前陆盆地;关于横向构造带、南北分区以及南北运动模式等问题的相继提出,说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块西部区域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重新审视。在分析总结该区构造特征及发育模式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全面研究,并对原有的认识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推覆模式 前陆盆地 横向构造带 南北运动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凯 刘少峰 +3 位作者 姜承鑫 王平 张岩 孟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40,共10页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扬子板块北缘 前陆褶皱逆冲带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传递系数法滑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海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8-139,112,共3页
针对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推力计算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刚体极限平衡理论,以分块极限平衡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改进的传递系数法的递推公式及累计求和表达式,并结合工程实例与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传递系数法计算... 针对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推力计算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刚体极限平衡理论,以分块极限平衡法为基础,推导出一种改进的传递系数法的递推公式及累计求和表达式,并结合工程实例与传统的传递系数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传递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与实际情况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传递系数法 稳定性评价 滑坡推力 分块极限平衡法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膝折褶皱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梁瀚 冉崎 +3 位作者 狄贵东 曾鸣 韩嵩 王跃翔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以前仅有地震资料,没有实钻井钻进隐伏构造带的复杂翼部,故认为背斜-向斜之间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栖霞组气藏是断块型气藏,该认识限制了对栖霞组气藏的整体认识和油气勘探开发部署。但近期,构造复杂带双鱼石区块的实钻井倾角测井和高分辨地震精细成像攻关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大范围发育膝折褶皱,褶皱之间以高角度膝折带相连,并不发育大规模、延伸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②膝折带为构造剪切带,膝折带内的储层裂缝发育,连通性强,是背斜和向斜的栖霞组储层的良好沟通渠道;③不仅双鱼石构造,整个①号断层下盘的栖霞组储层都具有连片分布的地质特征。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气藏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构造整装气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块 构造变形 膝折带 中二叠世 整装气藏 四川盆地 双鱼石区块 龙门山前带
下载PDF
双螺杆制备半固态坯料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杜之明 张晓华 罗守靖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6-89,共4页
双螺杆制备半固态坯料的思想来之于注塑行业挤出机的原理,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半固态坯料制备中,更为注重的是其剪切和混合效果。本文基于以上思想,从双螺杆的设计起步,确定了双螺杆和与之对应的捏合块规格和参数,并对螺杆工作产生的轴向... 双螺杆制备半固态坯料的思想来之于注塑行业挤出机的原理,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半固态坯料制备中,更为注重的是其剪切和混合效果。本文基于以上思想,从双螺杆的设计起步,确定了双螺杆和与之对应的捏合块规格和参数,并对螺杆工作产生的轴向力进行了计算,选择了相应的止推轴承。此外,还估算了半固态坯料制备生产能力,解决了轴承径向尺寸和双螺杆中心距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态浆料 双螺杆 捏合块 止推轴承
下载PDF
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6
18
作者 陈泽超 林伟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Claude LEPVRIER 褚杨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1840,共16页
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整体上呈NW-SE走向展布于华南板块的南缘,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作为印支运动代表性地区的越南东北部地区Song Chay构造带上,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上古生界至早-中三叠世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中... 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整体上呈NW-SE走向展布于华南板块的南缘,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作为印支运动代表性地区的越南东北部地区Song Chay构造带上,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上古生界至早-中三叠世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中都发育向北东逆冲推覆,韧性变形域表现为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NE的剪切变形,而脆性变形域则记录了大量NE极性的褶皱和冲断构造。两广交界的云开地体和海南岛地区存在着相同样式的构造变形。关于这期变形的时间,本文通过对野外地层以及所出露不同时期岩体变形特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高质量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在越南的东北部厘定为237~228Ma。这期广泛分布于华南板块南缘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同Day Nui Con Voi(大象山)微陆块与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事件相关。本文认为华南板块在早三叠世开始沿着越南东北部的Song Chay缝合带俯冲拼合于Day Nui Con Voi微陆块之下,因此在早-中三叠世时期,在作为俯冲盘的华南板块南缘发育一系列的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世印支造山作用结束。因此,华南板块南缘的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被一同卷入早-中三叠世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SONG Chay构造带 逆冲推覆 早中生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模拟盾构机推进液压系统泵站集成设计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扬 龚国芳 +1 位作者 胡国良 杨华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0,共3页
推进液压系统是盾构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盾构模拟试验平台,介绍了推进液压系统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其工作原理,采用Pro/E三维软件对主油路阀块、分组阀块以及泵站进行了集成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的准确性及加工的... 推进液压系统是盾构液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盾构模拟试验平台,介绍了推进液压系统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其工作原理,采用Pro/E三维软件对主油路阀块、分组阀块以及泵站进行了集成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的准确性及加工的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机 推进液压系统 集成阀块 三维设计
下载PDF
自主水下航行器回收过程中螺旋桨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晓旭 张正栋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4-1160,共7页
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回收过程中,螺旋桨的推力特性对AUV的稳定性控制及安全性能等影响非常明显。主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采用多块混合网格技术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对AUV在不同回收工况下的螺旋桨推力特性展开数值模拟。建立... 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回收过程中,螺旋桨的推力特性对AUV的稳定性控制及安全性能等影响非常明显。主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采用多块混合网格技术结合RNG k-ε湍流模型,对AUV在不同回收工况下的螺旋桨推力特性展开数值模拟。建立AUV及螺旋桨的三维几何模型;基于多块混合网格方法对计算域进行空间离散,同时采用动网格技术实现螺旋桨与回收管的相对运动及自身旋转运动;利用有限体积法展开数值计算。基于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数值无关性测试,表明所使用的多块混合网格方法能够对AUV回收过程螺旋桨推力特性进行准确计算,为AUV水下回收过程的控制及安全性能评估能够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螺旋桨 自主水下航行器 多块混合网格 推力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