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Lost-Wax Process in the Pre-Qin Period: A Bronze Appendage with Hollow Snake Patterns from the Tomb of Duke Ning of Xu
1
作者 Li Yuanzhi Zhang Fangtao +3 位作者 Tan Derui Hua Jueming Zhang Mingwu LüXi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年第1期98-115,共1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st recent case of the lost-wax process,namely,a bronze appendage with hollow snake patterns excavated in 2002 at the tomb of Duke Ning of Xu(許公寧)(a st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st recent case of the lost-wax process,namely,a bronze appendage with hollow snake patterns excavated in 2002 at the tomb of Duke Ning of Xu(許公寧)(a st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n Ye County,Henan Province.Various 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is artifact was cast as a whole in 547 BCE or slightly later in a high tin bronze alloy using the lost-wax process.No traces of cast joints or soldering were found.This research provides further proof that the lost-wax process was a significant technical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casters in the Pre-Qi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st-wax process tomb of DUKE Ning of Xu BRONZE appendage SNAKE patterns
下载PDF
Alter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Fables of Pre-Qin Scholars Along With the Contextual Changes
2
作者 ZHANG Pei LIU Tiancha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4期199-201,共3页
The fables of Pre-Qin scholar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thoughts,and literature,hence had profound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As a kind of c... The fables of Pre-Qin scholar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thoughts,and literature,hence had profound and extensive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As a kind of carrier of thoughts,the fables of the Pre-Qin scholars were not immutable and frozen,for the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various asp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ognizing.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expression,and connotation of the fables of the Pre-Qin schol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les pre-qin scholars ALTERNATION EVOLUTION
下载PDF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2021~2022年清理简报
3
作者 韩建华 白文龙 +7 位作者 周静 蔡瑞珍 陈宗瑞 石晶(执笔/拍摄) 张杲光(执笔/拍摄) 赵孟林 李振远 郭迎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1,I0001,42-44,F0003,共16页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建于自然山体平台上,有覆斗式封土,墓室为木石结构的多室墓,附属建筑位于平台东北部,由3座建筑基址组成。血渭一号墓南侧4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17具,5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21具,结合早年刊布的1~3号殉马沟的马匹数量,可知殉马沟内殉马总数为90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都兰县 热水墓群 血渭一号墓 重新清理 形制与营建
下载PDF
牛马不同槽——嘉峪关魏晋墓两幅壁画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意涵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文斌 黄婷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 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为对应,例如祭祀中的牛马,图像中的牛马合犋犁耕、牧马牧牛、牛车鞍马,宗教语境下的牛头马面等。“牛马不同槽”从民间俗语到文献与图像的表达,反映了古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马不同槽 嘉峪关墓葬壁画 牛车鞍马 牛头马面
下载PDF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M274葬具木材研究
5
作者 唐丽雅 祝静 +1 位作者 赵军 罗运兵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云梦郑家湖C区墓葬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饱水墓葬。其中M274一棺一椁制且规模较小,从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当为一名下层吏士。本文作者从M274的棺、椁上分别取样9份,除去一份腐烂严重无法鉴定,其余8份鉴定结果... 云梦郑家湖C区墓葬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饱水墓葬。其中M274一棺一椁制且规模较小,从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当为一名下层吏士。本文作者从M274的棺、椁上分别取样9份,除去一份腐烂严重无法鉴定,其余8份鉴定结果均为紫葳科梓属(Catalpa sp.)。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梓木,且梓木是楚地乡土树种,就地取材作为棺椁很合理,但当时梓木葬具还不是高等贵族的专属。西汉及以后,梓木葬具与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得到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云梦 郑家湖墓地 葬具 木材
下载PDF
世界遗产地保护传承导向的镇域国土空间规划探索
6
作者 袁方 吴克捷 +1 位作者 林泷嵚 刘李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自北京总规批复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三级三类四体系的整体框架层层推进,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中腰”部分,重在对控制要求的上传下达,做好各类指标和空间管控要素的刚性传导.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中心,如何保护好北... 自北京总规批复以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三级三类四体系的整体框架层层推进,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中腰”部分,重在对控制要求的上传下达,做好各类指标和空间管控要素的刚性传导.北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全国文化中心,如何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将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更好地传导到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又能向下贯彻落实,指引城乡发展建设,让历史文化遗产能够保得住、用得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分析世界遗产地面临的核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应转变认知,协调好“遗产与区域、文物与本底、文化与空间、保护与发展”四组关系,并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乡镇发展共荣的十三陵实践为例,搭建起“整体认知-格局引领-分层保护-传承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框架,以期能给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地 国土空间规划 历史文化保护 十三陵
下载PDF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妇女身份考——以服饰器物与图像程式为中心
7
作者 张蓓蓓 刘红文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9,共12页
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西汉丧葬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针对壁画中东壁与南壁五位妇女的身份认定仍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服饰器物、图像程式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汉... 西安曲江翠竹园壁画墓出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完整、风格独特,是研究西汉丧葬习俗以及物质文化的重要资料。遗憾的是,现有研究针对壁画中东壁与南壁五位妇女的身份认定仍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服饰器物、图像程式的角度出发,通过与汉代相关文献与出土文物进行互证、比对,系统考证这些妇女的身份。研究认为,曲江翠竹园壁画墓侧壁人物绘画构成的母题来源,应为早期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帛画与民安四号汉墓帛画;其人物身份组合也延续着母题中“贵人—侍者”的图像程式,其中东壁屏风图像是图像中“贵人”身份的符号象征。结合人物服饰器物,笔者推测包括东壁人物三、人物四以及南壁人物三、人物四、人物五在内的十位妇女,其真实身份应均为侍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身份 服饰 图像程式 翠竹园西汉壁画墓
下载PDF
陶寺文化早期墓葬M2172的“东方文化因素”分析
8
作者 高江涛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6期5-12,共8页
陶寺文化中存在多种区系的文化因素,这在该文化墓葬及出土遗物中有明显体现。陶寺遗址墓地中的M2172在墓葬等级上虽是二类甲型,但墓圹却比一类大墓还略大。该墓葬具有诸多特殊之处,其文化属性除了主体属于陶寺文化以外,还见有石家河文... 陶寺文化中存在多种区系的文化因素,这在该文化墓葬及出土遗物中有明显体现。陶寺遗址墓地中的M2172在墓葬等级上虽是二类甲型,但墓圹却比一类大墓还略大。该墓葬具有诸多特殊之处,其文化属性除了主体属于陶寺文化以外,还见有石家河文化因素。更为重要的是,M2172随葬猪下颌骨的习俗、玉钺的形制、彩绘陶器的风格等体现着较多的良渚文化和大汶口-龙山文化的“东方文化因素”,不排除是部分人群迁徙至陶寺并参与其社会管理的可能性。陶寺文化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文化互动、族群融合等状况,也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包容性等特性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墓葬 随葬品 文化因素
下载PDF
拉萨北部江多墓群墓主考释
9
作者 次旺 平措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3-64,188,共13页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 江多墓群位于今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江多村,海拔4200米左右,墓群均坐北朝南,依山临水,坐落于热振藏布北岸。墓群共有101座封土墓,其中14座分布在江多沟西岸台地,87座分布在玛钦山腰坡地上。根据地表上封土形状,可分为梯形和圆形两种。在墓群中,大型墓葬都坐落于视野开阔处,其封土平面呈梯形,最大者为编号M1的梯形墓,封土底边长50米、腰长32米、高7米,为众墓之首。而中小型墓葬封土平面以圆形为主,居于大型墓葬的两侧。文章通过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从封土外观、构筑方式、布局特征、选址环境等方面将江多墓地与青藏高原其他高等级吐蕃墓地的比较分析,认为江多墓地属于吐蕃时期营建的高等级墓地群。并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相关记载,发现江多一带在吐蕃时期为迥巴东岱,其地正是属庐氏领地。另外,根据《格西仲敦巴传记(写本)》中关于热振周围墓地相关的史料记载,推测江多墓地为庐氏家族之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多 大型墓地 属庐氏
下载PDF
城固饶家营“张骞墓”札记二则
10
作者 刘瑞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4,共5页
城固饶家营“张骞墓”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1938年经西北联合大学“修理”后得到更好保护。在收集、整理新发现档案资料、原始资料后,认为现在将当时对该墓所做的工作通称“发掘”,不符合当时的目的、经过,以及当事人、当时人记述。对... 城固饶家营“张骞墓”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1938年经西北联合大学“修理”后得到更好保护。在收集、整理新发现档案资料、原始资料后,认为现在将当时对该墓所做的工作通称“发掘”,不符合当时的目的、经过,以及当事人、当时人记述。对墓中出土“封泥”的性质,应以陈直先生“决不可目为泥封”为正,当回归何士骥先生“字纹陶片”的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墓 修理 字纹陶片
下载PDF
汉晋南朝买地券镇墓功能探析——以砖质买地券为中心
11
作者 张剑光 李忠民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共10页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 汉晋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东汉初、汉末吴晋、南朝三个演变阶段,其镇墓功能也随着书写模式的转变而发生改变。东汉初年初兴之际的买地券,书写模式更接近实用买卖契约,但其随葬明器的性质和买卖契约的书写格式,决定了它本身所具备的镇墓属性。这种镇墓属性是买地券作为“冥契”的固有属性,其存在与否与券文中宗教神仙色彩的有无强弱无关。汉末吴晋时期,买地券诸要项日渐完备,宗教神仙色彩日益浓厚,并出现了程式化演变趋势,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并未发生改变,其镇墓功能亦并未实现根本性的增强。汉末出现的糅杂了解注文内容的特殊买地券,不代表这一时期买地券演变的主流趋势。南朝时期由于道教的深入影响,一系列厌镇神仙鬼吏、慰抚亡魂、护佑生人的宗教语言出现在买地券文之中,至南梁时期,这种新式的券文书写模式已成为南朝各地买地券文的主流。南朝买地券书写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买地券的镇墓方式,增强了买地券的镇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南朝 买地券 镇墓 砖刻文献
下载PDF
河南禹州阎寨遗址新莽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12
作者 魏继印 付永敢(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文春峰 韩涛 崔彦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禹州市阎寨遗址发掘汉代墓葬6座。其中,M5和M7两座新莽时期墓葬形制较为特殊,所见随葬品组合及葬俗特征鲜明,双墓室四人合葬、海蓝宝石珠等在河南地区尚不多见,为了解新莽时期豫中地区的葬俗与社会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禹州市 阎寨遗址 新莽时期 墓葬
下载PDF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景区文旅产品的包装设计研究
13
作者 孙有霞 王辉 宋诗文 《创意设计源》 2024年第2期39-43,共5页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墓葬遗迹,保留了大量技艺精湛的石刻画像与壁画,为研究东汉时期中上层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东汉石刻画像与绘画艺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河南新密提供了旅游...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是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墓葬遗迹,保留了大量技艺精湛的石刻画像与壁画,为研究东汉时期中上层阶级的社会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东汉石刻画像与绘画艺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河南新密提供了旅游文化资源,对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树立特色文旅品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此,以“汉乐神游”为主题,提取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的汉代生活场景及奇珍异兽等图形元素,探索与开发具有国潮风格的包装与广告设计,以期顺应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个性化、审美化、体验化的需求,提升打虎亭汉墓景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虎亭汉墓 壁画 包装设计 文旅产品
下载PDF
宋元时期墓室壁画“六鹤图”考论
14
作者 邵军 王怀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3-24,共12页
宋元时期几处墓葬中所遗存的屏风鹤画,是以唐薛稷“屏风六扇鹤样”为祖源,主要传写五代黄筌“六鹤图”而成的。墓葬中鹤画的丰富反映了宋元时期“六鹤图”的流变脉络。宋元时期墓葬中鹤画的流行以及各种“六鹤图”的绘制,是重道修道时... 宋元时期几处墓葬中所遗存的屏风鹤画,是以唐薛稷“屏风六扇鹤样”为祖源,主要传写五代黄筌“六鹤图”而成的。墓葬中鹤画的丰富反映了宋元时期“六鹤图”的流变脉络。宋元时期墓葬中鹤画的流行以及各种“六鹤图”的绘制,是重道修道时代风气和丧葬观念影响的产物。在墓室壁画中,“六鹤图”被视为一种祥瑞及胎仙,通过屏风鹤画及相关空间营构,寄寓了宋元社会世人升仙重生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鹤图 屏风六扇鹤样 墓室壁画 瑞鸟仙禽
下载PDF
北京大学藏秦简《制衣》“襲”字考
15
作者 贾玺增 杨蝉溪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80,共12页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制衣》记载了秦代“襲”衣的尺寸和制法,其“襲”字的含义在古代服饰与“三礼”研究中具备特殊性,厘清“襲”字释义并对“襲”的使用价值作出判断具备必要性。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及学者对“襲”的注释训解,并与同时期汉墓遣策记载相比较,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襲”在服饰名称、穿戴动作及礼仪方面有规范的用法;《制衣》中“襲”为无下裙拼接的短款上衣,结合遣策、文献典籍记载,证明其为真实存在的;“襲”衣的形制、用途、使用人群在秦代、西汉初期至西汉中晚期经历了快速变化;“襲”字在“裼襲礼”中的使用有吉丧之分,结合遣策推测,在丧礼中“襲”衣为地方官府所赠裞衣,用以抚恤已故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藏秦简 《制衣》 “襲” 遣策 三礼
下载PDF
郭嗣本与唐贞观时期北疆经营探究
16
作者 赵海军 王庆昱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 郭嗣本墓志近年出土于陕西西安,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郭嗣本墓志记载了郭嗣本家族的相关情况以及其相关仕宦。郭嗣本在传世史书中记载有限,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研究郭嗣本的仕宦以及唐初史事都起到了补遗的作用,特别是郭嗣本曾参与了唐初与突厥的战争和交往等,对于研究唐初与突厥的关系也起到作用,志文还记载了郭嗣本曾担任鸿胪寺卿,对于了解和认识唐初的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嗣本墓志 突厥 贞观 鸿胪寺
下载PDF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三阴脉循行考证
17
作者 程施瑞 邱科 +4 位作者 孙睿睿 张乙小 周兴兰 梁繁荣 曾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4,共4页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结合早期经脉相关文物文献及同墓穴出土的《天回医简·脉书·下经》,对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进行考证,研究其循行方向及路径特点,对于研究早期经络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 足三阴脉 经脉学说
下载PDF
清代王爷园寝地下建筑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18
作者 周莎 《地方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作为封建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在定鼎燕京后,其所封爵的宗室亲王们大多生活于北京。经历朝绵延,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清朝的宗室亲王们,在薨逝后,顺理成章地把葬地选择在了北京或其周边地区。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他们“百年之后”的万年福地,... 作为封建最后一个王朝的清朝,在定鼎燕京后,其所封爵的宗室亲王们大多生活于北京。经历朝绵延,生于斯、长于斯的大清朝的宗室亲王们,在薨逝后,顺理成章地把葬地选择在了北京或其周边地区。他们在这里修建了他们“百年之后”的万年福地,即“王爷园寝”。清代王爷园寝的建筑由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组成。从地面建筑上看,园寝多由神桥、碑亭、宫门、享殿、墓冢等几部分组成;从地下建筑来看,玄宫主要由罩门券、梓券、金券等几部分组成。这些地上与地下的建筑样式,充分反映了王爷园寝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王爷园寝 玄宫 地下建筑 墓室装修
下载PDF
汉墓出土龙形车马饰发微
19
作者 赵丹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3,共9页
西汉诸侯王、列侯墓随葬车马器之中出土一定数量与龙有关的饰件与纹饰,其存在形式与在车马器中的位置不同所展现的思想内涵有所差别,尤其是龙首辀饰应是显示威仪,进一步展示墓主社会身份等级内容。两汉时期墓内车马随葬与车马出行仪仗... 西汉诸侯王、列侯墓随葬车马器之中出土一定数量与龙有关的饰件与纹饰,其存在形式与在车马器中的位置不同所展现的思想内涵有所差别,尤其是龙首辀饰应是显示威仪,进一步展示墓主社会身份等级内容。两汉时期墓内车马随葬与车马出行仪仗皆带有等级特征,但两者内涵完全不同,综合反映出两汉时期车马在丧葬中的作用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墓 龙形车马饰 车马随葬 车马出行图
下载PDF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绣罗单衣的“龙凤虎纹”骨式生成解析
20
作者 陈大公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9,共7页
本文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楚服—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纹样为样本,对“龙凤虎纹”图纹和骨式构成中的叙事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在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罗单衣“龙凤虎纹”的形态和骨式构成中隐含了楚人生命形态的转化观念以及灵魂超度的... 本文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楚服—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纹样为样本,对“龙凤虎纹”图纹和骨式构成中的叙事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在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罗单衣“龙凤虎纹”的形态和骨式构成中隐含了楚人生命形态的转化观念以及灵魂超度的丧葬仪式。“龙凤虎纹”以刺绣形成纹样的动态过程和纹样次序所呈现的菱形骨式和灵鸟逐应龙纹的“亞”形骨式,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认知和数术的运用,展现了楚文化对“送死继生”生命主题的独特阐释,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逝者归西”“引魂入冥”“引魂升天”“生者追思”的生死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马山楚墓 楚服 龙凤虎纹 施纹纪事 送死继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