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益阳商代青铜角形器的科学分析与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江波 吴晓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3-78,共6页
益阳谢林港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青铜角形器,是上古铜器中少见的一类器物。由于考古信息缺失,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固体表面热电离质谱仪对该角形器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器物为铸造成型,合金材质为锡含量16.54%的高锡含... 益阳谢林港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青铜角形器,是上古铜器中少见的一类器物。由于考古信息缺失,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固体表面热电离质谱仪对该角形器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器物为铸造成型,合金材质为锡含量16.54%的高锡含量青铜,铅同位素组成为高放射成因铅,其合金和铅同位素特征与中原殷墟二期铜器相同,结合器物纹饰,益阳青铜角形器应为殷墟二期的器物。殷墟二期铜器普遍具有高锡现象,表明商代晚期铸铜工匠对铜锡合金机械性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商代晚期铜锡合金青铜器的大规模铸造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用锡高峰,反映了古代锡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质的提升,在中国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阳 商代 青铜角形器 高锡青铜 高放射成因铅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的镀锡铜器及相关问题
2
作者 曾宇 杨硕 李映福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8,F0002,共12页
西南夷地区镀锡铜器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至东汉早期,采用热镀锡技术,为冉駹、徙、筰、滇、靡莫等土著族群使用。同类技术在巴蜀地区的年代更早,且存续长、自成体系,应为西南夷地区镀锡技术的源头。荥经一带与徙、筰等族群杂处的蜀人,应... 西南夷地区镀锡铜器的年代在战国中晚期至东汉早期,采用热镀锡技术,为冉駹、徙、筰、滇、靡莫等土著族群使用。同类技术在巴蜀地区的年代更早,且存续长、自成体系,应为西南夷地区镀锡技术的源头。荥经一带与徙、筰等族群杂处的蜀人,应为传播镀锡铜器及技术的中介,传播路线与汉武帝时期西夷道基本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夷地区 镀锡铜器 技术来源 巴蜀地区
原文传递
随州义地岗枣树林墓地M190出土青铜器与锡器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胡毅捷 胡涛 +1 位作者 陈虎 陈建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7-99,共13页
本文通过合金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以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对随州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M190出土的青铜器与锡器的技术与资源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枣树林M190出土青铜容器中锡含量较高,并且出现相当比例的高锡青铜,另有纯锡制品以及纯... 本文通过合金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以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对随州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M190出土的青铜器与锡器的技术与资源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枣树林M190出土青铜容器中锡含量较高,并且出现相当比例的高锡青铜,另有纯锡制品以及纯锡焊补材料的使用。编钟、兵器等青铜器类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枣树林M190正处于春秋早中期金属资源变迁的重要时间节点,来自湖南地区的铅锡物料随着楚国的兴起而广泛流通。曾国与楚国通婚,关系亲近,又地处金属资源运输的咽喉要道,故可获得大量金属物料。而曾公将大量贵重金属锡资源作为普通物料使用,反映其作为国君掌握的财富与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林M190 青铜器 锡器 合金配比 铅同位素比值
原文传递
云南洱源北山土坑墓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晓岑 刘杰 +1 位作者 贠雅丽 杨德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9-115,共7页
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金属技术,该文对滇西北的洱源县三营乡北山土坑墓地出土1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土坑墓地出土的铜器材质有多样化的特色,除主要是红铜和铜锡合金外,个别样品出现了铜锡铅合金(Cu-Sn-Pb)、铜铅锑合... 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金属技术,该文对滇西北的洱源县三营乡北山土坑墓地出土1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土坑墓地出土的铜器材质有多样化的特色,除主要是红铜和铜锡合金外,个别样品出现了铜锡铅合金(Cu-Sn-Pb)、铜铅锑合金(Cu-Pb-Sb合金)以及含砷的铜锡金属(CuSn(As))。部分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分析,多数器物为铸造而成,另有少数器物为热锻加工而成。有的器物在制造时进行了冷加工处理。该墓葬群的铜器还出现了表面镀锡技术,说明在春秋战国之交,镀锡技术已从西北地区传入了洱海以北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 铜锡砷合金 铜铅锑合金 镀锡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