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1 位作者 张莉 刘皓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均值大于8.00%。(2)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2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19 m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6.27%和6.43%,TOC值分别为10.11%和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92.59%和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55.24%和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3)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2.1%,勘探潜力巨大。(4)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3)小层及吴二段(3)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沉积演化 有机孔 斜坡-陆棚 “高有机碳-高灰质”页岩 吴家坪组 茅口组 中上二叠统 川东红星地区
下载PDF
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以HD1井为例
2
作者 姜生玲 彭传圣 +4 位作者 周庆华 张立原 胡晓兰 洪克岩 朱亮亮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以鹤峰地区参数井HD1井为例,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全岩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以及现场解吸等实验分析,对湘鄂西褶冲带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开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上二叠统孤... 以鹤峰地区参数井HD1井为例,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全岩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温吸附以及现场解吸等实验分析,对湘鄂西褶冲带鹤峰地区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开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大隆组海相页岩主要发育硅质、混合质、钙质和黏土质4类页岩岩相。受岩石相控制,不同岩相的宏观构造裂缝线密度差异较大,且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微观孔缝结构。位于孤峰组和大隆组下部的硅质页岩相有机碳含量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渗透率参数指标极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显示大隆组混合质页岩相和钙质页岩相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弱,硅质页岩相的层内非均质性强;下窑组和孤峰组不同类型岩相均表现出较强的层内非均质性特征。孤峰组—大隆组页岩生气能力和储集能力的非均质性致使不同类型岩相含气性亦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总体上,有机碳含量高,脆性矿物、宏观裂缝、微观有机孔及矿物内部微裂隙较发育,储集物性好、解吸气含量高的层段均位于孤峰组和大隆组下部的硅质页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岩石相 非均质性 HD1井 中上二叠统 鹤峰地区
下载PDF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Ag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China 被引量:7
3
作者 Jin-Xiong Luo You-Bin He Rui Wa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4期384-409,共26页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Age in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was studied based on petrography and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 Th...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Age in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was studied based on petrography and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 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 rocks and clastic rocks, with lesser amounts of siliceous rocks, pyroclastic rocks, volcanic rocks and coal. The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cluding clastic rock, clastic rock-limestone and limestone-siliceous rock, and four fundamental ecological types and four fossil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Wujiaping Stage. Based on a petrological and palaeoecological study, six single factors were selected, namely, thickness (m), content (%) of marine rocks, content (%) of shallow water carbonate rocks, content (%) of biograins with limemud, content (%) of thinbedded siliceous rocks and content (%) of deep water sedimentary rocks. Six single factors maps of the Wujiaping Stage and on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map of the Wujiaping Age were composed. Palaeogeographic units from west to east include an eroded area, an alluvial plain, a clastic rock platform, a carbonate rock platform where biocrowds developed, a slope and a basin. In addition, a clastic rock platform exist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study area. Hydro- carbon source rock and reservoir conditions were preliminarily analyzed based on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have obvious controls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 rocks. With regard to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coastal swamp environment is the best, followed by the basin environment and the carbonate rock platform. The gas reservoir types of the Wujiaping Stage can be classified as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gas reservoirs, like coal bed gas and shale gas; all of them have well explor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permian Wujiaping Stag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原文传递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China 被引量:4
4
作者 He Youbin Luo Jinxiong Wen Zhan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3年第2期139-162,共24页
Based on the petrological study,according to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the quantitativ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Stage of the Middle and Uppe... Based on the petrological study,according to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mapping method,the quantitativ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Upper Permian Changxing Stage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was studied.The Changxing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carbonate rocks;in addition,clastic and siliceous rocks occur with rare coals and pyroclastic rocks.Litho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including clastic rock assemblage,clastic rock-limestone assemblage,limestone assemblage,limestone-siliceous rock assemblage,and siliceous rock-clastic rock assemblage.Four fundamental ecological types and five fossil assemblage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Changxing Stage.On the basis of the petrological and palaeoecological study,eight single factors were chosen including thickness,content of marine rocks,content of shallow water carbonate rocks,content of bioclasts with limemud matrix,content of bioclasts with sparry cement,distribution of reefs,content of thin bedded siliceous rocks and content of deep water sedimentary rocks.And eight single factor maps and on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 of the Changxing Stage were compiled.Paleoenvironments from west to east include an erosional area,fluvial plain,clastic platform,carbonate platform and reefs that developed there,slope and basin,low energy organic banks,and high energy organic banks.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have an obvious contr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rce rocks,and the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re developed in the Dalong Formation.Changxing Stage reservoirs should be dominated by the reef and platform surrounding the GuangyuanLiangping Basin rim area,and is the most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of the reef petroleum reservoirs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Region permian Changxing Stag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single factor
原文传递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类型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37
5
作者 杨瑞东 鲍淼 +3 位作者 廖琍 王伟 魏怀瑞 王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8,共8页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喀斯特侵蚀面上的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金矿的赋存层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是铜矿、铝土矿赋存层位,喀斯特侵蚀面上的锰质(铁质)风化壳是锰矿、铁矿赋存层位,而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高岭石粘土风化壳是稀土、硫铁矿、铝土矿赋存层位。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对金、铜、铝土、硫铁、锰和稀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 风化壳 上二叠统 贵州
下载PDF
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被引量:22
6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严德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41-3155,共15页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 广西来宾地区中上二叠统广泛发育硅质岩,蓬莱滩剖面和铁桥剖面是本地区中上二叠统出露最好的剖面。本文对蓬莱滩剖面28件硅质岩(分别为中二叠统茅口组3件与上二叠统合山组25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岩石学特征,认为:蓬莱滩剖面合山组硅质岩沉积于受到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硅质生物,为生物成因;而其茅口组硅质岩则沉积于远离陆源物质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它们的硅质主要来源于热液,为热液成因。通过与铁桥剖面的热液成因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晚二叠世时期,来宾地区为富硅的边缘海盆环境,而陆源物质输入程度的差异是造成本地区形成不同成因硅质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中上二叠统 地球化学 蓬莱滩剖面 来宾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上二叠统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33
7
作者 张健 刘楼军 +2 位作者 黄芸 王军 胡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12-414,共3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中-上二叠统由上芨芨槽子群、泉子街组、梧桐沟组组成.凹陷内中-上二叠统经历了低水位域→高水位域→低水位域的变化过程,其有利相带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相为主,主要发育于东斜坡区的东北部及东南部以及凹陷... 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中-上二叠统由上芨芨槽子群、泉子街组、梧桐沟组组成.凹陷内中-上二叠统经历了低水位域→高水位域→低水位域的变化过程,其有利相带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相为主,主要发育于东斜坡区的东北部及东南部以及凹陷南北两侧断裂下盘,在南北局部的乌拉泊组和梧桐沟组还发育浊积扇.油气显示集中于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相带内(芦草沟组、梧桐沟组),凹陷腹部深湖-半深湖相内的扇三角洲和三角洲沉积区是凹陷内油气的最有利聚集区和保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沉积相 凹陷 地震相类型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地理、古海洋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1 位作者 赵大千 颜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和大隆组的资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的Al/(Al+Fe+Mn)、Si/(Si+Al+Fe)平均值分别为0.57、0.91和0.48、0.97,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主要为生物成因;其Ce/Ce*、(La/Ce)N和(La/Yb)N平均值分别为0.86、1.58、1.27和0.75、1.52、1.46,结合沉积环境判别图,表明其沉积环境均主要为大陆边缘,推测硅质岩的形成可能与上升流的活动有关。部分地区存在热水成因硅质岩和/或受热水影响硅质岩并往往沿同沉积断裂分布,暗示同沉积断裂可能为热水活动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上升流 热水沉积 中上二叠统 扬子地台北缘
下载PDF
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被引量:7
9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3 位作者 朱利东 徐胜林 郝毅 钟怡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8-654,共7页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 重庆石柱地区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发育。在野外实测及室内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的沉积特征,并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重庆石柱中上二叠统发育于滨岸、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和台盆四种沉积环境中,其中滨岸发育于吴家坪组底部,碳酸盐缓坡发育于吴家坪组中下部,碳酸盐台地发育于茅口组和长兴组,台盆发育于茅口组上部和吴家坪组的中上部。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可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其底界面类型多为Ⅱ型层序界面,多缺少SMST体系域;受东吴运动的影响,PSQ4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为升隆侵蚀不整合界面,并发育了LST体系域。研究区台盆相的发育受控于华南大陆板块内部强烈的板内裂谷(裂陷)作用,其边缘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石柱 中上二叠统 沉积特征 层序地层 台盆
下载PDF
湘黔桂地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 被引量:38
10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612-3628,共17页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硅质岩,但其沉积背景,如硅的来源和沉积环境,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对湘黔桂地区硅质岩进行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区内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中14个不同产地的81件中上二叠统硅质岩(...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硅质岩,但其沉积背景,如硅的来源和沉积环境,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对湘黔桂地区硅质岩进行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区内黔桂盆地和湘桂盆地中14个不同产地的81件中上二叠统硅质岩(中二叠统33件、上二叠统48件)的主量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研究。中二叠世时期,Al2O3、TiO2、Al2O3/(Al2O3+Fe2O3)、∑REE、Ce/Ce*等整体上偏低,但具有比较一致的区域性差异:黔桂盆地相对偏低(0.09%~0.37%、0.00%~0.01%、0.22~0.47、2.47×10-6~14.59×10-6、0.23~0.69),而湘桂盆地(0.01%~5.73%、0.00%~0.23%、0.02~0.71、7.07×10-6~141.0×10-6、0.24~1.22)相对偏高。晚二叠世时期,Al2O3、TiO2、Al2O3/(Al2O3+Fe2O3)、∑REE、Ce/Ce*等整体上偏高,其中黔桂盆地分别为1.62%~10.67%、0.04%~0.65%、0.41~0.81、23.10×10-6~248.99×10-6、0.46~1.39,而湘桂盆地除来宾和柳州地区(0.00%~1.11%、0.00%~0.15%、0~0.42、0.55×10-6~36.59×10-6、0.27~0.83)偏低外,其他地区偏高(3.78%~21.37%、0.16%~0.91%、0.73~0.83、51.14×10-6~245.4×10-6、0.99~1.10),区域上呈东西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趋势。中二叠统硅质岩自生铁W(Feauthig)百分含量整体偏高,仅少数低于50%。(La/Ce)N比值在黔桂盆地为1.61~5.04,湘桂盆地除来宾(2.63~4.90)外为0.82~1.94。而上二叠统硅质岩的W(Feauthig)除来宾、柳州和巴马地区大于70%外,其余地区的均小于50%。(La/Ce)N比值除来宾(2.42~4.50)外,整体上偏低,为0.69~2.47。研究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Eu/Eu*基本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中二叠世时期,巴马地区一个样品为正异常(1.17),其余均为负异常,而晚二叠世时期,仅来宾和柳州地区显示了Eu/Eu*的正异常,其中柳州为1.07~1.22。结合Fe-Al-Mn、(La/Ce)N-Al2O3/(Al2O3+Fe2O3)、Fe2O3/TiO2-Al2O3/(Al2O3+Fe2O3)组合图解及岩石学研究,上述主量和稀土元素指标变化的结果表明:(1)中二叠统硅质岩的硅的来源相对复杂,黔桂盆地的硅质岩主要为热液,而湘桂盆地以生物来源为主,局部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上二叠统硅质岩的硅的来源相对简单,主要为生物,仅巴马、来宾和柳州地区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2)中、晚二叠世热液活动范围和强度具有明显差异:中二叠世,研究区内热液活动较为广泛,但相对较弱;而晚二叠世热液活动较为局限却相对较强。(3)中二叠世黔桂盆地形成于远离陆源碎屑的边缘海盆环境,湘桂盆地为受到陆源碎屑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而晚二叠世整个研究区的陆源碎屑输入增强,除来宾和柳州地区外,其余地区均为受陆源碎屑影响的边缘海盆环境。这一变化记录了中、晚二叠世时期研究区的构造-古地理变化信息,反映了以峨眉山玄武岩为代表的地幔柱引起的火山热液活动和区域性地壳抬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中上二叠统 地球化学 沉积背景 湘黔桂地区中图法分类号P588.2
下载PDF
海退型陆棚相: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以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蔡雄飞 冯庆来 +1 位作者 顾松竹 罗中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7,共9页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棚相。沉积相带的转变为该区带来了较浅水的生物,尤其是大量菌藻类出现,为中、上扬子地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质生产率,造成大隆组上部有机碳含量比下部高。此外,该区多次上升洋流作用同时将下层营养盐类携带到表层水,使得生物群更加繁盛,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的激增,有利于大隆组大范围内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研究表明,海退型陆棚也是地史中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大隆组 上二叠统 海退型陆棚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眼球状石灰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罗进雄 何幼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9-637,共9页
眼球状石灰岩是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一种具特殊构造的碳酸盐岩,由"眼球"和"眼皮"组成,广泛分布于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 眼球状石灰岩是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系一种具特殊构造的碳酸盐岩,由"眼球"和"眼皮"组成,广泛分布于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鉴定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对眼球状石灰岩的野外宏观特征、镜下微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眼球"与"眼皮"宏观及微观特征差异明显,"眼球"颜色较浅,为较纯净的石灰岩,不显层理,生屑以藻类、腕足类、有孔虫和■类等为主,"眼皮"的颜色较深,泥质较"眼球"高,多数为含泥石灰岩,略显波状,生屑以介壳类为主,缺乏藻类,定向排列,且成岩作用相对较强烈;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眼球"与"眼皮"为相似成岩环境的产物;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眼球"为富氧沉积,"眼皮"为缺氧沉积;遗迹化石也表明"眼皮"为缺氧沉积。综合分析,提出"眼皮"可能为上升流作用的产物,眼球状石灰岩是受上升流作用的影响,由沉积和差异压实共同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二叠系 眼球状石灰岩 缺氧环境 上升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石炭—二叠系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敬艺 罗金海 +2 位作者 卿颖 曹远志 樊俊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9-824,共6页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逍遥—栖霞期)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的浊积岩进行岩石、岩相和时空变化特点的分析。结果从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 目的研究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逍遥—栖霞期)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的浊积岩进行岩石、岩相和时空变化特点的分析。结果从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到中二叠世早期,浊积岩的沉积范围显著减小,沉积区域在向西南方向收缩的同时水体则进一步加深。结论这种沉积-构造特点反映当时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处于强烈的构造活动状态,南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地块的冲断推覆可以导致这种沉积-构造格局;从沉积学的角度提出南天山造山带在晚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可能处于碰撞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上石炭统上部—中二叠统下部 浊积岩 构造意义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29
14
作者 何幼斌 罗进雄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7-514,共18页
中上扬子地区上二叠统长兴阶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碎屑岩和硅岩,还有少量煤和火山碎屑岩;其岩相可归纳为碎屑岩型、碎屑岩—石灰岩型、石灰岩型、石灰岩—硅岩型、硅岩—碎屑岩型等5种类型;其生物化石具4个基本生态类型,可划分... 中上扬子地区上二叠统长兴阶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碎屑岩和硅岩,还有少量煤和火山碎屑岩;其岩相可归纳为碎屑岩型、碎屑岩—石灰岩型、石灰岩型、石灰岩—硅岩型、硅岩—碎屑岩型等5种类型;其生物化石具4个基本生态类型,可划分为5种化石组合。以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为方法论,选取了厚度、海相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含量、具灰泥基质的生屑含量、具亮晶胶结的生屑含量、生物礁的分布、薄层硅岩含量和深水沉积岩含量等单因素,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编制出了单因素图件8幅,岩相古地理图1幅。研究表明,长兴期岩相古地理格局规律明显,自西向东依次出现剥蚀区、冲积平原、碎屑岩台地、碳酸盐岩台地、斜坡与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中可以划分出低能生物滩、高能生物滩和生物礁等次一级的古地理单元;沉积环境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长兴阶储集层以礁相储集层为主,环广元—梁平盆地的台地边缘地区是长兴组潜伏礁型油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二叠纪 长兴期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
下载PDF
湘中涟源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气源岩特征与资源评价 被引量:15
15
作者 毕华 彭格林 杨明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0-14,共5页
位于湖南中部的涟源盆地,发育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短轴向斜,面积近6000km2。盆地内有下石炭统侧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两套煤系,煤层主要分布于向斜中。两套煤系的煤层均为腐殖煤,有机质属Ⅲ型干酪根,具较强的生气能力。... 位于湖南中部的涟源盆地,发育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短轴向斜,面积近6000km2。盆地内有下石炭统侧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两套煤系,煤层主要分布于向斜中。两套煤系的煤层均为腐殖煤,有机质属Ⅲ型干酪根,具较强的生气能力。煤岩中原生小气孔占90%以上,也有次生气孔和内生、次生裂隙,这就决定了煤层气的赋存以吸附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为辅。煤层气的组分主要为甲烷,含微量重烃气及非烃气。煤层的渗透率总体较低,但通过解放储层开采的措施,可显著提高渗透性以利于煤层气的抽放。根据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可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高、中富气区,而两煤系煤层气的开发远景区均在靠近盆地南缘龙山东西向隆起带的各含煤向斜西南仰起端及其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早石炭世 晚二叠世 煤成气 气源岩 储气层
下载PDF
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邱振 王清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0-1036,共17页
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共识别出4个沉积相和10个微相,分别为:盆地相(含层状硅质岩微相、含透镜状灰岩的层状硅质岩微相)、下斜坡相(含与灰岩互层的层状硅质岩微相、夹层状硅质岩... 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共识别出4个沉积相和10个微相,分别为:盆地相(含层状硅质岩微相、含透镜状灰岩的层状硅质岩微相)、下斜坡相(含与灰岩互层的层状硅质岩微相、夹层状硅质岩的灰岩微相、浊流沉积的灰岩微相)、上斜坡相(含夹硅质条带或薄层的灰岩微相、夹硅质团块或条带灰岩微相、灰岩微相、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的灰岩微相)和台地边缘相(钙质海绵礁灰岩微相)。野外观测表明,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各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但两个旋回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茅口组整体上是由盆地相向斜坡相演化的过程,以发育浊流、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为特征,而吴家坪组是由盆地相到斜坡相至台地边缘相,再到斜坡相的演化过程,沉积微相变化频繁。该剖面的沉积微相交替记录了海平面变化过程,表现为茅口期持续下降,吴家坪早期快速上升,中期逐步下降,晚期又升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中上二叠统 海平面变化 来宾 铁桥剖面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 被引量:13
17
作者 罗进雄 何幼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0,共10页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较为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色泥页岩、黑色薄层硅岩、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泥晶石灰岩和含泥石灰岩。前3种岩石类型常形成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而含泥石灰岩则主要为眼球状石... 中上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较为发育,缺氧沉积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黑色泥页岩、黑色薄层硅岩、深灰色—灰黑色中—薄层泥晶石灰岩和含泥石灰岩。前3种岩石类型常形成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而含泥石灰岩则主要为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分别对这两种组合的岩石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自的沉积环境以及缺氧环境的成因。分析认为暗色泥页岩—薄层硅岩—泥晶石灰岩组合为盆地、盆地边缘或斜坡环境的产物,其缺氧环境主要为大规模的海侵形成;眼球状石灰岩的"眼皮"部分应为碳酸盐岩台地的产物,其缺氧环境应为上升流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地区 二叠纪 缺氧环境 上升流 眼球状石灰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中/上二叠统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勇 纪杰 +3 位作者 郭文建 陈洪 李彦颖 董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8-1147,I0007,共11页
不整合纵向结构体中的高孔渗带与不同结构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常形成类型多样的岩性、地层圈闭。为此,通过井震结合,综合不整合之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中/上二叠统不整合划分为平行—平行、平行—削截、平行—褶... 不整合纵向结构体中的高孔渗带与不同结构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常形成类型多样的岩性、地层圈闭。为此,通过井震结合,综合不整合之上、下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中/上二叠统不整合划分为平行—平行、平行—削截、平行—褶皱、超覆—削截和超覆—褶皱等五种类型;利用测井资料构建判别参数,识别不整合体结构,分析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根据钻探成果,建立不整合结构体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不整合体结构主要受剥蚀量、母岩岩性及构造部位高低的控制,不整合结构体上层与中层厚度呈负相关;超覆—削截不整合区域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不整合上层结构中的水进砂体,是不整合体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湖(海)湾区易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该成果对其他类似地区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阜康凹陷 中/上二叠统 不整合类型 不整合结构 控藏作用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上二叠统界线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清华 白雪峰 +2 位作者 王辉 程宏岗 朱政源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3期611-622,共12页
内蒙古林西地区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分布广泛,发育一套暗色泥板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烃源岩。利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林西县官地镇哲斯组与林西组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 内蒙古林西地区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分布广泛,发育一套暗色泥板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烃源岩。利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林西县官地镇哲斯组与林西组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林西组/哲斯组界线上、下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构成差异明显。哲斯组稀土元素(∑REE+Y)总量均值为40.51×10^-6,明显小于林西组的均值82.12×10^-6;PAAS标准化后,二者均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且哲斯组碳酸盐岩相对于林西组显示更明显的δEu正异常和δCe正异常,与正常海相和湖相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变特点。其中表征陆源混染作用的Cu、Zn、Rb、Zr等微量元素含量在界线之上显著增大。Sr/Ba>1、V/Cr>4.25和V/(V+Ni)>0.54等特征参数表明研究区中、晚二叠世之际沉积主体为海相、强还原环境。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和岩浆作用及其产生的极端强还原环境和热液影响,是导致研究区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δEu显著正异常和δCe普遍正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特征 中上二叠统界线 林西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演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佳思 付磊 +3 位作者 张金龙 陈静 牛斌 张顺存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6,共13页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碎屑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以次生孔隙为主,成岩作用是影响中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微观研究表明乌夏地区中上二叠统储层碎屑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次生孔隙发育,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8.15%和7.85%,其中次生孔隙分别占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总孔隙的77.18%和80.90%,孔隙增生量平均值分别为6.49%和4.74%。研究区碎屑岩储层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B期,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为主,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24.5%,胶结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约为6.14%,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的溶蚀为主,其产生的孔隙增生量对下乌尔禾组和夏子街组的贡献率分别为47.62%和55.86%。研究区受大气水溶蚀、断裂带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在纵向上形成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是研究区在低孔低渗条件下寻找相对有利储层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演化 中上二叠统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