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ent on “Using a modern analogue to interpret depositional position in ancient fluvial-tidal channels:Example from the McMurray Formation,Canada” by Andrew D.La Croix,Shahin E.Dashtgard,James A.MacEachern,Geoscience Frontiers,Volume 10,Issue 6,Pages 2 被引量:1
1
作者 Paul R.Durkin Sean C.Horner Cynthia A.Hagstrom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081-1086,共6页
1.Introduction La Croix et al.(2019)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depositional posi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McMurray Formation"A Valley"deposits using the tidally-influenced Fraser River in British Columbia a... 1.Introduction La Croix et al.(2019)attempt to interpret the depositional position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McMurray Formation"A Valley"deposits using the tidally-influenced Fraser River in British Columbia as a modern analogue.Analysis of a portion of seven cores from three study areas(South,Central,and North)positioned along a 145-km basinward transect suggests that observed sedimentological and ichnological trends are indicative of a time-equivalent fluvial-tidal transition(FTT)zone within the"A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FLUVIAL depositIONAL
下载PDF
Changes of coastline and tidal fla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under human activities: Take China’s Bohai Bay as an example
2
作者 Yong Li Ming-zheng Wen +3 位作者 Heng Yu Peng Yang Fei-cui Wang Fu W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The change processes and trends of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 for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 issue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area,which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coastal ecologic... The change processes and trends of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 for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essential issues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area,which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even global changes.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combined with Linear Regression(LR)model and Inverse Distance Weighing(IDW)method,this paper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change history and trend of the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 in Bohai Bay.The shoreline faces a high erosion chance under the action of natural factors,while the tidal flat faces a differ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patterns in Bohai Bay due to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The implication of change rul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covery is also discussed.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he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models used in this paper show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observed and modeling data,which means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changing trend of shoreline and tidal flat.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s for future coas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ELINE tidal flat Erosion deposition patterns Changing tre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man activit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nverse distance weighing method Prediction Bohai Bay
下载PDF
Analysis on Suspended Sediment Deposition Rate for Muddy Coast of Reclaimed Land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义刚 李熙 林祥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2001年第1期147-153,共7页
A new expression for calculating suspended fine-sediment deposition rate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oret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The resulting equation is applied to simulation of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rec... A new expression for calculating suspended fine-sediment deposition rate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oret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The resulting equation is applied to simulation of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e reclaimed land in the Hangzhou Bay, China. Th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is solved by use of a long wave model, which gives the 2D-velocity field and considers bathymetric changes due to fine sediment deposition. The expression is proved convenient to us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 predicted deposition rate agrees with the annual data available from field measurements from the first year to the third year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 groin as a reclaim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position rate muddy coast fine suspended sediment tidal flow topographic change
下载PDF
Silting in the Lower Courses of Tidal Sluices in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金善 黄建维 杨红 《海洋工程:英文版》 SCIE EI 2004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Serious sediment deposition often occur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idal sluices in small or medium-sized tidal muddy estuaries, so desilting or dredging is need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flood discharge, saltwater ret... Serious sediment deposition often occurs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idal sluices in small or medium-sized tidal muddy estuaries, so desilting or dredging is need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flood discharge, saltwater retaining, and navigation in those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duced by construction of tidal sluices is analyzed. Different problems of silting near tidal sluic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estuaries are summed up, at the same ti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are giv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a few successful examples are also given. The idea of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stuaries is put forward, and some proposals for solution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his kind of estuaries are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position lower courses of tidal sluices CUT-OF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iver channel RUNOFF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n the Deposition in an Excavated Trough at the East Shore of Jiaozhou Bay, 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Zhang Jinshan Yu Guohua Research Engineer, River and Harbour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4 Research Senior Engineer, River and Harbour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4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1995年第3期311-324,共14页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harbour basinns and navigation channel excavated on seabed in Jiaozhou Bay, get a general rule of deposition for excavated trough, it found that pollu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harbour basinns and navigation channel excavated on seabed in Jiaozhou Bay, get a general rule of deposition for excavated trough, it found that pollution is one of cruci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deposition of the excavated trough in the east shore of Jiaozhou Bay. With these results, it predicted the annual deposition thickness for the excavated trough and disclosed the fact that it can't be deposited deadly during one storm. At the same time, with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t studied the effects of the excavated trough and the reclamation near shore on tidal cureent and said that the excavated trough can decrease the current velocity passing through the trough about 10- 15%, but only limited inside and near the trough and there are no effect on other regions; reclamation can cut off the pollution sources and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currents of the Jiaozhou Bay. Connecting the deep trough and Cangkou tidal channel with a new excavated trough can improv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n the deep trough in some degree, but not gr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ozhou Bay harbour basin navigation channel excavated trough sediment concentration muddy beach depositION tidal current numerical model.
下载PDF
南美奥连特盆地白垩系Napo组Main-M1亚段沉积体系重建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发有 班舒悦 +9 位作者 王光付 孙建芳 丁峰 孙钰 王腾宇 徐海 陈诗望 夏昌盛 郑乃熙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7,共11页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是南美安第斯前陆盆地群中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上白垩统Napo组Main-M1亚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层位之一,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针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沉积体系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水动力条件复杂的海陆过渡环境,在东部发育潮汐三角洲,向西部逐渐过渡为浅海陆棚环境;研究区内主要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潮汐水道、潮汐沙坝、潮汐沙坪、潮汐水道间等8类沉积微相。根据岩电特征,进一步将Main-M1亚段划分为3个小层。通过分析3个小层的岩性组合演变特征,确定在Main-M1亚段沉积时间内,Auca古隆起逐渐形成,同时挠曲作用导致相对海平面升高,3个小层在垂向上呈水体逐渐变深、潮汐三角洲前缘不断向陆地退缩的形式;基于对Main-M1亚段沉积时期潮汐三角洲—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的重建,研究区东部的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沙坝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三角洲 陆棚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Main-M1亚段 奥连特盆地 南美洲
下载PDF
六垛南闸下游引河泥沙淤积特性数值分析
7
作者 董兆华 孙猛 +2 位作者 李进东 栾逸 杨帆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9期1-4,26,共5页
为了明确六垛南闸下游引河的淤积特性,基于Mike软件数值计算求解了该闸下游引河的水沙运动,对闸下引河冲淤进行了预测分析,并通过闸下实测水位和预测水位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各泄流量时下游引河的水流均为顺岸流... 为了明确六垛南闸下游引河的淤积特性,基于Mike软件数值计算求解了该闸下游引河的水沙运动,对闸下引河冲淤进行了预测分析,并通过闸下实测水位和预测水位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各泄流量时下游引河的水流均为顺岸流动,流速分布规律相同;相同流量时沿程流速整体呈增大趋势。闸下引河的冲淤特性呈现出潮位越低,冲淤量越大的特点。建议六垛南闸开闸冲淤应尽量选择入海口潮位<0.3m时进行,同时可按照10d一个周期进行开闸冲淤。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同类沿海挡潮闸防淤减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垛南闸 引河 潮位 泥沙淤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近岸潮汐动力对地貌演变的响应及其沉积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龚雪雷 姬泓宇 +1 位作者 李鹏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8,共15页
近年来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黄河入海流路以及近岸地貌格局,而剧烈的地貌演变对近岸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厘清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近岸水文动力格局对地貌演变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多期测... 近年来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黄河入海流路以及近岸地貌格局,而剧烈的地貌演变对近岸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为厘清近30年来黄河三角洲近岸水文动力格局对地貌演变的响应过程,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多期测深数据,分析了1992-2020年黄河三角洲岸线和地形变化,并采用TELEMAC-2D建立了多套覆盖整个渤海的数值模型,研究了地貌演变对黄河三角洲邻近海域潮汐动力的影响及其沉积效应。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近岸冲淤格局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分布多个淤积和侵蚀中心,且2000-2020年南侧老清水沟外侵蚀中心向南移动9.6 km,1992-2015年北侧刁口河口外侵蚀中心东移6.4 km。中长时间尺度黄河三角洲岸线和地形变化主导了潮汐动态,三角洲北部刁口河口近岸潮差减小,清水沟河口外潮差增大,5 m水深处的潮差变化增大幅度达0.27 m;黄河口近岸K_1分潮振幅显著增加,M_2分潮振幅明显减小,东营港附近无潮点向东迁移3.8 km。刁口河口和老河口外高流速区持续减弱,现行河口外逐渐发育形成另一高流速区,持续稳定的高流速区造成了水下三角洲的冲刷,南北侧高流速区沉积物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数值模型 地貌演变 潮汐动力 沉积效应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平湖组潮坪环境砂体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9
作者 徐东浩 秦兰芝 +2 位作者 李帅 蔡坤 王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7,共11页
潮坪沉积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潮坪沉积体系整体为富泥背景,砂体规模和微相类型变化较快,弄清规模性砂体的微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是平湖组潮坪背景下岩性勘探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平北斜坡带钻井岩性剖面、岩心... 潮坪沉积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潮坪沉积体系整体为富泥背景,砂体规模和微相类型变化较快,弄清规模性砂体的微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是平湖组潮坪背景下岩性勘探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平北斜坡带钻井岩性剖面、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的分析,结合现代沉积调研,系统梳理了平北斜坡带平湖组潮坪体系下规模岩性砂体的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平北斜坡带受不同潮差控制发育3类潮坪模式,形成了多类型规模性砂体:小潮差背景下发育障壁潮坪模式,规模性砂体为障壁砂坝、冲越扇砂体;中潮差背景下发育低凸起遮挡潮坪,规模性砂体为潮汐砂坝、潮道;大潮差背景下发育开阔海岸潮坪,规模性砂体为潮汐砂脊。这3类潮坪受构造演化、古地貌和海平面共同控制:①SQ1层序构造活动强,海平面上升,低凸起形成障壁,形成了障壁潮坪模式,障壁砂坝及冲越扇砂体主要分布在障壁之上及侧翼;②SQ2层序构造活动减弱,海平面最大,且水进-水退频繁变化,形成水下低凸起遮挡型潮坪模式,水进期在水下低凸起内外侧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水下低凸起之间发育强潮汐通道,通道内外侧发育规模性潮道、潮汐砂坝砂体;③SQ3层序构造活动最弱,海平面下降,形成开阔海岸型潮坪模式,岬湾地貌受强潮流及沿岸流的改造,发育规模性潮汐砂脊砂体。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潮坪背景下岩性圈闭的勘探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北斜坡 平湖组 潮坪沉积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青岛近海潮流沉积体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董贺平 李绍全 +3 位作者 李广雪 李春 陈正新 赵铁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6,共6页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 通过分析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研究了胶州湾及青岛前海潮流沉积体系。该体系包括大沽河-洋河潮控三角洲和与狭口海湾密切相关的涨、落潮流三角洲,潮流作用在各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为主要的沉积动力。前者发育在湾西侧,形成了河口沙坝和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后者分布在湾口两侧,以潮道和潮流沙脊为主要特征。根据对各沉积相特征的分析,认为潮流沉积体系的演化已整体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沉积体系 潮控三角洲 落潮流三角洲 潮流沙脊 胶州湾
下载PDF
中国陆架潮流沉积体系和模式 被引量:50
11
作者 刘振夏 夏东兴 王揆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在1991年中法合作渤海潮流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陆架的水深地形、沉积地貌与潮流动力的关系,认为潮流对中国陆架的海底地貌和沉积的形成发育起了主导作用。当潮流流速大于3节时,潮流的侵蚀作用是... 在1991年中法合作渤海潮流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陆架的水深地形、沉积地貌与潮流动力的关系,认为潮流对中国陆架的海底地貌和沉积的形成发育起了主导作用。当潮流流速大于3节时,潮流的侵蚀作用是主要的,往复潮流多形成冲刷深槽,大大刷深了海峡或水道。当潮流流速1-3节时,潮流的沉积作用是主要的,多形成浅滩,即潮流沙脊和潮流沙席。以M2分潮椭率绝对值0.4为界,大于0.久者意味着潮流旋转性强,多形成潮流沙席;小于0.4者意味着潮流往复性强,多形成潮流沙脊。提出了我国邻近陆架发育了5个现代潮流沉积地貌体系:(1)黄海东部潮流沉积体系,它由西朝鲜湾潮流沙脊和其南部的沙席两者组成;(2)渤海东部潮流沉积体系,它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三者组成;(3)长江口外潮流沉积体系,它由江苏滨外潮流沙脊和长江口浅滩潮流沙席组成;(4)台湾滨外潮流沉积体系,它由台湾海峡冲刷槽、台湾浅滩沙脊、澎湖水道冲刷槽和台中浅滩沙席四者组成;(5)琼州海峡潮流沉积体系,它由琼州海峡冲刷槽、东浅滩沙脊和西浅滩沙脊三者组成。此外,在东海陆架上还有冰后期海侵早期形成的残留潮流沉积体系。全新世陆架浅海潮流沉积模式可分海峡一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架 潮流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全新世
下载PDF
温州地区淤泥质潮滩冲淤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韩震 恽才兴 +1 位作者 蒋雪中 杨锋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4,共4页
滩涂围垦、水产养殖、防波堤建设和航道疏浚等往往涉及潮滩冲淤变化的研究。冲淤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物理过程,它包括许多自然因素和人类诱发因素。该文使用MSS、TM、ETM及SPOT四类数据源,共计24个时相,时间跨度为1976—2002年,利用多时相... 滩涂围垦、水产养殖、防波堤建设和航道疏浚等往往涉及潮滩冲淤变化的研究。冲淤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物理过程,它包括许多自然因素和人类诱发因素。该文使用MSS、TM、ETM及SPOT四类数据源,共计24个时相,时间跨度为1976—2002年,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水边线高程反演技术,确定了温州地区不同部位淤泥质潮滩岸线的变化,计算不同部位潮滩坡度及淤积、侵蚀速度,为温州地区潮滩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潮滩 冲淤 遥感 反演 温州
下载PDF
潮汐周期在潮坪沉积中的记录 被引量:12
13
作者 范代读 李从先 +1 位作者 邓兵 陈美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1-285,共5页
选择平静天气泥质潮滩相对淤积期进行现场直接观测每个潮周期的沉积物特征 .结果表明潮汐层偶的厚度变化与大小潮周期潮差旋回性变化密切相关 .原始数据平滑后曲线更清晰地展示出大小潮周期 ,反映随机的非潮汐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 选择平静天气泥质潮滩相对淤积期进行现场直接观测每个潮周期的沉积物特征 .结果表明潮汐层偶的厚度变化与大小潮周期潮差旋回性变化密切相关 .原始数据平滑后曲线更清晰地展示出大小潮周期 ,反映随机的非潮汐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予以去除 .现代潮坪观测表明潮汐沉积可以记录潮汐能量呈周期性变化的特性 ,因此 ,可通过研究保存较完整的潮汐韵律层的层偶组成来提取古潮汐信息 .但这种蕴含潮汐信息的韵律层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基本不受风浪影响的沉积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潮坪沉积 大小潮周期 潮汐层偶组 潮汐周期 潮汐能量 潮汐韵律层
下载PDF
长江河口南汇嘴潮滩圈围工程前后水沙运动和冲淤演变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李九发 戴志军 +2 位作者 刘新成 赵建春 冯凌旋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 南汇嘴潮滩地处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带,是上海陆沿海岸滩淤涨速度最快的滩地,也是促淤圈围土地最频繁的地带。在1994—2003年期间实施了大规模低滩筑堤促淤圈围工程,圈围土地约15000hm。。由此,也必将对潮滩水沙过程和冲淤变化产生影响。工程实施期间,促淤坝田淤积速率明显增大,最大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1.0m以上,一般淤积区年淤积厚度在0.3~0.8m,而促淤堤外侧浅滩受坝田外泄清水影响,滩面发生不规则的冲刷,一般冲刷深度0.3m左右,最大冲刷区达到1.0m左右,在水深大于3m的浅滩区仍以淤涨为主;圈围工程完成后,由于圈围工程堤线保持了原有格局,对水流流势影响较小,在流域来沙量出现锐减,而河口区再浮悬泥沙和海域来沙量有所增大的环境下,南汇嘴潮滩水体含沙量仍较高,大潮汛实测潮周期平均含沙量为1.67kg/m^3左右,小潮汛为0.92kg/m^3左右,而且浅滩水流输沙方式有利于促使潮滩淤涨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潮滩 泥沙运动 潮流 冲淤演变 围垦工程
下载PDF
对华北中元古代海侵初期“河流相”沉积的重新认识:以天津蓟县剖面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钟焱 赵亮东 +1 位作者 陈留勤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29,共9页
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 作为中元古代海侵初期一套厚达400余米的非成熟含砾砂岩地层,常州沟组第一段曾被解释为一套河流相沉积序列。然而,来自于蓟县剖面的实际资料表明需要重新审视前人的解释。在蓟县剖面常州沟组最底部的含细砾粗砂岩中,双向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频繁发育表明了其具有潮汐作用的沉积特点,这种认识否定了海侵初期大面积发育河流而衍生出的"河侵"的错误概念,并且从另一侧面表明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早期地壳尚未稳定,不具备形成厚400余米的河流沉积背景。因此,对中元古代初期"河流相"的再审视,为古地理环境重建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新途径和重要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 潮坪沉积 常州沟组 蓟县剖面 中元古界
下载PDF
江苏如东潮滩微地貌及现代沉积速率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海清 殷勇 +2 位作者 施扬 何华春 刘昕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在江苏如东洋口港东侧长沙镇外宽10余千米的粉砂质潮滩上进行潮滩微地貌调查,在低潮滩设置3个沉降板,在中、低潮滩采集4个柱状样(长度92~151cm),并对其进行垂向上的粒度和微相分析及210Pb测量。希望通过上述调查,揭示研究区近几十年来... 在江苏如东洋口港东侧长沙镇外宽10余千米的粉砂质潮滩上进行潮滩微地貌调查,在低潮滩设置3个沉降板,在中、低潮滩采集4个柱状样(长度92~151cm),并对其进行垂向上的粒度和微相分析及210Pb测量。希望通过上述调查,揭示研究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潮滩冲淤调整状态。调查结果表明,低潮滩尤其是低潮滩下部是微地貌变化最活跃的场所,表现为潮滩表面凹凸不平、多冲蚀洼槽,沉降板试验结果显示低潮滩约2个月的沉积量向水边线方向显著减小;中潮滩表面平坦,微地貌相对比较稳定。柱状样研究结果显示,低潮滩早期为向上变细的进积层序,但近期沉积物粗化,呈现退积层序,且该现象在低潮滩下部尤其明显;中潮滩柱状样显示向上细化层序,反映稳定持续的加积和进积。柱状样的210Pb测试结果表明,中潮滩中部(米草滩中部)沉积速率为4.40cm/a,中潮滩下部(米草滩前缘)为1.85cm/a,低潮滩中部为1.54cm/a,低潮滩下部无法获得沉积速率。该沉积速率结果还显示低潮滩退积层序的开始时间和研究区米草的引种时间基本吻合。上述研究结果反映近30a来在人类活动尤其是米草的作用下,研究区中潮滩稳定淤积,但低潮滩却因缺乏充足泥沙而加剧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米草促淤 低潮滩侵蚀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潮水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盆地演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磊 钟建华 +1 位作者 钟富平 高玉飞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侏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 潮水盆地属典型的西北侏罗系原型盆地,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青土井发现浅油藏。为了正确认识潮水盆地侏罗系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该区油气藏的勘探,通过详细的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记录,对潮水盆地侏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认识。认为盆地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湖泊和河流三大类沉积体系,对应的亚、微相沉积体相互叠置,横向上具可追踪性。最后,结合前人资料和岩相特征认为:潮水盆地为由早期的断陷盆地冲积扇体系,经中期盆地深陷水进演化为三角洲-湖泊体系,最后经末期水退形成河流体系的盆地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水盆地 侏罗系 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
下载PDF
黔东镇远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组潮坪风暴沉积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6
18
作者 马志鑫 张万平 +1 位作者 刘伟 李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7-794,共8页
黔东镇远地区早寒武世(相当于2008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寒武纪第二世)清虚洞组发现类型丰富、特征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侵蚀底面、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波状层理、韵律层理等沉积组构明显,而丘状层理不发育。通过对金盆剖面和溜沙关剖面... 黔东镇远地区早寒武世(相当于2008国际地层年表中的寒武纪第二世)清虚洞组发现类型丰富、特征典型的风暴沉积标志。侵蚀底面、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波状层理、韵律层理等沉积组构明显,而丘状层理不发育。通过对金盆剖面和溜沙关剖面详细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识别出三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研究区风暴沉积的背景沉积为灰色纹层状灰岩,见波状层理、鸟眼构造等,指示潮坪环境。综合分析得出,镇远地区的风暴沉积属于潮坪风暴沉积。这丰富了湘西黔东地区早寒武世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类型。风暴沉积的发现也为研究区早寒武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潮坪 寒武纪 清虚洞组 黔东
下载PDF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陆表海的沉积充填、聚煤特征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宝芳 李祯 +8 位作者 付泽明 刘光华 徐世荣 刘庆国 林孟琪 徐嘉谟 何北钟 杜士清 宋志坚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67-37,共1页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 华北南部晚古生代煤系为海退型剖面,沉积环境演化为由陆表海碳酸盐—碎屑海岸、碎屑潮坪至被河流三角洲充填的半咸水海湾。晚石炭世中期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区因拉张分离出现了陆表海,陆源碎屑自北向南的充填表明北方蒙古—西伯利亚板块向华北板块北缘的对接俯冲。沉积中心和聚煤作用随之自北向南迁移,因此在华北南部集中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聚煤最有利的沉积环境是海退形成的滨海平原和河流注入浅水海湾形成的三角洲平原。煤变质带自本区中部向南递减表明三叠纪沉积中心向北迁移,表明华北南缘与秦岭—大别山地块以及华南板块的对接拼合时间可能发生在煤系形成之后至三叠纪以前,海西末期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沉积格架 聚煤特征
下载PDF
模拟SO_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仝川 柳铮铮 +2 位作者 曾从盛 钟春棋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2-308,共7页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沉降 CH4通量 咸草 潮汐湿地 闽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