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外出版工作经验与启示——从“地方”出发的媒介地理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陆玥 陆高峰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在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图书报刊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具有灵活性、便利性、长效性等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出版工作主要采取国内办、海外销和海外办、海外销两种模式。抗日战争... 在革命战争年代,利用图书报刊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具有灵活性、便利性、长效性等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的重要手段。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出版工作主要采取国内办、海外销和海外办、海外销两种模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打破敌人封锁,对外出版的主战场移至海外,对外出版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新中国成立前对外出版工作在有意无意间,较为巧妙地利用地方、空间等媒介地理因素,在对外宣传中实现了“天地人媒”的良好互动与和谐平衡。具体表现为:抢占海内外对外出版地理空间有利条件,提高对外出版的“衢地”效应;借“地方的体温”,唤起海外华人的地方感,发挥乡情、亲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等。这些历史经验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对外出版 媒介地理 地方感 恋地情结
下载PDF
行走在景观的边缘
2
作者 姜宇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36,共4页
今天的城市景观,正日益从地方向无地方转变。如何在二者之间重建创造性的关联,而并非单纯陷入二元对立的束缚和框架,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回归中国古代造园传统之中的三重“之间”的手法和意境,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人作与天成之间的... 今天的城市景观,正日益从地方向无地方转变。如何在二者之间重建创造性的关联,而并非单纯陷入二元对立的束缚和框架,成为一个关键的议题。回归中国古代造园传统之中的三重“之间”的手法和意境,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人作与天成之间的“宛若”之境最终意在令自然呈现其自身,静与动之间的行走之境则试图敞开身体与空间的密切交织,而真与假之间的幻境更是指向着从有限向无限的跃变。对于日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这些古老的传统并未过时,而是更激活着直面现实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方 无地方 边缘 之间 行走 壶中 恋地情结
下载PDF
地方感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恋地呈现与在地化策略 被引量:5
3
作者 卜昊昊 刘芮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43,共5页
地方感理论强调地方固有的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能为避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无地方性”提供学理参考。遵循该理论,文章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构建了恋地与在地之间的转化互动框架,即通过红色文旅体验活动,人们的物质性、... 地方感理论强调地方固有的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能为避免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无地方性”提供学理参考。遵循该理论,文章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构建了恋地与在地之间的转化互动框架,即通过红色文旅体验活动,人们的物质性、体验性与象征性需求得以满足,进而形成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并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反哺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鉴于此,文章提出构建地方红色资源矩阵、赓续地方红色文化血脉、强化地方相关政策供给、实现地方行动主体协同等红色档案资源在地化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恋地情结 红色档案 资源开发
下载PDF
从“自然空间”到“文化空间”的嬗变——亚历山大里亚的建城史
4
作者 汪世超 金寿福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3年第2期35-45,157,共12页
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这个外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要统治数量庞大的埃及人,就需要吸引希腊移民在此安居乐业,来巩固统治基础。为了构建希腊移民所熟悉的“文化空间”,托勒密统治者通过建设亚历... 公元前30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将托勒密在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这个外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要统治数量庞大的埃及人,就需要吸引希腊移民在此安居乐业,来巩固统治基础。为了构建希腊移民所熟悉的“文化空间”,托勒密统治者通过建设亚历山大里亚这座希腊城市,将埃及法老文明的“文化空间”说成是“自然空间”,进而建构属于希腊移民的“文化空间”。借助段义孚的空间地理学说,结合亚历山大里亚建城传说,可以解析托勒密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希腊移民的建城心理动因,揭示希腊移民建构“文化空间”的民族心理和“恋地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朝 希腊人 恋地情结 文化空间
下载PDF
何以载乡愁:恋地情结在城市设计中的演绎
5
作者 刘晋华 邵润青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53,共6页
引入文化地理学的恋地情结理论审视乡愁内涵,以规范性解释框架来解析和重构乡愁,认为乡愁本质是一种恋地情结,承载乡愁则需要从“地方”视角重新理解城乡空间。结合苏州太湖新城二期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需要忠于乡愁主题、重整乡愁基础... 引入文化地理学的恋地情结理论审视乡愁内涵,以规范性解释框架来解析和重构乡愁,认为乡愁本质是一种恋地情结,承载乡愁则需要从“地方”视角重新理解城乡空间。结合苏州太湖新城二期的城市设计实践,提出需要忠于乡愁主题、重整乡愁基础、再现乡愁感知、共享乡愁经历,以理想环境的本土叙事、不同类别的“地方”整合、多感官体验、多元的情感汇聚等4个理论启示来回应恋地情结的分析性成果,探索“地方”视角的乡愁承载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恋地情结 “地方”视角 城市设计方法
下载PDF
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箭飞 林翠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5-140,共6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科学界的几次理论转向,突破了美学、人文地理学、图像学、文学批评等固守或特取的研究对象和范型,使得围绕"风景"所展开的研究逐渐形成庞大的知识谱系,并分蘖出三支貌似独立、但可互相挪用,时与...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科学界的几次理论转向,突破了美学、人文地理学、图像学、文学批评等固守或特取的研究对象和范型,使得围绕"风景"所展开的研究逐渐形成庞大的知识谱系,并分蘖出三支貌似独立、但可互相挪用,时与文艺理论互惠的学科:风景学、地方研究和生态批评。风景学的四部著述堪称地标之作——《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和价值的研究》、《社会构成与象征的风景》、《风景与权力》和《风景与记忆》联合完成了风景研究核心概念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开拓"从风景思考文化,从文化思考风景"研究主路同时,还铺设了一条重要支线——风景与文学。受其启发不断跟进的著述沿着心理—象征—(权力)媒介—记忆—身份认同的纬度推进、回溯或漂移,屡屡借光给或借重于文学案例,遂使这一支线领域成为与后殖民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城市文学等交叠竞争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风景 恋地 空间 地方 权力 记忆
下载PDF
恋地情结 乡村建筑实践一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覃琳 杨宇振 《时代建筑》 2019年第4期140-143,共4页
文章借用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指出"恋地"借助对过去熟悉地点的回忆和情感,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恋地情结"转化为群体想象,成为对乡村"贫困的、单一的想象&qu... 文章借用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指出"恋地"借助对过去熟悉地点的回忆和情感,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恋地情结"转化为群体想象,成为对乡村"贫困的、单一的想象",进而转变为国家政策和物质实践。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是其中构成。文章以"武陵山现代农业科技园科研楼"为例,讨论一种乡村建筑实践的状况;进而提出两种乡村建筑实践类型的不同策略,认为在乡村中不需要表面言说的"恋地情结"。乡村建筑实践不需要怀旧式的感慨和模样,需要回应乡村环境、得体和现代,需要"土得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乡村建筑实践 贫困的想象 城乡关系
下载PDF
论地域住宅中的情结空间——以汉口里分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李波 《新建筑》 2008年第6期128-131,共4页
通过地域住宅中蕴含的"土地"与"家"的涵义,展开论述了地域住宅中的情结空间如何生成、如何维持。以及作为地域住宅的居民如何凭借个人情感与亲身足迹来感知情结空间。情结空间在地域住宅中细分为四种类型。即入口... 通过地域住宅中蕴含的"土地"与"家"的涵义,展开论述了地域住宅中的情结空间如何生成、如何维持。以及作为地域住宅的居民如何凭借个人情感与亲身足迹来感知情结空间。情结空间在地域住宅中细分为四种类型。即入口空间、街道空间、建筑空间、绿色空间,并结合汉口里分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情结空间 汉口里分
下载PDF
沉默与逃避——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的风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尹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2-376,共5页
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 在布克奖获奖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库切借助风景这种动态的存在深刻探讨了有关沉默与逃避的问题。沉默的风景呼应着主人公迈克尔内心的创伤,它是历史和现实的表征,同时也受制于权力的规训和破坏。风景最终以想象的方式成为了迈克尔的精神庇护所和梦想中的家园,让他得以一次次逃避压迫和强权,小说至此也陷入了逃跑与被捕的无望循环。库切通过风景集中反映了殖民的历史与内战给普通南非人民造成的不可愈合的伤痛,而人文地理学也为解读库切笔下的自然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风景 恋地情结
下载PDF
《洛阳伽蓝记》的“恋地书写”与价值重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席格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9-157,共9页
从书写是“人”“地”关系建构的重要方式看,《洛阳伽蓝记》可谓杨衒之抒发北魏洛阳“恋地情结”所促成的“恋地书写”的审美结晶。北魏洛阳作为拓跋鲜卑南迁塑造正统而营建的都城,与杨衒之所秉持的华夏正统价值观念和以都城为核心的天... 从书写是“人”“地”关系建构的重要方式看,《洛阳伽蓝记》可谓杨衒之抒发北魏洛阳“恋地情结”所促成的“恋地书写”的审美结晶。北魏洛阳作为拓跋鲜卑南迁塑造正统而营建的都城,与杨衒之所秉持的华夏正统价值观念和以都城为核心的天下观念内在契合,从而赢得他的深度认同。因此,杨衒之在洛阳为官生活期间,在都城空间对他产生情感激发和他主动感知洛阳空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与洛阳形成了深挚的情感关联。当北魏灭亡后杨衒之重返故都遍览洛阳丘墟时,这种情感关联跃升为“恋地情结”。在抒发“恋地情结”和载录故都辉煌历史意识的共同促使下,杨衒之采用“记”体与“合本子注”体例相结合的书写形式,将人文地理性书写、情感书写与生存经验书写等有机融入《洛阳伽蓝记》中。《洛阳伽蓝记》通过全景式再现北魏洛阳,保存了都城规建、佛教传播、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学艺术等足以补证史书的珍贵史料,同时自身也因诗情、赋笔与史识的结合而成为北朝文学的代表作,从而展现出多元敞开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伽蓝记》 恋地情结 北魏洛阳 审美地理
下载PDF
《周易》的“恋地情结”与生态观念
11
作者 陈望衡 《鄱阳湖学刊》 2015年第6期28-35,共8页
在中华文化中,大地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恋地情结"占据重要地位,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环境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与之相关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周易》的《坤卦》中。《坤卦》是大地的符号,它着重阐述了大地创造... 在中华文化中,大地崇拜以及与之相关的"恋地情结"占据重要地位,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环境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与之相关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周易》的《坤卦》中。《坤卦》是大地的符号,它着重阐述了大地创造生命、培育生命的功能及其优秀生态、公正无私、遵循天道、极为美丽等品德。这些理论是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重要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态美学 “恋地情结” 生态观念
下载PDF
审美·家国·想象:由沪上咖啡馆到知识分子的“恋地情结”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星灿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20世纪20~30年代,寓居上海的知识分子促进了沪上咖啡馆消费文化的勃兴。咖啡馆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前背景(foreground),甚至还在某种意义上建构了知识分子的审美现代性及家国认同感。将知识分子对上海咖啡馆的情感放置到人文地理学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寓居上海的知识分子促进了沪上咖啡馆消费文化的勃兴。咖啡馆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前背景(foreground),甚至还在某种意义上建构了知识分子的审美现代性及家国认同感。将知识分子对上海咖啡馆的情感放置到人文地理学背景中去考量,可知这场群体性文化现象的滥觞成因及深层意涵,而且,面对作为"地点"的咖啡馆,知识分子从"在地"到"恋地"的心理路径也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审美现代性 咖啡馆 地情 想象 人文地理学 30年代 20世纪
下载PDF
菲利普·罗斯的“恋地情结”:《再见,哥伦布》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48,共6页
菲利普·罗斯在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的同名中篇小说就表现出了对故乡纽瓦克的“恋地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始终。纽瓦克是第一代犹太移民移植在“第一空间”中的欧洲隔都,而“第二空间”的抽象化观念生产让犹... 菲利普·罗斯在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的同名中篇小说就表现出了对故乡纽瓦克的“恋地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始终。纽瓦克是第一代犹太移民移植在“第一空间”中的欧洲隔都,而“第二空间”的抽象化观念生产让犹太青年一代走出纽瓦克融入主流社会。“恋地情结”将抽象的观念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成为罗斯在小说世界的“第三空间”中重建精神隔都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再见 哥伦布》 第三空间 空间叙事 救赎
下载PDF
非正式“恋地情结”:流动空间的人地依恋——形成过程、权力生产与规划转向 被引量:11
14
作者 魏航 石楠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9,共10页
近年来,承载着非正规经济的街道市场被大量清退,人们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怅然若失"。本文将这种特殊情感概念化为"非正式‘恋地情结’",意指"附着在具有无形边界、自发形成的流动空间上的人地依恋现象"... 近年来,承载着非正规经济的街道市场被大量清退,人们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怅然若失"。本文将这种特殊情感概念化为"非正式‘恋地情结’",意指"附着在具有无形边界、自发形成的流动空间上的人地依恋现象"。它的指向对象是人、物等存在在创造意义结构的过程中所缔造出的关系性空间,其形成机制存在"自我认同"和"情感驱动"双重逻辑,情感汇集成"湍流",通过"分散—强化"机制成为城市"氛围"。它存在但难被捕捉,原因在于政治权力通过知识生产重构了人们的认知,也包括现代法律对权利的定义"垄断"了人们对城市权利的认知。它是寻找情感"城市权利"的线索,规划研究需将非表征方法纳入视野,以识别和维护人们的情感"城市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非正规经济 空间政治 协作式规划 城市权利 关系性空间 非表征理论
下载PDF
翻译地理学的话语内涵与体系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爱军 于璐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2-107,共6页
翻译地理学以翻译学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探究原文地理现象或地理空间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与重构,抑或探究翻译现象的形成、分布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翻译地理学在借鉴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阐发与... 翻译地理学以翻译学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为研究方法,探究原文地理现象或地理空间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与重构,抑或探究翻译现象的形成、分布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翻译地理学在借鉴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阐发与构建,生发出系列核心概念与学术话语,构建了科学合理、自成一体的学术体系,从而丰富了跨学科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地理学 翻译区 再地方化 恋地情结 选择性疏忽 淘汰性压抑
下载PDF
论白忠德散文创作的恋地情结
16
作者 尉少雄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陕西作家白忠德坚持为故乡写作,在散文集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美好神秘的“佛坪世界”。将白忠德对故乡的依恋情感放置于人文地理学视阈中考量,不仅能了解作家散文创作“恋地情结”的书写成因:对“起源”的执着追寻、天生的文学梦与隐微... 陕西作家白忠德坚持为故乡写作,在散文集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美好神秘的“佛坪世界”。将白忠德对故乡的依恋情感放置于人文地理学视阈中考量,不仅能了解作家散文创作“恋地情结”的书写成因:对“起源”的执着追寻、天生的文学梦与隐微的“涤罪意识”;也可以领略作家出生地的景观特征:物产丰饶的自然秦岭、繁复神秘的佛坪民俗与醇厚质朴的乡野人情;进而解读出文本所生发出的“恋旧归乡情怀”与“生态史存价值”。而白忠德散文创作单一可能造成作家在创作领域“画地为牢”;另外,作家贯穿生态意识于散文创作中,稍有不慎,作品便会出现文学艺术上的缺憾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忠德 散文创作 恋地情结 人文地理学 生态意识
下载PDF
海子与叶赛宁诗歌中的“恋地情结”
17
作者 赵栋梁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7-60,共4页
在中国“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海子和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厚的“恋地情结”,二人在诗歌意象、“城乡冲突”主题和精神层面的终极指归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二人诗作中的“恋地情结”... 在中国“后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海子和俄罗斯田园诗人叶赛宁的诗歌作品中都体现着深厚的“恋地情结”,二人在诗歌意象、“城乡冲突”主题和精神层面的终极指归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二人诗作中的“恋地情结”有助于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涵,并能为以“乡土”为主题的比较诗学提供理论层面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叶赛宁 诗歌 土地 恋地情结
下载PDF
彭斯诗歌中的地方书写及其意义
18
作者 李旷远 《写作》 2019年第5期99-108,共10页
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彭斯在诗歌中呈现了恋地、恐地并存的复杂情结:恋地情结深化了身土不二的民族认同感,恐地情结源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体验,与理性开发风潮中的社会与宗教压力不无关联。在晦暗不明的存在中,彭斯以深广的... 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彭斯在诗歌中呈现了恋地、恐地并存的复杂情结:恋地情结深化了身土不二的民族认同感,恐地情结源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体验,与理性开发风潮中的社会与宗教压力不无关联。在晦暗不明的存在中,彭斯以深广的心地展现了开敞而自由的空间意识,提示了对人文地理学观念“逃避主义”的同情式理解。这种地方感与空间意识大体相合,而在向现代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却也难免趋向疏离,令人依稀感受并眷顾隐匿于风景里的传统与情感。以基于现象学中“经验”“感知力”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对此予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地情结 恐地情结 空间意识 风景 人文地理学
下载PDF
论科马克·麦卡锡的地方意识
19
作者 甘正芳 李寒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7-52,共6页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极具地方意识的后9·11作家。从美国东部到南方再到西部,他赋予所居住的地方以意义,并作为其小说的背景,形成独特的南方哥特小说、西部边疆小说及后启示录小说。"恋地情结"成为他自我的有机组成...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极具地方意识的后9·11作家。从美国东部到南方再到西部,他赋予所居住的地方以意义,并作为其小说的背景,形成独特的南方哥特小说、西部边疆小说及后启示录小说。"恋地情结"成为他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小说对暴力、杀人及食人、对动物的关爱及对"恐惧景观"等的描绘均体现其"恋地情结"。有历史与意义的地方就是"家",当诉诸于语言文字之时,麦卡锡既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他可诗意栖居之家,又在小说中再现这种诗意栖居之家。因此,诗意栖居不仅使其能安身立命,而且最终成就了其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地方意识 诗意栖居 恋地情结
下载PDF
初访沙溪:地方性建造的智识与情感
20
作者 冯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2,共6页
以初访沙溪的笔记片段为线索,引发有关地方性建造的思考,勾勒当代地方性建造认识发展的轮廓,提出对多尺度、多层次"地方"和内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的地方性"的看法;从传统意义上的选址、立界、定域、设计、施工、... 以初访沙溪的笔记片段为线索,引发有关地方性建造的思考,勾勒当代地方性建造认识发展的轮廓,提出对多尺度、多层次"地方"和内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的地方性"的看法;从传统意义上的选址、立界、定域、设计、施工、命名、长时间使用中的场所营造诸方面,分析地方性建造中的相地、适地和恋地等过程;以黄印武、赵扬等建筑师具有自觉意识的近期实践为例,阐释与原乡风景、在地建造和恋地情结等有关的智识与情感在当代地方性建造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风景 相地 适地建造 恋地情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