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Rice Tiller Angle Mutant tac2 被引量:3
1
作者 FANG Li-kui SANG Xian-chun YANG Zheng-lin LIN Ying-hua WAN Nan HE Guang-hua 《Rice science》 SCIE 2009年第4期323-326,共4页
Tiller angle, a very essential agronomic trait, is significant in rice breeding, especially in plant type breeding. A tiller anglo controlling 2 (tac2) mutant was obtained from a restorer line Jinhui 10 by ethyl met... Tiller angle, a very essential agronomic trait, is significant in rice breeding, especially in plant type breeding. A tiller anglo controlling 2 (tac2) mutant was obtained from a restorer line Jinhui 10 by ethyl methane sulphonate mutagenesis. The tac2 mutant displayed normal phenotype at the seedling stage and the tiller angl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tillering stage, A preliminary 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mutant was sensitive to GA. Thus, it is speculated that TAC2 and TAC1 might control the tiller angle in the same way.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a major recessive gene and was located on chromosome 9 using SSR markers.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AC2 and its nearest markers RM3320 and RM201 were 19.2 cM and 16,7 cM,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tiller angle MUTANT gene mapping geneTICS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loning of Tillering-Related Genes OsMAX1 in Rice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Xiu-mei LIANG Yue-yang +9 位作者 LI Ling GONG Chang-wei WANG Hai-peng HUANG Xiao-xi LI Shuang-cheng DENG Qi-ming ZHU Jun ZHENG Ai-ping LI Ping WANG Shi-quan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6期255-263,共9页
Tillering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lant type and grain yield. Strigolactone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phytohormones regulating rice tillering. ATMAX1 is an important gene involved ... Tillering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lant type and grain yield. Strigolactones are a class of important phytohormones regulating rice tillering. ATMAX1 is an important gene involved in strigolactone biosynthesis through encoding the protein P450 in Arabidopsis. Based on sequence BLASTp, we identified five homologous genes of ATMAX1 in rice, i.e., OsMAXla, OsMAXlb, OsMAXlc, OsMAXld and OsMAXle. Among them, OsMAXla and OsMAXle showed stable and high expression in rice tissues. In addition, we observed that OsMAXla and OsMAXle can rescue the branched phenotype and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MAX1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of OsMAX1a and OsMAXle can respond to phosphate deficiency and different phytohormones, especially GR24, a strigolactone analogue.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OsMAX1a and OsMAX1e are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strigolactones and regulated rice till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TRIGOLACTONE OsMAX1 gene cloning tillerING PHYTOHORMONE
下载PDF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d63 in Rice
3
作者 XUE Jing-jing WU Shao-hua +2 位作者 ZHANG Hong-yu XU Pei-zhou WU Xian-jun 《Rice science》 SCIE 2013年第3期179-184,共6页
A spontaneous mutation, tentatively named d63, was derived from the twin-seedling progenies of rice crossed by diploid SARIII and Minghui 63. Compared with wild-type plants, the d63 mutant showed multiple abnormal phe... A spontaneous mutation, tentatively named d63, was derived from the twin-seedling progenies of rice crossed by diploid SARIII and Minghui 63. Compared with wild-type plants, the d63 mutant showed multiple abnormal phenotypes, such as dwarfism, more tillers, smaller flag leaf and reduced seed-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In this study, two F2 populations were developed by crossing between d63 and Nipponbare, d63 and 93-11. 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d63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which was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8, within the genetic distance of 0.40 cM from RM22195. Hence, D63 might be a new gene as there are no dwarf genes repor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multi-tiller and dwarf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gene mapping
下载PDF
水稻矮化多蘖突变体mtd2/htd1-1的鉴定与图位克隆
4
作者 王晓雯 王媛媛 +6 位作者 冯蓓祺 雷松翰 范骏扬 杨晶晶 仝瑞建 田维江 桑贤春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株高是株型构成的重要因子,分蘖则是有效穗形成的基础,二者均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株高和分蘖发育的分子机理,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保持系西大1B,从中鉴定到1个矮化多蘖突变体,命名为mtd2(more tiller and dwarfism 2).与野... 株高是株型构成的重要因子,分蘖则是有效穗形成的基础,二者均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为研究株高和分蘖发育的分子机理,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保持系西大1B,从中鉴定到1个矮化多蘖突变体,命名为mtd2(more tiller and dwarfism 2).与野生型西大1B相比,mtd2的分蘖数(70.00个)是野生型的6.25倍,株高(49.12 cm)则为野生型的59.4%,同时还表现出小穗、短叶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mtd2分蘖增多和植株矮化的突变表型呈共分离现象且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mtd2和缙恢10号杂交组合的F2隐性群体,最终将MTD2基因精细定位于第4染色体分子标记C04-2和C04-3之间157 kb的物理范围内,该区间内含1个已克隆的多蘖矮秆基因LOC_Os04g46470-HTD1.对定位区间内的HTD1进行DNA测序,发现其编码区有11个碱基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构建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mtd2,其矮化多蘖表型恢复正常,表明mtd2是htd1的一个新等位突变体.细胞学分析发现:mtd2分蘖数增多是由于分蘖芽发育较快所致;qRT-PCR分析表明:MTD2可能参与独脚金内酯(SLs)相关的分蘖芽发育调控网络,这为进一步鉴定MTD2/HTD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蘖矮秆基因(MTD2/HTD1) 图位克隆 激素 独脚金内酯
下载PDF
根蘖与嫁接繁殖灵武长枣不同时期果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
作者 杨荣 刘佳嘉 +2 位作者 李雪旎 禹瑞丽 马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2,共13页
【目的】研究灵武长枣根蘖繁殖与嫁接繁殖果实品质差异的内在机理,为提高其果实品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灵武长枣根蘖繁殖与嫁接繁殖白熟期(NB)、着色期(NZ)、成熟期(NC)和嫁接繁殖白熟期(JB)、着色期(JZ)、成熟期(JC)的果实为试... 【目的】研究灵武长枣根蘖繁殖与嫁接繁殖果实品质差异的内在机理,为提高其果实品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灵武长枣根蘖繁殖与嫁接繁殖白熟期(NB)、着色期(NZ)、成熟期(NC)和嫁接繁殖白熟期(JB)、着色期(JZ)、成熟期(JC)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果实转录组测序,筛选与根蘖和嫁接繁殖的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差异相关的基因,初步探究根蘖和嫁接繁殖灵武长枣果实不同时期基因表达差异情况。【结果】18个灵武长枣样品经过转录组测序,得到质控数据138.26 GB,将其比对到参考基因组冬枣上,18个样品的Cleans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效率在93.77%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次生物学重复样品聚集程度较高且组间存在分离现象,说明其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果实发育各时期组间分析对比中,果实白熟期(JB-vs-NB)、着色期(JZ-vs-NZ)和成熟期(JC-vs-NC)各组间分别筛选出65、4 509和1 534个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到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三大类中的50个亚类中,KEGG通路注释将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氨基酸生物合成等通路中,成熟期差异基因富集在糖酸相关通路的显著性较高。【结论】在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丁酸代谢5条与果实可溶性糖和总酸含量相关的代谢途径中筛选出了ncbi_107424266、ncbi_107414286、ncbi_107425230、ncbi_107429837等31个差异基因,分别在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糖酸代谢途径中差异表达,调控各时期果实中可溶性糖及总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武长枣 根蘖繁殖 嫁接繁殖 差异基因
下载PDF
大白菜莲座叶大叶夹角和多分蘖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
6
作者 张德双 辛晓云 +8 位作者 朱洪彬 张凤兰 于拴仓 苏同兵 余阳俊 汪维红 赵岫云 李佩荣 卢桂香 《蔬菜》 2024年第9期50-57,共8页
为加快小株型、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大白菜品种和多分蘖的不结球白菜、菜薹品种选育,进而改良大白菜种植模式,提高大白菜产量和品质,以大白菜、菜心、红菜薹为材料,采用常规杂交方法进行三亲本杂交,以期创制新的种质材料;同时,以创制的大白... 为加快小株型、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大白菜品种和多分蘖的不结球白菜、菜薹品种选育,进而改良大白菜种植模式,提高大白菜产量和品质,以大白菜、菜心、红菜薹为材料,采用常规杂交方法进行三亲本杂交,以期创制新的种质材料;同时,以创制的大白菜21M-193为亲本和大白菜白阳杂交,构建6世代遗传群体,研究大白菜莲座叶叶夹角和分蘖的遗传和应用。结果表明:多亲本间杂交创制的大白菜材料21M-193具有大叶夹角和多分蘖的特性。经测量,21M-193平均叶夹角度数为82.7°,白阳平均叶夹角度数为30.5°,两者杂交F_(1)代平均叶夹角度数为40.7°,偏向于白阳,表现为小叶夹角表型。F2代单株叶夹角则呈现正态分布,小于10°和大于84°的极端个体很少,30°~50°的中间类型占绝大多数,其分离比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推测大白菜莲座叶叶夹角遗传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此外,调查发现21M-193分蘖数达到28个/株,白阳分蘖数为7个/株,其F_(1)代分蘖数为18个/株,居于中间,偏向于21M-193。研究结果不仅创制了大叶夹角和多分蘖的大白菜新种质,而且初步揭示了大白菜叶夹角和分蘖性状的遗传规律,还为这两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数据支持,对推动大白菜品种改良及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叶夹角 分蘖 遗传 种质创制 基因定位 数量性状
下载PDF
水稻散生与部分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7
作者 周慧 林祯芃 +5 位作者 常志远 周海平 王成豹 钟林平 徐秀如 马国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70-2280,共11页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 水稻分蘖角度是构建理想株型的关键因素,雄性不育株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为进一步解析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育性检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比较野生型S40和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的散生雄性不育突变体lpms1(lazy and partially male sterile 1)的表型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lpms1突变体的分蘖角度增大,育性降低,并伴随株高、粒长、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性状不同程度降低。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到lpms1的成熟花粉粒表面皱缩、空瘪,内容物不充实,花粉壁异常。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结果显示,lpms1突变会引起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lpms1是单基因隐性突变。利用株型紧凑材料与lpms1杂交构建F_(2)群体,结合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测序方法(BSA-seq)和图位克隆方法进行基因定位。最终,LPMS1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插入缺失(Indel)标记A3与A4之间298 kb的范围内,该区间有38个开放阅读框(ORFs),但无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相关基因报道。LPMS1是新的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基因,该基因突变会同时引起水稻分蘖角度增加、育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水稻分蘖角度和花粉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以及水稻株型和育性改良种质的创制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分蘖角度 雄性不育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于AHP和SPSS的微耕机产品族特征基因分析
8
作者 马晓婷 张建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38,74,共6页
为增强对微耕机产品族的产品基因的认知,提高用户对微耕机产品设计的满意度,提出了一种基于AHP和SPSS的微耕机产品族基因分析方法。首先对微耕机产品族样本进行基因提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造样本基因的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并进... 为增强对微耕机产品族的产品基因的认知,提高用户对微耕机产品设计的满意度,提出了一种基于AHP和SPSS的微耕机产品族基因分析方法。首先对微耕机产品族样本进行基因提取,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造样本基因的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采用SPSS数据分析对得出的权重与用户对样本的打分后计算的最终分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微耕机产品族特征基因进行分析,为微耕机产品设计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耕机 产品族基因 层次分析法 SPSS
下载PDF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水稻分蘖角度QTL
9
作者 朱裕敬 桂金鑫 +4 位作者 龚成云 罗新阳 石居斌 张海清 贺记外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6,共11页
【目的】水稻分蘖角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水稻分蘖角度QTL(基因)及其优势单倍型,有助于构建水稻理想株型。【方法】以333份来自水稻3K资源的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于2020年和202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和春华基地种... 【目的】水稻分蘖角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挖掘水稻分蘖角度QTL(基因)及其优势单倍型,有助于构建水稻理想株型。【方法】以333份来自水稻3K资源的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于2020年和2022年分别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基地和春华基地种植,在抽穗期测量分蘖角度,结合基因型,利用TASSEL 5.2的MLM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个分蘖角度QTL位点,分布在水稻2、5、6、9和12号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qTA2、qTA5、qTA6.1、qTA6.2、qTA9和qTA12,这些QTL的表型贡献率为6.23%~16.22%。除了qTA9与分蘖角度主效QTL TAC1共定位外,其余5个QTL均为新的位点。进一步对5个QTL位点进行候选基因分析,初步筛选到qTA2和qTA6.1的候选基因别为Os02g0817900和Os06g0682800,候选基因Os02g0817900编码水稻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候选基因Os06g0682800编码锌指结构域蛋白。【结论】本研究挖掘到新的水稻分蘖角度相关位点并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为分蘖角度新QTL(基因)的克隆以及分蘖角度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QTL 候选基因 单倍型
下载PDF
水旱条件下小麦分蘖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0
作者 庞志远 程宇坤 +2 位作者 郭小玲 任毅 耿洪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5,共12页
小麦分蘖相关性状是小麦株型的重要特征,是决定植株结构并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小麦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分蘖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抗旱作用,并挖掘分蘖相关性状的位点,以24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正常灌溉(NI)和干旱胁迫... 小麦分蘖相关性状是小麦株型的重要特征,是决定植株结构并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小麦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分蘖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抗旱作用,并挖掘分蘖相关性状的位点,以24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正常灌溉(NI)和干旱胁迫(DS)2种处理条件下的分蘖角度、有效分蘖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表型鉴定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结合90K基因芯片,进行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以期发现分蘖相关性状遗传位点并筛选优异种质材料。分蘖角度、有效分蘖数及单位面积产量在2种水分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为0.07~0.33。依据D值进行综合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中优206抗旱性表现最好。共检测到54个与分蘖角度等性状显著相关的稳定遗传位点,分布于除3D、4D和5D以外染色体上;在2种处理下共同检测到相同稳定位点有3个,分别在2B、4B和6B染色体上;另外,在不同性状中共同检测到4个“一因多效”位点,分别在2B、2D和5B染色体上。同时,对2B染色体分蘖角度显著相关的Ra_c491_902(R 2=5.45%~17.91%)进行单倍型分析表明,存在TA-Hap1、TA-Hap2和TA-Hap33个单倍型,其中含有TA-Hap1单倍型品种(系)主要来源于黄淮冬麦区。对不同处理下检测到的稳定遗传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筛选,共筛选出5个与分蘖角度相关的候选基因。对在Ra_c491_902上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得出,可能是编码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基因,可作为调控分蘖角度、植株抗旱以及防御等重要基因,探究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联,为小麦分蘖角度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性状 干旱胁迫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倍型 候选基因
下载PDF
狗尾草ARF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11
作者 王其昕 张凌馨 +1 位作者 钟妮娜 熊王丹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7-235,共9页
【目的】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可以调控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狗尾草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SvARF基因家族成员,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研究其与狗尾草生长发育的关系提... 【目的】生长素响应因子ARF(auxin response factor)可以调控生长素响应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狗尾草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SvARF基因家族成员,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研究其与狗尾草生长发育的关系提供支撑。【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狗尾草基因组中鉴定了ARF转录因子成员,分析其系统进化、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结构等情况。利用RT-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析该家族成员在生长素类除草剂2,4-D异辛酯处理后的表达响应情况。【结果】共鉴定到24个狗尾草SvARF基因家族成员,可分成4个亚家族,同一亚家族SvARF基因的结构相似且基因表达模式相近。不同SvARF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且有组织特异性,III亚家族的SvARF基因在根茎分蘖处的表达量均较高。2,4-D异辛酯处理后,有9个SvARF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SvARF5、SvARF6、SvARF9、SvARF10、SvARF17和SvARF18表达量显著上调,SvARF14、SvARF22和SvARF24表达量显著下调。【结论】狗尾草SvARF基因家族有24个成员。生长素类除草剂影响SvARF基因的表达,暗示SvARF基因在抑制狗尾草植株分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F转录因子 狗尾草 系统进化 结构特征 表达分析 分蘖 2 4-D异辛酯
下载PDF
细胞分裂素对水稻分蘖芽生长及分蘖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杨 顾丹丹 +5 位作者 许俊旭 丁艳锋 王强盛 李刚华 刘正辉 王绍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51,共8页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素(CTK)和分蘖相关基因表达在调控水稻分蘖芽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探讨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分子机理。【方法】以南粳44为材料,利用氮(N)和生长素(IAA)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分析OsTB1、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和CTK...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素(CTK)和分蘖相关基因表达在调控水稻分蘖芽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探讨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分子机理。【方法】以南粳44为材料,利用氮(N)和生长素(IAA)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分析OsTB1、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和CTK含量的变化。【结果】外源40 mg.L-1N增加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CTK含量,抑制了分蘖芽中OsTB1、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促进了分蘖芽的萌发生长,外源喷施IAA则逆转了氮的作用。分蘖芽中OsTB1的表达受CTK调控,而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可能不受CTK调控。【结论】外界因素对分蘖芽生长的调控至少存在2条途径,一条是通过调控节和芽中CTK含量,进而调控芽中OsTB1等基因表达;另一条通过调控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分裂素 分蘖芽 分蘖相关基因
下载PDF
赖草根茎分蘖相关基因LRC1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文兴 李洪梅 +4 位作者 叶春江 秦余香 彭珊 马丽 陈月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4,共8页
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从典型的克隆植物赖草中克隆了其根茎分化相关基因LRC1,通过RACE获得其全长cDNA为1.598kb,开放阅读框(ORF)为1299bp,编码432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显示,赖草LRC1基因属于GRAS转录因子家族,与控制水稻分蘖及烟草侧... 运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从典型的克隆植物赖草中克隆了其根茎分化相关基因LRC1,通过RACE获得其全长cDNA为1.598kb,开放阅读框(ORF)为1299bp,编码432个氨基酸。同源分析结果显示,赖草LRC1基因属于GRAS转录因子家族,与控制水稻分蘖及烟草侧枝发生的相应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与控制水稻分蘖的MOC1基因同源性达到91%。实时定量检测结果表明,LRC1基因在赖草初花期的根茎节、根茎节间、根茎尖和穗、茎、叶片6个组织部位均有表达,但在根茎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特别是在分蘖产生的根茎节其表达量是叶片的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草 根茎 分蘖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小麦有效分蘖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倩辉 张晓科 +6 位作者 刘伟华 李立会 张锦鹏 武军 高爱农 李秀全 杨欣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3-576,共4页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有效分蘖数目在基因水平上的调控机理,以普通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只有1~2个有效分蘖的株系3558—2为母本,具有10~13个有效分蘖的京4841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对F2世代537个单株有效分蘖数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SS...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有效分蘖数目在基因水平上的调控机理,以普通小麦-冰草衍生后代中只有1~2个有效分蘖的株系3558—2为母本,具有10~13个有效分蘖的京4841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对F2世代537个单株有效分蘖数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SSR标记结果,发现有效分蘖数目受2对主基因控制,并且这2对主基因具有互作效应,其中1对基因具有抑制有效分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有效分蘖 基因互作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晓妹 方宇星 +4 位作者 刘钰龙 刘峰 张所兵 张云辉 鲍依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9-486,共8页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围内。由于该区间包含控制水稻株高和分蘖的D3基因,结合表型分析,推测突变基因与D3可能为一对等位基因。设计7对引物分别对中花11与突变体mz3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中花11相比,D3基因在mz3中第636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使得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一步对定位群体中10个隐性极端个体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极端个体都带有该突变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编码的D3蛋白与野生型一样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3蛋白不能与D14蛋白发生互作,推测突变体编码的D3截短蛋白缺少了与D14互作的氨基酸序列,从而阻碍了独脚金内酯信号传递。因此,mz3表型很可能由D3基因突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多分蘖 D3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甘蔗TB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旭娟 林秀琴 +3 位作者 刘洪博 李纯佳 徐超华 刘新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78-1985,共8页
以负调控禾本科植物分蘖的关键基因TB1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稻、玉米、高粱TB1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和RACE技术从甘蔗茎尖处克隆到该基因的同源基因Sc TB1。Sc TB1 c DNA全长1 668 bp,包含274 bp的5′UTR,1 149 bp的CDS... 以负调控禾本科植物分蘖的关键基因TB1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稻、玉米、高粱TB1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和RACE技术从甘蔗茎尖处克隆到该基因的同源基因Sc TB1。Sc TB1 c DNA全长1 668 bp,包含274 bp的5′UTR,1 149 bp的CDS和245 bp的3′UTR。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可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编码产物含有保守的SP区、TCP区和R区,属于TCP家族转录因子。其分子量为40.7 ku,理论等电点为8.55,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c TB1属于CYC/TB1亚族蛋白,与高粱TB1和玉米TB1聚为一个亚类。根据序列的保守性和预测结果可推测Sc TB1很可能也参与了甘蔗分蘖性状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蘖 TB1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水稻分蘖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杰勤 王丽华 詹秋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351-6352,6378,共3页
分蘖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又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具有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特性。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分蘖基因研究取得大的发展。在水稻分蘖QTL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 分蘖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又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具有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特性。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分蘖基因研究取得大的发展。在水稻分蘖QTL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177个QTLs,水稻分蘖QTL的检测和材料、群体类型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水稻分蘖突变体研究方面,目前已经鉴定出17种类型,并已经成功克隆了一个水稻分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基因 QTL 基因克隆
下载PDF
一个水稻分蘖角度突变体tac2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立魁 桑贤春 +3 位作者 杨正林 凌英华 王楠 何光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5-318,共4页
水稻散生突变体tac2是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材料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所得。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期株型松散,分蘖角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大,株高明显降低。外源赤霉素处理可以使该突变体株高恢复,但分蘖角度不受影响。遗传分析... 水稻散生突变体tac2是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材料经甲基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所得。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期株型松散,分蘖角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大,株高明显降低。外源赤霉素处理可以使该突变体株高恢复,但分蘖角度不受影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RM3320与RM20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9.2和16.7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角度 突变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甘蔗MOC1基因(ScMO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旭娟 李纯佳 +7 位作者 徐超华 刘洪博 吴转娣 林秀琴 陆鑫 毛钧 字秋艳 刘新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4-746,共13页
MONOCULM 1(MOC1)基因在植物腋分生组织和腋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分蘖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T-PCR、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获得MOC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Sc MOC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的c DN... MONOCULM 1(MOC1)基因在植物腋分生组织和腋芽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分蘖关键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T-PCR、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获得MOC1的同源基因,命名为Sc MOC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的c DNA序列包含一个长度为129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含有GRAS保守结构域的非分泌蛋白,其分子量为45.43 k D,理化等电点p I为6.98。序列比对分析显示Sc MOC1与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水稻(Oryza sativa L.)等禾本科植物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与高粱、小米草(Setaria italica(L.)P.Beauv.)、玉米(Zea mays L.)等禾本科植物MOC1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中的序列变异分析发现,30个克隆得到的序列中共有46个SNP位点和29处In Del位点,其中1个位点发生的单个碱基缺失和另一个位点的4个碱基插入是造成基因编码蛋白序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中性检测表明,Sc MOC1在ROC22中遵循中性进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Sc MOC1在甘蔗品种ROC22分蘖期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分蘖芽、叶鞘、生长点)、茎尖生长点和不同发育阶段腋芽(幼嫩腋芽、半大腋芽、较大腋芽、成熟休眠腋芽)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c MOC1在分蘖期的ROC22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生命活跃的茎尖生长点处表达量最高;在腋芽形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表达总体呈现出"升-降-升-降"的趋势,说明Sc MOC1基因可能在甘蔗腋芽形成发育阶段中发挥作用。以上研究可推测Sc MOC1在甘蔗的分蘖性状调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为Sc MOC1的功能研究及其在甘蔗产量分子辅助育种中的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蘖 MOC1基因 序列变异分析 表达分析
下载PDF
水稻MOC1 mRNA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东 孙宏伟 +4 位作者 刘雪清 何霞红 王云月 李成云 朱有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197-1203,共7页
TA克隆构建含MOC1基因c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TaqMan定量检测水稻分蘖基因MOC1 mRNA的标准品,建立了检测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从水稻分蘖芽总RNA中逆转录扩增总cDNA,PCR扩增MOC1基因中设计的目的片段,将纯化的目的片段与pMD... TA克隆构建含MOC1基因c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作为TaqMan定量检测水稻分蘖基因MOC1 mRNA的标准品,建立了检测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从水稻分蘖芽总RNA中逆转录扩增总cDNA,PCR扩增MOC1基因中设计的目的片段,将纯化的目的片段与pMD19-T Simple载体连接,转化宿主菌JM-109,提取重组质粒DNA,PCR鉴定并测序分析。纯化质粒并检测260nm吸光值,确定重组质粒原液的拷贝浓度并以此制备荧光定量PCR梯度浓度标准品。对重组质粒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建立了MOC1基因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检测灵敏度达10^2拷贝,线性范围为10^2-10^7拷贝,阈值循环数与PCR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扩增效率高(E=92.8%)。成功建立了MOCI基因实时荧光PCR定量标准品,且TaqMan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可对水稻分蘖基因MOC1 mRNA的表达进行准确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基因表达 实时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