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1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tanium elastic nailing in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of children below six years of age 被引量:6
1
作者 Fabrizio Donati Giuseppe Mazzitelli +5 位作者 Marco Lillo Amerigo Menghi Carla Conti Antonio Valassina Emanuele Marzetti Giulio Maccaur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2期156-162,共7页
AIM To report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titanium elastic nail(TEN) in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of children below age of six yea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7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 AIM To report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titanium elastic nail(TEN) in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of children below age of six year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7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six years treated with TEN between 2005 and 2015 was conducted. Patients were immobilized in a cast for 5 wk and the nails were removed from 6 to 12 wk after surgery. Twenty-four cases were clinically and radiographically re-evaluated using the Flynn's scoring criteria, focusing on: Limb length discrepancy, rotational deformity, angulation, hip and knee range of motion(ROM), functional status, complications, and parent's satisfaction.RESULTS Sixteen males and eight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2 years at the time of treatment were re-evaluated at an average follow-up of 58.9 mo. No cases of delayed union were observed. The mean limb lengthening was 0.3 cm. Four cases experienced limb lengthening greater than 1 cm and always minor than 2 cm. Twelve point five percent of the cases showed an angulation < 10°. Complete functional recovery(hip and knee ROM, ability to run and jump on the operated limb) occurred in 95.7% of cases. Complications included two cases of superficial infection of the TEN entry point, one case of refracture following a new trauma, and one TEN mob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lynn's scoring criteria, excellent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79.2% of patients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e remaining 20.8%, with an average parent's satisfaction level of 9.1/10.CONCLUSION TEN is as a safe, mini-invasive and surgeon-friendly technique and, considering specific inclusion criteria, it represents a useful and efficacy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physeal femoral fractures even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six years of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elastic nailING Pediatric FEMORAL FRACTURES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Surgical treatment Femural shaft
下载PDF
Titanium Elastic Nails for Pediatric Femur Fracture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
2
作者 Nishikant Kumar Laljee Chaudhary 《Surgical Science》 2010年第1期15-19,共5页
Background: Management of femoral diaphyseal fractures in the age group 616 years is controversial. There has been a resurgence worldwide for operative fix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wenty children (15 boys, 5 girls... Background: Management of femoral diaphyseal fractures in the age group 616 years is controversial. There has been a resurgence worldwide for operative fixation. Material and methods: Twenty children (15 boys, 5 girls) aged 616 years with femoral diaphyseal fractures (20 fractures, one in each) were stabilized with Titanium Elastic Nail (TEN).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within ten days of their injury. 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using Flynn’s Scoring Criteria.Two nails were used in each fracture. Results: All 20 patients were available for evaluation and follow up for a mean duration of 24 months (1532 months). Radiological union in all cases was achieved in a mean time of 8 weeks. Full weight bearing was possible in a mean time of 10 weeks (812 weeks).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14 patients (70%) and successful in 6 patients (30%). Few complications that occurred were infection (in 2 cases), knee joint stiffness(in 4 cases), angulation less than 10 degrees( in 4 cases), shortening less than 10 mm(in 4 cases). Conclusion: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by TE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femur in properly selected patients of the 616 years age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titanium elastic nail FEMORAL Fracture DIAPHYSIS
下载PDF
Risk Assessment of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3
作者 Rina Sakai Uchino Masataka +1 位作者 Kazuhiro Yoshida Masanobu Ujihir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5期277-284,共8页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In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except AO classification 11A1, fixations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nails are recommended. We performed mechanical test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s fixation stabilit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locking plate which achieve clinically favorable outcomes. In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 nail entry point is made in the diaphysis, for which reduction of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is of concern. Thu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in the diaphysis on humeral strength.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d fixation stability against bending and a force loaded in the rotation direction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locking plate. Displacement by the main external force loaded on the humerus, compressive load, was less than half in the bone fixed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one fixed with a locking plate, showing favorable fixation stability. It was clarified that stiffness of the humerus against rotation and a load in the compression direction is not reduced by a nail entry point made by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RET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TEROGRAD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析
4
作者 程飞 张镇 +2 位作者 罗仲伟 沈金虎 杨六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4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的20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记录患者随访时间、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 目的探讨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的20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的资料,分别记录患者随访时间、手术时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的20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7.55个月。手术时长15~28 min,平均21.30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4.85 d。18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10周。未见神经、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功能:优14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4.44%(17/18)。结论采用双根钛针髓内弹性固定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手术简便易操作、创伤小、固定可靠、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有效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根钛针 髓内弹性固定 第5掌骨颈骨折
下载PDF
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权 王洪江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30例、良者8例、可者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4例、良者17例、可者7例、差者2例(Z=-3664,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曲、伸展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3643、2868、3366、3588,P=0001、0005、0001、0001);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0%(χ^(2)=4211,P=0040)。结论与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相比,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能够明显提高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改善肘关节活动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制弹性髓内钉 髓内钉内固定 桡骨头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下载PDF
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
6
作者 张柏江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9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观察... 目的:探讨髌上入路和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观察组给予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消肿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胫骨骨折可采取髓内钉固定术方式,选择髌上入路相较髌下入路效果更佳,可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内钉内固定 胫骨骨折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涛 侯绍平 +3 位作者 吕国荣 宋晓飞 汪军 龙俊任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50例)和锁定钢板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Johner-Wruh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12.26±5.63)个月。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交锁髓内钉组均少(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骨折愈合时间:交锁髓内钉组短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部分负重行走时间:交锁髓内钉组早于锁定钢板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交锁髓内钉组低于锁定钢板组(P<0.05)。术后12个月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交锁髓内钉组均优于锁定钢板组(P<0.05)。结论与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更符合力学原理,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更早,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中下段骨折 内固定 交锁髓内钉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鞠均海 王骏飞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期147-152,共6页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骨折类型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以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骨折愈合,更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肱骨近端骨折损伤、修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外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康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骨折类型之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以小的创伤获得更好的骨折愈合,更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肱骨近端骨折损伤、修复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新的外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康复理念的倡导,其临床治疗方案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针对近些年来肱骨近端骨折研究的新理念、新外科手术技术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阐述,希望为临床上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髓内钉 Philos钢板 内固定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亚洲人群转子间骨折髓内钉突出程度的比较
9
作者 王安全 陈昊 +5 位作者 华兴一 卢晓林 周剑 崔益亮 李光宇 尹宗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1-1906,共6页
背景:因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设计与亚洲人群的不匹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股骨转子近端的髓内钉突出,突出长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定量测量PFNA-Ⅱ内固定后髓内钉股骨转子近端突出长度,分... 背景:因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设计与亚洲人群的不匹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股骨转子近端的髓内钉突出,突出长度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目的:定量测量PFNA-Ⅱ内固定后髓内钉股骨转子近端突出长度,分析突出长度对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68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内在髋关节X射线前后位片上定量测量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外突值,按照是否存在股骨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分为突出组与非突出组。采集患者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使用的髓内钉长度、直径、螺旋刀片在股骨颈的位置及大转子近端髓内钉突出长度等数据,术后6个月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判断术后疗效,观察PFNA-Ⅱ大转子近端突出对手术疗效是否存在影响。结果与结论:①突出组及非突出组患者性别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01);②按AO/OTA分类,两组患者的骨折类型无明显差异(P=0.289);③两组患者使用的髓内钉直径、长度特征均无明显差异(P=0.067,P=1.000);④患者身高与使用的髓内钉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510),但与突出长度有明显相关性(P=0.034);螺旋刀片位置与突出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968);⑤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73),但突出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⑥结果提示PFNA-Ⅱ在治疗亚洲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大转子近端经常发生髓内钉突出;当髓内钉伸入大转子近端软组织时,患者主诉大转子近端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高于非突出组;为了更好地适应亚洲人群骨骼特点,建议对PFNA-Ⅱ进行改良,进一步缩短近端钉端,以获得更好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Ⅱ 髓内钉突出 内固定 疼痛
下载PDF
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琪琪 向运旭 +2 位作者 陈国邹 李萧朋 刘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45-345,共1页
2020年4月~2022年6月,巫山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2~76岁。均为新鲜闭合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左侧5例... 2020年4月~2022年6月,巫山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2~76岁。均为新鲜闭合股骨颈伴转子间骨折。左侧5例,右侧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Tan髓内钉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11
作者 杜尧 徐杨俊 +1 位作者 李悦 范步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各54例。内固定组以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置换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2...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内固定组和置换组,各54例。内固定组以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置换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本体感觉平衡功能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 术后6个月,置换组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2组血清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Harris髋部评分、髋部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升高,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 <0.05);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升高,但置换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低于内固定组(P <0.05);置换组骨密度升高,且高于内固定组(P <0.05);随访期间,置换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 <0.05)。结论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可改善髋部骨折患者平衡能力,但人工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促进其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螺旋刀片 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骨代谢
下载PDF
不同手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祎 李奎蒙 郑海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8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采用内固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A组和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B组,每组各43例。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8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采用内固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A组和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B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炎症反应、骨代谢指标、疼痛、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能力。结果: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A组,但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IL-6、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β-异构c端端肽(β-CTx)与术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B组低于A组(P<0.05);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且B组于术后1个月低于A组(P<0.05);髋关节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在术后1、6个月时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期间,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炎症、骨代谢及术后疼痛情况更好,有利于髋关节、生活能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 置换 髓内钉 内固定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3
作者 张翀 段显亮 王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9期146-148,共3页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比较带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4例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性愈合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前后C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患者可提高术后SF-36评分,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以及降低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Neer二部分骨折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骨性愈合 出血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4
作者 王震 徐海斌 余正红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1期145-147,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新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法(AOFAS-AH)]评分、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AOFAS-AH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PCT、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踝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并发症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
15
作者 程晋涛 衡德忠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4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肱骨颈干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外旋、上举、前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对照组肱骨颈干角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小,而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未明显减小,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1年时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2/33),低于对照组的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远期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老年 交锁髓内钉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尊章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7期141-143,共3页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PHILOS)钛板内固定术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HILOS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Neer评分、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er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ILOS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手术优良率和术后Neer评分,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髓内钉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OS钛板内固定术 髓内钉固定术 老年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Neer评分 并发症
下载PDF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17
作者 黄林 黄高峰 +1 位作者 谢钦赐 王金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7期50-53,共4页
目的 对比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66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 对比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66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和膝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63.64%(21/33)(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131.50±15.50)min、切口长度(15.30±2.50)cm、术后住院时间(10.50±1.50)d、患肢恢复时间(22.05±2.20)周短于对照组的(164.50±16.05)min、(18.30±3.30)cm、(15.50±1.50)d、(35.50±2.50)周,术中出血量(365.50±22.50)ml少于对照组的(453.50±30.60)ml(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的24.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手术损伤小、恢复快,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 加压钢板 内固定术 四肢创伤性骨折 骨不连 手术指标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下载PDF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陈艳 张文远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120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收治的120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胫骨多段骨折
下载PDF
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周谦 拓瑞 +1 位作者 呼延静 田莹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0期3398-3402,共5页
目的探讨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对下颌角骨折患者疼痛、咀嚼和张口受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下颌角骨折患者10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 目的探讨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对下颌角骨折患者疼痛、咀嚼和张口受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下颌角骨折患者10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46.21±5.03)岁,骨折部位:左侧26例,右侧28例,接受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9±6.18)岁,骨折部位:左侧29例,右侧25例,接受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外固定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咀嚼功能、张口度、下颌活动度变化,并评估两组术后3个月时愈合情况。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03±0.86)分比(2.49±0.71)分、(0.22±0.05)分比(0.29±0.07)分](t=3.031、5.980,均P<0.05);两组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5.76±1.13)分比(5.02±1.07)分、(8.65±0.67)分比(8.23±0.59)分](t=3.494、3.457,均P<0.05);两组张口度、下颌前后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一期愈合29例、二期愈合23例、三期愈合2例,对照组一期愈合22例、二期愈合21例、三期愈合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71,P=0.046)。结论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咀嚼功能和张口受限程度,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骨折 植入式钛钉颌间牵引 钛板内固定 疼痛 咀嚼 张口受限
下载PDF
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20
作者 景汉栋 丁明聪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2年7月于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择期手术的83例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把83例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42)与钢板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2年7月于陇西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择期手术的83例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掷硬币原则把83例患者分为髓内钉组(n=42)与钢板组(n=41),髓内钉组采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后功能恢复及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和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减少,并且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也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都高于术前1 d,髓内钉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髓内钉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钢板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术后6个月的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切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应用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促进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分泌,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治疗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转化生长因子-Β1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