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plif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nd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被引量:21
1
作者 Liu Shugen, Luo Zhili, Dai Sulan, Changl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ChinaDennis Arne Dalhousie U niversity, Canadaand C.J.L. Wilson Melbourne U niversity, Australia Jiang M 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26,共11页
Based on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and measuremen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ngmenshan (Longmen Mountain)area and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nd computer modelling it is concluded... Based on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and measuremen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ngmenshan (Longmen Mountain)area and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nd computer modell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l)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3-4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no less than 0.3-0.4 mm/a since 10 Ma B.P.; (2) the Longmenshan thrust nappe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5-6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more than 0.5- 0.6 mm /a since 10 Ma B.P.; (3) the Longmenshan detachment belt has uplifted by 1 - 2 km at a rate of 0.016-0.032 mm/a since 60 Ma B.P.; (4)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has uplifted by 1.7-3 km at a rate of 0.028-0.05 mm/a since 60 Ma B.P.; (5) the uplift rate of the area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eichuan-Yingxiu-Xiaoguanzi fault for the last 10 Ma is 40 times as much as that on its east side; (6) the uplifting of the the Songpan - Garze fold belt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60 Ma ago exhibit a mirro-image correlation, i.e.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rapid subsidence of the basin;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has uplifted at a much greater rate than the West Sichuan foeland basin in the last 60 Ma;and (7) the palaeogeothermal gradient was 25℃ /km in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sion track uplift (subsidence) history basin modelling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Miocen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Dextral-Slip Thrusting to Extension in the Nyainqentanglha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8
3
作者 WU Zhenhan Patrick J. BAROSH +3 位作者 ZHAO Xun WU Zhonghai HU Daogong LIU Qi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5-384,共20页
Dextral-slip in the Nyainqentanglha region of Tibet resulted in oblique underthrusting and granite generation in the Early to Middle Miocene, but by the end of the epoch uplift and extensional faulting dominated. The ... Dextral-slip in the Nyainqentanglha region of Tibet resulted in oblique underthrusting and granite generation in the Early to Middle Miocene, but by the end of the epoch uplift and extensional faulting dominated. The east-west dextral-slip Gangdise fault system merges eastward into the northeast-trending, southeast-dipping Nyainqentanglha thrust system that swings eastward farther north into the dextral-slip North Damxung shear zone and Jiali faults. These faults were took shape by the Early Miocene, and the large Nyainqentanglha granitic batholith formed along the thrust system in 18.3-11.0 Ma as the western block drove under the eastern one. The dextral-slip movement ended at -11 Ma and the batholith rose, as marked by gravitational shearing at 8.6-8.3 Ma, and a new fault system developed. Northwest-trending dextral-slip faults formed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raisen batholith, whereas the northeast-trending South Damxung thrust faults with some sinistral-slip formed to the southeast. The latter are replaced farther to the east by the west-northwest-trending Lhtinzhub thrust faults with dextral-slip. This relatively local uplift that left adjacent Eocene and Miocene deposits preserved was followed by a regional uplift and the initiation of a system of generally north-south grabens in the Late Miocene at -6.5 Ma. The regional uplift of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thus appears to have occurred between 8.3 Ma and 6.5 Ma. The Gulu, DamxungYangbajain and Angan graben systems that pass east of the Nyainqentanglha Mountains are locally controlled by the earlier northeast-trending faults. These grabens dominate the subsequent tectonic movement and are still very active as northwest-trending dextral-slip faults northwest of the mountains. The Miocene is a time of great tectonic change that ushered in the modern tectonic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ocene tectonics strike-slip fault thrust fault extensional tectonic system uplift graniteplutonism Nyainqentanglha regio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旅大隆起区多期叠加构造及其对潜山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淑娟 李三忠 +5 位作者 牛成民 张江涛 张震 戴黎明 杨宇 李金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8-1202,共15页
旅大隆起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的西北部,经历了中生代—新生代多幕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内幕断裂发育类型多样、变形复杂,前人对其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构造研究仍相对薄弱。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详细构造解析揭示,研究区印支期主要表现为... 旅大隆起区位于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的西北部,经历了中生代—新生代多幕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内幕断裂发育类型多样、变形复杂,前人对其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构造研究仍相对薄弱。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详细构造解析揭示,研究区印支期主要表现为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了北西—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和逆冲推覆断裂;燕山早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局部伸展和沉积,中-下侏罗统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之间未见明显的角度不整合;燕山晚期主要表现为自南东往北西方向的逆冲推覆;早喜马拉雅期在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米诺式的伸展-拆离断层和箕状断陷沉积。其中,印支期北西—近东西向的逆冲断层控制了研究区的基底构造格局,后期的燕山运动和早喜马拉雅运动继承或改造了早期的断层系统。晚白垩世是旅大隆起区构造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自之前的北西—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位于构造转变区的秦皇岛30-1构造和旅大25-1构造潜山是印支期近南北向挤压、燕山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和早喜马拉雅期北西-南东向伸展叠加改造的结果,而南部的428构造潜山则受控于近东西走向的印支期逆冲及燕山期和早喜马拉雅期伸展断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 伸展拆离 叠加改造 构造演化 中生代 旅大隆起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古隆起及盐层对盐下冲断带的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建宁 能源 +4 位作者 姜帅 李跨越 侯筱晓 付永红 邢向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9,I0004,I0005,共15页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以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一体化建模,明确盐下冲断带构造变形差异及古隆起、盐层分布特征;基于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古隆起、盐层对盐下冲断带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以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一体化建模,明确盐下冲断带构造变形差异及古隆起、盐层分布特征;基于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古隆起、盐层对盐下冲断带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薄盐层分层作用差,断裂数少,规模大,易传递至盐上层;厚盐层易形成盐背斜和盐焊接等构造,盐下层多排逆冲断裂向盆地内部传递;古隆起发育区北翼断裂表现为倾角小、水平断距大和沿斜坡滑脱等特征,古隆起不发育区断裂表现为倾角陡、断距大且断裂数多的特征。古隆起发育区易形成滑脱冲断和盐背斜构造,古隆起不发育区易形成阶梯冲断和盐焊接构造;古隆起与盐层的双重叠加是影响盐下冲断带复杂变形的主要因素,古隆起限制冲断体系变形空间,盐层缓冲应力传递,起调节作用。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 古隆起 盐层 盐下冲断带 物理模拟实验 控制作用
下载PDF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127
6
作者 和政军 李锦轶 +1 位作者 牛宝贵 任纪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7-418,共12页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海盆关闭和碰撞造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燕山—阴山大型EW向推覆构造带的存在,揭示出特提斯动力学体系或古亚洲洋构造域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阴山地区 推覆-隆升事件 晚侏罗世 沉积响应
下载PDF
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智武 陈洪德 +2 位作者 刘树根 侯明才 邓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44-968,共25页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时空变化。中生代以来,龙门山主要有印支期(约200 Ma)、早白垩世末(约100 Ma)、早新生代(65~30 Ma)以及晚中新世(15~9 Ma)等或快或慢的冷却事件,总体上经历了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缓慢冷却和晚新生代快速冷却2个阶段,快速剥露开始于15~9 Ma,剥蚀速率由早期的<0.1 mm/a增加到0.15~0.3 mm/a左右,局部可达0.9 mm/a左右。走向上,龙门山北段相对偏小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相对偏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其在中生代较中、南段隆升更快,而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北段向中、南段减小,表明中、南段在新生代发生了更快的隆升。倾向上,多种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新生代期间在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剥露,这种差异在中、南段表现比北段更为突出。龙门山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露是青藏高原区域隆升背景上叠加的冲断活动所致,而非下地壳流动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冲断隆升 差异剥露 裂变径迹
下载PDF
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 被引量:146
8
作者 李海兵 付小方 +8 位作者 Jerome VAN DER WOERD 司家亮 王宗秀 侯立玮 邱祝礼 李宁 吴富晓 许志琴 Paul TAPPONNI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23-1643,共21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S8.0),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迄今为止空间上分布最为复杂、长度最大的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通过多次野外考查表明,汶川地震(MS8.0)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使两条NE走向、倾向NW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并沿映秀-北川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75km,以逆冲运动伴随右旋走滑为其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11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量至少约12m;沿灌县-安县断裂产生的地表破裂带长度约80km,表现为纯逆冲运动的破裂特征,最大垂直位移量约4m;另外发育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连接于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的小鱼洞破裂带,以左旋走滑兼有逆冲运动为特征。地表破裂基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上,并使早先抬高的地貌更加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发生过,并且无数次地震活动(包括类似汶川MS8.0地震的强震)的累积,逐渐形成了现今的龙门山。根据同震断裂面以及断裂面上的擦痕分析表明,汶川地震是由两次破裂事件叠加而成,初期破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后期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这种破裂过程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陈运泰等,2008;Ji,2008;王为民等,2008)一致。在地表破裂带南段(映秀—清平段)叠加了两次不同性质的破裂过程,北段(北川—南坝段)只反映了第二次破裂事件的过程。利用长期滑移速率与汶川地震同震位移对比,估算出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汶川地震(MS8.0)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通过对比研究,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与龙门山具有很相似的转换挤压构造特征,斜向逆冲作用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快速崛起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Ms 8.0) 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斜向逆冲 快速崛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具有深埋水溶气的特点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梅 李谦 +3 位作者 张秋茶 彭燕 汪海 卢玉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66-370,共5页
有关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的许多基本地球化学指标相互矛盾,而且晚期成藏的天然气充注率很高。通过深埋水溶作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储层油气演化史和水溶气脱溶成藏地质条件等4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的异常... 有关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的许多基本地球化学指标相互矛盾,而且晚期成藏的天然气充注率很高。通过深埋水溶作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储层油气演化史和水溶气脱溶成藏地质条件等4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气的异常特征和高充注率与深部水溶气幕式(快速)脱溶聚集有关,并认为这是中国西部前陆区油气在喜山前陆强烈形成期通过断裂运移调整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规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天然气 水溶气 幕式成藏
下载PDF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构造隆升 被引量:30
10
作者 吴珍汉 刘志伟 +2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叶培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5-627,共13页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逆冲推覆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前陆盆地的沉降和抬升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温德顺 苏龙 +2 位作者 孙国强 郑建京 胡慧芳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85-390,共6页
简要介绍了前陆盆地的概念,结构要素和构造特征,详细论述了前陆盆地抬升和沉降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沉降和抬升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研究前陆盆地沉降和抬升机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沉降 抬升 冲断载荷
下载PDF
柯坪断隆古生代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化特征 被引量:54
12
作者 张臣 郑多明 李江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柯坪断隆与巴楚隆起古生代无论在地层系统、岩石组合、古生物及沉积相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可比性 ,表明柯坪断隆和巴楚隆起前中生代是连为一体的 ,同属塔里木盆地的组成部分。中生代柯坪巴楚隆起形成雏形 ,柯坪地区缺失中生代沉积。新生代... 柯坪断隆与巴楚隆起古生代无论在地层系统、岩石组合、古生物及沉积相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可比性 ,表明柯坪断隆和巴楚隆起前中生代是连为一体的 ,同属塔里木盆地的组成部分。中生代柯坪巴楚隆起形成雏形 ,柯坪地区缺失中生代沉积。新生代由于受欧亚板块南缘地体增生 ,板块碰撞远距离效应和西南天山地区复活造山影响 ,在上新世末—更新世初 ,柯坪断隆沿柯坪塔格沙井子断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柯坪断隆构成推覆构造带的上部掩冲构造层 ,巴楚隆起向西北延伸的部分构成推覆构造带的下伏构造层。地面油气显示不能证明地下已无油气藏存在 ,不能排除在该区找到大型逆冲断层遮挡圈闭型及牵引背斜圈闭型油气藏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属性 逆冲推覆构造 柯坪断隆 演化特征 古生代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滇西北玉龙雪山隆升机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运生 王士天 李渝生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13-317,共5页
通过对玉龙雪山东西两侧断层的系统研究 ,发现其东西两侧的断层均为倾向山内的逆断层。因此高耸的玉龙雪山是在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 ,沿双剪型逆冲断裂而迅速抬升的 ,而非前人认为的“地垒”
关键词 玉龙雪山 隆升机制 逆冲抬升 滇西北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4 位作者 Jerome Van Der Woerd 孙知明 裴军令 Laurie Barrier 司家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68-1379,共12页
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地形图分析与剖面制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与观测,对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沿山前发育系统的水系变化、冲积扇变化、不对称背斜、大规模正断裂、不对称河流阶... 在卫片解译、DEM数据处理、地形图分析与剖面制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与观测,对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沿山前发育系统的水系变化、冲积扇变化、不对称背斜、大规模正断裂、不对称河流阶地等典型的构造地貌,表明这条由南向北逆冲的冲断带在扩展过程中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冲断带的东西分段以桑株河为界,以西发育固满背斜,其构造样式为向北的逆冲伴随向南的反冲;以东发育一系列不对称的背斜,表现出明显的由南向北逆冲的特征,地表无明显的反冲构造出现。利用生长地层和河流阶地估算了西昆仑山的隆升速率: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以来的最低隆升速率为0.21~0.25mm/a,100ka以来的隆升速率为1.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冲断带 晚新生代 构造地貌 隆升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95
15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6 位作者 刘健 胡健民 陈正乐 李淼 裴军令 陈振宇 周剑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5-638,共14页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 运用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对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内不同时期花岗质侵入岩的结晶压力及侵位深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在内蒙古隆起及燕山褶断带之间,存在有强烈的差异性隆升及剥露过程,但这种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在早侏罗世以来的表现则不明显。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差异性隆升及剥露可能是导致内蒙古隆起上大量基底岩石出露、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缺失及燕山褶断带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沉积盖层大量保留的主要原因。内蒙古隆起强烈的隆升及剥露过程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期间,其东部的剥露幅度比中东部明显偏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内蒙古隆起的强烈剥露及其与燕山褶断带之间的差异性隆升可能与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华北北缘区域性断裂(如平泉-古北口-赤城-尚义断裂、赤峰-围场-多伦断裂)的活动有关。燕山褶断带的强烈隆升与剥露发生则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后。晚体罗世—早白垩世以来,华北地块北缘南北两侧均有一次明显的剥露过程,这一剥露可能与本区及中国东部地壳强烈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侵位深度 角闪石铝压力计 差异性隆升 燕山褶断带 内蒙古隆起 华北地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南部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变形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7 位作者 孙知明 裴军令 司家亮 Laurie Barr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邱祝礼 吴富峣 张丽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38-1056,共19页
麻扎塔格地区地层、地貌及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塔里木—西昆仑的盆山耦合关系、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油气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卫星照片解... 麻扎塔格地区地层、地貌及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塔里木—西昆仑的盆山耦合关系、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油气资源分布的影响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卫星照片解译、野外变形观察、剖面实测、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等手段,对该地区晚新生代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麻扎塔格构造带为典型的逆冲—褶皱带,并探讨了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指向、活动时限、隆升速率及缩短速率、东西方向的延伸等问题,取得如下认识:1)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为西昆仑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缘部位,和田河气田就是处在逆冲前锋背斜顶部,晚新生代变形作用已明显地改造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及中部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构造,并促成了和田河气田的形成;2)麻扎塔格山在中新世末(约7 Ma)和中更新世(约780 ka B.P.)经历了两次构造隆升,后一次形成了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和麻扎塔格山现今的地貌特征;3)估算出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中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约为0.26~0.4 mm/a,缩短速率约为0.9 mm/a;4)认为麻扎塔格逆冲—褶皱带向西应与同属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前缘的喀什背斜相连,东端的突然消失可能是由于东段和田河附近存在北东—南西向的走滑断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褶皱带 构造地貌 隆升与缩短 麻扎塔格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平 刘少峰 +1 位作者 王凯 郜瑭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36,共15页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弯曲弧 叠加褶皱 川东—湘鄂西断褶带 黄陵隆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构造带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68
18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3 位作者 冯晓军 郑民 张春莲 赵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6-517,共12页
玛扎塔格构造带是麦盖提斜坡与巴楚断隆之间的一条边界断裂带,其中已发现和田河气田。断裂构造对于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通过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在玛扎塔格构造带识别出3期断裂构造:第1期构造活动以中寒武... 玛扎塔格构造带是麦盖提斜坡与巴楚断隆之间的一条边界断裂带,其中已发现和田河气田。断裂构造对于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通过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在玛扎塔格构造带识别出3期断裂构造:第1期构造活动以中寒武统的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由麦盖提斜坡向巴楚断隆冲断,伴生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形成于新生界沉积之前,玛扎塔格背斜形成;这期冲断构造是本次研究的一个新发现。第2期活动为基底卷入型挤压走滑断裂,由相互背冲、近于平行的玛南断层和玛北断层组成,形成于中新世末,玛扎塔格背冲断块背斜形成。第3期活动以古近系底部的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由麦盖提斜坡向巴楚断隆冲断,也伴有断层传播褶皱发育,形成于更新世—全新世。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区域构造演化对玛扎塔格构造带3期断裂活动的形成和发育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扎塔格构造带 3期冲断活动 基底卷入断层 盖层滑脱冲断层 巴楚断隆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 被引量:7
19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酆少英 李英康 黄兴富 陈宣华 常玉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9-1051,共13页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榆木山构造带 深部结构 隆升成因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递进式隆升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润勇 彭建兵 +2 位作者 席先武 邵铁全 卢全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41-45,共5页
根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变形的GPS速度场、高原区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脉之间的几何关系,及其在地貌构造上的褶皱结构特点、岩石圈的分层特征。作者提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具有递进式隆升的特征的观点。利用FLAC有限差分法数... 根据青藏高原现代构造变形的GPS速度场、高原区喜马拉雅山等五大山脉之间的几何关系,及其在地貌构造上的褶皱结构特点、岩石圈的分层特征。作者提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青藏高原具有递进式隆升的特征的观点。利用FLAC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软件,近似采用平面应变条件,模拟了在水平推力作用下,地壳层递进式挤压弯曲隆升的过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认为,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动力源是印度板块NNE方向的推挤力,地壳层依照自南而北的次序逐步产生一系列褶皱隆起,从平面、剖面上均具有密切的时序因果关系;高原隆升与活动构造的发育、分布具有密切关系,断裂活动强度自南向北递进式扩展,因此,祁连山脉是高原最年轻的新生活动山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递进式隆升 数值模拟 逆冲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