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剩遗物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玉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其剩遗即非剩遗的创造性发展,也与神性剩遗物的性格不符。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遗物 天道 真空妙有 即体即用
下载PDF
地论学派佛性论的“真如”与“真识”义
2
作者 圣凯 陈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6-124,182,183,共11页
通过对敦煌遗书中地论学派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隋代高僧净影慧远的著作,依“真如”与“真识”等核心概念剖析了地论学派佛性论的思想史脉络。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真如、法身等诠释佛性,以体用、隐显等探讨佛性的... 通过对敦煌遗书中地论学派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隋代高僧净影慧远的著作,依“真如”与“真识”等核心概念剖析了地论学派佛性论的思想史脉络。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真如、法身等诠释佛性,以体用、隐显等探讨佛性的存在论与修道论;其二,以神虑、真心、真识心等诠释佛性,凸显佛性的主体意义,探讨佛性与佛身的因果意义,阐释佛性作为生死涅槃的同一体性,从而实现真理、本体与主体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遗书 地论学派 佛性论 真如 真识
下载PDF
《心经》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
作者 曹露丹(译) 吴光正(校)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13-17,共5页
《红楼梦》可以经由哲学路径--佛教或道教路径来加以解读,即通过沉浸于欲望、情感尤其是色欲之旅来体悟人生的空幻。《心经》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佛经之一,其相关知识对于从佛教路径阅读这部小说至关重要。这部小说的佛教意义是... 《红楼梦》可以经由哲学路径--佛教或道教路径来加以解读,即通过沉浸于欲望、情感尤其是色欲之旅来体悟人生的空幻。《心经》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极大的佛经之一,其相关知识对于从佛教路径阅读这部小说至关重要。这部小说的佛教意义是什么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心经》的核心概念和观念尤其是其“不二观”搭建了《红楼梦》全书的框架(第一回和第一百回前后呼应)。出现在《心经》中心位置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表达“不二”观念的信息是理解《红楼梦》的关键:色与空之间、真与假之间、迷与悟之间、轮回与涅槃之间皆无差异。因此,只有历经红尘诸相,方可悟空。这也可以看作阅读《红楼梦》的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维摩诘经》 "不二" "空" 真如
下载PDF
清辨(■)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说的批判
4
作者 茅宇凡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 清辨在《般若灯论》(■)、《中观心论》(■)和《大乘掌珍论》中对瑜伽行派"所缘真如"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其中,若干藏译《般若灯论》的相关表述和汉译《大乘掌珍论》对应度很高。针对有相唯识派关于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的论述,清辨认为它在教义经典和逻辑上都不合理,他建立了两个因明论式对此进行了反驳。他指出,瑜伽行派将真如当作认识对象(所缘)一方面违反了经典中对于无分别智没有认识活动、不具有认识对象的描述;另一方面,将真如视作认识对象会抹杀圣者之智慧与凡夫之认识在本质上的差别,也即解脱与流转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辨 瑜伽行派 无分别智 所缘 真如
下载PDF
一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章太炎“真如哲学”的确立、偏向及其历史走向 被引量:5
5
作者 蔡志栋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54,共6页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章太炎被誉为是少数几个最具深刻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融合印度佛学、中国佛学、康德哲学以及庄子哲学,独创了"真如哲学"。"真如哲学"的革命性,体现在它确立了现代...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章太炎被誉为是少数几个最具深刻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融合印度佛学、中国佛学、康德哲学以及庄子哲学,独创了"真如哲学"。"真如哲学"的革命性,体现在它确立了现代主体性;同时,"真如"的普遍内在性和多元主义的理论特征,又为个体主体性作了理论辩护。但是,由于其思想来源未经充分整合,使得"真如哲学"充满了内在紧张,最终走向了"唯我论",导致这场哲学革命夭折。对"真如哲学"的尝试性挽救表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其根本出路,也是历史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如哲学 唯识学 唯我论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原文传递
论唐君毅、牟宗三对《起信论》之不同诠释
6
作者 田希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8年第2期307-322,共16页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论典,唐君毅、牟宗三对其作了不同诠释。通过真伪、真如生灭、判教与思想合理性等方面的对比可见,二者在某些具体细节理解上具有相似点;其不同诠释及判教差异,源于对'真如缘起'理解不同,导...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论典,唐君毅、牟宗三对其作了不同诠释。通过真伪、真如生灭、判教与思想合理性等方面的对比可见,二者在某些具体细节理解上具有相似点;其不同诠释及判教差异,源于对'真如缘起'理解不同,导致产生不同归趣。唐君毅倾向华严,牟宗三倾向天台,形成两种诠释路径。在哲学范畴比较方面,牟宗三更以'一心开二门'沟通康德哲学,试图将'设准'转为'呈现',将'理论形上学'转为'实践形上学'或'道德形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信论 唐君毅 牟宗三 真如 一心开二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