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龚俊武 闫纪涛 刘东博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观察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腕关节Cooney评分)、术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疗效满意度、术后6个月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oney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CRP、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术后1 d,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觉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修复术治疗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提高腕关节功能评分和感觉功能,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常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 腓动脉 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修复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Microanatomical study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2
作者 Jinhua Zheng Xiaohua 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772-776,共5页
BACKGROUND: Because the artery leading to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is small and complex,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can occur due to atherosclerosis, occlusion, or injury. This sometimes results in corresponding ner... BACKGROUND: Because the artery leading to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is small and complex, insufficient blood supply can occur due to atherosclerosis, occlusion, or injury. This sometimes results in corresponding nerve degeneration, demyelination, and/or arachnoid adhesio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trient artery origi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in the medulla oblongata reg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ery and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to verify dependence of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which is related to contact and compression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Repetitive measurement.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Daqing Oilfields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November 2006 and April 2007. MATERIALS: Ten cadaver heads (seven male and three female) were suppli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 total of 15 patients (nine male and six female), aged 38-56, that suffered from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were treated at Daqing Oilfields General Hospital and were between 38-56 years old. All cadaver heads were strictly handle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 for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The patients agreed to the criteria set for the study objects. METHODS: (1)The bilateral veins of the nutrient artery were dissected under a surgery microscope. A sliding calip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ngth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from the oblongata to the jugular foramen. The origin of the nutrient artery was noted, as well as the courser and diamet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s well as the branching veins. (2) A total of 15 patients received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surgery. Contact or op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were evaluat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relationship and com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nd its branches in cadaver sections and the living human body. RESULTS: (1) Cadaver dissection: the nutrient arteries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originated from three or two branches of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and dorsolateral medullary artery. During the procedure, four sides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received contact or compression from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trunk or thick loop branch. The four sides represented 20% of the area, and the two sides that received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contact or compression from the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represented up to 10%. (2) Human living body: during surgery, obvious contact or compression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with three or more branches of the nutrient arteries accounted for 53.3% of the area.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a number of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is related to contact and pressure of the nutrient artery of the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ssopharyngeal nerve root nutrient artery primary 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 MICROANATOMY
下载PDF
胫后动脉筋膜皮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与超薄皮瓣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3
作者 卢范 郭恩覃 文君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10,共3页
解剖10具新鲜成年尸体的下肢,并将小腿内侧全厚皮片作透明标本观察,采用超声Dopple探测正常活体小腿20例。结果显示:胫骨滋养动脉自腔后动脉发出后即分为两支:胫骨滋养支与筋膜皮支。筋膜皮支在穿深筋膜前长度为3.3(... 解剖10具新鲜成年尸体的下肢,并将小腿内侧全厚皮片作透明标本观察,采用超声Dopple探测正常活体小腿20例。结果显示:胫骨滋养动脉自腔后动脉发出后即分为两支:胫骨滋养支与筋膜皮支。筋膜皮支在穿深筋膜前长度为3.3(1.5~8.4)cm;在皮下组织内的长度为2.5(1.4~4.8)cm,外径1.2(0.8~2.0)mm;在真皮下的长度为1.0(0.2~2.1)cm,外径为1.0(0.5~1.1)mm,并分支参与真皮下血管网的构成。该支分布于小腿内侧的第2、3段(相当于中段)。可作为小腿中部内侧超薄皮瓣或筋膜皮瓣游离移植的血管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胫骨 筋膜皮瓣 超薄皮瓣
下载PDF
以腓动脉穿支降支为蒂胫、腓骨下段骨膜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旗 陈振光 +2 位作者 余国荣 彭建强 王树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 在25侧灌注红色乳胶及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以腓动脉穿支的阵支为蒂的胚、腓骨远段骨膜瓣。顺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上方5.6cm,骨膜瓣可达外踝尖上11cm;逆行转位时,旋转轴点位于外踝尖前下方1.5cm,其血供来源于跟外动脉及跗外侧动脉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穿支 降支 骨膜 解剖学
下载PDF
日粮麦麸水平对3~6周龄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及胫骨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周庆安 姚军虎 何瑞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2,76,共5页
设计麦麸含量分别为0%、3%、6%、9%及9%麦麸+500IU/Kg微生物植酸酶的5种试验日粮, 诸日粮的主要营养成分相等。研究麦麸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胫骨参数的影 响。结果表明,①3~6周龄肉鸡日粮含9%麦麸,可... 设计麦麸含量分别为0%、3%、6%、9%及9%麦麸+500IU/Kg微生物植酸酶的5种试验日粮, 诸日粮的主要营养成分相等。研究麦麸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胫骨参数的影 响。结果表明,①3~6周龄肉鸡日粮含9%麦麸,可显著提高日粮干物质、总磷的表观利用率(p<0.05),日均 增重、血清钙磷含量、胫骨灰分含量与不含麦麸的对照组接近(p>0.05)。②含3%和6%麦麸,日均增重、日采 食量显著低于不含麦麸的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含6%~9%麦麸的日粮对 肉鸡生产有益。④正常磷水平下,日粮含9%麦麸时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没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粮 麦麸 养分 周龄 表观利用率 增重 微生物植酸酶 胫骨 对照组 钙磷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6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发惠 陈振光 +2 位作者 郑和平 谢昀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5,共3页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瓣,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 内踝前动脉 跗内侧动脉 胫骨远端 骨膜辩
下载PDF
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丽娟 单安山 宋金彩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5-50,共6页
选用18周龄海赛克蛋鸡192只 ,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采用2×2×2正交试验设计(L827) ,两水平非植酸磷(0.38 % ,0.16 %)、两水平植酸酶(300U/kg,0)、两水平纤维素酶... 选用18周龄海赛克蛋鸡192只 ,研究了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采用2×2×2正交试验设计(L827) ,两水平非植酸磷(0.38 % ,0.16 %)、两水平植酸酶(300U/kg,0)、两水平纤维素酶(0.1 % ,0)。结果表明 :300U/kg植酸酶可显著提高日粮粗灰分、粗蛋白、钙、总磷和铜的表观利用率(P<0.05) ,显著提高了胫骨折断力(P<0.05) ;0.1 %纤维素酶可显著降低日耗料量(P<0.05) ,显著提高日粮粗纤维(P<0.05)和钙的表观利用率(P<0.01) ;植酸酶和纤维素酶对提高植酸磷和铜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加性效应(P<0.05);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 纤维素酶 产蛋鸡 生产性能 营养物质利用率 胫骨质量 饲料添加剂
下载PDF
股骨或胫骨滋养动脉结扎对血供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陆维举 李斌 +3 位作者 赵建宁 曾晓峰 朱虹 王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 :了解滋养动脉损伤后股骨或胫骨的血供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法 ,观察滋养动脉结扎后兔股骨或胫骨血供的变化。结果 :滋养动脉结扎后当天 ,股骨或胫骨各骨段的血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骨干下降最多 ,上干骺端次之 ,... 目的 :了解滋养动脉损伤后股骨或胫骨的血供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法 ,观察滋养动脉结扎后兔股骨或胫骨血供的变化。结果 :滋养动脉结扎后当天 ,股骨或胫骨各骨段的血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骨干下降最多 ,上干骺端次之 ,下干骺端最少。第 4d ,除胫骨远段骨干外 ,股骨或胫骨的各骨段血供均恢复正常或超过健侧。术后第 9~ 16d ,超过健侧的血供重新恢复正常。胫骨远段骨干的缺血直至第 2 4d才恢复正常。结论 :滋养动脉结扎对股骨或胫骨各骨段血供均有影响 ,以骨干最重 ,上干骺端次之 ,下干骺端最轻。除胫骨远段骨干外 ,其余各骨段血供恢复较快 ,不造成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胫骨 滋养动脉 血液供应
下载PDF
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桂明 魏秀莲 +2 位作者 计成 马秋刚 唐茂妍 《中国畜牧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27,共4页
试验选取1日龄AA肉鸡60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试验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1~3周龄和4~6周龄正、负对照组调整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43%、0.23%和0.34%、0.14%,负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与负对照组一起形成0、... 试验选取1日龄AA肉鸡60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试验基础日粮为玉米-豆粕型,1~3周龄和4~6周龄正、负对照组调整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43%、0.23%和0.34%、0.14%,负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植酸酶与负对照组一起形成0、250、500、750、1 000 U/kg 5个梯度。结果表明:日增重与植酸酶水平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P<0.05);随着植酸酶添加水平的增加,胫骨强度有呈二次曲线增加的趋势(P<0.1)。进行3 d代谢试验,植酸酶不仅与粪中磷含量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P<0.05),而且与粪中钙含量也有二次性响应的趋势(P<0.1)。从单个处理来看,在低磷日粮中添加500 U/kg植酸酶提高日增重和改善胫骨强度最为显著。综合各项指标二次曲线统计分析的结果,本试验日粮基础上添加750 U/kg植酸酶最为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 养分消化率 生产性能 胫骨强度 肉鸡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鞠晓华 李晖 +2 位作者 王岱君 王新明 王金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55-156,160,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的数量、发出位置、血管的直径,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的关系,为确定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红色明胶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20具(4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肠神经营养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观察测量。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2~4支,各营养动脉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其中三支发出较为恒定。腓肠神经的上、中、下三段营养分别由上述三支动脉提供。在小腿下1/3段,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之间距离为1~5mm。腓肠神经旁组织含有与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其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结论手术时带少量神经旁筋膜组织可保证蒂部神经营养血管不被破坏。此皮瓣不损害重要血管和神经,供区比较隐蔽,可用于修复下肢远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 应用解剖学研究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隐静脉 解剖学基础 股动脉灌注 软组织缺损 解剖观察 显微镜下 筋膜组织 血管网 手术时 吻合
下载PDF
犬胸腰段脊髓节段性营养动脉的应用解剖与DSA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董生 肖湘生 +2 位作者 张电波 欧阳强 董伟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2-64,F004,共4页
目的 :研究犬胸腰段节段性营养动脉的解剖形态学。方法 :用乳胶混合剂经股动脉注入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 ,观察脊髓节段营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和外径。结果 :犬有 13对肋间动脉起于胸主动脉或锁骨下、肋颈干 ;节... 目的 :研究犬胸腰段节段性营养动脉的解剖形态学。方法 :用乳胶混合剂经股动脉注入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 ,观察脊髓节段营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和外径。结果 :犬有 13对肋间动脉起于胸主动脉或锁骨下、肋颈干 ;节段性营养动脉均营养神经节并形成丛 ;只有直径 0 .4mm左右的动脉才到达脊髓 ;根大动脉在T8、T9脊髓节段出现率较高 ,左侧多于右侧。结论 :本文结果为实验形态学提供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节段性营养动脉 胸腰段 脊髓
下载PDF
股骨滋养动脉髓内行径与髓内针固定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陆维举 赵建宁 +1 位作者 李斌 曾晓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3-154,共2页
目的 :为了减少应用髓内针对股骨髓内血供造成的损伤。方法 :观察了 2 0根尸体股骨的髓内血管行径 ,另各用 2根股骨进行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针固定 ,比较其对髓内血管的损伤程度。结果 :①60 %股骨有上、下 2条滋养动脉 ,40 %仅有 1条上滋... 目的 :为了减少应用髓内针对股骨髓内血供造成的损伤。方法 :观察了 2 0根尸体股骨的髓内血管行径 ,另各用 2根股骨进行扩髓与不扩髓髓内针固定 ,比较其对髓内血管的损伤程度。结果 :①60 %股骨有上、下 2条滋养动脉 ,40 %仅有 1条上滋养动脉 ,其中上滋养动脉为主要动脉。上、下滋养动脉的髓腔进入点 ,分别位于股骨中、上 1/3交界处及中点附近。②滋养动脉进入骨髓腔分成升、降两支髓内动脉 ,其主干均位于髓腔后方并紧贴髓腔壁行走 (仅上滋养动脉的部分远侧分支位于侧壁及前壁 )。③扩大髓腔后 ,髓内血管均被破坏 ,不扩髓腔可保存髓内血管主干。结论 :①应用髓内针时 ,只要能获得可靠的固定 ,不扩大髓腔可以避免损伤髓内血管主干 ;②股骨髓内针开口应指向后侧 ( 175°~ 182°) ;③股骨中、上段骨折手术时 ,应避免剥离近粗线的骨膜 ,以免损伤上滋养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养动脉髓内血管 股骨骨折 髓内针 内固定
下载PDF
肝外滋养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怀明 陈敬华 +2 位作者 袁远 曾晓华 闫小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7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外滋养动脉(非肝脏发出的动脉)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8月本院500例原发性肝癌的DSA资料。寻找肝癌肝外滋养动脉的起源,并采用微导管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结果:共发现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外滋养动脉(非肝脏发出的动脉)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8月本院500例原发性肝癌的DSA资料。寻找肝癌肝外滋养动脉的起源,并采用微导管行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结果:共发现36例患者存在40条肝外滋养动脉参入肿瘤供血。首次介入治疗发现6例,多次介入治疗发现20例,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现5例及经皮化学或物理消融术后发现5例。巨块型肝癌26例。其中右膈下动脉23例,右肾上腺动脉1例,右侧内乳动脉1例,胃左动脉3例,右结肠动脉分支3例,网膜动脉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胰十二指肠动脉3例。其中4例患者存在2条肝外肿瘤滋养动脉。上述动脉均成功采用微导管插入行灌注化疗及栓塞,取得较好疗效。结论:肝外滋养动脉的存在直接影响肝癌治疗的疗效,尤其对多次介入治疗后的肝癌患者,积极寻找肝外肿瘤滋养动脉并行栓塞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滋养动脉 介入治疗 栓塞
下载PDF
胫骨滋养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秦书俭 贾本智 +2 位作者 钱红 李俭 陈玉秀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2侧成人、5侧婴儿下肢骨滋养动脉的起始、长度、口径、走行及骨内分布进行观测.胫骨滋养动脉一支者占96.88%,起始于胫后动脉者占69.70%, 主干平均长度42.41±9.53mm.起始处外径1.41±0.61mm.人骨处外径0... 用解剖和血管透明方法对32侧成人、5侧婴儿下肢骨滋养动脉的起始、长度、口径、走行及骨内分布进行观测.胫骨滋养动脉一支者占96.88%,起始于胫后动脉者占69.70%, 主干平均长度42.41±9.53mm.起始处外径1.41±0.61mm.人骨处外径0.71±0.14mm.髓腔内,滋养动脉分为升降二支髓动脉,后者向胫骨两端呈树状分支.在骨皮质内,髓动脉与骨膜动脉的分支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滋养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缺血半暗区神经可塑性蛋白及神经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甜 车念聪 +3 位作者 龙建飞 王蕾 邹海艳 赵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观察缺血半暗区神经生长营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微环境改变对神经元轴突再生、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 目的观察缺血半暗区神经生长营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微环境改变对神经元轴突再生、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轴突再生标志蛋白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及突触可塑性蛋白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及抑制因子Nogo A(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A)、Nogo受体(Nogo receptor,Ng R)、Rho A(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的表达。结果大脑中动脉栓塞15 d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神经元数目低于假手术组(P<0.01),GAP-43表达较假手术组下调(P<0.05),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 A、Nogo R、Rho 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二组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SYN及营养因子BDNF、VEGF、Ang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神经生长抑制因子分泌增多可能与大脑中动脉栓塞导致缺血半暗区神经元轴突再生障碍发生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缺血半暗区 神经营养因子 抑制因子
下载PDF
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骨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增方 杨连根 +4 位作者 韩守江 安小刚 娄宏亮 董振岭 张纯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为治疗胫骨骨不连和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通过解剖学观察膝降动脉关节支及隐支的关系 ,并摹拟手术证实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的切取可能。结果 尸体摹拟手术 4例 ,切取后关节支均有墨汁显示。临床应用 2例 ,... 目的 为治疗胫骨骨不连和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通过解剖学观察膝降动脉关节支及隐支的关系 ,并摹拟手术证实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的切取可能。结果 尸体摹拟手术 4例 ,切取后关节支均有墨汁显示。临床应用 2例 ,切取骨瓣分别为 5 .0 cm× 2 .0 cm× 1.5 cm及 4.5 cm× 1.5 cm× 1.5 cm均有活跃渗血。随访 8~ 12周 ,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骨皮瓣治疗胫骨骨不连和骨缺损具有手术方法简便 ,疗效可靠 ,易于推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降动脉 隐动脉 骨瓣 胫骨 骨不连
下载PDF
踝上动脉降支蒂胫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坏死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晨晖 王克平 +3 位作者 周海宇 夏亚一 刘建文 何余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8例距骨创伤性缺血坏死患者,均采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周。结果随访6个月~2...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8例距骨创伤性缺血坏死患者,均采用胫前动脉踝上支降支蒂胫骨远端骨瓣移位治疗,术后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周。结果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8例患者术后均获满意愈合,最终随访检查踝关节功能按Kenwight疗效标准评估,其中优6例,良2例。结论该骨瓣血管恒定,血供丰富,手术操作简便,是治疗距骨缺血坏死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胫骨瓣 胫前动脉 距骨 缺血坏死
下载PDF
胫骨的动脉分布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作宾 陈明法 赵章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2-1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动脉灌注,对50侧不同年龄(4~87岁)尸体胫骨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胫骨的动脉主要来自胫前、后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附加的有膝下动脉、膝中动脉和膝降动脉髌下支。在胫骨非关节面区域的周围,组成一个连续的骨膜动脉网。节段... 本研究通过动脉灌注,对50侧不同年龄(4~87岁)尸体胫骨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胫骨的动脉主要来自胫前、后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附加的有膝下动脉、膝中动脉和膝降动脉髌下支。在胫骨非关节面区域的周围,组成一个连续的骨膜动脉网。节段性骨膜动脉弓发升、降支沿胫骨前缘、内侧缘和外侧缘下1/3,上、下连成纵链。骺-干骺区的血液供应丰富,由来自周围穿入的骺-干骺血管和滋养动脉分布。随骺板融合,骺血管和干骺-滋养血管间建立广泛的吻合。骨髓和皮质内2/3或3/4由滋养动脉供应。皮质外1/3或1/4由骨膜血管供应。皮质纵、横的毛细血管相互吻合丰富,并分别与骨膜和骨内膜的毛细血管网相连接,其血流方向可随生理状态而改变。本文对胫骨动脉分布的临床意义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动脉 分布
下载PDF
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吻合口组织结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海 王正东 +3 位作者 颜南 姜海波 李崇杰 魏侃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观察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后吻合口处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缝接处血管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15只兔分3组:A组为完全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 目的观察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后吻合口处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缝接处血管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15只兔分3组:A组为完全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B组为部分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C组为完全离断小腿应用传统的胫后动脉缝接胫后动脉对照组,3组均结扎胫前动脉,保留胫前静脉等未动脉化的静脉及缝接其它离断软组织。术后28d麻醉下切取各组动静脉血管吻合口及其近、远端各5mm长血管和周围组织制成观察标本,经HE、免疫组化、墨汁灌注等方法处理后进行光、电镜观测。结果A组动脉化的静脉壁中膜平滑肌较B组的多,而呈圆形内皮细胞核均较B组少。A组吻合口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较B组少,较C组多。结论动脉化的静脉壁主要结构成分与结缔组织增生程度有相应一致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化 吻合口 胫后动脉 胫后静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