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AT、PIC、TM、t-PAIC四种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冬雪 翟志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4-478,共5页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minogen an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scular coagulation,D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33例有出血倾向或血栓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显性DIC组、前DIC组和非DIC组,采用新的自动化技术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TAT、TM、PIC、t-PAIC,比较各组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评估其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显性DIC患者中,TAT、TM、P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t-PAIC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在前DIC患者中,TAT、TM、PIC、t-PA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ROC曲线显示,TAT、TM、PIC及t-PAIC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87,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可达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933.结论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可提高DIC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