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赵俊飞 蔡晓维 +6 位作者 李晓华 庄建 温树生 岑坚正 许刚 崔虎军 陈寄梅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52-957,共6页
目的观察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 目的观察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矫治6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14例,中位手术年龄12.5(7.0,20.5)d。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房间沟路径组(6例)、心房顶路径组(14例),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47例)。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体外循环时间[88(80.0,107.0) min vs. 135(121.0,157.0)min,P<0.05]及主动脉阻断时间[45(39.0,53.0)min vs. 80(73.0,85.0)min,P<0.05]均显著短于房间沟路径组。改良心包斜窦组围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心房顶路径组(2.1%vs. 28.6%,P<0.05),改良心包斜窦组远期死亡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4.3%vs. 60.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4.3%vs. 30.0%,P<0.05)。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2.1%vs. 5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2.1%vs.35.7%,P<0.05)。结论在新生儿心上型及心下型TAPVC的矫治中,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改良心包斜窦路径能够提供较为满意的手术空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发生率、围术期及远期死亡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心包斜窦路径 新生儿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