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叶鹏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何晓峰 李彦豪 赵剑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R,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例,年龄29~85(59.4&#177;13.5)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胸主动脉瘤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48例,另有2例同时发现胸及腹主动脉瘤。65例胸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1条股动脉,50例腹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2条股动脉,共缝合165条股动脉。均采用VCD(Perclose ProGlide,美国Abbott)预缝合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术后采用CT或彩超随访股动脉,评价双侧股动脉缺血情况。结果113名患者成功完成115例次EVAR术(其中2名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期共行4次EVAR术),共采用347枚VCD修复165条股动脉。使用支架输送器外径包括14 Fr 38例,16 Fr 12例,18 Fr 25例,20 Fr 24例,22 Fr 29例,24 Fr 37例。其中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条缝合后出现即时急性闭塞,1例术后1月出现右股动静脉瘘,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7.6%(161/165)。分组统计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显示≤18Fr组缝合成功率明显优于≥20Fr组(分别为98.7%和81.1%,P=0.0003)。分组统计前后50%病例的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分别为82.9%和95.2%(P=0.013)。术后随访12~50(26&#177;9)月未发现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发生,CT或彩超提示未见有明显股动脉狭窄。结论采用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安全可行,对于合适的病例,在度过学习曲线后可作为传统股动脉切开的备选方法。输送器外鞘外径大于或等于20Fr可能是缝合失败需转外科处理和需2枚以上VCD缝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术 完全经皮穿刺途径 血管缝合器 预缝合技术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主动脉腔内治疗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谢方涛 王端 戴向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经皮穿刺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可减低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伤口相关并发症,而手术费用无明显差异,可作为股动脉切开安全有效的替代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治疗 完全经皮穿刺 股动脉切开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下载PDF
“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李新庆 桑宏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783-786,共4页
临床上针对主动脉弓部病变治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主要由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解剖复杂、弓上存在重要分支血管。“开窗”技术的出现可解决近段锚定区不足、弓上分支血管重建等问题,也扩大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适应证,... 临床上针对主动脉弓部病变治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主要由于主动脉弓部病变解剖复杂、弓上存在重要分支血管。“开窗”技术的出现可解决近段锚定区不足、弓上分支血管重建等问题,也扩大了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适应证,但需考虑其支架移植物耐久性、超适应证、颅脑灌注及远期疗效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主要回顾了“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病变中的应用进展,为其临床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开窗”技术 体外预“开窗”技术 主动脉弓 全腔内治疗技术
下载PDF
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俞波 刘振华 +3 位作者 段维勋 金振晓 刘金成 俞世强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0年第5期262-264,288,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6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均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6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均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及每年CT血管成像(CTA)的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总时间平均为(312.4±36.8)m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95.5±30.6)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为(92.0±16.8)min,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为(23.6±10.5)min。术后2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总住院死亡率为5.6%(2/36),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后恢复)。术后支架无移位、扭曲,无内漏及支架相关新发破口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6.5±10.2)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中风、截瘫,无内漏及支架相关新发破口等严重并发症发生。CTA随访结果显示:肺动脉分叉处和横膈膜水平,分别有94.1%(32/34)和88.2%(30/34)患者假腔血栓完全形成。结论外科手术(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效果良好,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ford B主动脉夹层 腔内血管修复 逆行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 疗效
下载PDF
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后脊髓缺血的预防和紧急抢救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檄文 刘兆轩 +1 位作者 张杰 乔彤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后的脊髓缺血(SCI)并不常见,但随着腔内治疗数量的急剧增长,SCI的这一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而SCI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降低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后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检索... 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后的脊髓缺血(SCI)并不常见,但随着腔内治疗数量的急剧增长,SCI的这一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而SCI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降低主动脉全腔内修复后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检索既往的相关研究对SC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全腔内修复 脊髓缺血 预防 治疗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腔内治疗进展
6
作者 王嘉宾 郭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49-655,共7页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已完成向腔内技术的转变,但随着疾病的演进和对疾病了解的深入,针对夹层远期并发症—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各国专家在管腔重建、假腔栓塞、裂口封堵、内脏动脉重建等领域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械,...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已完成向腔内技术的转变,但随着疾病的演进和对疾病了解的深入,针对夹层远期并发症—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各国专家在管腔重建、假腔栓塞、裂口封堵、内脏动脉重建等领域研发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腔内治疗技术和器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血管外科专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贡献了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个“中国方案”。笔者拟对这些技术及器械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全腔内治疗 主动脉夹层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后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7
作者 陆杰 唐杨烽 +1 位作者 谈梦伟 韩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40-1445,共6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后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其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8月既往行腔内修复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因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于海军军医大学附...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后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其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8月既往行腔内修复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因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患者均常规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49.1±12.2)岁。再发A型夹层时症状为胸痛12例,头痛和意识障碍各1例,无症状2例。16患者均接受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植入术。主动脉根部行Bentall手术2例,行根部成形术1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中发现夹层破口明确位于近端金属裸支架周围共10例,另外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前侧壁。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52.2±29.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6±27.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9.8±8.3)min。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无死亡。术后随访32~85(57.4±18.3)个月。随访期间均存活,1例于术后3年因腹主动脉夹层再次行腔内支架植入术。结论采用全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技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术后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的合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 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 支架象鼻技术
原文传递
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的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2
8
作者 石娟 马名嘉 魏翔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42-748,共7页
目的总结马方综合征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以及经验体会,探讨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 目的总结马方综合征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以及经验体会,探讨治疗策略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2±8.6)岁。根据患者病情,19例行单泵辅助输血联合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AAAR),8例急危重症及妊娠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患者术后通过门诊随访,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复查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研究患者手术结果、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患者因为主动脉或者心脏病变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852(395.10±222.60)min,脊髓缺血时间14~26(19.33±3.44)min,腹腔脏器缺血时间16~23(19.83±1.94)min。8例TEVAR均为急性期手术,19例TAAAR均为慢性期手术。术后早期死亡2例,均发生在TEVAR患者中,1例同期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行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家属放弃治疗,行剖宫产术后夹层破裂死亡。平均随访(47.6±36.7)个月后,1例患者死于脑血管意外。9例因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手术,其中TEVAR 4例,TAAAR 5例。结论TAAAR治疗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疾病近中期治疗效果良好,是首选治疗方式。TEVAR手术操作简单,早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有内漏和逆撕的风险,中期再手术率高,可应用于高危、高龄、妊娠等不适合开放手术的患者,或者作为急诊患者开放手术前的桥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方综合征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